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理学史》求取 ⇩

第一章概论1

第一节 地理知识的产生(原始社会时期,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以前)1

第二节 地理知识的迅速积累(奴隶社会时期,夏至春秋战国,公元前二十一至前三世纪)3

(一)由于农业发展的需要积累了天气、物候、水文和土壤地理知识5

(二)由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发展了地图知识6

(三)由于地理视野的扩大出现了区域地理著作和对山岳、水系的专门研究7

(四)散见于其他各种著作中的地理知识8

(四)台风9

(五)天命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9

第三节 地理知识形成为一门学科(封建社会前期,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五至公元六世纪)10

(一)地理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11

(二)地理知识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3

(三)地图和水系研究取得的优异成就15

(四)域外地理知识的增长16

(五)制天命和天人相分的光辉思想18

第四节 地理知识通过实地考察得到较大发展(封建社会中期,隋至元,公元六至十四世纪)19

(一)野外考察促进了地理知识的发展21

(二)罗盘针的使用和实际观测记录23

(三)宋代地图的应用和普及24

(四)图经、地方志和沿革地理著作的发展25

(五)元代东西方旅行往来的兴盛27

(六)因地制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8

第五节 近代地理学的滥觞(封建社会后期,明至鸦片战争,公元十四至十九世纪)29

(一)郑和等人的远航与海洋地理知识的发展30

(二)近代地理学的滥觞31

(三)西方地理知识的传人34

(四)风水说的盛行和对它的批判37

本章小结38

第二章地形40

第一节 地形分类知识的发展40

第二节 区域地形知识的发展42

第三节 对构造地形的认识45

(一)火山地形的记述45

(二)地震断裂地形的记录47

(三)地壳升降运动所成的地形48

(四)岩石地形的记录49

第四节 对流水地形的认识49

(一)对洪流造成山崩的记述50

(二)河流侵蚀地形的记述51

(三)河流堆积地形的记述52

(四)孙兰的流水地形发育理论53

第五节 对岩溶地形的认识54

(一)对地下岩溶地形的研究54

(二)对地表岩溶地形的研究58

第六节 对海岸地形的认识64

第七节 对沙漠地形的认识68

第八节 对高山冰川地形的认识71

第三章气候75

第一节 总论75

(一)我国气候概念的由来75

(二)气候认识史的分期76

(三)研究中国古代气候学史的文献资料77

第二节 物候的历史81

(一)我国早期的物候概念81

(二)北魏物候历的特点84

(三)唐宋后物候历的变化85

(四)物候反常的问题86

(五)农事历与物候的结合86

第三节 季节的历史88

(一)四季的划分88

(二)二十四节气的由来91

第四节 对冷热和风雨等气候特征的认识98

(一)古代对气温年变化的认识98

(二)梅雨和时雨103

(三)季风、信风和暴日105

第五节 对历史气候变化的认识111

(一)南热北冷的古代理论112

第六节 地理条件和气候112

(二)古代全国气候区划113

(三)各地季节迟早的环流原因和地形原因114

(四)对全国各地区气候特点的认识114

(五)物候的南北差异和地势差异116

(六)日火下降旸气上升图119

第七节 古代气象仪器119

(一)风向器119

(二)测湿器和测温器120

(三)雨情报告和原始雨量器120

(四)关于朝鲜发现的乾隆时雨量器的探讨121

第四章陆地水文地理123

第一节 水体和水质的分类与命名123

(一)发展概述124

(二)分类方法与命名126

第二节 水系分布的记载和论述131

(一)水系分布的记述131

(二)水系演变的探索136

第三节 江河之源的勘探和记述140

(一)长江源的勘探和记述140

(二)黄河源的勘探和记述142

(一)对河湖汛期的认识146

第四节 河湖水汛的观测研究146

(二)水位、流速及流量的观测计算148

(三)对制约水汛因素的认识152

(四)洪水预报及其他155

第五节 河湖泥沙和水化学的观测研究157

(一)河湖泥沙的观测研究157

(二)河湖泉源水化学的观测研究162

第一节 植物地理168

(一)古代对植物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168

第五章生物地理168

(二)有关植物地理分布的知识177

第二节 动物地理186

(一)古代对动物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186

(二)有关动物地理分布的记述189

第三节 古代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196

第六章土壤地理202

第一节 我国古代对土壤性质和土壤分类的认识202

(一)“土 ”、“壤”、“土壤”这三个名称的演变202

(二)对土壤性质的认识204

(三)土壤分类208

(一)土壤与地貌216

第二节 我国古代对土壤与地理环境条件的认识216

