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夏金经济研析》求取 ⇩

1 一个难解的谜1

导论10~13世纪的东亚文明圈及其经济运动的时代特征1

2 东亚文明圈——一个多元政权的并立系统2

3 整体性观念4

4 10~13世纪中国经济的时代特征5

5 经济史研究的走向:现象描述、生成解释和结构再现10

6 关于本书的内容和结构12

第一章10~13世纪的政治形势和行政区划15

1.1 多元政权并立对峙的政治形势15

1.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和宋辽夏的鼎足而立15

2.女真族的崛起与宋金南北对峙17

3.蒙古勃兴称雄与统一进程的加速18

4.10~13世纪的周边部族及其政权19

1.“事权分割”的两宋三级建制23

1.2 宋辽夏金各政权的行政区划23

2.“因俗而治”的辽朝行政区划24

3.“军政合一”的西夏地方行政26

4.杂揉宋江旧制的金朝三级建置26

第二章宋辽夏金和周边政权的经济地理及其经济波动28

2.1 东亚文明圈的经济地理28

1.地理环境对于经济生活的影响28

2.秦岭淮河以南的经济重心区29

3.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的中原经济区35

4.周边地区的自然与人文概况38

2.2 10~13世纪东亚文明圈的经济波动41

1.第一失衡期:五代至宋初(907~960)42

2.第一平衡期:宗初至哲宗元符年间(960 ~1100)43

3.第二失衡期:两宋之交的徽高时期(1101~1161)44

4.第二平衡期:金朝世、章和南宋孝光之际(1161~1208)45

5.第三失衡期:宁东嘉定至南宋末年(1208~1279)46

〔表1〕宋代各路人口密度表48

〔表2〕北宋各路垦殖指数比较表52

第三章农业机具的飞跃进步与农田水利建设高潮54

3.1 农具和灌溉机具的划时代改进55

1.古代农具史上的三次变革55

2.两宋农具变革成就56

3.灌溉机具的普及与推广59

4.两宋农具变革的特征分析62

3.2 前所未有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63

1.水利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63

2.十国两宋水利建设的主要成就64

3.江东、淮西和太湖流域塘浦圩田体系的形成69

4.淮东、两浙、福建沿海地带捍海石塘的兴修71

5.熙宁水利建设热潮和北方淤灌成效78

6.五代两宋水利技术的重大发展81

7.小结:五代两宋时期水利建设的特点及其条件84

第四章耕地面积的扩大与耕作制度的革命88

4.1 寻觅新耕地的努力88

1.与水争田:圩田、湖田与葑田88

2.与海争田:涂田与棣田95

3.与山争田:梯田与雷鸣田98

4.关于两宋耕地面积的几种估计100

〔表3〕北宋簿载垦田面积表102

4.2 耕作技术与耕作制度的革命103

1.水田耕作技术体系的成熟103

2.作物品种稳态结构的初步形成106

3.耕作制度的革命:由单作制向多熟制的历史性过渡110

4.关于宋代耕制革命之现实影响的一个评估113

1.我国古代人口增长的三个高峰115

第五章宋金时期人口和农业生产率的增长115

2.动态系列:辽区人口的五个估计数116

〔表4〕辽朝户口数估测表117

3.疑案解析:宋朝每户到底应按几口计算?118

〔表5〕北宋各朝户口数列示表119

4.宋辽夏时期(960~1127)的户口增长121

〔表6〕10~11世纪宋辽夏户口增长表123

5.宋金对峙时期的户口下降与缓慢回升124

〔表7〕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户;口合计表125

5.2 农业生产率:一个新的台阶127

1.计算公式: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127

2.宋代粮食亩产的分区考察128

〔表8〕宋代粮食亩产分区列示表129

3.土地生产率134

4.复种指数估计136

5.人均耕地面积与劳动生产率137

6.苏州范例:对宋代农业生产率的验证139

7.小结:两宋与汉唐及当代农业生产率的比较141

〔表9〕来与汉唐及当代农业生产率比较表143

第六章周边地带农耕区域的波浪式推进144

6.1 东北与内蒙地区144

1.历史回顾,二千年中先后相继的三次开发高潮144

2.农耕区域的扩展方向:由东向西.从南到北145

3.农牧结合的互补结构148

4.劳力资源构成的重大变动150

5.独具特色的城廓农业152

6.铁器犁耕农业的普遍推广154

7.辽金东北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的估测155

6.2 河西陇右、新疆青藏和洱海滇池地区157

1.河西陇右地区:经济类型的重大转折157

2.河西走廊:农耕区的急剧收缩与游牧区的不断扩大158

3.河套和陇右:农业生产的艰难复苏与曲折发展160

4.新疆地区;农耕文明在小块绿洲上顽强生长162

5.青藏高原和洱海滇池地区163

7.1 两宋社会与门德尔斯原始工业化理论165

1.原始工业化进程的时代断限165

第六章煤铁革命和原始工业化进程165

2.构成原始工业化进程的基本要素及其内涵166

3.原始工业化进程的孕育及其在宋代社会的表现169

7.2 异军突起的煤炭采掘业171

1.从考古发掘着煤炭业进人规模开采的初始年代171

2.从铸钱业看煤炭在铸造业中的推广使用172

3.从冶铁业看煤炭作为新型能源的巨大威力173

4.从陶瓷、兵器制造业看生产领域燃料结构的改变175

