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指南》求取 ⇩

上篇 临证辨治心法1

第一章 医理探源1

一、百病之因皆由内伤外感1

二、辩证大法当从四诊八纲2

三、外感伤表六淫四疾10

四、内伤脏腑七情六因11

五、论伤寒 有六经辨证 更审传变直中14

六、辨温病 分卫气营血 再察新感伏邪23

七、四时感冒 首辨寒热 或有兼湿兼暑25

八、时毒瘟疫 先分阴阳 邪有在浅在深28

第二章 辨治要诀28

九、咳嗽分内伤外感28

十、哮喘辨虚实热寒30

十一、咯血出于肺32

十二、呕血胃与肝34

十三、衄血者乃肺胃之热迫35

十五、尿血者膀胱湿热 有虚实之辨37

十四、唾血者乃脾肾之阴伤37

十六、便血者胃肠络伤 有远近之分38

十七、肺痿肺痈虚实不同40

十八、噎膈反胃寒热有别41

十九、呕吐者胃气逆而不降43

二十、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升44

二十一、胃痛者肝气犯胃 或由虫痛脾胃虚寒47

二十二、腹痛者阳虚中寒 再辨积滞或肠痈49

二十三、痞满臌胀者总因脾虚不运52

二十四、吐酸嘈杂者证有寒热之分55

二十五、疟疾不离乎少阳56

二十六、呃逆乃胃气不顺57

二十七、诸虚劳损者不外阴阳气血不足58

二十八、癫瘕积聚者皆由痰食气滞血凝62

二十九、水肿病责之肺脾肾 有阴水阳水之辨63

三十、黄疸病湿热郁蒸 有阴黄阳黄之分65

三十一、头痛者分外感而或内伤67

三十二、眩晕者辨痰火而或虚风70

三十三、中风有经络脏腑之辨闭脱之分72

三十四、痉病有伤感之别虚实之异75

三十五、痹症总因风寒湿76

三十六、痿证不足与湿热78

三十七、腰痛者肾虚湿寒而或瘀血80

三十八、胁痛者 肝郁血虚而或血瘀81

三十九、胸痹者阳虚痰浊瘀阻83

四十、不寐者阴虚惊悸怔忡84

四十一、厥有四证首辨虚实85

四十二、郁有六因气郁为先87

四十三、梅核气咽中如物梗塞88

四十四、脏躁病欲哭时悲伤89

四十五、狂属阳疾躁狂而欲杀89

四十六、癫属阴证神呆而语乱90

四十七、痫因痰火结有深浅发则昏仆醒如平人91

四十八、痰饮有四93

四十九、疝气有七94

五十、遗精者心肾不交96

五十一、消渴者无火不生97

五十二、痢疾当分新久98

五十三、脚气乃辨湿干100

五十四、便秘者分虚实 皆由津液不运101

五十五、癃闭者辨寒热 总因气化不行102

五十六、淋浊有亦白之辨104

五十七、汗出有自盗之分105

五十八、目赤内障者因肝虚而或风火106

五十九、耳鸣耳聋者因肾虚而或肝风112

六十、牙痛者因风火虫虚113

六十一、喉痹者由风热痰生115

六十二、鼻渊者风热在肺116

六十三、口疮者心脾火盛118

六十四、痈疽疮疡皆属风火120

六十五、阴疽流?寒湿阴凝126

六十六、浸淫丹毒湿热为患129

六十七、疥癣隐疹风热所成131

六十八、瘿瘰乳痈肝胆郁结134

六十九、脚湿鹅掌湿热燥风136

七十、妇人经带胎产诸病不外损伤冲任奇经137

七十一、月经不调者有先后多少色质之辨138

七十二、经闭崩漏皆有虚实缓急之分141

七十三、痛经者辨气血有余不足144

七十四、带下者察赤白湿兼热寒145

七十七、胞阻者腹痛气滞虚寒146

七十五、胎前用药有三禁三宜之说 更有母病子病之分147

七十六、恶阻者呕吐胎气上逆147

七十八、小产滑胎者冲任不固149

七十九、妊娠子痫者阴虚肝风150

八十、子肿子满水气为患151

八十一、子淋子悬湿热气冲152

八十二、产后各病有三伤三审之辨 更审三急三冲三病之因153

八十三、腹痛有四证154

八十四、发热有五因155

八十五、血晕因血虚而或血瘀157

八十六、恶露分不绝而或不行158

八十七、乳少者因血亏而或气滞160

八十八、阴挺者因气陷而或胞伤161

八十九、小儿痘疹惊疳杂病 不外风热痰食虫惊162

九十、痘宜温疹宜清162

九十一、疳从五脏论治164

九十二、惊有急慢之分166

第三章 治则举要169

九十三、病已明而辨证更分初中末169

九十四、法已定而施治应当持重与应变170

九十五、医者审因辨证处方选药乃精171

九十六、八法运用得当171

九十八、逆者正治从者反用175

九十七、标本缓急而行175

九十九、方必合法药必适中176

一○○、学古法而不泥于古意在古为今用 用时方而不杂投贵在因证变通177

下篇 临证用药心法179

第一章 药性药理179

一、欲明药性之理先辨性味 次则归经升降沉浮179

二、四气者乃药物之本性 能制其阴阳之偏盛179

三、五味者乃药物之本质 能调其脏腑之盛衰180

四、性有寒热温凉而平 味分酸苦甘辛咸而淡181

五、寒与凉乃强弱之分有清热或益阴之效 温与热乃缓急之别有祛寒或扶阳之功182

六、辛味散之入肺而理气 甘味缓之入脾而补益 酸收入肝而主敛涩苦坚入心而厚肠胃咸入肾具有软竖润下之效 淡渗湿而有利水之功183

七、味薄者升 气薄者降 气厚则浮 味厚则沉 升浮者能上行而外散 沉降者能下行而内趋184

八、药物归经因气味功能不同而归其所属之脏腑187

九、更有七情合和亦当明辨其义188

十、总之药理虽繁不外阴阳两类 辛甘淡温热升浮为阳酸苦咸寒凉沉降为阴190

十一、欲明用药之法不外十类之分191

十二、一日发散 发散者散邪而解表191

第二章 用药要诀191

十三、二日涌吐 涌吐者吐其顽痰与食毒 另有止吐药可降胃气逆 不可不备208

十四、三日攻下 攻下者泻也泻可去闭而除壅滞 有峻下缓下之别 另有逐水药亦属此类213

十五、四日镇静 镇静者镇惊而安神221

十六、五日温热 温热者热也热能胜寒祛寒而回阳233

十七、六日清凉 清凉者寒也寒能胜热以清诸经之火240

十八、七日补益 补益者补其不足而益其虚损 有补气养血滋阴助阳之分264

十九、八日消伐 消伐者有消食破积化痰之义288

二十、九日通利 通利者行也行其所滞而除其所病 通窍利水行气活血等皆通利之类307

二十一、十日固涩涩者止也 涩其所脱而止其所遗有止汗止泻止遗止血 皆固涩之类也337

二十二、另有外用诸药略举几例 水银硫黄与轻粉能杀虫驱梅而治疥癣 硼砂明矾与蟾酥消痈肿而化痰涎 冰片炉甘石退翳明目而开窍收敛蛇床子大枫子杀虫止痒而别有功绩352

二十三、以上诸药 略举其要 欲要深究 再研本草358

附录359

一、脏腑用药法359

二、常见病证用药法371

三、相反相成用药法382

四、相须相使用药法386

后记392

1993《中医临证指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寿山主编 1993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