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 第1卷 第1篇 总论 第2版》求取 ⇩

第2篇机电一体化常用电路第1章模拟电路及其应用 2—3

1.1.1传感器及其组成 4—3

1.1.2传感器的分类 4—3

目 录上 册序前言第1篇总 论第1章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现代制造产业 1—3

第4篇检测技术第1章传感器及其使用技术 4—3

1.1.1工业控制机的发展概况 3—3

1.1工业控制机的发展及其特点与分类 3—3

第3篇工业控制机及其应用第1章概述 3—3

1.1.1分立器件及其参数 2—3

1.1 常用半导体器件及其参数 2—3

1.1传感器的基本知识 4—3

1.1新技术革命与产业竞争 1—3

1.1.2工业控制机的分类 3—4

1.2.1 高新技术与传统机械工业的技术革命 1—4

1.2传统机械工业的技术革命——机电一体化 1—4

1.1.3传感器的特性 4—5

1.2.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结构要素 1—6

1.2.2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技术特征及分类 1—6

1.1.3工业控制机与信息处理机的区别 3—7

1.2工业控制计算机总线简介 3—8

1.2.1开放式体系结构和总线系统 3—8

1.2.4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 1—8

1.2.5机电一体化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 1—9

1.2.2常用微机总线介绍 3—9

1.3机电一体化在现代制造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1—10

1.3.1机床产业数控化 1—10

1.3.2机器人产业的兴起 1—12

1.4发达国家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的政策和策略 1—13

1.4.1机电一体化与高技术发展战略 1—13

1.3.3制造系统自动化 1—13

1.1.5传感器的输入、输出特性和对环境的要求 4—14

1.1.4传感器的性能指标 4—14

1.4.4紧密联合的科研生产体系 1—14

1.4.3市场开拓与保护的政策 1—14

1.4.2资金支持与政策优惠 1—14

1.5我国机电一体化产业现状和发展战略 1—15

1.5.1发展现状 1—15

1.2.1位移和长度传感器的选用 4—15

1.2位移和长度传感器 4—15

1.1.6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 4—15

1.2.2电感式(自感式)传感器 4—16

1.5.2发展战略 1—17

2.2.1微型计算机技术 1—18

2.2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其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地位 1—18

第2章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向 1—18

2.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理论基础 1—18

2.2.2微型计算机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地位 1—22

2.2.3机电一体化中使用计算机应注意的问题 1—22

1.1.2运算放大器及其参数 2—22

1.3微型计算机标准总线分类 3—23

2.2.4未来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及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影响 1—23

