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教程》
作者 | 韩成栋,潘抱存主编 编者 |
---|---|
出版 |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547 |
出版时间 | 1988(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305002755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49766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目录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国际法的性质1
一 国际法的名称1
二 国际法的特征2
三 国际法和强行法4
第二节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8
一 第一时期(16世纪—18世纪末)8
二 第二时期(19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10
三 第三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13
四 第四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现在)14
第三节 国际法的渊源17
一 法律渊源的含义17
二 国际法的形式渊源18
三 国际法的实质渊源24
第四节 国际法的编纂26
一 国际法编纂的意义及其历史发展26
二 当代国际法的编纂工作28
第五节 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33
一 国际法和国内法33
二 国际法在国内的适用35
三 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优先地位38
第一节 国际法基本原则概说40
一 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40
二 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历史发展40
第二章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40
第二节 联合国与国际法基本原则43
一 联合国宪章中的国际法基本原则43
二 联合国其他文件中的国际法基本原则44
第三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7
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当代国际法律秩序48
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50
一 当代国家主权原则的新发展59
第四节 国家主权原则与全人类总体利益原则59
二 全人类总体利益原则60
三 国家主权原则与全人类总体利益原则相结合63
第三章 国际法的主体64
第一节 概说64
一 国际法主体的概念64
二 国际法主体的范围65
三 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66
四 关于为独立而斗争的民族的国际法主体的资格66
五 关于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的资格68
六 个人和法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70
一 国家的要素72
第二节 国家的要素和形式72
二 国家的形式73
三 永久中立国76
第三节 国家的基本权利与义务78
一 国家基本权利的概念78
二 国家基本权利的内容79
三 国家豁免84
四 国家的基本义务85
一 承认的概念86
二 对国家的承认86
第四节 国际法上的承认86
三 对政府的承认88
四 承认的条件88
五 不承认主义90
六 承认的形式91
七 承认的效果91
八 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承认的实践92
第五节 国际法上的继承93
一 继承的概念93
二 国家的继承94
三 政府的继承98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政府继承的实践99
一 国家责任的概念101
第六节 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101
二 国家不法行为的构成102
三 国家行为不法性的排除104
四 国家责任的内容105
五 国家责任的形式106
第四章 关于居民的国际法109
第一节 国籍109
一 国籍概说109
二 国籍的取得111
三 国籍的丧失115
四 双重国籍和无国籍116
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的基本原则122
第二节 外国人的法律地位126
一 对外国人的管辖权和外国人的法律地位126
二 外国人的入境、居留和出境128
三 外国人的待遇131
四 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地位133
第三节 庇护和引渡135
一 庇护135
二 引渡137
第四节 国际法上的人权139
一 人权问题的历史发展139
二 国际人权保护的主要内容140
一 国家领土的概念144
第五章 关于领土的国际法144
第一节 关于领土概说144
二 国家的领土主权146
第二节 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147
一 概说147
二 领陆148
三 领水149
四 领空156
五 地下领土156
第三节 国家领土的变更156
一 概说156
二 传统国际法上的领土取得方式158
三 现代国际法上的领土取得方式163
四 国家领土的丧失164
第四节 领土主权的限制和变异164
一 概说164
二 共管165
