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理法析》求取 ⇩

上编 理法概说1

一、伤寒理法缘起、主要内容与基本精神1

二、《伤寒论》的病因与病种、辨病与辨证2

三、伤寒病因中风、寒二邪的性质及变化5

四、《伤寒论》中六经的概念和生理、病理的分析8

(一) 六经的基本概念8

1. 六经阴阳盛微的分配9

2. 六经分主六气的性质10

3. 六经与经络脏腑的关系13

4. 六经阴阳的表里所主15

5. 六经气血多少的区别16

6. 六经经气出入的机转17

(二) 六经的生理概括18

1. 基本论点18

2. 具体分析18

太阳18

阳明19

少阳20

太阴21

少阴22

厥阴24

3. 生理小结25

(三) 六经的病理述要26

1. 病理概念26

2. 具体分析28

太阳28

阳明30

少阳31

太阴32

少阴33

厥阴36

3. 病理小结37

五、关于伤寒“传经”与“并病”、“合病”的探讨39

(一) 传经39

(二) 并病与合病45

六、对伤寒阴阳发病和愈期以及寒热表里的研究46

(一) 阴阳发病46

(二) 愈期47

(三) 寒热表里48

七、六经为病旺时欲解的机理和各经排列顺序的关系49

八、《伤寒论》脉象举析51

(一) 阳脉类举53

1. 浮脉53

2. 大脉和洪脉54

3. 数脉和疾脉54

4. 滑脉55

5. 动脉56

6. 实脉57

7. 长脉58

8. 促脉58

(二) 阴脉类举59

1. 沉脉59

2. 细脉和小脉60

3. 迟脉61

4. 涩脉62

5. 微脉62

6. 弱脉和虚脉64

7. 短脉65

8. 结脉和代脉66

(二) 阴阳俱见脉象类举67

1. 弦脉67

2. 紧脉68

3. 芤脉70

4. 缓脉70

(四) 阴阳复合脉象类举71

1. 浮而芤71

2. 浮而涩71

3. 浮而细71

4. 浮而迟72

5. 浮而弱72

6. 浮而紧73

7. 浮虚和浮虚而涩74

8. 脉浮缓75

9. 寸浮关沉和小细沉紧75

10. 寸浮数尺中涩76

11. 脉沉滑76

12. 脉沉实76

13. 脉微弱数76

14. 脉阳微阴浮77

15. 脉细数和细沉数77

16. 脉弦浮大78

17. 脉迟浮弱79

18. 寸缓关浮尺弱79

九、《伤寒论》中主要症候的综述80

(一) 寒热81

1. 恶寒81

2. 恶风82

3. 身寒83

4. 发热84

5. 身热、恶热86

6. 蒸蒸发热和日晡潮热87

7. 往来寒热和厥热胜复87

8.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疟状88

(二) 汗89

1. 汗出89

2. 自汗出和汗自出91

3. 汗出多少92

4. 盗汗93

5. 不汗出和汗不出93

6. 但头汗出身无汗和手足濈然汗出94

(三) 头身症状95

1. 头项及背部强痛96

2. 眩冒97

3. 身体痛挛和沉重98

4. 厥逆100

(四) 胸腹症状104

1. 胸中及心下104

2. 胸胁两侧106

3. 腹和少腹部108

4. 心腹悸动110

(五) 饮食和二便111

1. 饮111

2. 食113

3. 小便114

4. 大便117

(六) 咳喘、呕吐、哕噫与下利120

1. 咳喘120

2. 呕吐122

3. 哕噫125

4. 下利126

(七) 血与脓128

1. 衄血128

2. 唾、吐脓与血129

3. 便、尿血与脓血130

4. 蓄血131

5. 热入血室132

(八) 神志症状133

1. 烦躁133

2. 懊?137

3. 惊狂138

4. 谵语138

5. 喜忘与嗜卧140

(九) 颜面、五官与七窍140

1. 颜面140

2. 眼目141

3. 耳141

4. 鼻142

5. 口舌142

6. 咽喉142

十、关于《伤寒论》的辨证施治问题143

(一) 《伤寒论》重六气的变化而不重六淫的致病143

1. 中风145

2. 伤寒145

(二) 《伤寒论》辨证施治与八纲、八法的关系146

1. 八纲146

2. 八法147

中编 证治类注150

一、伤寒发病与辨证论治总则150

二、太阳病篇152

(一) 太阳病提纲152

(二) 太阳病中风、伤寒和温病、风温主证153

(三) 太阳病传经与不传经辨155

(四) 太阳病经尽自愈和旺时欲解说156

(五) 太阳病中风、伤寒的正证正治158

1. 太阳中风的正证正治158

2. 太阳伤寒的正证正治159

(六) 太阳病中风、伤寒的类证类治160

1. 太阳中风的类证同治160

汗下不解证160

脉浮主表证161

外犹未解证162

表虚便秘证162

杂病表虚证163

2. 太阳中风的类证异治163

经俞胸肺证163

表里阳虚证164

脾虚停水证165

气虚液脱证165

3. 太阳伤寒的类证同治165

伤寒脉浮证165