2.3机械制造工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 1—23

2.3.1机械产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 1—23

1.2.3变压器式(互感式)传感器 4—24

2.3.2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机电一体化方向 1—24

2.3.3普通设备的机电一体化改造 1—24

2.4提高制造产业竞争力的技术方法 1—24

2.1.1 STD总线的实现 3—25

第2章STD总线工业控制机 3—25

2.1概述 3—25

2.1.2 STD总线的历史和发展 3—25

2.5科学研究与生产应用 1—25

2.5.1专门人才的培养 1—25

2.5.2技术融合、学科交叉 1—25

2.5.3科研与生产并举,相辅相成 1—25

2.1.3 STD总线的应用 3—26

2.5.4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的转移 1—26

2.2.1 STD总线引脚定义 3—27

1.2.4电涡流式传感器 4—27

2.2 STD总线规范 3—27

第3章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和工程路线 1—27

3.1现代系统设计的特征 1—27

3.2系统设计的评价 1—27

3.3评价分析方法 1—27

3.3.1技术经济性分析 1—27

2.2.2信号描述 3—28

3.3.2可靠性分析 1—29

1.1.3其它模拟集成电路简介 2—29

1.2.5电容式传感器 4—30

2.2.5电路模板的电气特性 3—30

1.2模拟信号处理电路 2—30

2.2.4母板的连接 3—30

1.2.1基本放大电路 2—30

2.2.3电气规范 3—30

2.2.6机械规范 3—30

3.3.5操作性分析 1—30

3.3.4系统匹配性分析 1—30

3.3.3柔性、功能扩展及再组合性分析 1—30

3.4.2市场调查与预测 1—31

3.4.1基本设计和工程路线 1—31

3.4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与工程路线 1—31

3.3.7安全性分析 1—31

3.3.6维修性分析 1—31

2.3.3 32位STD总线——STD32

2.3.2总线复用与16位CPU模板设计 3—32

2.3.1 STD总线如何支持Z—80、8085等8位微处理器 3—32

2.3 STD总线如何与各种字长的CPU兼容 3—32

3.4.5详细设计 1—33

3.4.4方案的评价 1—33

3.4.3构思比较 1—33

3.4.6系统设计中的质量控制 1—33

1.2.2模拟运算电路 2—33

3.4.7制造工程质量管理 1—34

3.5机电一体化的系统工程观念和方法 1—34

总线 3—34

2.3.4单板机模式(即All-in-one) 3—36

2.3.5 STD总线与单片机 3—36

1.2.3模拟乘法器 2—36

1.2.6电触式传感器 4—36

参考文献 1—36

2.4工业控制机中的存贮器 3—38

2.4.1工业控制对存贮器的要求 3—38

1.2.4检波电路 2—38

1.2.5电压电流变换电路 2—39

2.4.2工业控制中常用的存贮器芯片 3—39

1.2.7电位器式传感器 4—39

2.4.3 STD总线系统的存贮器 3—40

1.2.9感应同步器 4—40

1.2.8应变式传感器 4—40

2.4.4半导体虚拟磁盘 3—41

1.2.6 比较器 2—41

1.2.7模拟开关 2—42

2.5.1工业控制机的基本系统 3—43

2.5基本系统组成和系统组合模式 3—43

1.2.10磁栅式传感器 4—45

1.2.8采样保持电路 2—45

2.5.2工业控制机系统组合模式 3—45

1.3振荡电路 2—46

1.3.正弦振荡器 2—46

2.6.1概述 3—47

2.6 STD总线的I/O子系统 3—47

1.2.11光栅式传感器 4—47

1.3.2多谐振荡器 2—48

2.6.2开关量输入/输出 3—48

2.6.3 A/D、D/A及模拟信号调理 3—49

1.3.3石英晶体振荡器 2—51

1.2.12光学码盘式传感器 4—52

1.4.2低频功率放大器 2—53

1.4.1功率放大器的特点 2—53

1.4功率放大电路 2—53

1.2.13激光式传感器 4—54

2.6.4运动控制接口 3—55

1.4.3脉冲功率放大器 2—55

2.6.5GPIB和SBX支持 3—56

1.2.14光电式传感器 4—56

2.7.1主从式多CPU系统——智能I/O模板 3—57

1.4.4功放管的保护 2—57

2.7 STD总线的多处理机系统 3—57

第2章数字电路及其应用 2—60

2.1数字电路概述 2—60

2.1.2TTL集成电路 2—60

2.1.1数字集成电路的种类 2—60

2.7.2总线仲裁与多主CPU系统 3—61

1.2.15气电转换传感器 4—61

2.1.3CMOS集成电路 2—61

1.2.16压电式位移传感器 4—62

1.2.17霍尔式传感器 4—63