5.1 突破一亿大关: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175

5.从居民生活用煤看煤炭在缓解燃料危机中的作用176

6.宋代煤炭产地的空间分布178

7.扩及东北南部的金代采煤业179

7.3 突飞猛进的冶铁铸造业180

1.铁产分布的空间特征181

2.与煤炭产区一致的四大冶铁基地182

〔表10〕两宋铁课收入表183

3.从铁课数据看宋代铁产量的增长183

4.从消费角度对北宋铁产量的估测185

5.灌钢法的推广与生产效率的提高188

7.4 荟萃各族精湛技艺的辽夏金矿冶业189

1.推动辽夏金辖区矿冶发展的主要原因189

2.矿冶分布范围的逐步扩展190

3.兵器和农具制造业的相继兴盛192

第八章宋辽夏金手工业各部门的辉煌成就195

1.有色金属产量激增196

8.1 有色冶金和金属品制造业的长足发展196

〔表11〕宋代有色金属产量增长表197

〔表12〕宋代金银铜铅锡收入表199

2.金属品制造业空前兴盛200

8.2 丝织中心的南移与棉织业的崛起201

1.丝织业的地域分布及其特色201

2.从匹帛岁入看丝织中心的南移203

〔表13〕北宋丝、麻织物年入表203

3.新型纺织原料的引进和棉织业的初步崛起205

〔表14〕宋代丝棉和丝织品产量的地域分布表205

4.13世纪的棉布产量和棉织生产率207

8.3 遍布全国、风格各异的陶瓷生产207

1.精品迭出的北方窑系208

5.进出口商品的比较分析:“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209

2.后来居上的南方窑系211

3.以外销为主的闽广瓷窑213

8.4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造船业214

1.造船基地与船舶类型214

2.海舶规制及其构造特点215

〔表15〕两宋海舶规模分类表215

3.内河船的数量和技术参数216

8.5 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造纸业217

1.造纸业新纪元的到来217

2.纸品种类及其制造技术218

8.6 印刷革命;雕版的推广和四大印刷中心的形成220

1.三类刻书作坊:官刻、私刻和寺刻221

2.四大印刷中心:京、浙、蜀、闽222

1.陶瓷生产在辽夏辖区的兴起和金辖中原地区的衰落224

8.7 手工业技术向周边地区的扩散和渗透224

2.东北丝织业的发展和西北毛织业的成就226

3.夏金雕版印刷业的初兴228

9.1 量的考察:规模巨大、分工细密229

1.拥有数十万工匠的矿冶和铸造业229

第九章10~13世纪手工业生产的时代特征及其内部变动229

2.分工细密的军工、纺织等行业231

9.2 质的考察:技术革新和工艺革命231

1.冶钢工艺——胆铜法的发明和推广232

第十一章各区域政权经济联系的加强和国际市场的开拓233

2.冶银工艺——“吹灰法”的纯熟运用234

3.金属加工工艺——“旋作”的出现和车床使用234

4.铸钱工艺——走向规范化坦途235

5.制盐工艺——卓筒井与《熬波图》236

6.丝织工艺——进人第二技术高峰期239

7.造船工艺——操纵、推进机具的革新和航海罗盘的运用241

8.印刷工艺——雕版、铜版和活字版的相继发明243

9.3 所有制的考察:民营企业的崛起和商品生产的扩大245

1.民营企业成为手工业体系中的主导成分245

2.机户:独立手工业者的兴起和农织分离度的扩大247

3.手工业商品生产性质的日趋显著249

1.官私企业中雇佣劳动成分的生长251

9.4 经营方式的考察:雇佣关系、行会制度和资本主义萌芽251

2.民间工商业中行会制度日趋成熟252

3.井盐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生长254

4.附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前提256

第十章商品性农业的成长与都市化进程的加速259

10.1 10—13世纪我国商品经济的新气象259

10.2 经济作物的发展和商品性农业的成长261

2.茶叶产量的激增及其商品价格的估测263

3.甘蔗种植业的商品化趋势266

4.部分地区水果和蔬菜业的独立化进程267

10.3 商品经济的高涨与都市化进程的加速268

1.都市化进程的征兆、内涵及其基础268

2.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人口的膨胀269

3.坊市制的崩溃和近代型城市风貌的出现272

4.城市类型及其经济意义的增长275

5.草市勃兴与部分地区市镇网络体系的形成278

6.商品构成的变化和商税收入的增长284

〔表16〕北宋商税收入增长表287

7.小结:两宋都市化行程的特点、程度及其影响288

1.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物资交换293

2.宋、辽、夏、金、蒙古国之间的榷场贸易294

3.规模巨大的走私贸易297

4.中原与西北部族的茶马贸易299

5.络绎不绝的官方朝贡贸易300

1.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海外贸易兴盛301

2.以广、泉为中心的沿海港口分布302

3.宋代海上交通的范围和路线303

4.民间舶商贸易和官方市舶贸易305

11.2 海上交通的开拓和国际市场的扩大307

第十二章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和契约租佃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314

