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手册》求取 ⇩

1.1.1 结构的极限状态1

1.1.1.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1

目录1

第一篇 钢筋混凝土结构1

1.1 基本构件的计算1

1.1.1.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2

1.1.1.3 算例3

1.1.2.2 混凝土保护层4

1.1.2.1 伸缩缝4

1.1.2 一般规定4

1.1.2.4 钢筋的锚固5

1.1.2.3 钢筋的接头5

表1.1—3 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6

表1.1—2 混凝土保护层6

1.1.2.5 最小配筋百分率6

表1.1—1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6

1.1.3.1 板7

1.1.3 基本构件的构造规定7

表1.1—4 纵向受力钢筋接头面积的允许百分率7

表1.1—5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7

1.1.3.2 梁8

1.1.3.3 柱11

1.1.4.1 矩形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13

1.1.4 受弯构件的承载力计算13

表1.1—6 现浇板的最小厚度13

表1.1—7 梁的高跨比13

表1.1—8 箍筋的最大间距Smax13

1.1.4.2 T形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17

1.1.4.3 环形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22

1.1.4.4 双筋矩形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23

1.1.4.5 矩形、T形和工字形受弯构件的斜截面承载力24

1.1.5.1 普通(复合)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33

1.1.5 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33

表1.1—9 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ξb33

表1.1—10 T形及倒L形截面受弯构件的翼缘计算宽度b?(mm)33

1.1.5.2 螺旋式或焊环式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35

1.1.5.3 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36

1.1.5.4 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的斜截面承载力计算47

1.1.5.5 矩形截面双向偏心受压构件对称配筋的计算48

1.1.5.6 对称工字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56

1.1.5.7 环形截面及圆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62

1.1.6.2 偏心受拉66

1.1.6.1 轴心受拉66

1.1.6 矩形截面受拉构件的承载力计算66

1.1.6.4 算例68

1.1.6.3 矩形截面偏心受拉构件的斜截面承载力计算68

1.1.7.1 计算公式70

1.1.7 受扭、剪、弯构件的承载力计算70

1.1.7.2 计算步骤71

1.1.7.4 算例73

1.1.7.3 构造规定73

1.1.8.1 不配置抗冲切钢筋的板77

1.1.8 冲切计算77

1.1.8.2 配置抗冲切钢筋的板78

1.1.9.1 挠度计算79

1.1.9 变形79

1.1.9.2 裂缝宽度计算81

1.1.9.3 算例82

1.1.10.1 张拉控制应力σcon89

1.1.1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89

1.1.10.2 预应力损失90

1.1.10.3 截面的几何特性91

1.1.10.4 构造规定93

1.1.10.5 轴心受拉构件96

1.1.10.6 受弯构件102

1.1.10.7 算例110

表1.1—11 张拉控制应力σcon119

表1.1—15 预应力损失σl?参考值120

表1.1—14 超张拉工艺120

表1.1—12 锚具变形与钢筋回缩值a1120

表1.1—13 系数k及μ120

表1.1—18a 受拉区混凝土塑性影响系数γ121

表1.1—17 截面几何特性计算121

表1.1—16 预应力损失值的组合121

表1.1—18b 截面抵抗矩塑性系数γm122

1.1.11.1 计算方法123

1.1.11 钢筋混凝土叠合受弯构件123

表1.1—19 预应力传递长度ltr123

1.1.11.3 算例125