2.8分布式工业测控系统组成——串行数据通信和工业局域网络 3—63

1.3.1 速度传感器的主要性能和特点 4—67

1.3速度传感器 4—67

2.1.4其它数字集成电路 2—67

2.2.1基本逻辑门电路 2—68

1.3.2磁电感应式速度传感器 4—68

2.2逻辑门和组合逻辑电路 2—68

2.9 Watchdog、电源掉电检测及软件可靠性措施 3—70

2.9.1 Watchdog及其应用 3—70

1.3.3陀螺式角速度传感器 4—70

2.9.2电源掉电检测及其应用 3—72

1.3.4差动变压器式速度传感器 4—72

2.9.3提高可靠性的某些软件措施 3—72

2.10.1概述 3—73

2.10 STD总线工业控制机的支持软件 3—73

1.3.5光电式速度和转速传感器 4—73

1.3.6多普勒效应测速传感器 4—73

2.2.2运算电路 2—74

1.3.7转速传感器 4—74

2.10.2 STD DOS 3—74

1.3.8流速传感器 4—75

2.10.3嵌入式操作系统ROM-DOS 3—75

1.4.1力、扭矩和压力传感器的类型和特点 4—76

1.3.9其它测速方法 4—76

1.4力、扭矩和压力传感器 4—76

2.10.4 VRTX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 3—76

1.4.2弹性敏感元件 4—78

2.10.5 AMX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 3—79

2.10.6 QNX实时多任务多用户网络操作系统 3—80

2.2.3译码器与编码器 2—80

2.10.7高级语言的分离和固化运行 3—81

2.10.8在控制系统中的开发应用 3—82

1.4.3电阻应变片式力、扭矩和压力传感器 4—82

2.11 国内外先进产品介绍 3—83

2.11.1国内典型产品 3—83

2.11.2国外典型产品 3—85

2.2.4数据选择器和数据分配器 2—87

1.4.4压阻式力、压力传感器 4—88

3.1 工业计算机的发展与Compact PCI的出现 3—88

3.1.1 概述 3—88

3.1.2工业计算机的特点 3—88

第3章PCI和Compact PCI总线与工业计算机 3—88

2.3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2—88

2.3.1触发器 2—88

3.1.3无源底板工业计算机 3—89

3.1.4 Compact PCI工业计算机 3—89

3.2 PCI局部总线 3—90

3.2.1 PCI的特点 3—90

3.2.2 PCI信号定义 3—90

2.3.2计数器 2—91

1.4.5压电式力、压力传感器 4—92

3.2.3 PCI总线的基本原理 3—93

3.2.4 PCI总线仲裁 3—94

3.2.5 64位总线扩展 3—95

2.3.3寄存器 2—96

3.2.6 PCI配置空间 3—96

1.4.6压磁式力传感器 4—97

2.3.4定时电路 2—99

1.4.7谐振式力、力矩和压力传感器 4—99

3.3.1概述 3—101

3.3 Compact PCI工业计算机 3—101

2.4.1数字-模拟转换器 2—101

2.4数-模和模-数转换电路 2—101

3.3.2模板尺寸 3—102

3.3.3系统 3—102

3.3.4连接器 3—102

3.3.5Compact PCI引脚信号的分配 3—103

3.3.6电气特性 3—103

1.4.8位移式力、压力传感器 4—104

3.3.7 Compact PCI的扩展 3—105

1.4.9其它类型压力和扭矩传感器 4—105

1.5惯性角参数传感器 4—106

1.5.1压电射流速率传感器 4—106

3.3.8 Compact PCI的发展——热切换 3—107

2.4.2模拟-数字转换器 2—108

4.1.2 VME总线特点 3—109

4.1.1 VME总线的发展 3—109

4.1概述 3—109

第4章VME和VXI总线工业控制机 3—109

4.2 VME总线信号 3—109

1.5.2三维压电射流姿态传感器 4—110

1.6.1石英挠性伺服加速度传感器 4—111

1.6惯性加速度和倾角传感器 4—111

4.3机械特性 3—112

1.6.2压电石英谐振式加速度传感器 4—112

1.6.3哥氏惯性速度和加速度传感器 4—113

1.6.4参量式倾斜传感器 4—113

4.4 VME总线功能结构 3—113

4.4.1数据传输总线 3—113

4.4.2优先级中断总线 3—114

4.4.3仲裁总线 3—114

1.6.5振弦式倾斜传感器 4—115

1.6.6力平衡式倾斜传感器 4—115

1.6.7气体线加速度传感器 4—115

2.4.3单片集成数据采集器 2—115

4.4.4公用总线 3—116

4.4.5信号协议 3—116

4.6 VME总线的能力 3—117

4.5.3配电 3—117

4.6.1寻址能力 3—117

4.5.2底板连接 3—117

4.5电气特性 3—117

4.6.2基本的数据传输能力 3—117

1.6.8气体摆式倾角传感器 4—117

4.5.1 VME总线信号线驱动器 3—117

2.5微处理器 2—117

2.5.1微处理器的结构 2—117

