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200题》求取 ⇩

引言1

1.《资本论》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写作的?1

2.《资本论》是一部怎样的著作?3

3.恩格斯对《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作了怎样的贡献?4

4.怎样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6

5.《资本论》的体系结构是怎样的?8

6.马克思是用什么方法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9

7.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何在?12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15

8.《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5

9.怎样理解《资本论》第1卷的结构和理论内容?16

10.《资本论》第1卷在整部《资本论》中处于怎样的地位?17

11.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什么从商品开始?19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19

1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20

13.马克思是怎样分析劳动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的?22

14.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价值量的关系是怎样的?24

15.怎样理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25

16.为什么要分析价值形式?27

17.怎样理解“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第13页)?28

18.什么是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0

19.《资本论》第1卷第1章和第2章都分析了货币,两者之间有何区别?33

20.什么是价格标准?它与价值尺度有何区别?34

21.马克思是怎样揭示货币流通规律的?36

22.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是怎样揭示价值规律的?37

23.学习马克思的商品和货币理论,如何简明地归纳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39

24.马克思是怎样分析资本总公式的?41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41

25.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的是什么?43

2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决定的?44

27.怎样理解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46

28.马克思把劳动力和劳动区别开来的重大意义何在?47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50

29.怎样从劳动二重性原理来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50

30.农业中的土地是劳动对象还是劳动资料?51

31.什么是中间产品?52

32.马克思是怎样分析价值增殖过程的?53

33.既然只有可变资本才会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身的价值量,那末为什么将不变资本也称为资本呢?56

34.怎样理解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57

35.如何理解工作日界限问题上的“二律背反”?58

36.怎样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低限额?59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61

37.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它是怎样产生出来的?61

38.怎样理解“必须把资本的一般的、必然的趋势同这种趋势的表现形式区别开来”(第97页)?63

39.怎样理解超额剩余价值是本企业工人创造的?64

40.如何理解“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第98页)?这一论述与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第7页)是否一致?66

41.协作为什么能够产生一种“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第103页)?67

42.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第104页)?69

43.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内部分工有哪些区别?71

44.怎样理解“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第125页)?72

45.价值大的机器为什么会使生产的产品便宜?机器向产品转移的价值量取决于哪些因素?74

46.怎样理解“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第143页)?75

47.马克思是怎样分析大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的?77

4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79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79

49.怎样理解“剩余价值有一个自然基础”(第152页)?81

50.什么是“受自然制约的劳动生产力”(第154页)?83

51.《资本论》第1卷第14章分析了哪些问题?它们之间究竟有没有一个中心?84

52.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所增加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85

第六篇 工资87

53.工资问题本来是个分配问题,马克思为什么放在生产过程来研究?87

54.怎样理解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有其必然性?88

55.怎样理解“计件工资无非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第164页)?89

56.为什么说计件工资比计时工资更加具有虚假的外观?91

57.为什么资本主义各国的工资会有差异?92

58.学习马克思的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如何简明地归纳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94

59.既然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马克思为什么首先分析简单再生产?96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96

60.如何理解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98

61.什么是资本积聚?什么是资本集中?怎样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99

62.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学说的重大意义?100

63.竞争和信用为什么是促进资本集中的两个强有力的杠杆?102

64.怎样理解相对过剩人口“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第197页)?103

65.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的生产比可变资本部分的相对减少更为迅速?104

66.资本积累规律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有何区别?105

67.什么是资本原始积累?它的过程是怎样的?106

68.资本积累和资本原始积累有何异同?107

69.怎样理解“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第209页)?108

70.怎样理解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第212页)?109

71.为什么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后才论述资本的原始积累问题?111

72.学习马克思的资本的积累过程理论,如何简明地归纳资本积累理论的基本内容?113

73.《资本论》第2卷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14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114

74.怎样理解《资本论》第2卷的结构和理论内容?115

75.《资本论》第2卷在整部《资本论》中处于怎样的地位?116

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117

76.什么是资本循环?它由哪几个阶段组成?117

77.怎样理解货币资本的循环?119

78.怎样理解“这种量的关系一开始就是由一定数量的工人所要耗费的超额劳动即剩余劳动的量决定的”(第221页)?121

79.怎样理解货币与货币资本的联系和区别?121

80.怎样理解“生产资料本身,只有在劳动力作为生产资本的人的存在形式,能够和生产资料相合并时,才成为生产资本的物的形式或生产资本”(第222页)?123

81.怎样理解商品和商品资本的联系与区别?124

82.怎样理解生产资本的循环?126

83.为什么会产生货币积累?127

84.怎样理解商品资本的循环?128

85.为什么说商品资本循环表现出社会总资本的运动?130

86.怎样理解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循环的统一?131

87.保持资本循环的连续性需要哪些条件?133

88.总流通时间中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包括哪几部分时间?135

89.怎样理解“流通时间的延长和缩短,对于生产时间的缩短或延长,或者说,对于一定量资本作为生产资本执行职能的规模的缩小或扩大,起了一种消极限制的作用”(第242页)?137

