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 试验基础和本构关系》求取 ⇩

概述1

上篇基本强度和变形1

1混凝土材料的特点4

1.1非匀质、非等向的多相混合材料4

1.2复杂的微观内应力(变形)状态6

1.3变形的多元组成7

1.4应力状态和途径对力学性能的巨大影响8

1.5时间和环境条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8

2.1.1立方体抗压强度(fcu)10

2.1立方体和棱柱体抗压强度10

2中心抗压强度10

2.1.2棱柱体抗压强度(fpr)12

2.2受力变形和破坏过程13

2.3主要因素的影响15

2.3.1强度等级(fcu)的影响17

2.3.2水灰比和水泥用量的影响17

2.3.3粗骨料的影响20

2.3.4应变速度的影响21

2.3.5试件高度的影响21

3.1试验方法22

3.1.1实现稳定下降段曲线的条件22

3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22

3.1.2两类试验方法24

3.1.3液压千斤顶作为刚性元件的试验方法25

3.1.4试件应变速度分析28

3.2受压全曲线方程31

3.2.1全曲线的几何特点31

3.2.2分段的曲线方程31

3.2.3参数值33

3.2.4泊松比35

3.3受压曲线方程的比较和分析36

4.1高强混凝土的受压40

4不同混凝土的受压40

4.2轻骨料混凝土的受压44

4.3加气混凝土的受压45

5重复荷载作用50

5.1试验的重复荷载过程50

5.2强度和变形性能的比较52

5.3包络线和共同点、稳定点的轨迹线54

5.3.1包络线(EV)54

5.3.2共同点轨迹线(CM)56

5.3.3稳定点轨迹线(ST)56

5.4.1曲线的一般形状及其机理57

5.4卸载和再加载曲线的形状及其计算式57

5.4.2卸载曲线58

5.4.3再加载曲线59

6偏心受压63

6.1试验方法和一般受力规律63

6.1.1试验方法63

6.1.2一般受力规律64

6.2计算偏心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的方法67

6.2.1增量方程计算68

6.2.2给定方程,拟合参数69

6.3偏心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70

7受拉72

7.1试验方法和主要结果72

7.1.1受拉全曲线的试验方法72

7.1.2主要试验结果74

7.2受拉破坏过程和应力-应变全曲线79

7.2.1典型曲线和受力过程79

7.2.2破坏特征——与受压破坏的区别82

7.2.3受拉全曲线方程83

7.3偏心受拉85

7.3.1主要试验结果85

7.3.2偏心受拉应力-应变全曲线及其方程90

8剪切93

8.1合理的试验方法93

8.1.1已有试验方法的分析93

8.1.2等高梁四点受力试验96

8.2抗剪强度99

8.2.1变形和破坏过程99

8.2.2抗剪强度分析101

8.3剪应力-应变曲线和剪切模量102

8.3.1剪应力-应变曲线和峰值剪应变102

8.3.2受剪曲线方程和剪切模量104

下篇多轴强度和本构关系111

9多轴试验的设备和技术111

9.1真三轴试验设备111

9.1.1常规三轴试验111

9.1.2真三轴试验112

9.2试验技术措施116

9.2.1优化承力系统的构造117

9.2.2试件居中117

9.2.3施加拉力117

9.2.4消减试件表面摩擦118

9.2.5量测应力和应变119

9.2.6控制应力(变)试验途径121

9.2.7标定单轴压、拉强度121

10多轴强度和变形的一般规律123

10.1二轴应力状态125

10.1.1二轴压/压125

10.1.2二轴拉/压127

10.1.3二轴拉/拉127

10.2三轴应力状态129

10.2.1常规三轴受压129

10.2.2真三轴受压131

10.2.3三轴拉/压134

10.2.4三轴受拉137

10.3不同种类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137

10.3.1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137

10.3.2加气混凝土140

11破坏机理和形态142

11.1典型破坏形态142

11.1.1拉断142

11.1.2柱状压坏143

11.1.3片状劈裂144

11.1.4斜剪破坏145

11.1.5挤压流动146

11.1.6两种基本破坏形态147

11.2不同破坏形态的应力范围147

12破坏准则150

12.1破坏包络面的特点和表达150

12.2五参数幂函数准则155

12.2.1基本公式155

12.2.2参数值的确定155

12.2.3与试验结果的比较158

12.3多轴强度设计值162

12.3.1按准则式的计算方法162

12.3.2三轴抗压强度163

12.3.3三轴拉/压和抗拉强度165

12.3.4二轴包络线166

13对已有破坏准则的评介168

13.1古典强度理论简介168

13.1.1最大拉应力理论168

13.1.2最大拉应变理论168