三 暂时管辖165
四 租借165
五 势力范围166
六 国际地役166
第五节 国家边界169
一 边界的概念169
二 划界170
三 边界争端174
四 边境制度175
第六节 极地177
一 概说177
二 南极地区178
三 北极地区180
第六章 海洋法182
第一节 概说182
一 海洋的概况182
二 现代海洋法的概念及特征183
三 海洋法的历史和编纂185
第二节 内海189
一 内海的概念和法律地位189
二 内海各组成部分的具体制度189
三 我国的内海192
第三节 领海和毗连区192
一 领海的概念192
二 领海的界限和测算领海的方法193
三 领海的法律制度195
四 领海的无害通过196
五 毗连区197
一 群岛和群岛国的概念198
第四节 群岛和群岛国198
二 群岛基线和群岛水域199
三 群岛水域的法律制度200
第五节 海峡201
一 海峡的概念和种类201
二 各类海峡的通行制度202
第六节 专属经济区204
一 专属经济区概述204
二 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管辖权和义务206
四 专属经济区的划界问题207
三 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的养护和利用207
第七节 大陆架209
一 大陆架概述209
二 大陆架的法律制度210
三 大陆架的外部界限212
四 相邻或相向国家之间大陆架的划界213
五 我国大陆架简述216
第八节 公海217
一 公海的概念及其法律地位217
二 公海自由原则的主要内容218
三 公海上的管辖219
一 国际海底概念和法律地位221
第九节 国际海底221
二 国际海底矿物资源的开发制度、条件和政策223
三 国际海底管理机构224
第十节 海洋环境保护227
一 海洋污染的概念和分类227
二 防止海洋污染的国际立法228
三 海洋污染的管理和责任228
第十一节 海洋科学研究231
一 海洋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231
二 海洋科学研究引起的国际法问题231
一 海洋争端的概念和种类232
第十二节 海洋争端的和平解决232
二 和平解决海洋争端的方法233
三 国际海洋法法庭233
第七章 航空与空间法235
第一节 空气空间的法律地位237
第二节 国际航空的管理240
一 领空主权与国际合作241
二 航空器国籍原则242
三 国际航空运输管理的双边原则243
第三节 国际航空运输的赔偿责任249
一 推定过失责任制249
三 两种责任不受限制的特定情况250
二 限制承运人责任250
第四节 航空刑法251
一 1963年东京公约252
二 1970年海牙公约253
三 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256
第五节 外层空间定义及其法律地位257
一 划界的各种主张258
二 地球静止轨道问题259
三 “过境权”问题260
一 和平利用原则261
第六节 空间法的基本规范261
二 自由进入与公平分享263
三 遵守国际法与国际合作264
四 空间物体登记制度264
五 国家赔偿责任265
第七节 仍在讨论的几个空间法问题268
一 卫星遥感地球问题268
二 卫星直接电视广播问题269
三 空间物体使用核能源问题269
第八章 外交和领事关系法271
第一节 外交关系法概说271
一 国家元首272
第二节 国家的中央外交关系机关272
二 政府274
三 外交部门274
第三节 驻国外的国家对外交涉机关275
一 外交关系和使馆的建立275
二 使馆的职务276
三 使馆馆长的等级和使馆人员的类别277
四 使馆人员的任命279
五 外交团280
第四节 外交特权与豁免281
一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概念281
二 关于使馆和外交代表的特权与豁免282
三 其他人员的特权与豁免289
四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开始与终止290
五 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人员对驻在国的义务290
六 特别使团292
七 国际组织和有关人员的特权与豁免292
第五节 领事馆及其人员293
一 领事制度概说293
二 领事关系的建立和领事职务295
三 领事的种类和等级296
四 领事的派遣297
五 领事特权与豁免297
六 领馆和享有领事特权与豁免的人员对驻在国的义务300
第九章 条约法301
第一节 概说301
一 条约的定义和特征301
二 条约的历史和条约法的编纂303
三 条约法的渊源305
四 条约的种类和名称306
第二节 条约的缔结310
一 缔约能力310
二 缔约代表311
三 缔约程序312
四 条约的加入317
五 条约的保留318
六 条约的保管、登记和公布323
第三节 条约的效力325
一 时间范围的效力325
二 地域范围的效力327
三 条约必须遵守原则331
四 条约的失效332
五 条约的终止和停止施行335
第四节 条约的解释338
一 条约应由谁作解释339
二 条约解释的一般规则339
第五节 条约的修正和修改340
第一节 国际组织342
一 国际组织的概念342
第十章 国际组织与国际组织法342
二 国际组织的分类344
三 国际组织概况346
第二节 国际组织法概说361
一 国际组织法的概念361
二 国际组织法的基本特征361
一 制订组织章程363
二 组织章程的生效和国际组织的正式建立363
第三节 国际组织的建立及其法律地位363
三 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364
第四节 国际组织的成员资格367
一 国际组织成员资格概念367
二 国际组织成员资格类型367
三 接受国际组织成员资格的法律主体371
四 国际组织成员资格的取得374
五 取得国际组织成员资格的后果377
六 国际组织成员资格的丧失378
七 丧失国际组织成员资格的后果384
第五节 国际组织的机构385
一 职能相似的三级机构385
二 三级机构的主要职能387
第六节 国际组织的决策389
一 决策概说389
二 联合国两主要机构的决策390
三 其他国际组织的决策391
