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体用之间 晚清中西文化观述论》
作者 | 丁伟志,陈崧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420 |
出版时间 | 1995(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0041644X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44277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自序1
引论1
第一章 中西文化的一场遭遇战9
一 鸦片战争前中国自身文化发展的趋向与转机10
清代前期文化的发展及其病态10
“经世致用”学风的再兴13
二 “制夷”-“悉夷”-“师夷”思路的形成及其引起的文化变局18
一种新的时代自觉:必须“洞悉夷情”19
打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闸门:“师夷长技”25
第二章 洋务自强运动引发的中学西学之争39
一 采西学、办洋务、谋自强思潮之初兴41
洋务乍起和对外认识的新纷争42
《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谋自强的宣言书48
二 中西文化观念的第一次直接交锋--“同文馆之争”62
“师夷长技”说的付诸实践和“变通自强”论的形成63
同文馆的创立和西学教育的启动70
最高决策层的中学西学之争78
三 中西文化观念的又一次直接交锋--“海防之议”91
“开利源以求富”和“办学局以育才”93
关于“洋学”的再评估和再论争104
四 洋务盛衰中的“重商富民”思潮113
学习西方文明重点之转移--“重商富民”思潮的勃起115
改革经济制度主张的提出和对洋务成效的检讨129
五 洋务运动中诞生的独特文化观--“中体西用”论139
洋务派鼓吹的“西学中源”论及其得失短长143
“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形成与发展155
第三章 为维新变法立论的康梁“新学”之兴起174
一 一个新学派的崛起175
一种新的危机意识的形成176
一种新政见:通世界之知识,采万国之美法184
二 “新学”的渊源和“新学”的实质189
“残明遗献思想复活”之谜192
近代“西学”与康梁“新学”197
康梁“新学”与今文经学203
“会通中西”之意和提倡“西学”之实213
三 “新学”崛起引发的文化大论战224
极端守旧派之“卫圣教”、“辟异端”226
“中体西用”论的演化与变态240
崇尚自由民主的激进文化观的出现257
守旧势力的短暂得势和文化复旧的穷途末路272
第四章 辛亥革命前十年文化观念的演变276
一 海外志士对西方近代文化的新观察和对中国固有文化的新剖析277
文化观念的划时代更新:民权观念的勃兴278
民权观念促成的文化自省287
二 清末“新政”与如何对待西学之争的复起299
清末“新政”条件下出现的文化新局和文化新论301
为造就新国民而倡建新文化313
三 革命与改良的政治论战引发的文化观念的新分化和新变异329
民族革命与民权革命并起对文化观念的影响331
国粹主义的兴起341
改良派文化观念的转向356
民主主义文化观念体系的创建372
活跃于一时的文化虚无主义384
新文化高潮的萌动391
余论 漫议中国文化的近世境遇394
后记413
附录 参考文献要目415
1995《中西体用之间 晚清中西文化观述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丁伟志,陈崧著 1995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中国作家大辞典
- 1993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 中西文化论集
- 1966
-
- 中西体用之间:晚清中西文化观述论
- 1995
-
- 中西政治文化论丛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 中西文化之交流
- 1941 商务印书馆
-
- 从中西文化探索中国之出路
- 1996 东西文化事业公司
-
- 林语堂论中西文化
- 1989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 中国西部文学论 多维文化中的西部美
- 1989.05 西宁市:青海人民出版社
-
- 评中西文化观
- 1991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
- 中西文化异同论
- 1989.04 北京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智者的迷惘-晚清士大夫中西文化观演变的缩影
- 1990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 中体西用之梦 张之洞传
- 1995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 中西法律文化通论
- 1994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
- 中西典型理论述评
- 1993 北京: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