伤寒衄血证166

4. 太阳伤寒的类证异治167

邪入经俞证167

表实阳郁证168

寒闭水气证169

(七) 太阳病邪微正虚、荣弱卫闭的证治170

(八) 太阳病桂枝汤、麻黄汤禁忌证172

1. 桂枝汤禁忌证172

坏病和表实证172

酒客和胃有湿热者172

2. 麻黄汤禁忌证173

阳气和阴血不足的里虚证173

精气津液血脉和胃气亏损证174

(九) 太阳腑证及其治法175

1. 蓄水证175

2. 蓄血证177

(十) 太阳病的误治变证179

1. 治伤表里阴阳的变证179

表里阴阳两虚证179

内外阳虚阴盛证181

阴阳虚实转化证182

伤阴伤阳下利证183

2. 治伤五脏之气的变证184

邪热乘肺证184

汗损心阳证185

汗动肾阴证185

汗伤脾气证185

伤中肝旺证186

3. 治伤胸脘阴阳的变证186

汗伤胸阴证186

汗伤中阳证187

吐伤中阳证188

吐伤胸阳证188

阳虚水泛证189

伤阴热扰证189

胸热胃实证190

胸热脾寒证190

栀子汤禁忌证190

伤阴胸脘两逆证191

4. 太阳治伤自愈证与救逆证191

亡血伤津自愈证191

表里气虚救逆证192

5. 火攻致误证194

火热伤津两化证194

火攻惊狂救逆证196

火逆伤阴动血及邪痹证196

火发奔豚烦躁证198

6. 结胸证199

结胸的主证、成因和通治法199

结胸证的治禁和死证200

大结胸的证治200

小结胸的证治202

寒实结胸的证治203

心下有寒致结和下后凭脉辨证204

7. 脏结证205

脏结的脉证、性质和预后205

脏结死证205

8. 痞证206

痞的成因和主证206

痞的恶化变证和预后207

热痞的辨证论治208

寒热交痞的辨证论治209

类痞各证和治法210

(十一) 太阳病杂证辨治212

1. 肝乘脾肺证212

2. 上热下寒证213

3. 风湿相搏证213

4. 脏气衰虚证215

三、阳明病篇216

(一) 阳明病提纲216

(二) 阳明病分类216

(三) 阳明病成因及其内证217

(四) 阳明病外证及其机理217

(五) 伤寒太阴转系阳明证219

(六) 阳明中风、中寒及其转化辨220

(七) 阳明病气旺欲解时222

(八) 阳明经证及其治法222

1. 邪盛热化的证治222

2. 伤津热化的证治222

3. 三焦阴伤热化的证治224

(九) 阳明腑证及其治法225

1. 燥热上盛的证治225

2. 实热便鞕的证治227

3. 燥热实甚的证治228

4. 热极伤阴的证治231

5. 腑实及下法辨证232

6. 津液内竭和脾约235

7. 阳明腑病自愈和禁下证236

自愈证236

禁下证236

(十) 阳明兼证及其治法237

1. 阳明兼病太阳的证治237

2. 阳明兼病少阳的证治238

3. 阳明病兼太少虚实转化的证治239

(十一) 阳明变证及其治法240

1. 阳明中风中寒的误治变证240

2. 阳明胃虚寒变的证治241

3. 阳明湿热发黄的证治242

(十二) 阳明杂证辨244

1. 阳明头痛和咽痛辨244

2. 阳明久虚和久实辨245

3. 阳明谵语和郑声辨245

4. 阳明潮热和盗汗辨246

5. 阳明血证辨247

衄血辨247

蓄血和便脓血证治247

热入血室证治248

6. 脾约形成和亡津阳绝辨249

脾约形成与辨证249

亡津阳绝辨250

四、少阳病篇251

(一) 少阳病提纲251

(二) 少阳中风、伤寒的主证及治禁251

(三) 少阳病传经与不传经辨252

(四) 少阳病自愈和欲解时253

(五) 太阳病转入少阳的证治253

1. 少阳经气闭郁的常见证治253

2. 三阳气合少阳的虚实辨治256

3. 少阳阳虚阴盛的证治257

4. 少阳腑气壅实的证治258

(六) 少阳兼病表里的证治259

1. 少阳兼表的证治259

2. 少阳兼里的证治259

3. 少阳两兼表里阳微结的证治260

(七) 少阳杂证及其治法261

1. 神气两逆的证治261

2. 气水两滞的证治262

(八) 热入血室的证治262

1. 热迫血出的证治262

2. 热与血结的证治263

3. 热入血室轻证263

五、合病与并病篇264

(一) 合病264

1. 太阳阳明合病264

2. 太阳少阳合病265

3. 阳明少阳合病265

4. 三阳合病266

(二) 并病267

1. 太阳阳明并病267

2. 太阳少阳并病268

六、太阴病篇269

(一) 太阴病提纲269

(二) 太阴外证及其转化270

1. 太阴中风270

2. 太阴伤寒270

(三) 太阴病欲解时271

(四) 太阴经证阳胜的治法271

(五) 太阴脏证阴胜的治法272

(六) 太阴变证热实的治法272

七、少阴病篇273

(一) 少阴病提纲273

(二) 少阴阳微寒化主证273

(三) 少阴寒极亡阳证274

(四) 少阴火劫伤阴证275

(五) 少阴病治禁275

(六) 少阴病预后276