4.6.3“不结盟的”(Unaligned)传输能力 3—118

4.6.4地址流水线能力 3—119

4.6.5中断能力 3—119

2.5.2存贮器 2—119

1.7.1压电振动加速度传感器 4—121

1.7振动加速度传感器 4—121

1.7.2压阻式振动加速度传感器 4—121

4.7.2及时地响应重要事件 3—121

4.7.1改善CPU性能 3—121

4.7 VME总线的应用 3—121

4.6.6建立虚拟通信通路 3—121

2.5.3 MCS—51单片机的结构 2—122

1.7.4 PVDF心音脉博传感器 4—122

4.7.3系统初始化和诊断 3—122

1.7.3磁致伸缩式振动加速度传感器 4—122

4.8.1关键词 3—122

4.8 VME总线的规范形式 3—122

4.8.3信号互连的专用符号 3—123

4.8.2定时要求 3—123

1.8物位传感器 4—123

1.8.1放射性同位素物位传感器 4—123

1.8.2超声物位传感器 4—124

1.8.3超声界面传感器 4—124

4.9.1 UNIX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特点 3—124

4.9 VME总线系列的UNIX SystemV/68操作系统及其实时环境 3—124

1.8.4微波物位传感器 4—124

4.9.2 UNIX System V/68的功能及组成 3—125

1.8.5流量式液位传感器 4—125

1.8.6玻璃管式液位传感器 4—125

4.9.4 System V/68下的实时环境VMEexec 3—126

1.9.2炭粒送话器 4—126

1.9.1声敏传感器的分类 4—126

1.9声敏传感器 4—126

1.8.7平衡浮子式液位传感器 4—126

2.5.4单片机系统的扩展 2—126

4.9.3 UNIX向实时领域的迈进 3—126

1.9.4静电扬声器 4—127

1.10半导体彩色传感器 4—127

1.9.3压电声敏传感器 4—127

4.10 VME总线系统——国产0604微型计算机系统 3—128

4.9.5 System V/68下的网络环境 3—128

1.11.2二极管热敏传感器 4—128

1.11.1半导体热敏电阻 4—128

1.11热敏传感器 4—128

1.11.3晶体管热敏传感器 4—129

4.11国外VME总线系列新产品 3—129

1.11.4光纤温度传感器 4—129

3.1.1可编程专用集成电路的进展 2—130

3.1可编程专用集成电路概述 2—130

3.1.2可编程专用集成电路的分类 2—130

第3章可编程专用集成电路 2—130

1.12.2霍尔效应型传感器 4—130

1.12.1磁敏传感器的种类及其检测极限 4—130

1.12.3超导量子干涉器件 4—130

1.12磁敏传感器 4—130

3.1.4可编程ASIC中的逻辑表示 2—131

3.1.3可编程专用集成电路中有关名词注释 2—131

1.13.1半导体气体传感器 4—131

1.13气体传感器 4—131

3.2.2 PAL的结构及应用 2—132

3.2.1 FPLA的构成 2—132

3.2可编程阵列PAL和通用阵列逻辑GAL 2—132

1.13.4微波气体成分传感器 4—133

1.13.5光学气体成分传感器 4—133

1.13.6谐振微桥传感器 4—133

1.13.3真空度传感器 4—133

1.13.2固体电解质气体传感器 4—133

4.12虚拟仪器与VXI总线 3—133

4.12.1关于虚拟仪器 3—133

1.14.2水分子亲和力型湿度传感器 4—134

1.14.1湿度传感器的分类 4—134

1.14湿度和水分传感器 4—134

4.12.2基于VXI总线的虚拟仪器平台 3—135

1.14.3非水分子亲和力型湿度传感器 4—136

4.12.3 VXI总线概述 3—136

1.15.2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4—137

1.15.1生物传感器的原理 4—137

1.15生物传感器 4—137

3.2.3 GAL的工作原理 2—137

4.13 VXI总线系统的机械规范 3—137

4.13.1 引言 3—137

4.13.2 VXI总线模板机械规范概要 3—138

1.15.4光生物传感器 4—138

1.15.3生物电子传感器 4—138

1.15.5微生物传感器 4—138

4.14 VXI总线的构成 3—140

1.15.6离子敏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 4—140

1.15.7半导体化学集成传感器 4—141

2.1.1测量电路的类型与组成 4—142

2.1测量电路总论 4—142

第2章测量电路 4—142

4.15 VXI总线系统的系统控制和资源管理 3—144

2.1.2基本转换电路 4—144

3.2.4 GAL的开发工具和编程写入 2—144

4.15.1 VXI总线系统的系统控制 3—145

3.2.5 GAL的编程原理 2—146

3.2.6GAL的应用 2—147

2.2测量放大器 4—147

2.2.1测量放大器的主要特点与要求 4—147

4.15.2 VXI总线的公共系统资源 3—147

