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结构》求取 ⇩

前言1

一、《资本论》的对象和方法3

(一)《资本论》的对象3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8

《资本论》的对象11

(二)《资本论》的方法14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14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17

二、《资本论》的总体结构22

(一)《资本论》总体结构的形成概述22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22

《资本论》总体结构的最终形成24

《资本论》第二、三两卷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人的著作27

(二)《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的内在联系29

《资本论》是结构严密、理论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29

《资本论》第一卷以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为对象,以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为核心,揭示资本的本质与基本规律30

《资本论》第二卷以资本的流通过程为对象,把资本当作运动来把握,既考察纯粹的流通,又从流通的角度来进一步考察生产31

《资本论》第三卷以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为对象,考察资本在现实运动中的各种具体形式及其互相对立与竞争斗争33

(三)剩余价值理论是贯串《资本论》全书的红线35

《资本论》第一卷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本身的生产35

《资本论》第二卷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和流通对于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的重大影响36

《资本论》第三卷分析剩余价值在各类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形式及其数量界限的规律37

《剩余价值理论》是对十七世纪中叶以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有关剩余价值理论的系统批判40

三、《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42

(一)第一卷的分篇42

第一篇研究商品、货币和一般商品流通,这同第一卷的研究对象有无矛盾43

对商品和货币的研究,预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绝对性质45

第一篇研究的商品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现实存在的商品46

第一篇的研究内容本身决定了过渡到分析资本的必要性和可能性48

第二篇是从分析一般商品流通转入分析资本生产过程的过渡篇49

为什么从第三篇开始的对资本生产过程的分析首先着眼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50

第三篇在《资本论》结构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52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为什么需要一个专篇(第四篇)来考察52

第五篇是对前两篇分析的综合54

第六篇为什么分析属于分配范畴的工资?55

第七篇在《资本论》结构中具有双重意义56

(二)第一卷各篇的结构58

1.第一篇的结构59

第一章奠定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劳动价值论59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精髓60

第二章为什么研究交换过程而不研究货币?61

第二章与第一章第三节是对同一研究对象的双重叙述62

第二章分析了交换过程,为什么第三章再分析商品流通63

分析货币同时也是分析商品流通64

分析货币必然导向分析资本65

2.第二篇的结构67

第四章第一部分承接上一篇第三章第三节“货币”67

转入研究资本从第一部分就已开始68

第二部分从简单流通的角度考察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目的是把研究引向资本流通本身70

第二部分的分析自然把问题引到劳动力的买卖71

第三部分分析劳动力的买和卖71

3.第三篇的结构73

从本篇的标题就可看出它包含一个重要的新的发现73

第五章专门设一节考察劳动过程的意义74

第五章正面揭示了价值增殖过程,为剩余价值学说的展开叙述奠定了基础75

第六至九章是对价值增殖过程的一些基本关系从理论上加以确定和阐明77

第六章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分析,从理论上确定了剩余价值的源泉78

第七章对剩余价值率的分析,从理论上确定了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表现方法80

只有把剩余价值率归结为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之比,从理论上确定剥削程度的表现才得以完成81

第八章讨论工作日的内容为什么不紧接第五章之后?82

第八章第一节指出工作日的全部问题归结为资本家的贪欲和工人的反抗斗争83

第八章第二至四节叙述资本家对剩余劳动的贪欲84

第八章第五、六两节叙述英国工人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和工厂法的历史、内容和结果85

第七节介绍英国工厂法对其他国家的影响。第八章为什么占用那么大的篇幅?87

第九章对剩余价值量决定因素的分析,综合体现了前三章所述的几个范畴的联系87

第九章的重点在于考察可变资本量在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的关系中的影响作用88

第九章的内容具有第三篇小结和连接第四篇的意义89

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实际上阐明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全部概念90

4.第四篇的结构90

第四篇对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各个因素的理论分析,采取了历史分析的结构93

第十一章考察的是协作一般,但同时也是考察简单协作94

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同上一章之间体现了逻辑的和历史的联系95

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同前两章的联系,表现为逻辑的和历史的顺序97

第十三章第一至三节叙述机器本身的发展和它被当作加强剥削工人的手段98

从第四节起,分析与新生产力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其后果101

5.第五篇的结构103

第十四章分析的生产劳动的新规定,为什么不放在第三篇第五章那里一起加以说明103

第十四章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统一的观点考察资本生产过程的质的方面,第十五章则考察它的量的方面105

只有在第五篇(第十六章)才可能对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作全面的评述107

6.第六篇的结构109

第十七章分析工资形式的不合理性和它产生的必然性109

第十八、十九两章分析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的特点及其对加强剥削工人的作用110

第二十章考察工资的国民差异的原因112

7.第七篇的结构112

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在本篇结构中的必要性,主要在于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113

第二十二章考察资本的扩大生产115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为什么在第二十二章第一节才加以阐述116

