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局域网》求取 ⇩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引言1

第二节 无线计算机通信的历史及现状2

一、大型机联网阶段2

二、微型机联网阶段2

三、移动计算网络阶段4

第三节 无线局域网的特点7

一、无线局域网的概念7

二、传输方式7

三、网络拓扑8

四、网络接口8

六、无线局域网的应用环境与技术要求9

五、对移动计算网络的支持9

第四节 有关无线局域网的标准化活动11

一、有关无线局域网的电波法规11

二、无线局域网的标准化活动12

第五节 小结12

参考文献13

第二章 局域网基础14

第一节 局域网的特征14

一、局域网的应用环境14

二、局域网的拓扑结构15

三、局域网的传输媒体16

四、局域网的MAC协议17

第二节 OSI参考模型及局域网标准协议体系17

一、OSI参考模型简介17

二、局域网的标准协议体系18

三、IEEE 802协议体系20

第三节 IEEE 802.3局域网的原理与实现20

一、IEEE 802.3局域网20

二、CSMA/CD媒体访问控制协议21

三、IEEE 802.3 MAC帧格式22

四、节点地址23

五、IEEE 802.3网卡的实现23

第四节 局域网互连31

第五节 小结33

参考文献34

第三章 无线局域网的构成及功能要求35

第一节无线局域网的组成35

一、概述35

二、BSA的构成36

三、BSA间干扰37

四、站的移动37

第二节 无线局域网的协议体系38

一、概述38

二、无线局域网的物理层38

三、无线局域网的MAC协议39

第三节 无线局域网的功能需求40

第四节 小结41

参考文献42

第四章局域网的媒体访问控制协议43

第一节 概述43

一、复用与多址接入43

二、多址接入信道模型44

三、有关多址接入的几个重要性能指标46

一、纯Aloha48

第二节 Aloha协议48

二、时隙Aloha协议50

第三节 CSMA协议53

一、CSMA协议的工作原理54

二、非持续型CSMA55

三、持续型CSMA55

四、Aloha与各种CSMA的性能比较57

第四节 适用于无线传输媒体的MAC协议57

一、CSMA/CA59

二、BIMA60

三、ISMA61

第五节 IEEE802.11的媒体访问控制协议DFWMAC61

二、DFWMAC的帧结构62

一、DFWMAC概述62

三、CSMA/CA与DCF66

四、中心网控方式PCF68

五、网同步70

六、节能管理71

第六节 小结71

参考文献72

第五章调制及信道编码技术74

第一节 引言74

第二节 数字调制与解调74

一、相移键控75

二、正交相移键控75

三、多电平PSK系统76

四、频移键控77

五、各种调制方式的频谱特性79

六、误码率79

七、频带受限情况下的数字信号的传输81

八、结论81

第三节 均衡82

一、线性横向均衡器82

二、判决反馈均衡器82

三、最大似然序列估计器83

第四节 编码83

一、分组码84

二、卷积码84

三、码的交织和链接码85

一、载波恢复86

第五节 载波恢复和位同步86

二、位同步88

第六节 自动增益控制90

第七节 小结91

参考文献92

第六章无线局域网中的扩展频谱技术93

第一节 引言93

第二节 直接序列扩展94

一、直扩系统的组成94

二、处理增益与干扰容限95

三、扩频系统的伪随机码96

四、软扩频技术98

五、直扩系统的同步99

一、跳频系统的组成100

第三节 跳频100

二、跳频图案101

三、频率合成器102

四、跳频系统的同步103

第四节 性能比较104

第五节 混合扩频系统107

第六节 采用单片扩频处理芯片Stel-2000A的直扩系统108

一、Stel-2000A芯片介绍108

二、采用Stel-2000A的直扩系统设计118

第七节 采用SAWTDL的直扩系统120

一、声表面波器件120

二、声表面波抽头延迟线122

三、声表面波抽头延迟线匹配滤波器123

四、声表面波抽头延迟线解扩解调器124

五、用声表面波抽头延迟线实现系统的快速同步128

六、带固定延迟线的声表面波抽头延迟线131

七、频率偏移对相关峰的影响133

第八节 小结135

参考文献136

第七章无线信道特性分析137

第一节 引言137

第二节 多径衰落信道的统计特性和信道模型138

一、信道冲击响应的统计分析138

二、非频率选择性慢衰落信道模型146

三、频率选择性慢衰落信道模型148

第三节 多径衰落信道中数字传输系统的设计考虑149

一、单衰落信道中的误码率特性150

二、多径衰落信道的分集技术151

三、多径衰落信道下的编码与交织技术156

四、自适应均衡技术157

第四节 室内无线信道的特征158

一、衰落特征158

二、路径损耗158

第五节 小结159

参考文献160

