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质学》求取 ⇩

第一章土壤矿物及其成土鉴定意义9

第一节 土壤中的两类矿物及其颗粒特征9

第二节 土壤中的原生矿物11

一、原生矿物的抗风化能力11

二、原生矿物风化后在土壤中的表现12

三、土壤中原生矿物的地理分布13

第三节 土壤中的次生矿物14

一、土壤次生矿物与成土过程14

二、土壤粘粒矿物的演变顺序15

三、主要粘粒矿物的形成环境与鉴定意义17

四、1.4nm过渡矿物的鉴定意义19

五、三水铝石的鉴定意义20

六、氧化铁矿物的鉴定意义21

七、氧化锰矿物的鉴定意义23

八、粘粒矿物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23

一、水平分布规律24

第四节 粘粒矿物的分布规律24

二、垂直分布规律27

第五节 土壤矿物学与成土作用28

一、从石英颗粒形态鉴定土壤28

二、华南湿热地区矿物学方法的成土鉴定29

三、黄土母质的矿物学鉴定30

四、江苏滨海地区成土母质的矿物学鉴定31

五、砂粒矿物组成与成土鉴定31

一、气候轮回34

二、冰期与间冰期34

第二章地质地理轮回与土壤发育34

第一节 影响土壤发育的气候轮回34

三、冰期对土壤形成的影响36

四、雨期与间雨期37

五、冰后期的气候轮回38

第二节 古生物演化与土壤发育40

一、古植物演化40

二、植物群演化对土壤的影响42

三、古哺乳动物演化44

四、古动物群演化与土壤发育45

五、微体古生物研究及其与成土的关系47

第三节 海面升降与土壤发育50

一、海面升降的轮回性50

二、海面升降的标志51

三、世界海面升降概况51

四、中国海域的海面变迁52

一、地形演化的旋回性学说54

五、海面升降对土壤发育的影响54

第四节 地形演化与土壤发育54

二、地形发育过程中的变异与轮回间断56

三、旋回概念的真实性57

四、地形演化与地文期57

五、地形演化与土壤发育的关系59

六、地形演化中的岩屑流与平衡剖面60

一、升降构造运动与土壤发育61

七、地形演化与土壤发育的一致性61

第五节 地球内部因素有关的旋回与土壤发育61

二、火山活动与土壤发育63

三、古地磁旋回与土壤学研究65

第六节 环境演变与土壤发育轮回66

第三章环境变迁与古土壤68

第一节 古土壤的含义与类型68

第二节 生物气候轮回为主因的古土壤69

一、古土壤的土壤带69

二、形成各类古土壤的气候差异71

三、西北地区生物气候影响成土举例71

四、东北及华北地区生物气候影响成土举例73

五、长江中下游及华南生物气候影响成土举例74

六、气候轮回中因海面变化形成的古土壤75

第三节 沉积轮回为主因的古土壤77

一、华北黄土中的古土壤77

三、黄土中的加积型古土壤79

二、东部湿润区黄土中的古土壤79

四、沉积旋回中埋藏土性状的变化80

五、沉积旋回中埋藏土的多样性80

第四节 构造旋回为主因的古土壤81

一、构造抬升形成的古土壤81

二、构造沉降形成的古土壤83

三、火山构造形成的古土壤84

第五节 国外古土壤研究举例87

一、西欧低地古土壤研究87

二、比利时准平原上古土壤剖面复原87

三、美国的冰期与古土壤88

四、加拿大湖积物与风积物中的古土壤89

五、日本的高纬度冻土与古红土89

第六节 古土壤研究方法简述90

一、微形态分析90

三、土壤剖面分析91

二、矿物学分析91

四、产状与构造分析92

五、其他研究方法92

第七节 古土壤年龄的确定93

一、放射性碳法93

二、热释光法93

三、K-Ar法94

四、其他方法94

第八节 古土壤的研究意义94

一、古成土因素研究与古环境再现94

二、树立土壤发育的动态观点95

三、普遍存在的古土壤必须研究95

四、古土壤与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95

第四章风化壳与古红土97

第一节 风化壳的类型与分布97

一、风化壳的概念97

三、我国风化壳的地理分布及其与土壤的关系98

二、风化壳的形成与阶段性98

第二节 古红土(红色风化壳)的形成102

一、古红土的形成实质与命名102

二、影响古红土形成的多种因素103

三、“砖红物质”的性状与由来104

第三节 不同时代的古红土106

一、第三纪的古红土106

二、第四纪的古红土109

三、华南地区的古红土分期114

第四节 网纹红土115

一、形态与定义115

二、形成机制117

三、地理分布119

第五节 新构造运动与古红土分布规律119

一、新构造运动与我国华南红色盆地的分布规律119

二、新构造运动与局部地区红色盆地的分布规律120

三、新构造运动与红色盆地内古红土的一般分布规律122

四、新构造运动影响下古红土水平分布的特殊规律123

五、古红土的垂直分布规律124

第六节 部分国外古红土分布状况125

一、新构造运动升沉过渡区的红色土壤125