1. 少阴病自愈、可治及欲愈证276

2. 少阴病的欲解时277

3. 少阴病不死、难治与不治证277

(七) 少阴病寒化证280

1. 少阴反见太阳气化的证治280

2. 少阴本经阴盛阳微的证治281

3. 少阴阳虚寒初入脏的证治281

4. 少阴寒邪深入下焦的证治283

5. 少阴阴盛阻隔中焦的证治283

6. 少阴寒极虚阳外越的证治284

7. 少阴阳微水气停蓄的证治285

8. 少阳气脱便利脓血的证治285

(八) 少阴病热化证286

1. 少阴邪闭经脉咽痛的证治286

2. 少阴邪入热扰心烦的证治287

3. 少阴阴虚热扰三焦的证治287

4. 少阴阴虚水热攻窜的证治287

5. 少阴阳郁热化四逆的证治288

6. 少阴热甚阳极阴竭的证治288

八、厥阴病篇289

(一) 厥阴病提纲289

(二) 厥阴病欲愈与不愈辨290

(三) 厥阴病的欲解时291

(四) 厥逆的辨证论治291

1. 厥逆的病理和病证291

2. 厥证的分类、转化和治禁292

寒厥292

热厥295

3. 厥热胜复的发展规律296

4. 厥逆的致死、难治和可灸证297

5. 脏厥和蚘厥证治299

6. 热厥的脉象和治法300

7. 血虚寒厥和内有久寒的治法301

8. 阴极阳越的厥逆证治301

9. 邪结胸中的厥逆证治302

10. 水停心下的厥逆证治302

11. 上实下虚的厥逆证治303

(五) 下利的辨证论治303

1. 下利的前趋证303

2. 下利的自愈、变化和致死证304

3. 上火下寒的吐利证治307

4. 里寒外热的下利证治307

5. 表里俱寒的下利证治308

6. 邪热内迫的下利证治308

7. 热结旁流的下利证治309

8. 利后余热的虚烦证治309

(六) 呕的辨证论治309

1. 呕的自愈证309

2. 呕的难治证310

3. 肝寒上逆而呕的证治310

4. 外出少阳而呕的证治310

(七) 哕的辨证论治311

1. 虚寒哕逆证治311

2. 实热哕逆证治311

九、霍乱病篇312

(一) 霍乱的基本概念312

1. 霍乱的定义312

2. 霍乱的表里见证312

3. 霍乱的发展变化312

(二) 霍乱的辨证论治314

1. 霍乱寒热的证治314

2. 阴盛阳微的证治314

3. 亡血亡津的证治315

4. 内解外病和初愈新虚的证治316

十、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316

(一) 阴阳易的证治316

(二) 差后劳复的证治317

1. 复发证317

2. 后遗证317

下编 方药解析319

一、太阳病篇所出方319

(一) 桂枝汤319

(二) 麻黄汤321

(三) 桂枝加葛根汤322

(四)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323

(五) 桂枝加附子汤324

(六) 桂枝去芍药汤325

(七)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325

(八)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326

(九) 桂枝新加汤327

(十) 葛根汤(附:葛根加半夏汤)327

(十一) 大青龙汤328

(十二) 小青龙汤329

(十三) 桂枝麻黄各半汤331

(十四) 桂枝二麻黄一汤332

(十五) 桂枝二越婢一汤332

(十六) 五苓散333

(十七) 茯苓甘草汤334

(十八) 桃核承气汤335

(十九) 抵当汤336

(二十) 抵当丸336

(二十一) 甘草干姜汤337

(二十二) 芍药甘草汤338

(二十三) 调胃承气汤338

(二十四) 四逆汤339

(二十五) 干姜附子汤340

(二十六) 茯苓四逆汤341

(二十七) 芍药甘草附子汤342

(二十八) 葛根黄芩黄连汤342

(二十九) 桂枝人参汤343

(三十)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344

(三十一) 桂枝甘草汤345

(三十二)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345

(三十三)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346

(三十四)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347

(三十五) 真武汤348

(三十六) 栀子豉汤349

(三十七) 栀子甘草豉汤350

(三十八) 栀子生姜豉汤350

(三十九) 栀子厚朴汤351

(四十) 栀子干姜汤352

(四十一)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352

(四十二) 桂枝加桂汤353