4.16.1 概述 3—147

4.16 VXI总线系统的软件 3—147

4.16.2软件标准化是自动测试领域的重要事件 3—148

2.2.2低噪声放大器 4—148

2.2.3高稳定度放大器 4—150

2.2.4高输入阻抗放大器 4—150

4.16.3编程自动化提高了自动测试的水平 3—150

3.2.7 GAL的特点及器件命名方法 2—151

3.2.8 GAL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151

4.16.4基于VXI总线的虚拟仪器软件技术 3—151

2.2.5高共模抑制比放大器 4—152

3.3.1 FPGA概述 2—152

3.3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 2—152

4.17 VXI总线系统的配电、冷却和电磁兼容 3—152

4.17.1 VXI总线系统的配电 3—152

4.17.2 VXI总线系统的冷却 3—153

4.17.3 VXI总线系统的电磁兼容(EMC) 3—153

3.3.2 FPGA的基本结构 2—153

2.2.6参量放大器与电荷放大器 4—154

4.18.1概述 3—156

4.18 VXI总线系统的集成 3—156

4.18.2组成VXI总线系统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 3—156

2.2.7放大器的线性化与量程切换 4—156

3.3.3 FPGA的开发和设计 2—157

4.18.3零槽控制方案的比较及选择 3—157

2.2.8放大器的频率特性 4—158

4.18.4系统开发平台的比较及选择 3—159

2.3.1调制的功用与类型 4—159

2.3.2信号的幅值调制与解调 4—159

3.3.4 FPGA的组态配置方式 2—159

2.3调制与解调电路 4—159

4.19 VXI总线应用及实例 3—160

4.19.1概述 3—160

4.19.2基于VXI总线的综合仿真测控系统 3—160

3.3.5 FPGA应用举例 2—162

3.4.1 Lattice公司的ispLSI系列简介 2—163

3.4在系统可编程大规模集成电路ispLSI 2—163

第5章微控制器技术及其发展 3—164

3.4.2 ispLSI器件的基本结构 2—164

5.1概述 3—164

5.1.1单片机、微控制器及嵌入式控制器 3—164

5.1.2单片机的产生和发展 3—164

5.1.3单片机的应用 3—166

5.1.4单片机系统的扩展和配置 3—166

5.1.5单片机技术发展的趋势 3—167

3.4.3 ispLSI的开发和应用 2—168

5.2单片机产品及性能介绍 3—168

5.2.1概述 3—168

5.2.2 4位单片机 3—168

2.3.3信号的频率调制与解调 4—169

5.2.3 8位单片机 3—171

2.3.5信号的脉宽调制与解调 4—171

2.3.4信号的相位调制与解调 4—171

4.1.2滤波电路 2—172

4.1.1 整流电路 2—172

4.1直流稳压电源 2—172

第4章电源 2—172

2.4.1滤波器的基本知识 4—175

2.4滤波器 4—175

4.1.4集成稳压器 2—176

4.1.3串联式直流稳压电源 2—176

2.4.2常用二阶有源滤波器电路 4—176

2.4.3有源滤波器设计方法 4—176

5.2.4 16位单片机 3—178

5.2.5 32位单片机 3—180

4.2开关稳压电源 2—180

4.2.1开关稳压电源和线性稳压电源的性能比较 2—180

4.2.2开关稳压电源的基本结构 2—181

4.2.3主要元器件的参数选择 2—181

5.2.6模糊单片机 3—182

5.3单片机的开发环境 3—182

5.3.1概述 3—182

5.3.2单片机程序设计语言及支持软件 3—183

5.3.3开发环境中的人-机界面 3—184

4.2.4常用开关稳压电源用集成控制器 2—184

4.2.5开关稳压电源实例 2—186

5.3.4开发环境的硬件种类 3—186

4.3.1 UPS电源的基本结构 2—186

4.3 UPS电源 2—186

5.3.5单片机开发环境发展趋势 3—187

4.3.2 UPS电源的选择及使用方法 2—187

5.4.2单片机的串行接口与多机系统μlan 3—188

5.4.1工业测控领域的多机与网络系统 3—188

5.4单片机的多机与网络系统 3—188

5.4.3μlan 网 3—188

4.4.2程控稳压电源 2—188

4.4.1程控电源概述 2—188

4.4程控电源 2—188

4.3.3 UPS电源实例 2—188

4.5.1 晶闸管整流电源 2—189

4.5其它电源 2—189

4.4.3程控稳流电源 2—189

4.5.2中、高频电源 2—190

5.4.4位总线 3—191

4.5.3直流稳流电源 2—192

4.5.4高压、大电流稳压电源 2—194

5.4.5 I2C总线 3—195

5.1.2干扰的分类 2—196

5.1.1干扰的基本含义 2—196

5.1干扰的基本概念 2—196

第5章抗干扰技术 2—196

5.1.4提高设备抗干扰能力的一般原则 2—197

5.1.3干扰的传播 2—197

