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简史》求取 ⇩

第一章 北京地区历朝行政建置和地方行政机构1

第一节 北京地区的地理位置1

一、当代北京的行政区域1

二、历史上的北京2

第二节 先秦时期2

一、北京地区最早的开拓者2

二、蓟国3

三、燕国3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4

第三节 秦汉时期6

一、秦统一后的地方行政建置和机构6

二、燕地蓟城的行政建置7

三、西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建置和机构7

四、西汉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8

五、东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建置和机构10

六、东汉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10

一、曹魏时期的地方行政建置和机构11

第四节 魏晋时期11

二、曹魏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12

三、西晋时期的地方行政建置和机构12

四、西晋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13

第五节 十六国时期13

一、十六国的地方行政建置和机构13

(一)后赵的行政建置14

(二)前燕的行政建置14

二、十六国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14

(三)前秦的行政建置15

(四)后燕的行政建置15

第六节 北朝时期15

一、北魏的行政建置和机构15

二、北魏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16

三、东魏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17

四、北齐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18

五、北周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19

一、隋朝的地方行政建置和机构20

第七节 隋唐时期20

三、唐朝的地方行政建置和机构21

二、隋朝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21

四、幽州的重要地位23

五、唐朝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23

六、唐朝在今北京地区设置的羁縻州县24

七、蓟城的行政建置25

一、政权交替26

二、刘燕后唐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26

第八节 五代时期26

第九节 辽金时期27

一、辽的地方行政机构和建置27

二、辽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28

三、辽南京城区的行政建置29

四、金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和建置30

五、北宋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31

六、金朝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32

一、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和建置33

七、中都城区的行政建置33

第十节 元朝33

二、元朝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35

三、大都城区的行政建置35

第十一节 明朝36

一、明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和建置36

二、明初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37

三、顺天府38

四、明朝北京城区的行政建置38

五、明朝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39

第十二节 清朝39

一、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和建置40

二、清朝北京地区的行政机构40

三、顺天府的行政建置41

四、内城的行政建置42

五、外城的行政建置42

第十三节 民国前期(1912—1928年)43

一、京兆尹公署43

七、清末实行新政后北京城区的行政建置43

六、清朝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43

二、京师警察厅44

三、京都市政公所44