1.1.11.2 构造规定125

1.1.12.2 构造规定128

1.1.12.1 适用条件128

1.1.12 深梁128

1.1.12.3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130

1.1.12.6 算例131

1.1.12.5 局部受压计算131

1.1.12.4 斜截面计算131

1.2.1.1 按弹性理论计算133

1.2.1 单向板肋梁楼盖133

表1.1—20 深梁中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133

1.2 楼盖结构133

1.2.1.2 按塑性理论计算140

1.2.1.3 算例141

1.2.2.2 单跨双向板的计算152

1.2.2.1 适用条件152

1.2.2 双向板肋梁楼盖152

1.2.2.3 多跨连续双向板的计算153

1.2.2.4 双向板的支承梁计算154

1.2.2.5 构造规定155

1.2.2.6 按塑性理论计算双向板156

1.2.2.7 算例160

表1.2—3 系数n与α0的关系175

表1.2—2 极限平衡条件∑M=0及系数αx175

表1.2—1 β值175

表1.2—4 双向板系数Ki及Kif176

1.2.3.1 构造规定179

1.2.3 无梁楼盖179

1.2.3.3 楼板的弯矩设计值180

1.2.3.2 柱帽的冲切计算180

1.2.3.5 算例183

1.2.3.4 截面承载力计算183

表1.2—6 板带弯矩系数(二)186

表1.2—5 板带弯矩系数(一)186

1.2.4.1 圆孔空心板188

1.2.4 预制装配式楼盖188

1.2.4.2 槽形板196

1.2.4.3 双T板198

1.2.4.4 预制板的连接构造200

1.2.5.2 整体板式楼梯202

1.2.5.1 楼梯的类型202

1.2.5 楼梯202

1.2.5.3 整体梁板式楼梯207

1.2.5.4 装配式梁板楼梯的计算212

1.2.5.5 墙承式楼梯215

1.2.5.6 悬臂式楼梯216

1.2.5.7 T形梁式楼梯217

1.2.5.8 三跑楼梯220

1.2.5.9 板式螺旋楼梯的简化计算224

1.2.5.10 剪刀式楼梯的经验计算法241

1.2.6.1 构造规定248

1.2.6 过梁248

表1.2—7 系数k248

1.2.6.5 算例249

1.2.6.4 梁端局部受压计算249

1.2.6.2 荷载249

1.2.6.3 内力设计值249

1.2.7.2 雨棚板的计算250

1.2.7.1 型式250

1.2.7 雨棚250

1.2.7.3 雨棚梁的计算251

1.2.7.5 算例252

1.2.7.4 雨棚的稳定计算252

1.2.8.1 型式255

1.2.8 阳台255

1.2.8.2 荷载256

1.2.8.3 计算要点256

1.2.8.4 算例257

1.3.1.4 截面承载力计算262

1.3.1.3 内力设计值262

1.3 屋盖结构262

1.3.1 檩条262

1.3.1.1 型式262

1.3.1.2 荷载262

1.3.1.7 算例263

1.3.1.6 檩条的最大裂缝宽度263

1.3.1.5 檩条的挠度263

1.3.2.6 吊钩计算266

1.3.2.5 截面计算要点266

表1.3—1 斜放檩条的b?值266

表1.3—2 屋面荷载标准值266

表1.3—3 等效均布荷载266

1.3.2 预应力混凝土屋面板266

1.3.2.1 型式266

1.3.2.2 常用材料266

1.3.2.3 荷载266

1.3.2.4 内力分析266

1.3.2.7 冲切计算267

1.3.2.8 算例268

1.3.3.1 型式273

1.3.3 V形折板273

1.3.3.4 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设计值274

1.3.3.3 荷载274

1.3.3.2 常用材料274

1.3.3.5 折缝处有集中荷载的内力设计值275

1.3.3.7 构造规定277

1.3.3.6 截面承载力计算277

1.3.3.8 算例280

1.3.3.9 V形折板计算的参考资料289

1.3.4.1 构造规定300

1.3.4 屋面梁300

表1.3—4 保护层最小厚度C(mm)参考值300

表1.3—5 折板钢筋配置的参考值300

1.3.4.6 算例301

1.3.4.5 截面计算301

1.3.4.2 常用材料301

1.3.4.3 荷载301

1.3.4.4 内力设计值301

1.3.5.1 构造规定314

1.3.5 钢筋混凝土屋架314

1.3.5.3 内力分析315

1.3.5.2 荷载315

1.3.5.5 算例316

1.3.5.4 截面承载力计算316

1.3.6.2 荷载338

1.3.6.1 型式338

表1.3—6 15m跨屋架内力系数338

表1.3—7 18m跨屋架内力系数338

1.3.6 三铰拱屋架338

1.3.6.5 算例340

1.3.6.4 截面承载力计算340

1.3.6.3 内力分析340

1.3.7.3 内力分析345

1.3.7.2 荷载345

1.3.7 两铰拱屋架345

1.3.7.1 型式345

1.3.7.5 算例346

