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回忆 第3卷》求取 ⇩

第一章 威廉亲王1

致力于使亲王获得与他的崇高使命相应的专业修养1

皇帝允许让亲王接触外交部的文件与事务1

王储在1886年9月28日一封表现了他的性格的信中表示异议1

俾斯麦的复信2

皇帝反对调亲王到柏林的原因2

指派文职教师:赫尔富特2

布兰登施泰因3

使亲王不受波茨坦军团影响的努力没有成效3

亲王以前的生活方式的局限性及其后果3

俾斯麦与亲王之间的最初的不协调4

1887年11月28日亲王出席在瓦德西处召开的一次会议,为了促进柏林慈善会4

施特克尔的作用和性格4

1887年12月21日亲王致函俾斯麦说明他参与慈善会事务的动机和程度6

1887年11月29日亲王致函俾斯麦并附有亲王起草的在他登基时致德意志帝国各君主的一项谕令10

1888年1月6日俾斯麦的综合答复11

建议立即烧毁谕令草案的理由12

皇帝同联邦各君主之间的关系12

在何处去寻找君主政体最牢固的支柱13

将亲王的名字同国内慈善会一类事业联系起来的危险13

一些竭力追求同王位继承人共事的人的动机14

对施特克尔的评述15

一些政治的与宗教的社团的本质及其价值;王位继承人参与上述社团的危险16

1888年1月14日亲王仅为慈善会进行辩护的复函18

俾斯麦的建议的后果19

他同瓦德西的关系19

第二章 巴登大公21

大公在前期对俾斯麦的支持和在俾斯麦供职晚期所施加的破坏性影响21

大公的政治意愿和活动与科堡兄弟的意愿和活动的区别21

大公需求声望的民族动机21

也追求资产阶级方面的赞扬21

大公在皇帝称号问题上以及后来的立场22

罗根巴赫22

有关巴登应成为王国的传闻22

促使巴登与阿尔萨斯-洛林之间建立军事和政治关系的动机22

巴登的行政机构,南德意志与北德意志的官僚制度22

巴登政府的政策同王朝联系的脆弱根基22

作为立宪制君主的楷模的路易·菲力浦23

大公的民族意识同巴登特殊利益的冲突23

马沙尔向卡尔斯鲁厄报告柏林对局势的见解,他亲密地同伯蒂歇尔一起施展阴谋追名逐利24

巴登的半官方机关报与《北德意志总汇报》之间的论战24

大公对北德总汇报的文章不满24

虽然俾斯麦实际上很少对报纸的作品施加影响,但他却被视作应对这篇文章负责25

俾斯麦出于对老皇帝的顾虑而采取和解态度25

大公在对待俾斯麦态度上情绪变化的原因25

巴登宫庭阴谋影响的可能性:巴根巴赫、侍从长官冯·格明根、马沙尔26

尽管大公的好感淡薄了,但他无意对俾斯麦的解职施加影响26

在威廉二世放弃同国内政敌作斗争转而采用争取他们的方法上,大公对他的影响26

皇帝需要摆脱顾问并看到自己的帝王业绩受到正确的评价26

俾斯麦辞职后大公反对他的言论27

把俾斯麦描绘为说胡话的老头子27

第三章 伯蒂歇尔28

威廉皇帝不需要有自己见解、专门知识和经验的合作者28

皇帝从各主管大臣部下或在野人士方面获得情报后对各部大臣提出倡议28

伯蒂歇尔的来历和在俾斯麦的帮助下他飞黄腾达的经历28

作为大臣的伯蒂歇尔的任务仅仅是支持和代表俾斯麦28

这一职务上他的两位前任:德尔布吕克和霍夫曼29

霍夫曼由于一种违背俾斯麦意图的工人政策而被免职29

伯蒂歇尔在同议会交往中的机灵,以及其它才能与特点29

俾斯麦因他多年热心而熟练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对之极为信任30

无法确定伯蒂歇尔何时首次屈服于皇帝的诱惑30

1890年伯蒂歇尔首次公开采取反对俾斯麦的态度偏向皇帝的提议,只是到后来才觉察到伯蒂歇尔的阴谋30

他的工作是使富有经验的宰相屈服于年轻皇帝的意志31

极力排挤俾斯麦并取而代之31

怀疑他有吗啡瘾31

在劳工保护法和反社会党人法等问题上伯蒂歇尔拥护皇帝所希望的让步31

俄斯麦把社会民主党理解为对于君主制和国家的战争威胁,是国内战争问题和权力问题,而不是法律问题32

由于伯蒂歇尔知道俾斯麦的这一观点,因而1890年1月24日枢密院会议召开前皇帝不让俾斯麦来柏林32

俾斯麦建议将内阁中的主席职务交付给军人32

伯蒂歇尔保证拥护皇帝主张,反对俾斯麦,而俾斯麦则将此视为在他供职期间王权获得加强的可喜征兆33