第十一章 国际经济法394
第一节 国际经济法的形成和发展394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394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95
三 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397
一 国际经济法的主体400
第二节 国际经济法的性质400
二 国际经济法的对象401
三 国际经济法的规范402
四 国际经济法的概念403
第三节 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405
一 国家经济主权原则406
二 公平互利原则410
三 国际合作发展原则411
第四节 国际经济法的主要部门412
一 国际贸易法413
二 国际投资法416
三 国际货币金融法419
四 国际税务法421
五 国际经济组织法424
第十二章 国际环境法427
第一节 人类环境问题427
一 环境问题427
二 环境问题的发展427
第二节 国际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431
一 国际环境法的萌芽阶段432
二 国际环境法的成长阶段433
三 国际环境法的发展阶段434
第三节 国际环境法的概念与特点436
一 科学技术性437
二 区域性437
三 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性438
四 公益性439
第四节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439
一 环境主权原则440
二 国际合作原则441
三 资源共享原则442
四 国际环境损害的无过失责任原则443
第五节 国际环境法的主要内容444
一 国际环境保护基本法444
二 国际海洋环境法446
三 大气污染控制的国际法454
四 外空环境保护的国际立法458
五 国际河流和湖泊污染控制法459
六 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国际立法461
第十三章 国际争议法465
第一节 国际争端及其解决方法465
一 概说465
二 国际争端的种类467
三 国际争端的解决方法468
四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和方法470
一 谈判与协商471
第二节 国际争端的政治解决方法471
二 斡旋与调停474
三 国际调查委员会475
四 和解委员会477
第三节 仲裁479
一 概说479
二 近代仲裁和阿拉巴玛号案480
三 常设仲裁法院481
四 现行仲裁制度483
第四节 司法解决486
一 概说486
二 常设国际法院487
三 国际法院488
第五节 联合国与解决国际争端499
一 概说499
二 安理会关于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职能499
三 联合国大会解决国际争端的权限502
四 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的利用503
第十四章 战争法505
第一节 国际法上的战争505
一 战争与国际法505
二 国际法上的战争506
三 侵略战争是违反国际法的严重罪行508
第二节 战争法总论513
一 战争法的概念及其组成513
二 战争法规的编纂514
三 战争法规的特点和基本原则517
第三节 战争法的主要内容520
一 战争及武装冲突的开始和结束520
二 作战手段与作战方法的限制以及平民、交战者与交战受难者的保护524
三 制裁和惩办侵略及战争犯罪537
第四节 战时中立543
一 中立的概念543
二 中立国的权利和义务545
1988《国际法教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韩成栋,潘抱存主编 1988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国际商法简明教程
- 1996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
- 国际商法实用教程
- 1995年01月第1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国际投资法教程
- 1989 北京:群众出版社
-
- 国际法教程
- 1989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 国际经济法教程
- 1989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 国际经济法教程
- 1999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 国际私法案例教程
- 1999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 国际贸易法教程
- 1998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 苏联国际私法教程
- 1951 大东书局
-
- 国际私法教程
- 1988.08 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
- 国际法教程
- 1989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 国际法教程
- 1988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 国际票据法理论与实务
- 1995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 国际法教程
- 1994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
- 国际经济法教程
- 1990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