12.1 契约租佃经济的三大历史前提315

12.2 大土地所有制优势地位的确立和兼并大门的敝开317

1.不抑兼并政策的提出及其意义317

2.观念转变:从部曲为本到土地为本320

12.3 农民阶级内部构成的变动和契约佃农的成长321

1.均四户的破产和无地客户的激增321

2.主客户的区分和客户比重的上升趋势323

3.下户比例的增长及其阶级属性的判别325

1.劳动力所有制与租佃经济的确立前提328

12.4 超经济强制的松弛和佃农迁徙、退佃自由的达成328

2.土地所有制的演进趋势与超经济强制的松弛330

3.宋代多数伯农已经获得迁徙与退佃权利334

12.5 契约租佃经济的历史地位335

1.租佃经济在北宋中叶的确立及其在金代的曲折发展335

2.租佃经济与部曲经济、田制经济的联系与区别338

3.小农土地要求的部分满足和佃农上升机率的增长340

4.契约佃农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和处境改善341

5.契约租佃经济的历史地位345

第十三章宋辽金的赋役征取和摊丁入亩趋势的普遍出现347

13.1 两宋赋税类别及其征取程序347

1.二税的由来与演进348

2.和籴种类及其抑配性质的加强348

3.从和买到折帛钱351

4.科配和时估制度351

5.人头税和经总制钱353

6.二税征收程序及其相关规定354

13.2 宋代的职役、力役与兵役残余356

1.徭役总说及其分类356

2.职役系统的内部构成与性质判定356

3.特权与义务交错的诸种衙前358

4.力役的主要表现及其减轻趋势359

1.宏观考察:我国赋役结构从双轨制向单轨制演进的宋代缺环362

13.3 两宋摊丁入亩趋势的主要表现362

2.表现之一:部分力役转化为代设税,代役税同时向田亩税归并364

3.表现之二:部分力役不再单以丁口征调,转而依据税额、物力或户等摊派368

4.若干旁证:摊丁入亩趋势在人头税、两税附加税和差役、兵役残余中的表现373

13.4 辽金二朝的赋税课取与徭役征调378

1.三种不同类型的辽朝赋税体系378

2.牛具税与二税法并行的金额赋税制度380

3.受到唐宋制度强烈影响的辽金役法381

14.1 国家力量——经济运动的重要变量383

第十四章控制与调节:南北户籍制度与农业管理的不同趋向383

1.国家实体与经济职能383

2.经济政策与国家干预384

14.2 宋金人口与户籍管理制度的比较研究385

1.宋代户口的分类原则385

2.户版与帐籍:两个不同的体系386

3.金国户口编制及其分类标准389

4.宋金户籍分类标准的比较390

14.3 五代、两宋、辽金农业管理制度的不同趋向392

1.走保境息民路线的南方九国392

2.奉行传统耕战政策的北方五代393

3.末代农业管理的三大特色394

4.夏辽金农业政策的不同特色398

第十五章政策和干预:宋辽金土地政策、矿冶经营和商业外贸体制的各自特色402

15.1 地和租佃关系中国家干预的变动趋势402

1.国家干预在唐宋之际的重大变化402

2.对土地所有制结构:放弃调整403

3.对于地主土地所有权:干预减弱405

4.对小农土地所有权:维护尊重408

5.对土地所有权的转移:畅通渠道410

6.对契约租佃关系:限定租率414

15.2 宋辽金矿冶管理体制的各自特色417

1.辽朝矿冶的工奴制经营方式417

2.以下放经营权为特征的宋朝矿冶管理体制418

3.从工奴制向民营制转化的金朝矿冶政策422

1.商税的演进及其在宋代的制度化423

15.3 宋代的商税征收和外贸体制423

2.税务征收网络的形成424

3.商税种类与商税条例425

4.以“通商惠工”为主旨的商业立法426

5.外贸外侨管理机构:市舶司和蕃坊司427

6.全方位开放的外贸政策430

1.禁榷的由来及其形式433

16.1 茶、盐、酒等国家专卖制度的嬗变脉络433