第四章 赫尔富特34

赫尔富特只是代理被弗里德里希三世免职的内务大臣冯·普特卡默,威廉二世打算在为遵守礼节所必要的一段时间34

赫尔富特为把他的临时职务变为确定职务而迎合年青皇帝的改革的愿望34

他说服皇帝在旧省份内施行《村社条例》的改革34

早在赫尔富特进入内阁之前俾斯麦就向他阐述过,没有必要进行此类改革34

虽然如此,赫尔富特仍然采取措施对村社现状进行重大改革35

俾斯麦从舍恩豪森的农民代表团那里才获悉此事35

赫尔富特在被问到背着内阁采取的这些措施时,作了缓和情况、不可捉摸的回答35

当时俾斯麦已怀疑他背着俾斯麦已取得了皇帝对他的企图的同意35

第五章 1月24日的枢密院会议36

当威廉还是亲王时,沽名钓誉之徒已使他产生不应让俾斯麦分享他将来治国荣誉的思想36

亲王因施特克尔事件引起的不满至少在表面上开始消失36

1888年俾斯麦生日亲王的祝酒词36

1889年1月表示同俾斯麦继续长期合作下去的愿望37

只是到了1889年10月俾斯麦劝阻皇帝第二次访问俄国后不满的迹象才又显露出来37

俾斯麦的政敌所散布的“俾斯麦父子公司”一类谗言加深了威廉的不满37

如果俾斯麦预见到他很快同皇帝分手。他便会把这件事做得对皇帝较为适宜和对自己也较为体面37

1890年1月俾斯麦得悉皇帝关心所谓的工人保护法38

萨克森与巴登对此的影响38

有关的帝国国会决议,获取选举人选票和人道主义的言词38

伯蒂歇尔在联邦议会以及在皇帝面前批评俾斯麦的观点,而不是维护他的观点38

俾斯麦阐述并论证自己的观点39

皇帝更加确信,俾斯麦年老固执妨碍他争取社会舆论并把君主制的敌人转变为君主制的拥护者39

邀请迄今不让前往柏林的宰相参加1月24日的枢密院会议40

在事先召开的内阁会议上伯蒂歇尔对他知悉的皇帝意图保持缄默40

枢密院会议前皇帝单独召见俾斯麦时也对自己的意图保持缄默40

枢密院会议上伯蒂歇尔宣读皇帝许诺满足社会党人要求的两份文件40

皇帝向他的内行的法定顾问们宣称,准备发表的文件是依据他称为权威人士的、他过去的老师欣茨佩特、道格拉斯40

对这些人的评论41

俾斯麦论证他反对劳工保护法的疑虑,认为劳工保护法是一种事实上的对工人的强制,是一种对德国工业的威胁(42

同俾斯麦给伯蒂歇尔的指令相反,伯蒂歇尔建议国会讨论皇帝主张在将要延长的反社会党人法中自动放弃驱逐权的42

俾斯麦反对这种削弱和这种投降42

皇帝反对造成可能流血的局势43

俾斯麦反驳说,政府的抵抗越迟,这种抵抗就会越猛烈43

除伯蒂歇尔和赫尔富特外,大臣们都表示赞同43

俾斯麦声明,如果他的意见被认为没有意义,那他不知道是否还能留在自己的职位上,而皇帝认为这一声明使他处43

鉴于皇帝对1889年5月矿工罢工的态度同宰相的观点不一致43

孚众望的绝对专制政体是当时皇帝的理想44

概述法国和普鲁士的绝对专制政体的历史44

罢工工人由于相信最高国家当局倾向于他们而强硬起来44

国会党团在工人选民面前竞相阿谀奉承44

俾斯麦考虑到由于自己的辞职而特别担心在外交政策方面的危险,认为自己的光荣职责是忍耐45

关于他的离职,听任皇帝来负责和采取主动45

俾斯麦为了不给皇帝造成障碍,于枢密院会议后退出了贸易部45

伯勒普什是这一职位的继任人45

威廉二世宁愿要等待君主的意见和主张而不是提出意见和主张的上流人物任大臣46

第六章 1890年2月4日皇帝敕令47

在1月26日内阁会议上俾斯麦声称,对走在危及国家道路上的君王不提出警告,把宪法规定的关系变成供皇帝咨询47

俾斯麦不得不放弃用内阁一致同意的表决同皇帝的提议相抗衡47

除1871年军队进入柏林的入城式一事外,这一办法往日所起的作用48

召集咨政院会议和国际专家会议的建议48

俾斯麦拟定诏令48

选举前夕这种严峻的公告可能产生的影响49

最重要的是本人对皇帝的劝导49

国民代表机构的过失比君主的过失造成的危害小49

用“新纪元”时期的事实做比较49

再次提请不要公布敕令,在没有副署情况下签署并公布50

两项法令的全文50

俾斯麦对咨政院会议和国际会议感到迷惑不解52

咨政院人选及会议过程52

俾斯麦在首次会议上表决时弃权52

俾斯麦未参加随后举行的历次会议53

国际会议的性质及未料到的会议进行情况53