1.3.7.4 截面承载力计算346

1.3.8.1 型式350

1.3.8 预应力混凝土挂瓦板350

1.3.8.2 荷载标准值351

1.3.8.4 截面承载力计算352

1.3.8.3 内力分析352

1.3.8.5 算例353

1.3.9.2 构造规定359

1.3.9.1 型式359

1.3.9 圆形平板屋盖359

1.3.9.3 内力设计值360

1.3.9.6 算例361

1.3.9.5 冲切计算361

1.3.9.4 挠度f361

1.3.10.3 支撑及结点图示例366

1.3.10.2 支撑布置的原则366

1.3.10 屋盖支撑366

1.3.10.1 支撑类型366

1.4.1.2 排架的型式373

1.4.1.1 结构的组成373

1.4 排架373

1.4.1 结构的组成和型式373

1.4.2.2 可变荷载374

1.4.2.1 永久荷载374

1.4.2 荷载374

1.4.2.4 各种荷载作用在柱上的位置377

1.4.2.3 荷载设计值377

1.4.3.2 惯性矩Ⅰ的计算378

1.4.3.1 确定计算简图的原则378

表1.4—1 6m柱距单层厂房矩形、工字形柱截面尺寸378

表1.4—2 6m柱距中级工作制吊车单层厂房柱截面形式、尺寸参考表378

1.4.3 计算简图378

1.4.4.1 用剪力分配法计算等高排架379

1.4.4 内力分析379

1.4.4.2 用力法计算不等高排架380

1.4.5.1 控制截面的位置383

1.4.5 立柱383

1.4.4.3 内力的最不利组合383

1.4.5.4 双肢柱384

1.4.5.3 矩形、工字形截面柱384

1.4.5.2 内力设计值的选用384

1.4.5.5 抗风柱392

1.4.6.3 纵向受拉钢筋A?的计算400

1.4.6.2 有效高度ho1400

1.4.6 牛腿400

1.4.6.1 构造规定400

1.4.6.7 算例401

1.4.6.6 局部受压的承载力验算401

1.4.6.4 水平箍筋Ak的确定401

1.4.6.5 弯起钢筋Asb401

1.4.7.3 内力设计值403

1.4.7.2 吊车荷载403

1.4.7 吊车梁403

1.4.7.1 构造规定403

1.4.7.5 疲劳计算405

1.4.7.4 双向弯曲的计算405

1.4.7.6 算例408

1.4.8.1 构造规定417

1.4.8 墙板417

表1.4—3 系数k1及k2417

1.4.8.4 结构计算421

1.4.8.3 荷载421

1.4.8.2 材料421

1.4.8.5 钢支托423

1.4.8.6 算例425

表1.4—5a 轻骨料混凝土的弹性模量439

表1.4—4 墙板的混凝土439

表1.4—6 墙板荷载440

表1.4—5b 轻骨料混凝土的常用指标440

表1.4—9 墙板的折算截面441

表1.4—8 墙板的挠度容许值[f]441

表1.4—7 墙板的计算项目441

表1.4—11 系数ζ442

表1.4—10 系数ω442

1.4.9.1 荷载443

1.4.9 基础梁443

表1.4—12 墙板叠积高度参考值443

表1.4—13 6m墙板钢支托尺寸443

表1.4—14 12m墙板钢支托尺寸443

1.4.9.2 内力设计值444

1.4.9.5 算例445

1.4.9.4 截面型式及计算要点445

1.4.9.3 构造规定445

1.4.10.3 柱间支撑的位置449

1.4.10.2 不设柱间支撑的情形449

表1.4—15 基础梁的荷载449

1.4.10 柱间支撑449

1.4.10.1 设置柱间支撑的条件449

1.4.10.6 支撑的计算450

1.4.10.5 柱间支撑的型式450

1.4.10.4 柱间支撑的材料450

1.4.10.7 柱间支撑施工图示例451

1.4.11.5 柱与墙梁的连接453

1.4.11.4 柱与圈梁的连接453

表1.4—16 柱间支撑杆件的容许长细比[λ]453

1.4.11 构件的连接453

1.4.11.1 柱顶与屋架或屋面梁的连接453

1.4.11.2 柱与吊车梁的连接453

1.4.11.3 柱与外墙的连接453

1.4.12.2 计算简图454

1.4.12.1 荷载资料454

1.4.12 单层厂房算例454

1.4.12.3 荷载455

1.4.12.4 内力分析456

1.4.12.6 柱的截面承载力计算460

1.4.12.5 内力的最不利组合460

1.4.12.7 其它构件的计算465

1.5.1.2 允许挠度466

1.5.1.1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466

1.5 计算图表466

1.5.1 一般用表466

表1.5—2 受弯构件的允许挠度[f]467

表1.5—1a 结构重要性系数γo467

1.5.1.3 裂缝控制等级467

表1.5—1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467

1.5.2.5 原规范(《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J10—74)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及设计值468