90.什么是流通费用?它分为哪几类?138

91.怎样理解“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第246页)?140

92.学习马克思的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理论,如何简明地归纳资本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141

第二篇 资本周转143

93.什么是资本周转?它与资本循环有何联系和区别?143

94.资本的周转速度、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有何区别和联系?144

95.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和意义是什么?145

96.怎样理解“和固定资本相对立而取得流动资本的规定性的,不是工人的生活资料,也不是工人的劳动力,而是生产资本投在劳动力上的那部分价值”(第265页)?147

97.怎样理解固定资本折旧基金的经济性质?148

98.怎样考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149

99.什么是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150

100.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151

101.如何理解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志?为什么说根据交易方式划分社会经济形态是错误的?153

102.在流通中有哪些因素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156

103.怎样理解“资本的一部分,只有在另一部分脱离真正的生产而处于商品资本或货币资本形式的条件下,才能作为生产资本执行职能”(第289页)?157

104.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同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怎样的?158

105.从社会角度考察可变资本的周转可以得出哪些重要结论?160

106.学习马克思的资本周转理论,如何简明地归纳它的基本内容?161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163

107.什么是社会资本?什么是社会资本的运动?163

108.货币资本在社会资本再生产中有哪些作用?164

109.马克思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是什么?167

110.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为什么要以商品资本的循环为典型?168

111.怎样理解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69

112.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固定资本部分是如何补偿的?172

113.怎样理解“这种过剩本身并不是什么祸害,而是利益”(第340—341页)?174

114.实现资本积累必须具备哪些前提条件?175

115.怎样理解货币积累和实际积累的相互关系?176

116.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前提条件是什么?178

117.怎样理解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平衡条件?179

118.为什么第一部类的积累决定着第二部类的积累规模?180

119.学习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理论,如何简明地归纳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181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183

120.《资本论》第3卷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83

121.怎样理解《资本论》第3卷的结构和理论内容?184

122.《资本论》第3卷在整部《资本论》中处于怎样的地位?186

123.怎样理解“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成本价格具有一种假象,似乎它是价值生产本身的一个范畴”(第375页)?188

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188

124.为什么就成本价格的形成来说,只显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189

125.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190

126.怎样理解“应当从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引出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而不是相反。实际上,利润率从历史上说也是出发点”(第383页)?191

127.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怎样的?192

128.利润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有哪些作用?193

129.马克思是怎样分析影响利润率水平的各种因素的?194

130.资本的增值和贬值、游离和束缚怎样影响利润率?196

第二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198

131.为什么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会存在着差别?198

132.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199

133.马克思是怎样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201

134.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怎样进一步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203

135.为什么说“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进行的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得多”(第429页)?204

136.怎样理解部门内部竞争与部门之间竞争的联系和区别?206

137.影响生产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哪些?207

138.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学说的重大意义?209

第三篇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211

139.平均利润率为什么具有趋向下降的必然性?211

140.为什么平均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同时并存?212

141.怎样理解平均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同时增加“也表现为:资本所生产的商品的价格下降,同时商品所包含的并通过商品出售所实现的利润量却会相对增加”(第452页)?214

142.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怎样阻碍利润率下降的?215

143.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内在矛盾怎样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深刻矛盾?216

144.学习马克思关于利润、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如何简明地归纳它的基本内容?218

第四篇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220

145.怎样理解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作用?220

146.怎样理解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商业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以后生产价格的新的规定性?222

147.怎样分析商业劳动的性质?224

148.商业纯粹流通费用是怎样得到补偿的?225

149.什么是商业资本的周转?它有哪些特点?227

150.商业资本周转的速度对商业价格有何影响?228

151.怎样理解“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商人资本就会随着它的周转次数的增加,比产业资本提供高得多的利润,而这是和一般利润率的规律相矛盾的”(第490页)?231