第八章无线局域网的天线系统161

第一节 引言161

第二节 简单天线162

一、线天线162

二、缝隙天线164

三、微带天线165

第三天 方向性天线169

二、对数周期天线172

三、角反射器天线174

四、抛物面天线175

第四节 分集接收176

一、分集方式177

二、分集接收的合并方式178

三、分集接收的性能180

四、天线分集举例182

第五节 室内环境对天线系统的影响184

第六节 小结186

参考文献187

第二节 Internet概述188

第一节 局域网与上层协议的关系188

第九章Internet与TCP/IP188

一、Internet的现状189

二、Internet使用的协议189

三、Internet的构成190

四、IP地址191

五、主机名与域名191

六、路由控制192

第三节 CERNET与校园网192

一、CERNET简介192

二、校园网的构成193

三、校园网接入Internet194

四、校园网的安全防护196

一、TCP/IP197

第四节 TCP/IP协议197

二、网间协议IP198

三、网间控制信息协议ICMP200

四、地址解析协议ARP及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202

五、传输控制协议TCP与用户数据报协议UDP204

第五节 小结206

参考文献207

第十章移动计算网络208

第一节 移动计算网络的组成208

一、网络构成208

二、移动透明性209

三、举例:散步与漫游209

一、虚拟网的概念210

第三节 VIP协议210

四、实现移动计算网络的若干考虑210

二、VN地址与PN地址的变换212

三、主机漫游与分组的发送212

四、VIP的欠缺213

第三节 IETF的漫游协议213

一、Mobile IP工作组简介213

二、Mobile IP网络结构214

三、Mobile IP原理215

第四节 小结216

参考文献217

一、概述219

二、无线局域网产品一览219

第一节 无线局域网产品一览219

第十一章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219

第二节Altair225

第三节 WaveLAN226

第四节 无线局域网在校园网中的应用227

一、无线组网的特点227

二、校园网中的无线组网选择228

三、支持移动计算的校园网络229

第五节 无线局域网的网络性能230

一、西电研制的无线局域网性能230

二、Data Comm杂志的测试结果232

三、Nikkei Comm杂志的测试结果233

四、无线局域网用于室外点对点局域网互连的性能235

第六节 小结237

参考文献238

1997《无线局域网》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郭峰等编著 1997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局域网络安装DIY宝典(1996 PDF版)
局域网络安装DIY宝典
1996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无线局域网及其对抗技术( PDF版)
无线局域网及其对抗技术
网络构建基础  广域网、局域网和个域网通信( PDF版)
网络构建基础 广域网、局域网和个域网通信
Netware5局域网培训班( PDF版)
Netware5局域网培训班
无线局域网及其对抗技术( PDF版)
无线局域网及其对抗技术
局域网组建与配置( PDF版)
局域网组建与配置
江西高校出版社
Novell NetWare 3.11 微机局域网建网手册( PDF版)
Novell NetWare 3.11 微机局域网建网手册
北京:学苑出版社
局域与广域网络( PDF版)
局域与广域网络
局域网全搞定( PDF版)
局域网全搞定
大恒电子出版社
局域网新技术与标准(1995 PDF版)
局域网新技术与标准
1995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局域网性能问答(1995 PDF版)
局域网性能问答
1995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从局域网到广域网  九十年代的网络管理技术(1991 PDF版)
从局域网到广域网 九十年代的网络管理技术
1991 北京希望电脑公司
计算机局域网络教程(1989 PDF版)
计算机局域网络教程
1989 北京:测绘出版社
局域网建网及使用(1999 PDF版)
局域网建网及使用
1999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局域网应用技术教程(1999 PDF版)
局域网应用技术教程
1999 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