(四十三)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354

(四十四) 大陷胸丸354

(四十五) 大陷胸汤355

(四十六) 小陷胸汤356

(四十七) 文蛤散357

(四十八) 白散357

(四十九) 大黄黄连泻心汤358

(五十) 附子泻心汤359

(五十一) 半夏泻心汤360

(五十二) 生姜泻心汤360

(五十三) 甘草泻心汤361

(五十四) 十枣汤363

(五十五) 赤石脂禹余粮汤364

(五十六) 旋复代赭汤364

(五十七) 瓜蒂散365

(五十八) 黄连汤366

(五十九) 桂枝附子汤366

(六十)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367

(六十一) 甘草附子汤368

(六十二) 炙甘草汤369

二、阳明病篇所出方370

(一) 白虎汤370

(二) 白虎加人参汤371

(三) 猪苓汤372

(四) 小承气汤372

(五) 大承气汤373

(六) 蜜煎导、土瓜根、大猪胆汁导法方374

(七) 麻子仁丸375

(八) 小柴胡汤375

(九) 吴茱萸汤377

(十) 茵陈蒿汤378

(十一) 栀子柏皮汤378

(十二)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379

三、少阳病篇所出方380

(一) 小建中汤380

(二) 大柴胡汤381

(三) 柴胡桂枝汤382

(四) 柴胡加芒硝汤383

(五)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384

(六) 柴胡桂枝干姜汤384

四、合病与并病篇所出方385

黄苓汤(附:黄芩加半夏生姜汤)385

五、太阴病篇所出方386

桂枝加芍药汤(附:桂枝加大黄汤)386

六、少阴病篇所出方387

(一) 麻黄细辛附子汤(附:麻黄附子甘草汤)387

(二) 附子汤389

(三) 白通汤(附:白通加猪胆汁汤)389

(四) 通脉四逆汤(附: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391

(五) 桃花汤392

(六) 甘草汤393

(七) 桔梗汤393

(八) 苦酒汤394

(九) 半夏散及汤394

(十) 黄连阿胶汤395

(十一) 猪肤汤396

(十二) 四逆散396

七、厥阴病篇所出方397

(一) 乌梅丸397

(二) 当归四逆汤(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99

(三) 麻黄升麻汤400

(四)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400

(五) 白头翁汤401

八、霍乱病篇所出方402

(一) 理中丸及汤402

(二) 四逆加人参汤403

九、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所出方403

(一) 烧裈散403

(二) ?实栀子汤404

(三) 牡蛎泽泻散405

(四) 竹叶石膏汤405

407

1987《伤寒理法析》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斌著 1987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伤寒论析义(1992 PDF版)
伤寒论析义
1992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伤寒兼证析义( PDF版)
伤寒兼证析义
伤寒兼证析义( PDF版)
伤寒兼证析义
上海书局
伤寒钤法( PDF版)
伤寒钤法
伤寒兼证析羲( PDF版)
伤寒兼证析羲
伤寒法眼  上( PDF版)
伤寒法眼 上
伤寒法眼  下( PDF版)
伤寒法眼 下
伤寒兼证析义( PDF版)
伤寒兼证析义
伤寒兼证析义( PDF版)
伤寒兼证析义
上海锦章书局出版
伤寒舌鉴  伤寒兼证析义附( PDF版)
伤寒舌鉴 伤寒兼证析义附
伤寒(1949 PDF版)
伤寒
1949 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
伤寒(1994 PDF版)
伤寒
1994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伤寒(1975 PDF版)
伤寒
1975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伤寒论条析(1957 PDF版)
伤寒论条析
1957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伤寒名方解析(1999 PDF版)
伤寒名方解析
199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