外国代表按帝国所有敌人遵循的原则行事:不要阻止帝国政府走上自?的道路53

第七章 变化54

扼要地对比地说明俾斯麦辞职前皇帝的情绪和意向的变化以及俾斯麦本人的心理感受是做不到的54

俾斯麦本想通过辞职摆脱一切责任,但鉴于危机日益加剧,他又感到有责任有节制地、必要时有斗争地留在皇帝身54

2月8日俾斯麦作好声明,表示愿意辞去普鲁士职务,只保留外交部中的“终老财产”,但仍为韦尔迪的军事需求辩55

更为重要和迫切的社会党人问题55

普鲁士内阁必须由军人领导的理由55

对各个大臣的评论56

推荐卡普里维担任首相职务56

他同中央党的关系56

在2月9日内阁会议上表示辞职意图56

2月12日将辞职推迟到6月57

2月25日俾斯麦向皇帝陈述一项有关对付社会党人危险的有力的纲领,皇帝表面上表示同意这一纲领57

3月2日的内阁会议58

成立一个准备同社会革命斗争的新内阁的可能性58

3月8日对皇帝能否坚持2月25日斗争纲领的疑问58

皇帝建议俾斯麦对待伯蒂歇尔应更友好些并就在俾斯麦揭露伯蒂歇尔违抗命令和阳奉阴违之后紧接着授予他一枚黑58

3月10日与12日直接呈报皇帝的报告及内阁讨论军事费用的会议59

由于巴登警告不要采取可能导致流血的政策,皇帝放弃二月纲领59

皇帝不是公开拒绝,却选择使俾斯麦不愿留任到约定日期的方式60

第八章 我的解职61

俾斯麦3月14日的询问未获答复之后于3月15日被皇帝突然召见61

3月12日关于接见文特霍尔斯特的报告受到冷遇:据称俾斯麦本应事先征询皇帝的意见61

据理拒绝这一要求61

皇帝要求撤销俾斯麦提起的1852年9月8日的内阁命令,根据这一命令各部大臣应在把新的重要的提议报告皇帝裁决62

根据秘密报告再次劝阻皇帝预定的出访俄国63

皇帝逼着要看一份这类报告,对他的人身攻击使他深感受辱63

向皇帝报告实质内容的必要性64

君主们常因受到报告的侮辱而迁怒于使者的传统64

皇帝想废除2月25日纲领和以冷落态度对待俾斯麦使之辞职的印象得到证实65

俾斯麦仍坚持不要由他这方面主动提出辞职,从而对此承担责任65

3月16日皇帝通过冯·哈恩克将军重申废除前述1852年内阁命令的要求;再次拒绝65

3月17日皇帝通过哈恩克要求俾斯麦立即呈递辞职申请66

同时在对驻俄领事馆报告的便条上严厉责备宰相66

阐明实际情况66

俄国大使为谈判延长再保险条约事宜亲自拜会俾斯麦67

在3月17日由俾斯麦召集的内阁会议上他申述事实过程并说明他的辞职申请的理由68

3月17日晚皇帝通过卢卡努斯催促要求早晨就呈报辞职申请70

宰相的答复,强调公布辞职申请的意图70

3月18日下午呈交的辞职申请书草稿全文70

当晚皇帝告诉现役将军们说,他出于什么原因不得已解除俾斯麦的职务74

3月20日赫伯特·俾斯麦伯爵向皇帝报告同俄国大使会见的情况74

皇帝竭力要求俾斯麦伯爵留任74

皇帝对宰相申请辞职的答复75

赐予公爵称号和相应的一笔赠金75

3月20日皇帝敕令全文75

事实表明,从那时起从未征求过俾斯麦的意见,而是在公务和社交活动上都把他隔绝起来76

俾斯麦因皇帝赐予御像和被晋升为上将致函皇帝表示谢忱,但拒绝公爵称号76

同俄国大使继续谈判已不可能,因为该大使奉命只和俾斯麦及其儿子谈判;皇帝再次尝试劝俾斯麦儿子不要辞职77

卡普里维同俾斯麦伯爵商谈关于阿尔文斯累本作为后者的继任人问题78

卡普里维通过俾斯麦伯爵熟悉外交部机密档案时声称档案编排过于繁杂78

同阿尔文斯累本继续谈判和马沙尔的任命78

巴登大公来访79

3月26日俾斯麦亲自向皇帝告辞79

拒绝公布辞职申请书79

3月29日俾斯麦被迫匆忙腾出住宅离开柏林:第一等的葬礼79

1890年3月22日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亲笔信79

威廉皇帝在1890年圣诞节的赠礼,俾斯麦的感谢信80

第九章 卡普里维伯爵81

卡普里维过去反对俾斯麦的立场,他的有关俾斯麦对军队心怀敌意的看法以及他同俾斯麦的反对者的交往81

宰相虽然反对任命卡普里维为海军首脑,但由于高度评价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推荐他参加总参谋部的领导工作81