1.5.2.4 混凝土的疲劳变形模量E?468

表1.5—3 裂缝控制等级468

1.5.2 材料468

1.5.2.1 混凝土的强度468

1.5.2.2 混凝土受压或受拉时的弹性模量Ec468

1.5.2.3 混凝土的疲劳强度设计值468

表1.5—4f 对应于原规范混凝土标号的强度标准值469

表1.5—4e 变形模量E?469

表1.5—4a 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469

表1.5—4b 混凝土的强度标准值469

表1.5—4c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469

表1.5—4d 修正系数γp469

1.5.2.9 钢筋的疲劳强度设计值470

1.5.2.8 钢筋的弹性模量470

表1.5—4g 对应于原规范混凝土标号的强度设计值470

表1.5—4h 原规范混凝土标号与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换算470

1.5.2.6 钢筋的强度470

1.5.2.7 钢丝的强度470

表1.5—5b 钢筋的强度标准值471

表1.5—5a 钢筋的强度设计值471

1.5.2.10 预应力钢筋的疲劳强度设计值471

1.5.2.11 钢筋的计算截面面积471

表1.5—5e 钢筋的弹性模量E?472

表1.5—5d 钢丝的强度标准值472

表1.5—5c 钢丝的强度设计值472

表1—7a 钢筋的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473

表1.5—6b 预应力钢筋的疲劳强度设计值f?473

表1.5—6a 钢筋的疲劳强度设计值473

1.5.3.2 ma—ρ表474

1.5.3.1 矩形和T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系数ξ、γs、αs474

表1.5—7b 每米板宽内的钢筋截面面积474

1.5.3 受弯构件计算474

表1.5—8 矩形和T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系数475

表1.5—8a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系数ξ476

表1.5—8b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系数γ?477

表1.5—9a 配筋率ρ计算式478

表1.5—9b ma—ρ表(混凝土等级C15)479

表1.5—9c ma—ρ表(混凝土等级C20)480

表1.5—9d ma—ρ表(混凝土等级C30)481

表1.5—9e ma—ρ表(混凝土等级C25)483

1.5.3.3 抗剪承载力计算的m1、m2及m3484

1.5.3.6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短期刚度B?的计算系数kb485

1.5.3.5 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485

1.5.3.4 弯起钢筋的抗剪能力[Vw]485

表1.5—10a 系数m1及m3485

表1.5—10b 系数m2485

表1.5—11 弯起钢筋的抗剪能力[Vw]485

1.5.3.8 不需作挠度验算的最大跨高比486

1.5.3.7 不需作裂缝宽度验算的最大钢筋直径486

表1.5—12a 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C15混凝土)488

表1.5—12b 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C20混凝土)489

表1.5—12c 系数kb490

表1.5—12d 不需作裂缝宽度验算的最大钢筋直径计算值[d] 钢筋保护层厚度c=25mm491

表1.5—12e 不需作裂缝宽度验算的最大钢筋直径计算值[d]钢筋保护层厚度c=35mm494

1.5.4.4 矩形截面偏心受压对称配筋的Asm及A497

1.5.4.3 轴心受压构件的Na及Nh497

1.5.4 受压构件计算497

1.5.4.1 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497

1.5.4.2 受压构件的计算长度lo497

表1.5—13 稳定系数?498

1.5.4.5 对称工字形截面偏心受压对称配筋的Afm及Afh498

表1.5—14c 框架柱的计算长度lo499

表1.5—14b 山墙柱的计算长度lo499

表1.5—14a 排架柱的计算长度lo499

表1.5—15b 轴心受压柱混凝土承载能力Nh500

表1.5—15a 轴心受压柱钢筋承载能力Ns500

表1.5—16a 矩形截面小偏心受压对称配筋ξ′值的计算系数(Ⅰ级钢筋)501

表1.5—16b 矩形截面小偏心受压对称配筋ξ'值的计算系数(Ⅱ级钢筋d≤25mm;Ⅲ级钢筋)502

表1.5—16d 矩形截面大偏心受压对称配筋Asm503

表1.5—16c 矩形截面大偏心受压对称配筋A?m503