四、北平特别市44

第二章 北京地区行政体制的历史特征46

第一节 先秦时期蓟城行政体制的特征46

二、地方最高长官以军政代替行政47

一、地方行政长官典兵禁直接指挥军队47

第二节 军事重镇时期(秦—五代)蓟城行政体制的特征47

三、地方最高长官的职衔越来越高兵权越来越重49

四、割据幽州称雄河北49

五、多层次的行政管理体制49

第三节 辽燕京行政体制的特征50

一、番汉并行50

二、析津府大权旁落50

七、满汉分治 崇满抑汉50

第四节 金中都行政体制的特征51

第五节 元大都行政体制的特征52

第六节 明京师行政体制的特征53

二、五城兵马司和巡城御史53

一、京师的广义和狭义范围53

三、城区中的三十六卫54

四、京师地区的巡抚54

第七节 清北京城区行政体制的特征55

一、清朝的顺天府55

二、北京内城是八旗兵营55

三、步军统领衙门的职掌56

四、五城巡城御史是掌管外城的地方官57

五、北京城区市政工程和房地产多层次的管理体制58

六、北京城区河道沟渠奇特的管理体制59

八、有职守者无权 无职守者有权60

九、官不专权 衙不专贵 诸事会同办理60

第八节 清末新政对北京行政体制的影响61

一、除旧布新61

二、中央各部对北京城区直接进行管理的格局62

一、没有市政府的城市63

第九节 北洋军阀时期北京行政体制的特征63

二、自治无人办理65

第三章 北京地区历史上生态环境的变迁和经济发展的特征68

第一节 北京地区历史上气候的变化和植被的变迁68

一、气候的变化造成了植被的被迁68

二、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69

(一)海河的水患69

(二)西山兀帝京出70

三、历史矛盾与经济特征71

(三)严重的后果71

第二节 北京地区历史上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72

一、先秦时期燕国的经济72

二、秦统一后的战时经济75

三、穿越阿尔泰山的丝绸之路78

四、走上了京师经济的道路——辽金时期82

五、畸形的京师经济——元明清时期83

第三节 京师经济与京师政治文化87

第一节 北京地区历史上军事对峙的原因和战争的性质90

第四章 北京地区历朝军事形势和主要战争90

第二节 先秦时期北京地区发生的重要战争91

一、涿鹿之战与阪泉之战91

二、燕国与四邻的战争92

第三节 秦统一后北京地区的军事形势94

第四节 两汉时期蓟城的战略位置95

一、异姓王的割据与反叛95

二、蓟城是经略匈奴 乌桓 鲜卑的军事重镇96

一、羁縻乌桓 招抚鲜卑99

第五节 魏晋时期幽州地区的军事形势99

二、司马懿平定辽东100

三、严格控制边地军政长官100

四、唐彬镇守蓟城100

第六节 十六国时期幽州地区的纷争101

一、石勒攻陷蓟城101

二、石虎重据幽州101

三、前燕攻占蓟城102

四、苻重 苻洛之乱102

五、后燕攻占蓟城102

二、沿边游牧民族侵扰幽州地区103

第七节 北朝时期幽州地区的军事形势103

一、杜洛周起义军攻克蓟城103

三、北齐筑长城105

第八节 隋朝时期幽州地区的军事形势和主要战争106

一、隋朝时期幽州地区的军事形势106

二、隋炀帝三次讨伐高丽106

三、窦建德三攻蓟城107

第九节 唐朝时期幽州地区的军事形势与藩镇割据108

一、唐初幽州地区的军事形势108

二、安史之乱109

三、唐廷难以控制幽州地区110

第十节 五代初期幽州地区的军事形势和蓟城攻守战111

一、契丹战略目标的转变111

二、蓟城攻守战111

第十一节 辽朝燕京地区的军事形势和主要战争112

一、辽初燕京形势112

二、后周北伐恢复三关之地113

三、宋辽高粱河之战114

四、北宋第二次北伐——雍熙之役115

五、宋金夹攻 燕京易守117

第十二节 金朝时期燕京两次易守118

一、金军再克燕京118

二、蒙古军攻克中都(燕京)119

第十三节 元大都地区的军争120

一、由军事重镇变为位居腹里的帝王之都120

二、两都之战121

三、红巾军兵逼大都121

四、明北伐军攻克大都122

第十四节 明朝北京地区的军事形势及京师保卫战124

一、明初北京的军事形势124

二、土木之变与北京保卫战126

三、俺答汗兵临北京城下127

四、戚继光镇守北边128

五、皇太极进攻北京 袁崇焕抗敌被害128

六、闯王进京130

七、清军进入北京131

二、清朝的京城防卫132

一、无北边之忧有心腹之患132

第十五节 清朝北京地区的军事形势和反侵略战争132

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133

四、义和团进攻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134

五、八国联军攻占北京136

第十六节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京地区发生的战争136

一、张勋复辟之战137

二、直皖战争137

三、第一次直奉战争138

四、第二次直奉战争与北京政变139

五、国民军撤出北京与南口大战140

六、国民党北伐军进入北京141

第五章 北京地区历朝政治形势和重大事件143

