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史论》求取 ⇩

导论1

一、研究中国地方史的意义与任务1

(一)研究现状与发展的趋势1

(二)研究的意义3

(三)研究内容与思想5

(四)研究与方法6

二、中国地方史的分类系统7

(一)区域分类系统8

(二)学科分类系统9

(三)断代分类系统10

(四)体例分类系统13

三、中国地方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中国通史的关系14

(一)中国地方史的基本特征15

(二)中国地方史与中国通史的关系18

四、中华文明起源与地方区域造型20

(一)中华文明起源问题20

(二)多元和多地区文明起源与特点22

(三)地方文化的区域造型25

五、中华民族起源与地方历史26

(一)中华民族起源问题26

(二)多元和多地区民族起源与特点28

(三)中华民族起源与地方历史31

六、古代历史的地方观念论33

(一)地方观念论的含义33

(二)地方观念论的表现34

(三)地方观念论是研究的思想资料38

七、我国传统的地方史志学39

(一)传统地方史志学及其发展40

(二)门类与内容41

(三)章学诚“方志学”的历史渊源和实质43

贰 分论47

Ⅰ.地方民族史论47

一、地方民族的起源47

(一)研究民族起源的依据与综合运用47

(二)历史上关于族源的传统观念50

(三)民族来源的“三源说”51

(四)源与流的关系53

二、地方民族发展的系统与分类54

(一)立足点和依据55

(二)民族的分类55

(三)民族系统的划分57

(一)地方民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59

三、地方民族的社会结构与类型划分59

(二)三种社会形态的不同结构61

(三)社会类型划分的依据与标准65

四、地方民族发展的层次66

(一)民族自身发展的层次66

(二)地方政治机化的层次68

(三)对中原依附的层次与变化73

五、地方民族的作用与地位75

(一)在统一的中国与中华形成中的作用76

(二)在民族统治中的地位79

(三)在开发边疆与统一祖国中的地位82

六、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偏见应当清算84

(一)野蛮论和落后论84

(二)正统论和乱华论85

(四)僭伪论与外侵论86

(三)破坏论与倒退论86

(五)正义论与先进论87

Ⅱ.地方区域史论89

一、区域是地方构成的基本内容与特征89

(一)区域观念的产生和发展89

(二)区域是地方史构成的基本内容91

(三)地方区域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95

二、地理环境与区域布局的特点96

(一)大环境与国内区域布局的大形势96

(二)内向与外向的运动98

(三)环状区域布局的特点102

三、区域结构与类型104

(一)区域划分的三个层次与划分的原因104

(二)多元的地方区域结构与特点105

(三)区域与类型的划分109

四、政体与区域的关系110

(一)政体、领土与区域的划分111

(二)“天下国家一体”的发展与变化112

(三)由“天下”到国家115

五、区域环境的改观与地方史117

(一)区域与环境的关系117

(二)历史上几次区域环境的大改观119

(三)区域环境的改观与地方史123

六、历史上的边疆问题125

(一)少数民族是历代边疆构成的社会实体126

(二)历朝治边思想与政策127

一、地方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132

(一)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历史的条件132

Ⅲ.地方政权史论132

(二)民族政权发展的层次135

(三)民族政权发展的特点是内向统一与外向联系138

二、民族政权类型的划分139

(一)类型划分的依据和标准139

(二)具体类型的划分140

(三)民族政权的归属问题145

三、民族政权的社会结构147

(一)边境型民族政权的社会结构147

(二)中原民族政权的社会结构153

四、民族政权变外为内的转化形式157

(一)变外为内的途径与形式157

(二)民族政权发展的三个层次160

(三)民族政权的割据分裂与一体的关系162

(一)边境民族政权的地位与作用163

五、民族政权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163

(二)民族政权在中原的地位与作用165

(三)民族政权建立与发展变化的特点167

Ⅳ.地方经济史论171

一、地方经济分布的基本规律171

(一)经济在地方史中的地位171

(二)地方经济分布的基本规律及其所表现的方面173

(三)经济分布的共同性与特殊性178

二、地方经济系统和类型179

(一)地方经济系统179

(二)地方经济类型的划分183

(三)产业的区域分工与一体的关系185

三、社会变革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186

(一)社会变革推动地方经济发展187

(二)地方社会变革与经济结构的关系191

(三)社会经济变革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影响194

四、地方经济的内向与外向发展195

(一)地方经济内向发展的途径和趋势196

(二)在外向联系中的地方经济200

五、接触、对流、交融、格局202

(一)经济流与经济区202

(二)经济对流所表现的形式206

(三)经济并存、交融与新的格局208

Ⅴ.地方社会制度史论210

一、“前天下一体”时期的地方社会制度210

(一)中原的社会制度210

(二)地方多类型的社会制度212

(三)战国时期社会制度变革与地方社会制度的变化214

二、“天下一体”时期的地方社会制度216

(一)中原的社会制度216

(二)地方多类型的社会制度220

(三)从社会制度看社会变革与趋势225

三、“前中华一体”时期的地方社会制度226

(一)中原的社会制度226

(二)辽宋金以外地区的社会制度229

(三)地方社会制度发展的特点233

四、“中华一体”时期的地方社会制度234

(一)整体区域的社会制度234

(二)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社会制度237

(三)“中华一体”时期一国多制的基本点和主要特征239

五、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240

(一)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实质及其体系241