表1.5—16e 矩形截面小偏心受压对称配筋Aah504

表1.5—17a 对称工字形截面大偏心受压对称配筋Afm505

表1.5—16f 偏心受压计算系数m?505

1.5.5.1 等跨等截面连续梁(板)的内力计算506

1.5.5 内力计算506

表1.5—17b 对称工字形截面小偏心受压对称配筋Afh506

1.5.5.2 双向板的计算507

表1.5—18b 三跨梁计算系数508

表1.5—18a 两跨梁计算系数508

表1.5—18c 四跨梁计算系数510

表1.5—18d 五跨梁计算系数511

表1.5—19a 双向板计算系数①513

表1.5—19b 双向板计算系数②513

表1.5—19d 双向板计算系数④514

表1.5—19c 双向板计算系数③514

表1.5—19f 双向板计算系数⑥515

表1.5—19e 双向板计算系数⑤515

表1.5—20 双向板的计算系数516

1.5.5.3 单阶柱的柱顶反力与位移517

表1.5—21 单阶柱的柱顶反力与位移522

表1.5—22 单阶柱位移公式524

1.5.5.4 排架计算公式525

表1.5—23 单跨排架计算公式528

表1.5—24 不等高排架计算公式(一)529

表1.5—25 不等高排架计算公式(二)532

1.5.5.5 圆形板的内力计算535

表1.5—26a 圆形板计算系数(一)537

表1.5—29a 圆心有支柱的圆形板计算系数(一)538

表1.5—28 环形均布弯矩Mo作用下的计算系数538

表1.5—26b 圆形板计算系数(二)538

表1.5—27 周边固定的圆形板计算系数538

表1.5—29c 圆心有支柱的圆形板计算系数(三)539

表1.5—29b 圆心有支柱的圆形板计算系数(二)539

表1.5—32 常用单位换算540

1.5.5.6 单位换算540

表1.5—30 支柱反力Nz的计算系数540

表1.5—31 周边承受均布线荷载q的圆形板计算系数540

1.5.6.1 楼、屋面荷载541

1.5.6 荷载计算541

1.5.6.3 雪荷载542

1.5.6.2 吊车荷载542

表1.5—34 活荷载按楼层数的折减系数544

表1.5—33 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及其准永久值系数544

表1.5—37 高炉邻近建筑的屋面积灰荷载545

表1.5—36 屋面积灰荷载545

表1.5—35 屋面均布活荷载545

1.5.6.4 风荷载546

表1.5—38 主要城市的基本雪压so与基本风压wo548

表1.5—41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549

表1.5—40 海面和海岛基本风压调整系数549

表1.5—39 μr值549

表1.5—44 高层建筑振型系数?z550

表1.5—43 高层建筑的脉动影响系数v550

表1.5—42 脉动增大系数ξ550

1.5.6.6 气象资料551

1.5.6.5 常用的材料和构件自重标准值551

表1.5—46 降雨等级552

表1.5—45 风级552

表1.5—47 主要城市的气象参考值553

2.1.1.2 影响结构体系的因素556

2.1.1.1 适用范围556

第二篇 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556

2.1 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556

2.1.1 结构体系556

2.1.2.1 平面形式559

2.1.2 结构平面布置559

2.1.1.3 高层建筑的楼盖559

表2.1—1 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559

表2.1—2 适宜采用的结构体系559

2.1.2.2 变形缝560

2.1.2.3 楼、电梯间的布置561

2.1.3.2 竖向规则建筑的要求562

2.1.3.1 高宽比562

表2.1—3 平面尺寸L、l、l′的限值562

表2.1—4 伸缩缝最大间距562

表2.1—5 防震缝的最小宽度562

2.1.3 结构的竖向布置562

2.1.4.2 框架——剪力墙结构563

2.1.4.1 框架结构563

2.1.3.3 竖向刚度变化的要求563

表2.1—6 高宽比H/B的限值563

2.1.4 结构布置的一般要求563

2.1.4.4 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564

2.1.4.3 剪力墙结构564

表2.2—1 民用建筑的几种楼面均布活荷载565

2.2.1.2 活荷载565

表2.1—7 剪力墙的间距565

2.2 荷载和地震作用565

2.2.1 竖向荷载565

2.2.1.1 单位面积的荷载值565

2.2.2.2 风荷载的系数566

2.2.2.1 风荷载的标准值566

2.2.2 风荷载566

表2.2—2 系数μsi568

表2.2—3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569

2.2.3.1 抗震概念设计570