第一节 先秦时期143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143

二、子之之乱143

三、燕昭王励精图治144

四、荆轲刺秦王145

一、军事重镇时期政治形势的主要特征146

第二节 军事重镇时期(秦——后唐)146

二、秦始皇东巡蓟城148

三、鞭长莫及 叛乱迭起148

四、燕王刘旦谋反败露148

五、幽州地区豪强势力的形成与发展149

六、刘秀北巡幽蓟与彭宠之乱150

七、东汉时期幽州的治理与割据151

八、魏晋镇之以静的治理幽州政策152

(一)后赵统治下的幽州153

十、十六国北朝时期幽州的政治形势153

九、西晋末年王浚对幽州的残暴统治153

(二)前燕定都蓟城154

(三)前秦统治下的幽州154

(四)后燕占领蓟城154

(五)北魏统治下的幽州155

(六)东魏北齐统治下的幽州156

(七)北周在幽州的短暂统治156

十二、唐代北方第一大都会——幽州(蓟城)157

十一、隋开大运河涿郡祸福并至157

十三、渔阳国鼙鼓160

十四、刘仁恭割据幽州 刘守光据燕称帝161

十五、赵德钧治理幽州162

十六、由军事重镇到割据称帝163

第三节 北方的政治中心(辽金时期)165

一、由北方军事重镇到南方军事重镇166

二、赵延寿重掌幽州166

三、澶渊之盟与燕京的繁荣168

四、拥立南京留守为帝169

五、金初燕京地区的动荡局势170

六、海陵王迁都燕京170

七、修卢沟桥 开金口河172

第四节 元大都地区的政治形势及重大事件174

一、由抢掠到课税174

二、忽必烈定都燕京175

三、王著为天下除害176

四、燕市正气歌178

五、郭守敬整顿大都水利体系180

六、大都二十万具饿死之骨181

第五节 明朝北京地区的政治形势和重大事件182

一、靖难之役183

二、永乐之治185

三、仁宣之治185

四、夺门之变与于谦之死187

五、曹吉祥伏法始设皇庄188

六、弘治中兴 李广食量惊人190

七、刘瑾专横 刘六起义191

八、嘉靖误国192

九、北京历史上第一次群众示威游行194

十、阉党专政 白莲教起义195

十一、大顺政权在北京198

第六节 清朝前期北京的政治形势和重大事件200

一、清军占领北京201

(一)全面的阶级合作——满洲贵族和汉族地主结成牢固的同盟201

(二)残酷的民族压迫——圈地迁汉202

(三)朱三太子的幽灵204

(二)治理浑河204

二、康熙之治204

(一)康熙大帝204

(四)京旗的内部矛盾205

三、雍正之治206

(一)文治武略206

(二)摊丁入亩206

四、乾隆之治207

(一)武功十全207

(二)富可敌国 穷难立身207

(三)旗人生计问题208

(四)宝泉局工匠罢工208

五、盛世的光环与末路的余辉209

六、嘉庆 道光之治209

(一)千古奇变210

(二)祖宗成法211

(三)崇满抑汉的恶果212

(五)最后的盛事216

(四)强本抑末的恶果216

第七节 清朝后期北京的政治形势和重大事件217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对北京地区的影响217

二、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对北京的影响218

三、太平天国北伐军进遁京畿地区219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220

(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220

(二)太上皇进京220

(三)京畿地区的经济走上了半殖民地化的道路221

五、祺祥政变222

六、同治中兴223

七、戊戌变法225

(一)公车上书225

(二)强学会与保国会226

(三)百日维新226

(四)菜市口蹀血227

(二)义和团蹀血北京228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228

八、义和团运动228

九、首善之区的觉醒229

(一)拒俄运动230

(二)抵制美货运动230

十、立宪党人领导下的国会请愿运动231

(一)新政的实质231

(二)三次请愿运动232

(三)京旗开始觉醒232

十一、革命党人领导下的中央革命232

(一)清廷的首善之区232

(二)革命党人的行刺活动233

十二、辛亥风云234

(一)清廷严防心腹之变234

(二)中央革命234

(四)刺杀袁世凯235

(五)刺杀良弼235

(三)通州起义235

(六)袁世凯窃国236

第八节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236

一、北京兵变236

二、特务横行京畿地区238

三、八百罗汉闹京城240

四、八十三天皇帝梦242

六、五·四运动与北京市民宣言244

五、直皖奉三系军阀逐鹿北京244

七、北京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和革命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247

