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结构转型 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学分析》
作者 | 李培林著 编者 |
---|---|
出版 |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234 |
出版时间 | 1995(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207033036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26657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社会转型的实体:社会结构18
1.1 什么是社会转型18
1.2 三种结构形式22
1.3 转型与持续变动24
1.4 制度化结构过渡26
1.5 经济体制改革的“终极关怀”29
第二章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和特征32
2.1两个转变的并进32
2.2 三重二元结构的分割36
2.3 区域差序格局40
2.4 稳定恢复机制45
2.5 人口变量的困惑49
第三章中国经济改革的“特色”54
3.1 动力:从比较利益的低谷启动54
3.2 进程:农村包围城市57
3.3 契机:开放的收益61
3.4 试错:改革成本的分期支付65
3.5 调控:地方行政的替代作用69
3.6 稳定机制:福利增量73
第四章家庭经济:资源基础配置单位76
4.1 家庭自给与家庭经营76
4.2 农业和工业的分界80
4.3 多种经营和兼业84
4.4 家庭的“利他主义”经济理性87
4.5 为何改革从家庭经济开始?90
第五章乡村里的都市工业93
5.1 并非偶然的巧合93
5.2 天然的土地社会保障97
5.3 家庭伦理与组织成本101
5.4 廉价劳力和创业精神104
5.5 成本外部化与送礼“艺术”107
5.6 法人社会109
第六章都市里的边缘群体113
6.1 两种边缘人:流动的和定居的113
6.2 两种群体规范:正规的和非正规的116
6.3 “民工潮”的候讯规则119
6.4 剩余劳力和人力资本122
6.5 社会潜网怎样形成?127
第七章“新富阶层”与社会公平131
7.1 利益格局的变动131
7.2 发展与社会公平136
7.3 “新富阶层”:财富分配141
7.4 “小康大众”:结构稳定基础144
7.5 社会选择:冲突的结果148
第八章国有经济转型152
8.1 国有经济存在的经济根据153
8.2 国有经济为改革付出的社会成本156
8.3 国有企业与市场选择159
8.4 国有企业面临的真正难题163
8.5 组织创新:改革的最后攻坚战167
第九章总结:三论“另一只看不见的手”172
9.1 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局限173
9.2 群体意识和群体生活规范177
9.3 社会互动与社会网络变动181
9.4 法人结构对资源的配置184
9.5 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体制要素188
附录 再论另一只看不见的手195
“离土再离乡”:中国现代化的可行之路——兼与秦晖先生就“乡土中国重建”问题商榷211
“离土不离乡”:中国现代化的独特模式?——也谈“乡土中国重建”问题223
1995《中国社会结构转型 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学分析》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培林著 1995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变迁
- 1986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转型期社会保障体制大变革
- 1998年06月第1版
-
- 转型社会控制论
- 1998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中国农村发展社会学
- 1987 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
-
-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 1998 北京:科学出版社
-
- 社会变革与结构性缺陷 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法律调节机制
- 1991 北京:法律出版社
-
- 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 1982 北京:法律出版社
-
-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经济体制改革
- 1989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 社会学家的眼光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
- 1998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
- 1994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比较分析
- 1987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概要
- 1986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
-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
- 1984 广西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 中国社会调查
- 1997 北京:改革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