5.4.6 CAN总线 3—198

5.2.1 电源系统引入干扰的途径和频率范围 2—199

5.2电源干扰的抑制 2—199

5.5单片机的应用 3—199

5.5.1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概述 3—199

5.5.2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类型 3—199

5.5.3 单片机在仪器仪表中的应用 3—200

5.2.2 电源交流侧抑制干扰窜入的措施 2—201

5.5.4单片机在机电一体化设备控制中的应用 3—202

2.5模拟运算电路 4—202

2.5.1线性加减电路 4—202

5.5.5单片机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 3—203

2.5.2微分与积分运算电路 4—204

6.1.1 PLC发展概况 3—206

6.1概述 3—206

第6章PLC及其应用 3—206

5.2.4其它抗电源干扰措施 2—207

5.2.3直流电源抗干扰措施 2—207

6.1.2 PLC的特点 3—208

6.1.3 PLC的分类 3—208

5.3过渡干扰的抑制 2—208

5.3.1过渡干扰的成因 2—208

2.5.3绝对值、平均值、峰值运算电路 4—209

6.1.4 PLC的技术发展趋势 3—209

5.3.2过渡干扰的抑制措施 2—210

6.1.5国外PLC的典型应用概况 3—210

6.1.6国产PLC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3—211

2.5.4乘、除、乘方、开方电路 4—211

6.2 PLC硬件体系 3—212

6.2.1硬件结构 3—212

6.2.2 CPU和中央存贮器 3—212

5.4.1感性负载干扰及其抑制 2—213

5.4感性负载干扰与机械振动干扰的抑制措施 2—213

2.5.5函数电路 4—213

5.4.2机械振动干扰的抑制 2—215

6.2.3 I/O接口 3—215

5.5隔离、屏蔽和接地技术 2—216

5.5.1正确接地方法 2—216

6.2.4电源、机架及扩展箱 3—218

5.5.2屏蔽 2—219

2.6.2细分、辨向常用电路 4—219

2.6细分、辨向、当量变换与编码变换电路 4—219

2.6.1细分、辨向电路的选用 4—219

6.2.5 PLC的工作原理 3—219

5.5.3输入、输出接口窜入干扰的隔离和抑制 2—220

6.2.6智能I/O模板 3—222

5.5.4线间串扰的抑制 2—222

6.2.7远程I/O模板 3—224

6.2.8通信及网络 3—225

5.6.1抗串模干扰的方法 2—226

5.6模拟量抗干扰的其它措施 2—226

6.2.9编程器 3—226

6.3.3应用软件用编程语言 3—227

6.3.2系统软件框图 3—227

6.3.1 PLC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3—227

6.3 PLC软件体系 3—227

5.6.2抗共模干扰的方法 2—228

5.6.3放大器的屏蔽接地和去耦 2—230

5.7.1数字系统内部固有干扰 2—231

5.7数字系统内部固有干扰及其抑制 2—231

参考文献 2—232

5.7.2数字系统内部固有干扰的抑制措施 2—232

2.6.3脉冲当量变换电路 4—234

2.6.4二进码与循环码的变换 4—240

6.3.4应用软件模块化——PLC功能模块介绍 3—241

6.4 PLC产品介绍 3—242

3.1数显装置的工作原理 4—242

3.2数显装置常用的位移传感器 4—242

第3章机床数显装置 4—242

7.1.2分散型控制系统的特点及类型 3—251

7.1.1分散型控制系统的发展 3—251

7.1 概述 3—251

第7章分散型控制系统 3—251

7.2.1建立分散型控制系统体系结构的原则 3—252

7.2分散型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3—252

7.2.2分散型控制系统体系结构 3—253

3.3国内外数显表的型谱 4—253

7.2.3典型系统配置 3—254

7.3分散型控制系统的数据通信网络 3—255

7.3.1 概述 3—255

7.3.2通信协议 3—257

3.4数显装置实例 4—266

3.4.1感应同步器数显装置 4—266

3.4.2光栅数显装置 4—269

3.4.3磁尺数显装置 4—269

7.3.3工业局部网络的选型考虑 3—273

7.3.4几种DCS系统通信网络举例 3—274

7.4.1过程级设备功能及分类 3—275

7.4过程级设备 3—275

3.4.4单片机数显装置 4—275

3.5数显装置的应用 4—275

3.5.1 国产三种类型数显装置的对照分析 4—275

3.5.2数显装置的选用方法 4—275

3.5.3数显装置的安装和调试 4—276

7.4.2过程控制设备的构成 3—278

7.4.3过程级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措施 3—280

7.4.4典型过程级设备介绍 3—280