八、北京政变和首都革命248

九、三·一八惨案与李大钊就义251

十、国民党北伐军进占北京252

第六章 北京地区历朝水陆交通体系253

第一节 交通在北京历史上的重要地位253

第二节 华北大平原上的通道253

第三节 秦汉时期北京地区的交通建设254

一、通往东北西北地区的驰道枢纽254

三、王霸开飞狐道与温水运河255

二、北方的驿道中心255

四、曹操沟通了黄河 海河 滦河水系256

第四节 隋开御道与大运河256

第五节 唐朝幽州地区的河海联运体系257

一、大运河造福于民257

二、海运始兴258

第六节 后唐时期幽州地区的水陆交通258

一、百废当举 交通为先258

一、两京通道与御用热线259

二、开东南河259

第七节 辽南京地区的水陆交通259

二、三京通道 观光热线260

三、萧太后运粮河261

第八节 金中都地区的水陆交通261

一、贯穿北方的中轴大道261

二、中都的闸河与华北平原的水网262

第九节 交通运输是元大都的生命线263

一、大都地区的驿道和驿站263

二、重开大运河264

三、始振海运雄风265

第十节 天子守边——明朝北京地区的水陆交通体系266

一、明朝的驿道和驿站266

二、全面整治大运河267

第十一节 聚敛贡城阙——清朝前期北京地区的水陆交通体系268

一、辐射全国的驿道中心268

二、真正的人工大运河268

一、运河断航 海运畅通270

第十二节 近代北京地区的交通运输体系270

二、汽笛长鸣 四路汇京师271

第十三节 北京地区交通体系的特征272

一、北京历史上的交通形势273

二、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交通运输线274

第七章 北京地区历朝人口变化综述275

第一节 人口数量质量变化的原因275

一、人口数量变化的总体原因275

二、北京地区人口变化的特殊原因276

一、秦王朝的移民政策277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人口大迁徙277

三、人口数量的变化引起质量的变化277

二、动乱之初的净土278

三、沿边游牧民族入塞定居278

四、接纳百万流民278

第三节 两汉魏晋时期幽州地区的户籍279

一、两汉时期幽州地区的户籍279

二、魏晋时期幽州地区人口的大流动282

第四节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人口大迁徙283

一、大动乱中的人口大迁徙283

二、大动乱后的人口大迁徙284

三、幽州地区的户籍285

四、苛政驱民猛于虎285

五、人口大迁徙与人口大融合286

第五节 隋唐时期幽州地区的户籍286

一、隋统一后幽州地区的户籍骤增286

二、唐代幽州地区户籍的变迁287

一、宋辽之间人口的频繁流动288

第六节 辽南京地区人口的特征288

二、人口季节性的流动289

三、人口成份复杂289

四、南京道的户籍289

第七节 金中都地区人口的迁徙与检括291

一、金朝人口大迁徙291

二、中都地区的户籍292

第八节 元大都是世界上民族成份最复杂的城市293

三、人口素质问题295

二、民族之城295

一、元大都的户籍295

第九节 明北京汇聚八方人口297

一、四百年后不认同297

二、百年移民热与京师人297

三、明顺天府的户籍298

第十节 清北京是寄生之城过客之城300

一、由减报人口到增报人口300

二、清代顺天府的户籍301

四、熙熙攘攘的名利之客305

三、庞大的寄生集团305

五、清代北京城区人口比例的特征306

第十一节 觉醒了的城市309

一、民国前期北京城区的人口(1912—1928年)309

二、京旗结束了寄生生活310

三、学生之城310

四、产业工人登上了北京的历史舞台311

第八章 北方诸民族融合的摇篮313

第一节 炎黄子孙聚兴于燕蓟313

二、先秦时期诸民族的共处与融合314

第二节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314

一、燕山是分水岭和接触带314

第三节 长城的悲剧316

第四节 两汉 魏晋时期幽州地区的民族洽合317

一、匈奴族317

二、乌桓族319

三、鲜卑族320

四、失去了民族融合的太好时机321

一、春风不度玉门关322

第五节 两汉 魏晋时期对沿边游牧民族的政策322

二、内迁 内附的遗患324

第六节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民族大动荡与大融合325

一、十六国时期幽州地区的民族大动荡325

二、北魏时期幽州地区的民族大融合326

第七节 隋唐统一后的军事重镇与民族融合的摇篮328

一、幽州地区再次成为独挡两面的军事重镇328

二、唐朝对沿边地区游牧民族的政策329

三、幽州地区的民族大融合330

第八节 中原的皇冠331

一、自古无胡人当中原皇帝331

二、天不容胡人当中原皇帝332

三、胡人不敢当中原皇帝333

第九节 辽——以汉制治理燕云十六州333

第十节 金——沿边游牧民族打进了中原335

一、女真族凭借武力打进了中原335

二、汉族失去了正统的优势336

三、契丹族和汉族在燕京地区实现了大融合338

第十一节 元——沿边游牧民族统一了全国339

一、建立在民族压迫基础上的大统一339

二、被压迫民族的大融合340

三、骑士的骄傲与悲剧341

第十二节 明——禁胡俗与北京地区回族的形成342

一、胡俗并非少数民族所专有342

二、北京地区回族的形成343

二、夺取皇冠统一全国之志347

一、野蛮的民族压迫347

第十三节 清——野蛮的民族压迫全面的阶级联合347

三、和汉族地主阶级全面结盟348

四、清廷统一全国是满汉合作的成果350

五、清廷的民族政策并非是联蒙制汉350

六、满化与汉化351

第十四节 汉人民族意识的觉醒354

一、走上了和清廷认同之路354

二、百年认同一朝觉醒354

三、由排满到五族共和355

第十五节 北京地区满族的重新组合356

一、京旗解体356

二、新形式下的认同与组合357

三、书同文 语同音 习同谷358

第十六节 北京地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几种形式359

一、各民族之间自然的融合360

二、成为统治民族后 迅速实现民族大融合361

三、成为被统治民族后 迅速实现民族大融合361

四、幽燕地区的汉族居民缓慢地胡化362