第二十二章第三、四两节讨论资本积累量的决定118

第二十三章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121

第二十三章首先论证即使资本构成不变,资本积累同时也是资本关系的扩大再生产121

第二、三节从资本积累伴随着资本构成提高的角度,论证相对过剩人口的累进生产122

第四节是全章的总结124

第二十三章的分析是资本积累理论的核心124

第二十四章第一至六节考察资本主义积累的前史125

第七节考察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126

对资本主义积累历史趋势的考察为什么放在“所谓原始积累”一章中127

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是对上一章的补充129

(三)第一卷在全书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130

在全书结构中处于决定性的地位130

标志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132

包含了《资本论》中最基本的原理135

表现为一个完整的部分138

四、《资本论》第二卷的结构139

(一)第二卷的分篇139

第二卷的研究内容包括资本运动的整个过程139

第二卷第一篇是第一卷的直接继续142

第一篇把资本循环当作孤立的行为来考察143

第二篇把资本循环当作周期性过程来考察144

两篇结构的必要性145

第二卷分篇的顺序表现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结构147

第三篇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循环运动147

(二)第二卷各篇的结构148

1.第一篇的结构148

首先考察货币资本循环的理由148

第一章对货币资本循环的双重考察149

第一章与第一卷第二篇相呼应,深化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150

对第一卷第二篇的一个补充153

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对全卷结构具有决定的重要性155

第二章同第一卷第七篇的结构关系156

第三章的分析意味着逻辑“更上一层楼”158

盘旋上升式的逻辑发展159

2.第二篇的结构161

首先说明反映周转速度的范畴161

影响资本周转的决定性因素162

从结构上看第九章分析预付资本总周转的理由164

第八、九章主要是围绕固定资本来考察周转问题165

第十二至十四章主要谈影响流动资本周转的因素167

“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为何独立为一章168

可变资本周转影响价值增殖的一点疑问170

第十七章“剩余价值的流通”的结构意义172

3.第三篇的结构174

为什么第十八章“导言”要分析“货币资本的作用”174

第十九章提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175

第二十章“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内容和结构179

第二十一章在研究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考察“积累和扩大再生产”181

第二十一章各节的逻辑联系182

(三)第二卷在全书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了资本流通的理论185

为资本回到社会表面上所表现的形式提供了出发点186

表现为第三卷内容的引言187

五、《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190

(一)第三卷的分篇190

第一篇所研究的两个转化是从本质到现象、从抽象到具体的枢纽点,也是从前两卷到第三卷的枢纽点192

第二篇研究由于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从而使利润又转化为平均利润193

第三篇结束了对产业资本的考察,同时又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与历史过渡性195

第四篇研究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形式独立化为特殊的商业资本的特殊职能196

第五篇所研究的生息资本也是产业资本的独立化形式,但不是职能资本,它只参与瓜分平均利润,取得利息198

第六篇研究资本主义地产就是要考察资本投入农业而产生的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200

第七篇既是《资本论》第三卷的结语,又是全书理论部分三大卷的总结203

(二)第三卷各篇的结构205

1.第一篇的结构205

第一章考察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而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又是整个分析的出发点205

第二章分析第一卷第七章剩余价值率的现象形态即利润率,这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先导207

第三章考察的是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之间的关系208

第四章考察预付总资本的流通速度对利润率的影响209

第五章分析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对提高利润率的影响210

第六章分析原料价格的变动对利润率和再生产过程的影响,至此完成了不变资本价值变动对利润率影响的考察211

第七章是对利润和利润率所作的补充说明,至此完成了对一个产业部门利润率的研究213

2.第二篇的结构214

第八章提出的问题: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的差别同资本现实运动的趋势相矛盾214

第九章是一个转折点:平均利润从而生产价格的形成,解决了上述矛盾并成为以后一切研究的前提215

第十章进一步研究价值的形成及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市场机制,是对第一卷第一章奠立的劳动价值论的重要补充和最后完成217

第十一章考察工资变动对成本价格与生产价格的影响,进一步批判古典学派把价值混同于生产价格的错误219

第十二章是对全篇的补充说明和必要注释220

3.第三篇的结构221

第十三章从生产力发展与资本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来对利润率的数量变化进行动态考察222

第十四章分析使利润率下降这个一般规律只具有趋势性质的各种因素222

第十五章分析利润率下降规律内在的各种矛盾,是对第一卷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历史趋势的进一步论证223

第十六章考察产业资本循环中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特殊资本即商业资本的特殊职能224

4.第四篇的结构224

第十七章阐明商业资本是流通中的职能资本,它参与利润率平均化并取得商业利润225

第十八章研究如何以商业资本周转为契机,使既定的商业利润通过商业价格来实现226

第十九章考察的对象是货币经营资本226

第二十章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商业资本区别于以往的商人资本的性质、特点与作用227

5.第五篇的结构228

第二十一章阐明生息资本不是职能资本而是资本商品,从而它的增殖或利息只是平均利润的扣除230

第二十二章对利息作定量分析,即决定利息额和利息率数量的因素;市场利息率还取决于竞争和供求,不存在“自然利息率”231

第二十三章分析平均利润由量的分割变为质的分割,导致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各有独立源泉的假象232