俾斯麦概述他辞去一切普鲁士职务和任命一位将军继任其首相职务的理由82

卡普里维在同皇帝和俾斯麦的谈话中对他作为宰相的后继人的疑虑;他的作战理论83

把军事上的主张应用于立法与政策领域的危险83

卡普里维作战理论的有条件的正确性84

卡普里维顺从地听从指挥,从未询问过任何有关国家事务的状况、目标、意图和方法等问题84

同移交租约的情况相比较84

解除俾斯麦职务的原因,不论从正式场合还是从皇帝的口中,他都未曾听到过84

他辞职后受到排挤85

卡普里维除了军人的观点外,对他产生影响的还有他青年时代经受过的苦难煎熬而造成的心理上的后果85

他对拥有田亩和麦穗的人所抱的成见85

帝国宰相花园中的百年古树被砍倒85

负领导责任的政治家的任务在具备一定条件下既能由君主完成,也能由帝国宰相和首相完成。为宪法所规定的国王86

第十章 威廉二世皇帝88

皇帝相当多方面的天赋特点是从他的前辈继承下来的;与各个前辈的相似与不同之处88

前辈的性格特点体现在威廉二世身上,如果这些特点象在其祖父与父亲时代那样复活在君臣主仆之间的那种相互信93

由于从霍亨索伦精神转向科堡一英国观念而丧失了某种难以替代的、不可衡量的东西94

对威廉一世的专门评论94

威廉二世的通过向敌人让步而使朋友的支持成为多余的企图95

同最凶恶的敌人,即同社会民主党和解的倾向的开始95

不通事理和人情95

不称职的谋士、恬不知耻的阿谀奉承者以及追名逐利之徒使威廉二世不再象往日一样重视他人的意见与经验并使他95

对中央党也采取了迎合的政策96

讨好顽固的敌对者和威吓君主政权的传统拥护者96

对外国也把过分厚道看作与依靠本国力量保障安全的观念是一致的96

对国际心理缺乏认识96

对法国人的错误态度97

对英国和奥地利的错误态度97

威廉二世和亚历山大三世之间私人关系的变化,威廉二世访问俄国98

1887年沙皇访问柏林,英国皇家对威廉亲王的看法的影响和在瓦德西伯爵的影响下对俄发动战争的倾向加强98

关于1888年5月10日威廉王储致俾斯麦的信99

皇帝登极不久,由于柏林一家报纸的文章披露皇帝与宰相之间在关于瓦德西伯爵上的分歧甚感不悦,希望通过半官104

1888年7月皇帝访问彼得霍夫104

1889年6月的两个事件表明皇帝把自己对俄国的不满带入政策104

1889年10月沙皇对柏林的访问及皇帝回访的意图106

两国君主性格和思想方法的差别,他们之间长时间亲密交往的危险性106

不顾俾斯麦劝阻而于1890年8月进行的访问加剧了不满106

在龙恩施托克的会晤,与奥地利签订的通商条约及皇帝转向英国(海军上将)107

第十一章 关于赫尔果兰和桑给巴尔的条约108

官方企图以培植我国同英国的关系为理由替赫尔果兰条约辩解108

除任何大国政策具有的脆弱性外,英国的政策还取决于受议会制度制约的寿命不长的内阁108

放弃在桑给巴尔的平等权利乃是不能以赫尔果兰为对等补偿的一种牺牲108

英国的友谊对我们很可贵,但在一定情况下我们的友谊对英国更可贵109

不仅不能同英国缔结永久同盟,而且不能指望同它建立巩固关系109

培植我国同俄国关系的必要性110

卡普里维爱好把对不可靠的政治措施应负的责任归咨于俾斯麦110

他的关于俾斯麦政策的情报的可疑性质110

我们之所以放弃桑给巴尔而使英国人感到意外,是为了讨好英国人,和占有赫尔果兰,赫尔果兰对于我们的民族感111

卡普里维力图反驳这一论点111

卡普里维在演说中自相矛盾;后来因为对他的政策的成功感到满意,便不再需要把一部分责任推给俾斯麦了111

第十二章 和奥地利的通商条约113

奥地利往日企图利用它同我们的密切政治关系以获取经济上的好处113

此种企图同帝国中匈牙利这一半的日益增长的地位以及加里西亚的选票有关系113

德意志政策的每次不妥当的迎合都被奥地利利用来克服内部矛盾113