2.2.3 地震作用570

表2.2—4 脉动增大系数ξ570

表2.2—5 高层建筑的脉动影响系系数v570

2.2.3.3 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571

2.2.3.2 计算地震作用的烈度标准571

2.2.3.4 算例575

表2.2—6 决定结构抗震等级时的设防烈度582

2.3.1.1 基本规定583

2.3.1 计算的一般原则583

表2.2—7 突出屋面小塔楼地震作用增大系数βn583

2.3 结构计算583

2.3.1.2 等效刚度584

2.3.2.2 抗震设计585

2.3.2.1 非抗震设计585

2.3.2 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585

2.3.3.2 倾覆验算586

2.3.3.1 稳定验算586

表2.3—1 分项系数γ586

2.3.3 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和倾覆586

2.3.4.2 分层法587

2.3.4.1 一般规定587

2.3.4 框架结构的计算587

2.3.4.3 力矩二次分配法590

2.3.4.4 迭代法595

2.3.4.5 反弯点法620

2.3.4.6 D值法623

2.3.4.7 多层多跨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627

表2.3—3a 均布水平荷载下各层柱标准反弯点高比yo633

表2.3—2 系数αc633

表2.3—3b 倒三角形荷载下各层柱标准反弯点高比yo635

表2.3—5 上下层柱高度变化时的修正值y2和y3637

表2.3—4 上下梁相对刚度变化时的修正值y1637

2.3.5.1 计算原则638

2.3.5 剪力墙结构计算638

2.3.5.2 整体墙和整体小开口墙的计算639

2.3.5.3 联肢墙的计算644

2.3.5.4 壁式框架的近似计算655

2.3.5.5 算例664

表2.3—6 剪力墙有效翼缘宽度b?691

表2.3—7a T形截面形状系数μ692

表2.3—7b 工字形截面形状系数μ693

表2.3—7 十字形截面形状系数μ694

表2.3—10 系数?l695

表2.3—9 ψa值695

表2.3—8 系数ζ695

表2.3—11a 倒三角形荷载下的φ1值696

表2.3—11b 均布荷载下的φ1值698

表2.3—11c 顶部集中力作用下的φ1值700

表2.3—13a λb=0时的Ca、Cb值702

表2.3—12 φ2值702

表2.3—13c λb=0.40λa时的Ca、Cb值703

表2.3—13b λb=0.20λa时的Ca、Cb值703

表2.3—13e λb=0.80λa时的Ca、Cb值704

表2.3—13d λb=0.60λa时的Ca、Cb值704

表2.3—14 αc值705

表2.3—13g ηv值705

表2.3—13f λb=λa时的Ca、Cb值705

2.3.6.2 底层为框架的多肢剪力墙706

2.3.6.1 计算要点706

2.3.6 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计算706

2.3.6.3 框支剪力墙和落地剪力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716

表2.3—15 底层为双跨框架时墙板应力系数和框架内力、位移系数728

表2.3—17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的剪力系数729

表2.3—16 单跨底层框架的框支剪力墙在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系数729

表2.3—21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的剪力系数和最大拉力系数730

表2.3—20 墙体有洞口时框架梁剪力修正系数730

表2.3—18 墙体有洞口时框架梁弯矩修正系数730

表2.3—19 墙体有洞口时框架梁轴力修正系数730

2.3.7.2 基本假定731

2.3.7.1 受力特点及计算原则731

2.3.7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计算731

2.3.7.3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计算733

2.3.7.4 计算步骤744

2.3.7.6 剪力墙的合理数量746

2.3.7.5 框架剪力的调整746

2.3.7.7 算例752

表2.3—22 剪力墙截面面积的经验值767

表2.3—23  ξ、Vfmax/V?、φ?、φ?的数值768

表2.3—24c Cw值(Ⅲ类场地)769

表2.3—24b Cw值(Ⅱ类场地)769

表2.3—24a Cw值(Ⅰ类场地)769

2.4.1.1 设计要求770

2.4.1 一般规定770

表2.3—24d Cw值(Ⅳ类场地)770

表2.3—25 比较适宜的地震影响系α770