13.1.5Mohr-Coulomb理论169

13.1.6Drucker-Prager理论169

13.1.4统计平均剪应力理论169

13.1.3最大剪应力理论169

13.2混凝土破坏准则171

13.2.1Bresler-Pister171

13.2.2Willam-Warnke171

13.2.3Ottosen172

13.2.4Hsieh-Tmg-Chen173

13.2.5Kotsovos173

13.2.6Podgorski173

13.3准则表达式的统一和基本形式177

13.4各破坏准则的比较179

14各类本构关系简介186

14.1线弹性本构模型186

14.1.1各向异性材料的本构模型187

14.1.2正交异性材料的本构模型188

14.1.3各向同性材料的本构模型188

14.2非线弹性本构模型189

14.2.1Ottosen本构模型191

14.2.2Darwin-Pecknold本构模型192

14.2.3Gerstle-Stankowski耦合本构模型193

14.3塑性理论模型194

14.4其它力学理论模型195

15.1已有本构模型的验算197

15非线弹性的正交异性本构模型197

15.2破坏形态和等效单轴应力-应变关系198

15.2.1拉应力指标α和破坏形态的界分198

15.2.2应力水平指标β199

15.2.3等效单轴应力-应变关系200

15.3基本方程和计算式202

15.3.1正交异性材料的基本方程202

15.3.2全量式本构模型203

15.3.3增量式本构模型204

15.4.1计算框图205

15.4计算程序和结果205

15.4.2多轴应力-应变的理论曲线206

16非单调比例加载时的性能210

16.1变应力途径的多轴受压强度210

16.1.1变途径二轴受压210

16.1.2定侧压三轴受压213

16.2定侧压二轴受压的变形215

16.3二轴受压应力重复作用218

16.3.1比例加卸载218

16.3.2定侧压加卸载221

参考文献224

1997《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 试验基础和本构关系》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过镇海著 1997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1985 PDF版)
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
1985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混凝土结构(一)基本构件(1993年09月第1版 PDF版)
混凝土结构(一)基本构件
1993年09月第1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加气混凝土构建的计算及其试验基础(1980 PDF版)
加气混凝土构建的计算及其试验基础
1980 清华大学抗震抗暴工程研究室
建筑科学研究报告  混凝土和配筋混凝土的局部承压强度( PDF版)
建筑科学研究报告 混凝土和配筋混凝土的局部承压强度
建筑科学研究报告  约束混凝土及其构件强度和变形的试验研究( PDF版)
建筑科学研究报告 约束混凝土及其构件强度和变形的试验研究
环球搜奇录  5(1990 PDF版)
环球搜奇录 5
1990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钢筋混凝土构件抗裂度裂缝和刚度(1986 PDF版)
钢筋混凝土构件抗裂度裂缝和刚度
1986 南京工学院出版社
混凝土强度试验(1980 PDF版)
混凝土强度试验
1980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混凝土集料与混凝土试验方法(1972 PDF版)
混凝土集料与混凝土试验方法
1972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软粘土的强度和变形(1987 PDF版)
软粘土的强度和变形
1987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混凝土的徐变力学与试验技术(1982 PDF版)
混凝土的徐变力学与试验技术
1982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与变形的验算(1983 PDF版)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与变形的验算
1983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齿轮的强度和试验(1979 PDF版)
齿轮的强度和试验
1979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粘土类土和岩石的强度与变形性质的本质(1985 PDF版)
粘土类土和岩石的强度与变形性质的本质
1985 北京:地质出版社
混凝土的徐变(1988 PDF版)
混凝土的徐变
1988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