通过空洞的言词来论证德国人在维也纳建议牺牲德国农业利益114

在困难的关税条件下政治上的接近是可能的114

奥地利同德国结盟比德国同奥地利结盟更为需要114

对我国在欧洲的关系来说,宁可遵循自由行动的政策而不要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的长期同奥地利结盟115

在此类事务中奥地利负领导责任的政治家比我国的政治家具有更为成熟的经验与知识115

在对我们不合意的时刻由我国民族的舆论重审德国账目的危险116

回顾1866年战争的前史116

通常须经过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才能使社会舆论了解对外政策中所犯的错误116

政策的任务就是尽可能正确地预见到别人在既成情况下会采取什么行动116

在这方面的天赋才能同实际经验和个人见识之间的关系;我国的领导阶层严重地丧失了这些特质116

附录117

Ⅰ 1881年8月17日弗里德里希—威廉王储给俾斯麦的信117

Ⅱ 1890年8月17日内阁会议记录119

Ⅲ 1888年6月22日皇帝侍从武官冯·比辛致赫伯特·俾斯麦伯爵的信124

注释126

人名索行144

俾斯麦的回忆录(弗·梅林)199

外交家俾斯麦(俄译本序论)(阿·叶鲁萨里姆斯基)204

1985《思考与回忆 第3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德)俾斯麦(Bismarck,O.V.)著;山西大学外语系 1985 北京:东方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回顾与思考(1989 PDF版)
回顾与思考
1989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战争与回忆 (1-3)( PDF版)
战争与回忆 (1-3)
回忆与思考 下(1984 PDF版)
回忆与思考 下
1984
回忆与思考  修订本( PDF版)
回忆与思考 修订本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人生回忆思考及其他( PDF版)
人生回忆思考及其他
回忆思考随笔集( PDF版)
回忆思考随笔集
回忆思考与时政学习  下( PDF版)
回忆思考与时政学习 下
新春印刷公司
回忆与思考  下(1984 PDF版)
回忆与思考 下
1984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回忆与思考  下(1972 PDF版)
回忆与思考 下
1972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回忆马克思(1954 PDF版)
回忆马克思
1954 北京:人民出版社
回忆列宁  第3卷(1982 PDF版)
回忆列宁 第3卷
1982 北京:人民出版社
回忆与思考  上(1972 PDF版)
回忆与思考 上
1972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回忆.梦.思考  荣格自传(1988 PDF版)
回忆.梦.思考 荣格自传
1988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追忆与思考  江华回忆录(1991 PDF版)
追忆与思考 江华回忆录
1991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回忆与思考  上(1984 PDF版)
回忆与思考 上
1984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