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史鉴 《资治通鉴》选编》求取 ⇩

创业守成1

魏武侯与吴起论山河之固1

齐威王与魏惠王论国宝2

司马错论伐蜀3

孟子答齐宣王5

齐王建之亡国6

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9

项羽之败11

汉高帝论得天下14

马上得之,焉能马上治之15

文景之治17

诸葛亮论治蜀之要18

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20

唐太宗与魏征论政事21

唐太宗与房玄龄、魏征论创业与守成23

唐太宗论其成功之由23

来济论养人之道25

李翱上言论兴太平之政26

唐玄宗之政为何先理而后乱27

朋党之害28

李德裕论致治之要30

王朴献统一之策32

君相之道35

魏文侯问相于李克35

吴起与田文论功36

萧规曹随37

班固、司马光论汉武帝39

汉昭帝为霍光释诬40

汉宣帝注重太守43

魏太武帝拓跋焘之为人45

梁昭明太子之贤46

隋文帝之为政47

魏征愿为良臣,不为忠臣48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50

房玄龄善谋,杜如晦能断51

唐太宗论隋文帝53

长孙皇后仁孝俭素54

魏征上疏论人主之“十思”57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58

武太后不罪沈全交59

伴食宰相60

唐德宗入民家问乐苦63

唐德宗与李泌论宰相64

杜黄裳论帝王之道67

愿相公无权68

后周世宗为南唐远虑69

秦孝公、卫鞅变法74

变法改制74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78

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80

魏献文帝罢门、房之诛81

魏孝文帝断北语而从正音83

唐太宗降宗室郡王为县公84

唐宪宗选公卿大夫子弟为婿85

知人善任87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87

韩昭侯不仕申不害从兄88

郭隗之招贤策89

毛遂自荐90

韩信拜将92

刘邦用陈平96

汉高帝赦季布,斩丁公98

汉高帝封萧何100

汉高帝封雍齿为侯101

汉文帝召罢季布103

蔡邕建议废除“三互法”104

崔琰、毛玠并典选举105

曹操唯才是举106

吴王重用吕范而不用周谷108

魏孝文帝以考绩黜陟百官109

宇文泰擢用苏绰111

非无贤才,患不知人112

唐太宗与魏征论用人113

唐太宗以长孙无忌为司空114

武太后用岑羲115

沈既济论选用之法115

韩混用人各随其长118

李石用人不掩其恶119

唐宣宗顺民意擢用李行言和李君奭120

唐宣宗面察刺史121

后周世宗以魏仁浦为相123

赵王以名任赵括为将124

裴光庭奏用循资格127

崔祐甫除官偏滥128

齐威王辨臣之毁誊130

执法严明130

赵奢收租税131

张释之依法论罪132

汉武帝以法论处昭平君133

隽不疑收缚伪卫太子135

祭遵奉法不避136

光武帝查办度田不实官吏137

强项令董宣139

寋朗奏楚狱多冤140

王猛严治违法贵戚143

魏孝文帝严惩贪污受贿146

源怀按察官吏147

高道穆不避帝姊147

梁彦光治相州148

赵绰执法一心150

戴胄犯颜执法152

崔仁师治狱153

韦澳法治帝舅庄吏154

崔沂以法论寇彦卿罪156

唐宣宗不赦乐工罗程156

刘仁赡斩子158

商君之死159

汉武帝以腹诽诛颜异161

曹操杀孔融162

曹操杀杨修163

晋武帝赏罚不明164

梁武帝之屈法166

北周武帝不诛叛臣167

唐太宗陷人于法168

田单克狄170

崇文尚武170

韩信大破赵军171

周亚夫治军174

李广与程不识为将176

光武帝敕冯异讨敌之策177

光武帝偃干戈修文德179

汉明帝尊师181

吕范愿暂领都督182

孙权教吕蒙读书183

石勒论史184

魏孝文帝自为诏策186

李世民开文学馆187

后周世宗选练诸军188

秦始皇焚书坑儒189

重农理财192

晁错言贵粟192

姚崇力主捕蝗195

理财能臣刘晏196

张全义治河南201

徐知诰治吴202

后唐明宗与冯道谈年景204

后周太祖罢户部营田务205

后周世宗收铜铸钱207

安边睦邻208

冒顿灭东胡208

南越王赵佗改号209

汉武帝罪己诏213

侯应论罢边十不可216

班超诫任尚219

韦仁寿检校南宁州都督220

郭元振治凉州222

柳公绰为河东节度使223