二、日本的古红土及东亚古红土分布条带126

第七节 古红土与现代红壤关系讨论128

一、问题何在?128

二、现代是否有红壤化?129

第八节 古红土研究的意义和问题130

三、东亚古红土分布的启示130

第五章新构造运动与土壤(上)133

第一节 新构造运动的基本问题133

一、新构造运动的涵义133

二、新构造运动的特征134

三、新构造运动的形迹135

四、新构造运动的机制和动力138

五、新构造运动幅度的确定140

六、我国新构造运动概况142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143

第二节 新构造运动影响土壤发育的机理143

二、时间与空间144

三、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146

第三节 山字型构造体系与土壤分布147

一、新构造运动中的山字型构造体系147

二、山字型构造对成土因素的影响148

三、大型山字型构造与土壤分布148

四、中型山字型构造与土壤分布150

五、小型山字型构造与土壤分布150

六、小结151

第四节 东部新华夏构造体系与土壤分布151

一、新华夏构造体系概况151

二、构造体系与土壤的经向变化151

第五节 西北地区褶皱山和构造盆地体系与土壤分布153

一、地质基础与新构造运动概况153

三、构造体系与土壤的纬向及垂向分布153

二、新构造运动与荒漠及盐碱土壤的发育154

三、新构造运动与山前地带土壤发育155

四、新构造运动差异升降与盆地土壤分布156

五、新构造运动与山地土壤垂直分布156

第六节 青藏高原隆起构造体系与土壤分布157

一、地质构造及有关的三个圈域157

二、新构造运动与土壤的水平分布158

一、构造体系与盐渍土分布规律160

三、新构造运动与土壤的垂直分布160

第七节 地质构造体系对我国盐渍土分布的影响160

二、新构造运动与区域盐渍土分布161

第六章新构造运动与土壤(下)164

第一节 大型新构造运动沉降区——华北平原164

一、地壳运动概况164

二、新构造运动与土壤发育166

一、长江三角洲的地质基础与新构造运动167

第二节 新构造运动有升有沉的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167

二、新构造运动与地形及土壤分布的关系168

三、新构造运动与成土年龄、气候、植被等因素的关系170

第三节 先沉后升的大型红岩盆地——四川盆地171

一、四川盆地新构造运动与土壤发育171

二、四川盆地西部平原新构造运动与土壤发育174

第四节 构造运动活跃的大面积隆起区——云南高原177

一、新构造运动概况177

二、新构造运动与古红土分布178

三、新构造运动与红色盆地的土壤分布178

四、新构造运动与土壤发生类型179

第五节 局部构造控制的杭州西湖地区180

一、新构造运动与成土条件180

二、新构造运动与红壤的水平分布181

三、新构造运动与土壤垂直分布183

第六节 红层盆地连绵的东南丘陵184

一、福建省的红土阶地与断块山对土壤的影响185

二、江西省的红层盆地与土壤分布187

三、浙江省构造影响下的潜育性水稻土188

第七节 石灰岩广布的广西盆地190

一、新构造运动与岩溶地形发育190

二、构造地貌与土壤分布190

第八节 两侧隆起与凹陷居中的东北地区192

一、新构造运动特征192

二、新构造运动与土壤分布192

第九节 断块抬升与陷落相嵌的山西高原194

一、构造概况194

二、新构造运动与土壤发育194

三、土壤中的埋藏含盐层195

第十节 板块碰撞区台湾岛195

一、构造概况195

二、新构造运动与土壤发育195

一、构造概况197

二、新构造运动与土壤分布197

第十一节 新构造运动升沉过渡的豫鄂皖丘陵山地边缘区197

三、本区土壤地带性问题199

第七章从地质学观点对土壤的新认识201

第一节 西北地区——沙漠与盐碱土的探索201

一、沙漠土壤不是显域土201

二、被新构造运动抬升的盐盘土201

三、与新构造沉降中心一致的龟裂碱土202

四、干旱地区土壤中的“粘化层”203

第二节 东北地区——追寻白土与黑土的底细204

一、黑土成因新解204

二、对白浆土的新认识205

第三节 华北及山东地区——母质与土壤之争207

一、山西雁北地区“栗钙土”的商榷207

二、山东的褐土与棕壤质疑207

三、黄土是母质还是土壤?209

一、下蜀黄土的古成土痕迹211

第四节 江淮及太湖地区——古土与现代土讨论211

二、潜育环境下的古潴育化土壤(古黄斑土)213

三、砂姜黑土的古成土过程215

四、古白土对环境变迁的反映216

第五节 华南地区——在红壤带内的疑问217

一、什么是砖红壤?217

二、什么是黄壤和山原红壤?218

三、什么是铝土?220

四、什么是紫色土?221

第六节 土壤剖面发育的重叠223

一、剖面发育重叠的意义及由来223

二、新构造运动沉降区的剖面发育重叠223

