《中医内科史略》求取 ⇩

前言1

绪论5

一、医学的起源5

二、传统中医药学的特征6

三、中医内科发展史概论7

四、中医内科治疗学的变迁12

第一章 医学的萌始和医学知识的积累——春秋以前的医学(公元476年以前)16

概说16

第一节 关于医药的传说17

第二节 火与酒的发明与医药的关系18

第三节 医药学知识的积累19

第四节 医学分科的出现20

第一节 《黄帝内经》23

第二章 内科医学的奠基——战国至三国的内科医学(公元前475年——公元265年)27

概说27

第二节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39

第三节 “诊籍”和《中藏经》41

第四节 《五十二病方》和《武威汉代医简》46

第五节 其他医家48

第三章 内科医学的丰富和发展——晋至五代的内科医学(公元265——960年)53

概说53

第一节 《难经》、《褚氏遗书》和《元和纪用经》54

第二节 晋、唐方书与临床治疗学的发展58

一、《肘后方》58

二、《范东阳方》61

三、《小品方》62

四、《风眩方》64

五、《集验方》66

六、《传信方》67

七、《膜外气方》69

第三节 病源、证候学的一次总结70

第四节 孙思邈与《千金方》72

第五节 《外台秘要》与晋、唐医学83

(六) 秦景明94

概说97

第四章 内科医学的争鸣和鼎盛——宋、金、元的内科医学(公元960——1368年)97

第一节 宋代官修方书对唐以前临床医学的承接99

一、《太平圣惠方》100

三、《圣济总录》101

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1

第二节 医家撰著方书及其在医方、医理方面的贡献103

一、《博济方》103

二、《脚气治法总要》和《旅舍备要方》104

三、《史载之方》106

四、《鸡峰普济方》106

五、《全生指迷方》109

六、《普济本事方》109

七、《扁鹊心书》110

八、《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12

九、《济生方》113

十、《仁斋直指方》115

十一、《苏沈良方》115

十三、《十药神书》116

十二、《世医得效方》116

第三节 历代伤寒医家、医籍简介117

第四节 刘完素对火热病机的阐发和热病治法的发展125

第五节 张从正“攻邪已病”的医学思想及其临床经验134

第六节 张元素对脏腑辨证的进一步发展及制方遣药的临床贡献141

第七节 东垣学派146

一、李杲对内伤与外感的阐发及其调补脾胃的治病特点146

二、罗天益对李杲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53

三、王好古对阴寒证的阐述及其治法156

第八节 丹溪学派158

一、朱彦修“阳有余,阴不足”的医学思想及其对杂病辨治的贡献159

二、戴元礼对丹溪学派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169

三、王履对内科医学的贡献172

第五章 内科医学的相对完善——明、清时期的内科医学(公元1368——1911年)184

概说184

第一节 对前代医学的继承、总结和发展185

一、东垣学派的延续186

(一) 薛己186

(二) 周之干187

(三) 查了吾188

(四) 胡慎柔188

二、丹溪学派的延续189

(一) 盛寅189

(二) 虞搏190

(三) 方广192

(四) 王纶192

(五) 汪机193

三、其他医家、医著194

(一) 刘纯194

(二) 兰茂195

(三) 韩?196

(四) 万全197

(五) 缪希雍198

(六) 李梃199

(七) 龚信、龚廷贤199

(九) 皇甫中202

(八)《医林绳墨》202

(十) 孙志宏203

(十一) 孙文胤203

(十二) 李中梓203

(十三) 赵献可206

(十四) 喻昌207

(十五) 傅山208

(十六) 陈士铎210

(十八) 李用粹214

(十七) 高鼓峰214

(十九) 张志聪215

(二十) 程国彭216

(二十一) 高世?217

(二十二) 尤怡218

(二十三) 徐大椿218

(二十四) 何梦瑶220

(二十五) 黄元御220

(二十六) 陈念祖223

(二十七) 王清任224

(二十八) 怀远226

(二十九) 王泰林227

(三十) 费伯雄228

(三十一) 周学海229

第二节 大型综合性医书的大量出现230

一、楼英与《医学纲目》231

二、孙一奎与《赤水玄珠全集》232

三、王肯堂与《证治准绳》236

附:《医镜》和《医学笔尘》237

四、武之望与《济阳纲目》237

五、张三锡与《医学六要》238

六、张介宾与《景岳全书》239

七、张璐与《张氏医通》246

八、沈金螯与《沈氏尊生书》246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医学方书248

一、朱?与《普济方》248

三、吴昆与《医方考》249

二、方贤与《奇效良方》249

四、汪昂与《医方集解》250

五、罗美与《古今名医方论》252

六、费伯雄与《医方论》253

第四节 治病方法的新内容253

一、赵学敏及其《串雅》253

二、吴师机及其《理瀹骈文》254

三、龙之章及其《蠢子医》256

一、张鹤腾与《伤暑全书》257

第五节 专题性论著的涌现257

二、龚居中与《红炉点雪》259

三、陈司成与《霉疮秘录》260

四、绮石与《理虚元鉴》260

五、吴澄与《不居集》262

六、唐容川与《血证论》266

七、韩善徵与《阳痿论》269

第六节 温病学的发展及其相对完整体系的形成270

第七节 丰富多彩的明清医案274

1994《中医内科史略》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孙中堂编著(天津中医药大学) 1994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内科学(1980 PDF版)
中医内科学
1980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中医内科(1976 PDF版)
中医内科
1976
中医内科学(1977 PDF版)
中医内科学
1977 启业书局
中医内科学(1977 PDF版)
中医内科学
1977
中医内科学( PDF版)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1996 PDF版)
中医内科学
1996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内科(1976 PDF版)
中医内科
197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1984 PDF版)
中医内科学
1984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1995 PDF版)
中医内科学
1995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1998 PDF版)
中医内科学
1998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1998 PDF版)
中医内科学
1998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1988 PDF版)
中医内科学
198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内科(1991 PDF版)
中医内科
1991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1994 PDF版)
中医内科学
1994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医内科(1984 PDF版)
中医内科
1984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