7.5监控级设备 3—283

7.5.1监控级设备的功能及类型 3—283

7.5.2监控级设备构成 3—284

7.5.3典型监控级设备介绍 3—284

7.6分散型控制系统软件系统 3—285

7.6.1概述 3—285

7.6.2实时操作系统 3—286

7.6.3组态软件 3—287

3.5.4数显装置的应用实例 4—289

3.6数显装置的维护与修理 4—292

3.6.1日常维护 4—292

3.6.2数显装置的故障判断和处理 4—292

7.6.4应用软件 3—292

7.7典型分散型控制系统介绍 3—296

7.7.1 国外典型分散型控制系统介绍 3—296

第4章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 4—297

4.1信号处理基础 4—297

4.1.1信号概述 4—297

4.1.2信号处理中的数学变换 4—298

7.7.2国内典型分散型控制系统介绍 3—302

7.8分散型控制系统应用举例 3—308

4.1.3信号的描述 4—308

7.8.1概述 3—308

7.8.2工艺简介 3—308

7.8.3系统构成及系统功能 3—308

7.8.4控制策略 3—309

4.1.4信号通过线性系统的响应 4—310

附录典型DCS产品及其主要性能 3—310

4.1.5数字信号处理的参数选择 4—311

4.2.1 FFT算法 4—311

4.2谱分析与谱估计 4—311

第8章现场总线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3—314

8.1现场总线概述 3—314

8.1.1现场总线应运而生 3—314

8.1.2现场总线的产生背景 3—314

4.2.2 ZOOM-FFT 4—314

4.2.3基于傅里叶变换的谱分析 4—315

4.2.4最大熵谱估计 4—315

8.1.3现场总线的产生历程 3—315

8.1.4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 3—317

4.3数字滤波器 4—319

4.3.1数字滤波器的原理与结构 4—319

8.1.5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3—319

8.2现场总线的网络结构 3—320

8.2.1 关于现场总线网络模型的讨论 3—320

4.3.2 IIR数字滤波器设计 4—322

8.2.2现场总线的网络结构 3—322

4.3.4 IIR与FIR滤波器的比较 4—324

4.3.3 FIR数字滤波器设计 4—324

8.3.2 HART协议简介 3—325

4.4.2卡尔曼滤波 4—325

4.4.1维纳滤波 4—325

4.4最小均方线性滤波 4—325

8.3.1概述 3—325

8.3 HART协议 3—325

8.3.3HART对互操作性的解决 3—326

4.4.3 自适应滤波 4—326

4.5时间序列分析 4—326

4.5.1时间序列分析基础 4—326

8.4 CAN总线 3—327

8.4.2 CAN控制器简介 3—327

4.5.2 ARMA模型的时域特性 4—327

8.4.1概述 3—327

8.4.4 CAN的应用 3—328

8.4.3 CAN协议 3—328

4.5.3 ARMA模型的频域特性 4—328

4.5.4 ARMA模型的建模 4—328

4.5.5 ARMA模型的最佳预测 4—329

4.6信号的时间-频率联合分析 4—329

4.6.1维格纳分布 4—329

8.5 LONWORKS 3—329

8.5.1概述 3—329

8.5.2 LONTALK协议的特点 3—329

8.5.3 LONTALK协议的基本功能 3—330

8.5.4 NEURON芯片 3—330

8.5.5结论 3—332

8.6 PROFIBUS 3—332

8.6.1概述 3—332

8.6.2 PROFIB3US基本特性 3—333

8.6.3 PROFIBUS的实现 3—333

8.6.4结论 3—334

8.7基金会现场总线FF 3—334

8.7.1概述 3—334

8.7.2基金会现场总线技术 3—334

4.6.2小波变换 4—334

参考文献 3—336

8.7.3基金会现场总线优点 3—336

第5章智能化检测设备 4—341

5.1概述 4—341

5.1.1智能化检测设备的基本结构 4—341

5.1.2智能化检测设备的特点 4—341

5.2微型机与检测设备的接口技术 4—342

5.2.1传感器与微型机的接口技术 4—342

5.2.2智能化检测设备显示器件与微机的接口 4—349

5.2.3智能化检测设备的人-机接口 4—351

5.3智能化检测设备的基本运算与处理 4—357

5.3.1基本函数近似计算 4—357

5.3.2几种常用数值计算方法 4—358

5.3.3常用非数值计算处理方法 4—359

5.3.4信号预处理 4—362

5.3.5静态误差修正 4—366

5.4人工智能在检测技术中的应用 4—369

5.4.1基本概念 4—369

5.4.2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4—370

5.4.3图像识别技术在检测中的应用 4—373