152.什么是货币经营资本,它是怎样产生的?231

153.货币经营资本有哪些作用?233

154.怎样评价资本主义前的商业资本的历史作用?234

155.怎样理解“商人资本的独立发展是与社会的一般经济发展成反比的”(第497页)?236

156.学习马克思的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理论,如何简明地归纳商业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237

第五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239

157.借贷资本是怎样形成的?它的运动特点是什么?239

158.怎样理解利息的本质?241

159.为什么把利息看作货币资本商品的价格是不合理的?243

160.为什么借贷资本家只能得到利息而职能资本家只能得到企业主收入?245

161.什么叫利息率?利息率水平是怎样确定的?246

162.为什么剩余价值和工资的分割是“从它们的质的区别中产生了所生产的价值的量的分割”,但在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的分割上“质的区别相反地是从同一剩余价值部分的纯粹量的分割中产生的”(第516页)?248

163.利润从纯粹量的分割是怎样转变为质的分割的?249

164.利润的质的分割是怎样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251

165.怎样看待资本主义企业的经理经营管理的性质和工资的来源?252

166.怎样理解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以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253

167.为什么说商业票据“形成真正的信用货币如银行券等等的基础”(第531页)?256

168.什么是贴现和贴现率?影响贴现率的因素有哪些?256

169.马克思是怎样论述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大作用的?为什么说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有二重性?258

170.怎样理解信用是一种“上层建筑”?260

171.怎样理解股份公司“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第535页)?261

172.为什么说资本主义股份公司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极扬弃,而合作工厂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积极扬弃?263

173.银行资本是怎样组成的?264

174.银行券与纸币有什么区别?265

175.什么是虚拟资本?267

176.为什么银行资本中虚拟资本占相当大的比重?268

177.怎样理解虚拟资本的“价值的独立运动”(第545页)?270

178.信用制度和经济危机是什么关系?271

179.银行券的流通规律是怎样的?273

180.银行是怎样创造信用和资本的?274

181.贵金属流动与经济危机是怎样的关系?275

182.什么是汇兑率?为什么说“汇兑率是货币金属的国际运动的晴雨计”(第566页)?276

183.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汇兑率的变化?278

184.高利贷资本与借贷资本有何区别?279

185.学习马克思的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理论,如何简明地归纳借贷资本和信用理论的基本内容?280

第六篇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282

186.为什么说“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即增殖价值的形式”(第578页)?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是什么?282

187.地租和租金有什么区别?283

188.土地价格是怎样决定的?284

189.级差地租是怎样产生的?285

190.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287

191.怎样理解虚假的社会价值?289

192.马克思是怎样在不违反价值规律的情况下阐明绝对地租的存在的?290

193.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已经等于或高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条件下,还有没有绝对地租?291

194.马克思是怎样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小土地所有制的?292

195.学习马克思的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理论,如何简明地归纳地租理论的基本内容?294

第七篇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296

196.什么是“三位一体公式”?它的错误何在?296

197.为什么“必须把总收益和纯收益同总收入和纯收入区别开来”(第639页)?297

198.马克思是怎样概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征的?299

199.“什么事情形成阶级”(第649页)?300

200.学习马克思关于新创造的价值总分配的理论,如何简明地归纳它的基本内容?301

1991《《资本论》200题》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世华主编 1991 北京: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资本论》难题探索(1985 PDF版)
《资本论》难题探索
1985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社会主义基本理论200题解( PDF版)
社会主义基本理论200题解
《资本论》问题解答(1982 PDF版)
《资本论》问题解答
1982
《资本论》问题解答(1982.06 PDF版)
《资本论》问题解答
1982.06 宁夏人民出版社
新编入党问答200题  修订本( PDF版)
新编入党问答200题 修订本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资本论》方法论的几个问题(1963 PDF版)
《资本论》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1963
资本论( PDF版)
资本论
读书出版社
资本论(1987 PDF版)
资本论
1987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资本论(1983 PDF版)
资本论
198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青年政治理论学习200题(1987 PDF版)
青年政治理论学习200题
1987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资本论》的辩证法问题(1963 PDF版)
《资本论》的辩证法问题
1963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地理200题(1984 PDF版)
地理200题
1984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200题(199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200题
1991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资本论”解说讲座(1957 PDF版)
“资本论”解说讲座
1957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资本论》问题解析(1986 PDF版)
《资本论》问题解析
1986 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