(二)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在矛盾运动中演变243

(三)中央集权制与地方社会制度247

(一)从官辖和臣附关系看制与服249

Ⅵ.地方设制史论249

一、制与服的关系249

(二)对《荀子·正论》制与服的剖析250

(三)制与服的制度被封建社会继承和改造253

二、羁縻制及其发展层次254

(一)羁縻制的实质、内容和特征255

(二)羁縻制的发展层次257

(三)羁縻制与民族区域自治261

三、外制和内制的发展263

(一)以内变外263

(二)以外从内266

(三)入内从内269

四、一国多国与一国多制271

(一)族中有族、国中有国272

(二)一国多国273

(三)一国多制276

五、“一道同轨”论278

(一)单一民族的一道同轨278

(二)多民族中国的一道同轨279

(三)全国的一道同轨283

Ⅶ.地方文化史论285

一、整体文化的主体内容、思想和原则285

(一)华夏文化是整体文化的主体285

(二)整体文化的主体内容和思想288

(三)研究文化的原则与要求290

二、文化构成的体与用291

(一)文化体系与文化结构292

(二)社会文化的体与用294

(三)地方文化结构的体与用297

三、关于文化区的问题299

(一)古代文化区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与特点300

(二)文化区类型的划分303

(三)华夏文化发展的摇篮与文化传播306

四、地方文化的来源与结构307

(一)地方文化的来源307

(二)地方文化的结构与类型310

(三)研究地方文化的意义313

五、地方民族在发展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314

(一)对华夏文化采取的态度315

(二)在发展本族文化中的作用317

(三)在发展华夏文化中的作用320

(一)民俗学的出现与发展322

一、民俗学概述322

Ⅷ.地方民俗史论322

(二)民俗学的范围、内容与特征324

(三)民俗学与地方史327

二、从政体看地方民俗结构与类型的划分328

(一)地方民俗构成的历史条件和依据329

(二)地方民俗研究的体系与结构330

(三)地方民俗类型的划分334

三、民俗与社会336

(一)俗与族的关系336

(二)俗与域的关系338

(三)俗与制的关系340

(四)俗与服的关系341

四、治国与治俗341

(一)治俗与治国的关系342

(二)治国必须治俗343

(三)治俗的根本在于“顺时”346

五、从女真社会变革看改俗斗争348

(一)在原始社会内部的改俗斗争348

(二)金政权的改俗斗争350

(三)女真族改俗的特点355

六、地方民俗史研究的问题356

(一)民俗资料的特点与运用357

(二)统治阶级的俗与劳动人民大众的俗359

(三)礼俗演变的层次与发展途径361

综论365

一、“中华一体论”与中国地方史学365

(一)“中华一体论”的提出365

(二)“中华一体论”与中国地方史学371

(三)中国地方史学与适用史学376

二、传统文化与批判继承380

(一)传统文化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380

(二)从历史看在批判继承中的儒学384

(三)中国地方史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390

三、谈历史上的“汉化”、“华化”与应用问题394

(一)从两种不同的民族观谈起394

(二)华与汉的演变过程397

(三)谈“汉化”、“华化”与“融合”401

(四)关于“汉化”、“华化”的应用问题404

四、华夏·黄炎谠论406

(一)华夏、黄炎之缘起407

(二)由血统计算到道统计算412

(三)中华各民族同华不同祖论418

附录:《中国地方简史》大纲423

1994《中国地方史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博泉,程妮娜著 1994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地方志论集(1989 PDF版)
中国地方志论集
1989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中国地方志总论(1981 PDF版)
中国地方志总论
1981
中国·四国地方の方言(1982.12 PDF版)
中国·四国地方の方言
1982.12 国書刊行会
中国地方自治史概要(1940 PDF版)
中国地方自治史概要
1940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992 PDF版)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992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国盐业史  地方编(1997 PDF版)
中国盐业史 地方编
1997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方法论略(1990 PDF版)
中国古代史方法论略
1990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地方志(1996 PDF版)
中国地方志
1996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地方史志论丛(1984 PDF版)
中国地方史志论丛
1984 北京:中华书局
中国地方志论集  1950-1983(1985 PDF版)
中国地方志论集 1950-1983
1985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
与西方史家论中国史学(1981 PDF版)
与西方史家论中国史学
1981 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1998 PDF版)
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
1998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地方史志简论(1996 PDF版)
地方史志简论
1996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中国地方志分论(1981 PDF版)
中国地方志分论
1981 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
中国地方志总论(1981 PDF版)
中国地方志总论
1981 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