5.5精密量仪的微机化 4—373

5.5.1精密圆度仪 4—373

5.5.2齿轮量仪 4—376

5.5.3表面粗糙度量仪 4—385

5.5.4三坐标测量机 4—389

参考文献 4—408

1999《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 第1卷 第1篇 总论 第2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冯之敬 1999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  第1卷  上  第4篇  检测技术  第2版(1999 PDF版)
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 第1卷 上 第4篇 检测技术 第2版
1999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电工技术手册  第1卷  第2篇  电气物理(1984年08月第1版 PDF版)
电工技术手册 第1卷 第2篇 电气物理
1984年08月第1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电工技术手册  第1卷  第10篇  高电压技术(1984年08月第1版 PDF版)
电工技术手册 第1卷 第10篇 高电压技术
1984年08月第1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  第1卷(1999 PDF版)
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 第1卷
1999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修手册  修订第1版  第1篇  第1册(1976 PDF版)
机修手册 修订第1版 第1篇 第1册
1976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电工技术手册  第1卷  第10篇  高电压技术(1984 PDF版)
电工技术手册 第1卷 第10篇 高电压技术
1984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中国语言大师锦句录  茅盾卷(1991 PDF版)
中国语言大师锦句录 茅盾卷
1991 上海:文汇出版社
电工技术手册  第1卷  第3篇  电路(1984 PDF版)
电工技术手册 第1卷 第3篇 电路
1984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  第1卷  上下  第2版(1999 PDF版)
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 第1卷 上下 第2版
1999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  第1卷  下  第9篇  CAD/CAM与CIMS(1999 PDF版)
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 第1卷 下 第9篇 CAD/CAM与CIMS
1999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  第1卷  下  第8篇  工业机器人(1999 PDF版)
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 第1卷 下 第8篇 工业机器人
1999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  第1卷  第7篇  数控技术  下(1999 PDF版)
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 第1卷 第7篇 数控技术 下
1999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  第1卷  第6篇  机电一体化中的传动与执行装置  下(1999 PDF版)
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 第1卷 第6篇 机电一体化中的传动与执行装置 下
1999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  第1卷  第5篇  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技术  下(1999 PDF版)
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 第1卷 第5篇 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技术 下
1999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电工技术手册  第1卷  第2篇  电气物理(1984 PDF版)
电工技术手册 第1卷 第2篇 电气物理
1984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