2.通商成分稳步增长的两宋茶法434

3.从完全禁榷到不完全禁榷的宋代盐法437

第十六章经营与管理:10~13世纪的禁榷、漕运和货币运行体系437

4.以买补制为主体的宋代榷酒政策439

16.2 五代两宋的交通与漕运管理441

1.运河功能与王朝命运441

2.五代后周对运河的大力经营443

3.北宋汴渠的建设成就443

4.以汴京为中心的漕运网络446

5.纲运制度:发运司与转般法447

6.金国汴渠的堙塞和南宋江南运河的利用449

16.3 宋辽夏金的货币运行体系451

1.晚唐五代的货币遗产和两宋的主要对策451

2.私交变官交:楮币登上交换舞台的历史行程453

3.以宋代铜钱为基础的辽夏金双轨制货币体系456

4.楮币的演进与完善:从宋代“钞引”到金代“交钞”459

5.钱钞双轨制下的宋金纸币称提术461

6.从北宋定量银铤到金代承安宝货:白银货币化的逐步达成464

结语关于本书的撰写缘起与基本思路468

1.蚕桑业的独立发展和种桑、缫丝、机织之间的分离61

11.1 宋辽夏金之间的物资交流和商业往来793

1991《宋辽夏金经济研析》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葛金芳 1991 武汉:武汉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小通史  宋辽夏金(1995 PDF版)
中国小通史 宋辽夏金
1995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宋辽金西夏舞蹈史(1999 PDF版)
宋辽金西夏舞蹈史
1999
中国宋辽金夏思想史(1994年01月第1版 PDF版)
中国宋辽金夏思想史
1994年01月第1版 人民出版社
百卷本 中国全史 11 中国宋辽金夏经济史(1994年04月第1版 PDF版)
百卷本 中国全史 11 中国宋辽金夏经济史
1994年04月第1版 人民出版社
宋辽金元史研究论集( PDF版)
宋辽金元史研究论集
宋辽金史研究概述(1995 PDF版)
宋辽金史研究概述
1995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中国全史  第11卷  宋辽金夏经济史(1994 PDF版)
中国全史 第11卷 宋辽金夏经济史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经济通史  辽夏金经济卷(1998 PDF版)
中国经济通史 辽夏金经济卷
1998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中国宋辽金夏军事史(1994 PDF版)
中国宋辽金夏军事史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宋辽金夏文学史(1994 PDF版)
中国宋辽金夏文学史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宋辽金夏宗教史(1994 PDF版)
中国宋辽金夏宗教史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全史  中国宋辽金夏经济史(1994 PDF版)
中国全史 中国宋辽金夏经济史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华夏五千年·辽宋金元(1997 PDF版)
华夏五千年·辽宋金元
1997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宋辽金史研究论集(1967 PDF版)
宋辽金史研究论集
1967 大陆杂志社
宋辽金元史研究论集(1975 PDF版)
宋辽金元史研究论集
1975 大陆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