进谏纳谏226

子思言于卫侯226

孟尝君用谏227

触龙说赵太后228

李斯谏逐客令230

汉高帝纳谏赦萧何232

汲黯谏汉武帝勿杀贤才234

朱云直谏235

李云露布上书236

辛毗谏魏文帝勿徒冀州民239

杨顒谏孔明240

张紘留笺241

刘毅直言243

隗瑾非议“举过有赏”244

游子远谏赵帝刘曜244

高允谏魏太子勿营园田取利247

高允好切谏249

张白泽谏魏献文帝班禄以酬廉吏251

李素立谏唐高祖守法252

唐太宗畏魏征253

唐太宗令群臣论执诏敕254

魏征谏止封禅255

长孙皇后赞魏征257

唐太宗纳谏不如曩时258

魏征谏太宗勿以私爱忘公义259

当谏其渐260

房玄龄临终上表谏太宗261

狄仁杰谏高宗勿以一柏杀二将军263

李泌临别谏肃宗264

陆贽谏德宗辨疑释嫌266

陆贽谏德宗用人之失268

韩愈谏迎佛骨被贬270

柳公权笔谏唐穆宗272

裴度谏唐敬宗勿幸东都273

柳公权有诤臣风采274

贯高不累赵王张敖276

忠诚耿直276

栾布哭彭越279

王陵失相281

冯唐不知忌讳282

汲黯矫制赈贫民284

汲黯面折汉武帝286

苏武持节不辱287

夏侯胜非议诏书292

大司农孙宝免官294

宋弘之为人295

任延不奉“善事上官”诏297

郅恽拒关297

马援不服老299

孔僖自讼300

是仪据实答问301

祖逖誓复中原302

孙盛坚决不改史实304

谢安不惧桓温305

古弼奏事306

高允宁死不易辞308

范缜不卖论取官311

韦云起直言不便事312

梁毗上书劾杨素313

萧瑀受敕必勘审316

魏征不肯暑敕点中男318

魏征不面从而后言320

柳范面折唐太宗321

房玄龄问北门营缮322

王义方奏弹李义府323

赵持满不自诬324

魏玄同宁死不作告密人326

安金藏剖胸以明实况327

宋璟之刚直328

韩休峭直,不干荣利329

王忠嗣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330

南霁云断指求救兵333

张巡殉难336

孙待封宁死不诬人以非罪337

段秀实责郭晞339

郭子仪挺身往说回纥340

李泌为韩滉辩诬344

唐德宗与李泌相约346

陆贽答德宗三事348

李绛答宪宗问350

许孟容抑制京畿豪强352

薛元赏杖杀神策军将353

杜悰拒选倡女入宫354

孙晟以死报国355

光武帝不计前仇降朱鲔358

公正无私358

马太后拒封外戚359

周举劾左雄363

苏章为冀州刺史364

苟晞不徇私情365

石勒不记布衣之恨366

魏孝文帝大义废太子367

隋文帝免秦王官368

李渊赏霍邑之功370

唐太宗论功定赏372

唐太宗命史官直书其事373

狄仁杰为国荐贤375

吴兢坚不改史377

郭子仪奏除属吏未获准378

裴垍拒故人求官379

郭威不专有其功380

魏收撰《魏书》381

汉文帝遗诏383

清廉节俭383

张安世举贤不望私谢385

疏广不为子孙立产业386

杨震拒赠金387

陶侃在荆州389

宋武帝刘裕节俭390

张嘉贞不营家产392

李绛不进羡余392

唐溪不受密饷393

张承业不以公物为私礼395

后周太祖遗嘱薄葬397

曹彬出使不受馈遗398

谦虚礼让399

廉颇负荆请罪399

卫青功高不骄400

丙吉不言已功402

刘备三顾茅庐403

蒋琬雅量406

崔浩认错407

杜淹心服善言409

唐太宗论弓矢410

唐太宗亲载房玄龄还宫411

李成器让李隆基为太子412

严以教子413

汉宣帝责太子413

马援寄书诫兄子414

阿柴临终训子415

唐太宗诫太子416

郭子仪杖子417

唐宣宗责万寿公主418

柳玭诫子弟419

李存审诫子420

骄傲奸佞422

智伯之亡422

张仪诳楚427

齐湣王骄暴国破身亡429

石显之变诈431

王莽未篡时之谦恭下士434

刘晔巧诈436

苻坚兵败肥水438

独孤后谗害高熲446

隋炀帝向诸蕃夸富449

武太后盛开告密之门,滥杀无辜451

来俊臣诬害狄仁杰453

来俊臣之覆灭455

李林甫口蜜腹剑457

王鉷以割剥求媚459

安禄山以狡黠邀宠460

刘澡阿上被贬官462

裴延龄指无为有463

石敬瑭甘当儿皇帝466

仇士良教固权宠之术466

重大事变468

燕王哙务虚名而乱国468

赵高擅权469

周勃安刘480

霍光废黜昌邑王484

玄武门之变490

武后擅权497

张柬之等谋复唐室499

1991《治国史鉴 《资治通鉴》选编》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周奕才,崔新民选注 1991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