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的争论》
作者 | 韩庆祥,邹广文编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162 |
出版时间 | 1991(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115045577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29757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目录序…………………………………………………方毅引言1
一、古典的“世界末日论”4
自然力量的强大与人的力量的脆弱——古典的世界末日论产生的背景和根据4
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威胁与祈求神灵的安慰——古典的世界末日论的理论内容及特点8
上帝死了——古典的世界末日论的历史命运13
二、现代“世界末日论”的产生及其特点18
当今世界的问题群与一个基本事实——现代世界末日论产生的背景和根据19
发达科学技术带来的负后果与求助于人的革命——现代世界末日论的特点或着眼点25
三、现代“世界末日论”的两种理论及其共同点29
基于非理性探讨人在社会存在中的境况和意义——现代资产阶级人本主义的世界末日论29
基于科技本身的负后果和人的缺陷研究人的困境等全球性问题——新马尔萨斯主义的世界末日论33
共同的问题、方法和结果——两种世界末日论的共同点48
四、“世界末日论”之争51
轻视科技的作用,忽视资源的发现——苏联、巴西两次国际会议对“世界末日论”的指责52
主张“零的增长”的负后果:加剧社会不平等,降低社会效率——西方学术界对“世界末日论”的评论54
是经济、技术增长的悲观主义,还应是乐观主义——美国哈德逊研究所对“世界末日论”的抗衡60
从“零的增长”到“有组织的增长”——新马尔萨斯主义对自己理论的辩护、修正和补充发展83
五、“世界末日”之争评点105
人·科学技术·自然——“世界末日”之争的焦点105
重新思考人和技术的本性及其在世界(自然)中的地位——“世界末日”之争的理论启示111
人的革命、技术工艺革命和社会革命并进——人类走出困境的出路125
六、马克思主义未来观及其启示132
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反过来奴役人——马克思主义未来观确立的背景和思考的角度132
共产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自由个性——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蓝图的展望及本质特征134
社会历史规律的发展必然敲响资本主义社会的丧钟——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蓝图实现的必然性138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蓝图实现的必要性141
需要的丰富性·人的目的性·追求超越和完美的能动性·人类和个体的和谐性·社会革命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无产阶级的地位、特征和使命——马克思主义思考未来的根据144
未来蓝图的实现是一个极其曲折、艰巨和漫长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未来观的历史辩证性147
人的能力全面发展及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占有·理论为群众所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未来蓝图的条件150
要注重人的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三者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未来观给我们的启示153
七、研究“世界末日论”的意义155
1991《“世界末日”的争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韩庆祥,邹广文编著 1991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世界末日阴谋
- 1991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 争取世界的生存
- 1981年04月第1版
-
- 日本の世紀末
- 1976.02 小沢書店
-
- 世紀末の日本と世界
- 1985.08 講談社
-
- 世界終末戦争
- 1988.11 新潮社
-
- 世纪末の日本と世界
- 昭和60年08月 株式会社讲谈社
-
- 剩余价值理论 第1册
- 1975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世界资本主义的末日
- 1950 五十年代出版社
-
- 第九种世界有无起源与末日
- 1951 作家书屋
-
- 世界末日之战
- 1983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 人的末日
- 1988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
- 震惊世界的战争
- 1996 北京:蓝天出版社
-
- 两种世界观的斗争
- 1960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