(二)土壤与生物217

(三)土壤与水219

(四)土壤与温度220

(五)土壤的地理分布221

第三节 我国古代在土壤利用、改良和保护方面的成224

(一)合理利用土壤和改良土壤的理论224

(二)人工改良土壤的成就225

(三)土壤侵蚀的防治229

第一节 海洋地貌探索234

(一)海陆大势234

第七章海洋地理234

(二)地貌探索236

(三)水路簿、针经和海图238

(四)海区240

第二节 海洋气候知识242

(一)海洋风暴预报243

(二)航海中对季风的利用247

第三节 潮汐学成就250

(一)潮灾防止和潮汐利用251

(二)验潮和潮汐表255

(三)潮汐成因理论260

(四)暴涨潮理论262

(一)生物资源的开发265

第四节 海洋生物地理知识265

(二)生态习性268

(三)区系和分布272

第八章测量与制图276

第一节 原始地图的出现276

第二节 传统制图理论的创立276

(一)汉代和汉以前的测量276

(二)古代地图的发展283

(三)裴秀与制图六体291

第三节 传统制图学的继续发展293

(一)隋唐时代的测量294

(二)隋唐时代的地图297

(三)宋代的测量301

(四)宋代的地图302

(五)元代的纬度测量310

(六)元代的地图313

第四节 传统制图学的后期315

(一)明代的纬度测量315

(二)“杨图”与“广舆图”315

(三)海图319

第五节 地图测绘进入了近代制图学时期321

(一)康熙乾隆时期的经纬度测量321

(二)清代中期以前的地图324

第六节 传教士对我国地图测绘事业的贡献与影响330

第九章方志的发展概况与地理价值335

第一节 方志的发展概况335

(一)全国性区域志(公元前四至公元一世纪)336

(二)地记(公元一至六世纪)338

(三)图经(公元六至十二世纪)339

(四)地方志(公元十二至十九世纪)341

第二节 方志的地理价值343

(一)区域自然地理资料344

(二)自然灾害资料348

(三)自然资源资料350

(四)人口地理资料353

第十章边疆和域外地理的考察研究359

第一节 汉代以前359

第二节 两汉360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364

第四节 隋唐五代367

第五节 两宋373

第六节 元代375

第七节 明代378

第八节 清代(鸦片战争以前)382

书名索引387

人名索引395

1984《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 1984 北京: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古代史地图  上(1981 PDF版)
中国古代史地图 上
1981 辽宁大学历史系
中国古代史常识  历史地理部分(1981 PDF版)
中国古代史常识 历史地理部分
1981
中国古代史地图册(1988 PDF版)
中国古代史地图册
1988 北京:地图出版社
中国古代地学书录(1997 PDF版)
中国古代地学书录
1997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中国地理学史(1938 PDF版)
中国地理学史
1938 商务印书馆
古代的地理学(1958 PDF版)
古代的地理学
1958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  要录(1990 PDF版)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 要录
1990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1994 PDF版)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1994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学史(1980 PDF版)
中国古代史学史
1980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学史纲(1989 PDF版)
中国古代史学史纲
1989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常识  历史地理部分(1981 PDF版)
中国古代史常识 历史地理部分
1981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1962 PDF版)
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
1962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土地关系史(1997 PDF版)
中国古代土地关系史
1997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略(1990 PDF版)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略
1990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1997 PDF版)
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
1997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