第二十四章是前三章的概括,揭示生息资本使资本拜物教取得纯粹的表现形式233

第二十五章考察生息资本贷借运动的实际形式,即资本主义的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银行家用自己的票据创造了虚拟资本234

第二十六章考察作为生息资本的货币资本积累对市场利息率的影响,并批判19世纪英国“通货派”的错误234

第二十八章批判“银行派”的错误,阐明生息资本同现实资本的区别,是理解以下各章的必要前提236

第二十七章是从信用同产业资本的联系上来综合考察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236

第二十九章是二十五章的重要补充238

第三十章考察在银行信用下,生息的货币资本积累在什么程度上和现实的职能资本积累相一致238

第三十一章从分析借贷货币资本的不同来源,来继续考察上一章所研究的中心239

第三十二章是前章第二节的继续239

第三十三章考察信用对货币流通的影响,是对第一卷第三章的重要补充240

第三十四章运用前章的原理,批判英国1844年银行立法的理论基础——通货原理,并揭露银行法能消除危机的幻想及其真正目的240

第三十五章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国际信用下的贵金属(世界货币)流通和汇兑率之间的关系,是对第一卷第三章的重要补充241

第三十六章是对生息资本的历史考察,分析借贷资本同高利贷资本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242

6.第六篇的结构242

第三十七章是全篇的导论,提出地租以土地所有权为前提,最一般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地产及地租的实质245

第三十八章是级差地租的总论,对它的形成条件和主要特征进行一般的考察245

第三十九章考察因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而形成的不同超额利润如何转化为级差地租Ⅰ246

第四十章考察因对同一土地连续追加投资而形成的不同超额利润如何转化为级差地租Ⅱ,及级差地租两种形式的异同与相互关系247

第四十一章考察生产价格不变时,因追加投资的生产率不变、提高和降低而引起的级差地租Ⅱ的数量变化情况248

第四十二章考察生产价格下降时,因追加投资的生产率不变、提高和降低而引起的级差地租Ⅱ的变化情况249

第四十三章考察生产价格上涨时,因追加投资的生产率不变、下降和提高而引起的级差地租Ⅱ的变化情况,并对以上三章加以总结250

第四十四章综合考察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论?能有级差地租,完成了对级差地租的研究250

第四十五章集中考察单纯由于土地所有权的?产生的绝对地租252

第四十六章补充考察非农业用地的地租的特殊性,地租的资本化即土地价格及其变动趋势254

第四十七章是第六篇的补充和总结,考察资本主义地租的发生史,进一步阐明了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255

7.第七篇的结构256

第四十八章揭露和批判掩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质的所谓“三位一体”的公式257

第四十九章通过对生产总过程的分析,来批判“三位一体公式”承袭“斯密教条”的错误258

第五十章考察资本主义下的价值生产同价值分配的关系,揭明由市场竞争造成的假象,再深入批判“斯密教条”259

第五十一章论述分配关系只是一定生产关系的表现260

第五十二章是全书理论部分的总结——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集中表现为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261

第三卷是《资本论》全书最带王冠的部分,最困难的总过程被说明得一清二楚263

(三)第三卷在全书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263

《资本论》的主题是论资本,但它必须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来加以阐明266

对剩余价值一般及其特殊形态也必须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来加以阐明268

对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的考察,是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重要发展与最终完成270

进一步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历史的过渡性272

再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现象形态273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拜物教的性质与根源275

六、《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第四卷)的结构278

(一)《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第四卷)的写作、编辑和出版278

(二)《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第四卷)的分册及其结构282

1.关于《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第四卷)第一册的结构283

2.关于《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第四卷)第二册的结构287

3.关于《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第四卷)第三册的结构293

(三)《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第四卷)在《资本论》全书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298

1992《《资本论》的结构》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蒋绍进,王锦涛著 1992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1987 PDF版)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1987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缠论 结构与解构( PDF版)
缠论 结构与解构
《资本论》方法和结构几个问题( PDF版)
《资本论》方法和结构几个问题
“资本论”结构(1955 PDF版)
“资本论”结构
1955
结构工资理论与实践( PDF版)
结构工资理论与实践
上海无线电二厂企业管理办公室
资料结构:PASCAL( PDF版)
资料结构:PASCAL
香港科技出版社
朱熹的形上结构论(1982 PDF版)
朱熹的形上结构论
1982
资本论的文学构造(1949 PDF版)
资本论的文学构造
1949 读书出版社
日本文化结构演变论(1993 PDF版)
日本文化结构演变论
1993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中国的资产制度和资本结构(1997 PDF版)
中国的资产制度和资本结构
1997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电影剧本的结构(1984 PDF版)
电影剧本的结构
1984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资本市场结构  理论与现实选择(1999 PDF版)
资本市场结构 理论与现实选择
1999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资料结构(1986 PDF版)
资料结构
1986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日本“结构改革”论(1963 PDF版)
日本“结构改革”论
1963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和结构(1982 PDF版)
《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和结构
1982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