三、新构造运动上升形成的剖面发育重叠224

四、土壤剖面发育重叠的实例分析225

第七节 土壤的“四度空间分布”227

一、土壤“四度空间分布”的含义与由来227

二、我国的土壤“四度空间分布”浅析228

三、土壤“四度空间分布”举例229

第八章土壤地质学的农业应用231

第一节 作物生长与土壤地质231

一、茶树生长与土壤地质(全国与浙江)231

二、烟草生长与土壤地质(云南)236

三、棉花与水稻生长的地质背景(四川)237

四、山核桃生长与土壤地质(浙西与皖南)239

五、作物生长地质背景的研究方法讨论240

第二节 土壤地球化学的农业应用241

一、应用前景241

二、地球化学数据中反映的元素分布规律242

三、元素形态换算与区域评价尝试243

四、成土母质类型与作物的营养障碍244

五、土壤地球化学的农业应用实例245

六、土壤地球化学的农业研究线索举例246

第三节 水土保持与土壤地质247

一、新构造运动与水土流失(以浙江为例)247

二、成土母质类型与水土流失(以华南红壤区为例)250

三、地面发育与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为例)251

四、全国水土流失现状的地质学分析252

第四节 水文地质的农业应用253

一、地下水的分布规律253

二、区域性水分与盐分动态研究256

三、南水北调中的土壤地质问题257

四、地下水开发与土壤改良259

二、土与水的资源评估261

一、国土整治261

第五节 土地宏观调控与土壤地质261

三、土地退化研究263

四、农林业区划研究(以浙江省为例)265

第六节 农业技术与土壤地质265

一、高产与低产土壤原因分析265

二、配方施肥与土壤地质环境266

三、植物病害与土壤地质267

四、天然矿物的农业应用267

1997《土壤地质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陆景冈著 1997 北京:地质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土壤学附地质学基础  上(1961 PDF版)
土壤学附地质学基础 上
1961 北京:北京农业出版社
土壤地质(1994 PDF版)
土壤地质
1994
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  (干旱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调查和措施)(1965年07月第1版 PDF版)
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 (干旱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调查和措施)
1965年07月第1版 中国工业出版社
土壤学附地质学原理( PDF版)
土壤学附地质学原理
土壤  土壤学  土壤耕作  土壤改良(1957 PDF版)
土壤 土壤学 土壤耕作 土壤改良
1957 北京:农业出版社
土壤地理学(1992 PDF版)
土壤地理学
1992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地质制图学(1954 PDF版)
地质制图学
1954 北京:商务印书馆
土壤学基础与土壤地理学(1980 PDF版)
土壤学基础与土壤地理学
1980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土壤、土壤学、土壤耕作、土壤改良(1957 PDF版)
土壤、土壤学、土壤耕作、土壤改良
1957 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土壤地质  4(1997 PDF版)
土壤地质 4
1997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福建之地质土壤调查(1944 PDF版)
福建之地质土壤调查
1944 福建省政府秘书处
土壤学基础与土壤地理学(1980 PDF版)
土壤学基础与土壤地理学
1980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土壤地质(1994 PDF版)
土壤地质
1994 北京:地质出版社
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1992 PDF版)
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
1992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土壤胶质化学(1951 PDF版)
土壤胶质化学
1951 上海: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