五、新形势下迅速实现众多民族的融合363

六、在历史舞台上潇洒走一回364

第十七节 民族融合的深远意义365

一、古有诸族同源之说365

二、分争之中融合一直是不可遏制的主流366

三、祖国的统一是中华诸民族共同的奋斗目标367

四、中华民族是一个牢不可分的共同体367

第一节 筑长城370

一、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370

第九章 北京历史三步曲一筑长城开运河建都370

二、屏障农耕区域的军事重镇372

三、试论长城373

(一)重新评价 决不是否定373

(二)长城在军事上的作用373

(三)长城在政治上的作用373

(四)长城在经济上的作用374

(五)锁关后造成的严重后果375

(七)春风始度玉门关376

(六)春风难度玉门关376

(八)长城之乡是民族融合的摇篮377

第二节 开运河378

一、运河支撑着军事重镇378

二、大运河是维系中国统一的纽带379

第三节 建都380

一、建都的趋向380

二、中原王朝建都的趋向380

三、沿边游牧民族建都的趋向381

四、天子守边382

第十章 北京地区历朝教育发展状况385

第一节 辽以前北京地区历朝教育发展的状况385

五、长城 运河决定了元 明 清三朝建都北京385

第二节 辽朝390

一、辽南京地区教育事业的概况390

二、辽朝的科举制度391

第三节 金朝392

一、中都的国子学和太学392

三、中都地区的地方教育事业393

二、司天台的教育职能393

四、金朝的科举制度394

第四节 元朝395

一、大都的国子学395

二、司天台和太史院的教育职能396

三、大都地区的地方教育事业396

四、大都地区的书院398

五、元朝的科举制度398

二、北京的国子监400

第五节 明朝400

一、明王朝的教育政策400

三、大医院 钦天监等机构的教育职能401

四、培养皇家子弟的宗学401

五、顺天府的各级官学和社学402

六、顺天府的各级官办阴阳学医学403

七、顺天府地区的书院403

八、京卫武学404

九、顺天乡试405

一、清王朝的文化教育政策406

第六节 清朝406

二、汉满两个教育体系407

三、最高学府国子监407

四、太医院 钦天监等机构的教育职能409

五、培养皇家子弟的宗学和觉罗学409

六、八旗教育事业410

七、顺天府的官学和私学411

八、北京地区的书院413

九、顺天府武学414

十、科举制度的考试中心415

418

(一)八旗科举考试418

(二)武举419

十一、清末教育改革419

(一)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近代学校同文馆419

(二)改革科举考试内容420

(三)京师大学堂420

(四)清末新政中的教育行政机构改革421

(五)癸卯学制422

第七节 辛亥革命后北京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状况423

一、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423

二、壬子癸丑学制424

三、壬戌学制425

第八节 北京地区著名的大中学校426

一、著名大学426

北京大学426

清华大学428

北京师范大学429

中国大学429

北平大学430

北方交通大学431

北平艺术专科学校431

二、著名中学432

北京一中432

北京二中432

北京三中433

北京四中434

北京女一中435

三、教会学校435

(一)教会大学437

燕京大学437

协和医学院438

辅仁大学439

汇文中学440

(二)教会中学440

育英中学441

通县潞河中学442

辅仁大学附属中学443

贝满女子中学444

四、私立中学445

今是中学446

山东中学447

艺文中学447

第一节 北京地区历史上宗教发展的特征449

第十一章 北京地区历史上的宗教449

第二节 北京地区历史上各种宗教兴旺发达的原因452

第三节 道教454

第四节 佛教463

第五节 伊斯兰教476

第六节 基督教479

第七节 萨满教487

第八节 民间秘密宗教489

后记493

1995《北京简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方彪著 1995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北京名胜简介(1987 PDF版)
北京名胜简介
1987 北京:北京旅游出版社
京族简史简志合编( PDF版)
京族简史简志合编
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街道简史(1996 PDF版)
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街道简史
1996
北京市崇文区校史简编(1989 PDF版)
北京市崇文区校史简编
1989
北京市回民学校简史(1925年-2005年)( PDF版)
北京市回民学校简史(1925年-2005年)
北京通史( PDF版)
北京通史
北京培黎大学第六分校务外
北京历史(1992 PDF版)
北京历史
1992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北京革命史简明词典(1992 PDF版)
北京革命史简明词典
1992 北京:北京出版社
北京环境史话(1989 PDF版)
北京环境史话
1989 北京:地质出版社
河北简史(1990 PDF版)
河北简史
1990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北京邮史(1987 PDF版)
北京邮史
1987 北京:北京出版社
京族简史(1984 PDF版)
京族简史
1984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北京交通史(1989 PDF版)
北京交通史
1989 北京:北京出版社
北京史话(1980 PDF版)
北京史话
1980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当代北京简史(1999 PDF版)
当代北京简史
1999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