2.4 截面设计和结构构造770

2.4.1.2 承载力计算771

2.4.2.1 柱772

2.4.2 框架结构772

2.4.1.3 抗震等级772

2.4.1.4 钢筋接头和锚固772

2.4.1.5 材料的选用和代换772

2.4.1.6 框支结构房屋最大高度的建议值772

表2.4—1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772

2.4.2.2 梁775

2.4.2.3 框架节点777

2.4.3.1 墙肢截面承载力计算778

2.4.3 一般剪力墙结构778

表2.4—2 框架柱轴压比μn的限值778

表2.4—3 框架柱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778

2.4.3.2 连梁承载力783

2.4.3.3 墙体的构造要求784

2.4.3.4 连梁的构造要求788

表2.4—4 剪力墙端部、暗柱、端柱的构造配筋要求789

2.4.4.2 框支梁790

2.4.4.1 转换层楼板790

表2.4—5 剪力墙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构造790

表2.4—6 连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790

2.4.4 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的截面设计和构造要求790

2.4.4.3 框支柱791

2.4.4.4 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792

2.4.5.2 配筋要求794

2.4.5.1 截面设计794

2.4.5 框架——剪力墙结构794

2.5.1.1 箱形基础的几何尺寸795

2.5.1 箱形基础795

2.4.5.3 剪力墙洞口795

2.4.5.4 轴压比调整795

2.5 基础设计795

2.5.1.2 箱形基础的埋深…………………79?2.5.1.3 地基验算796

2.5.1.4 沉降计算797

2.5.1.5 地基反力计算800

2.5.1.6 箱形基础的结构计算805

2.5.1.8 箱形基础设计计算实例811

2.5.1.7 箱形基础的构造要求811

表2.5—1 Zo、ξ值823

2.5.2 其他类型的基础823

表2.5—3 系数Ki824

表2.5—2 修正系数ψs824

表2.5—5 软土地区基底反力系数825

表2.5—4 一般第四纪粘性土基底反力系数825

表2.5—6 沉降影响系数K826

3.1.1.3 石材831

3.1.1.2 砌块831

第三篇 砌体结构831

3.1 材料831

3.1.1 材料强度等级831

3.1.1.1 砖831

3.1.1.4 砂浆832

3.1.2.5 毛料石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833

3.1.2.4 混凝土中型空心砌块砌体和粉煤灰中型实心砌块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833

3.1.2 砌体的计算指标833

3.1.2.1 烧结普通砖、非烧结硅酸盐砖和承重粘土空心砖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833

3.1.2.2 一砖厚空斗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833

3.1.2.3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833

3.1.2.9 弹性模量、线膨胀系数和摩擦系数834

3.1.2.8 强度设计值的调整834

3.1.2.6 毛石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834

3.1.2.7 各类砌体的抗拉、抗弯、抗剪强度设计值834

表3.1—4 中型砌块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835

表3.1—3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835

表3.1—1 砖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835

表3.1—2 一砖厚空斗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835

表3.1—7 沿砌体灰缝截面破坏时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弯曲抗拉强度设计值和抗剪强度设计值836

表3.1—6 毛石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836

表3.1—5 毛料石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836

表3.1—9 砌体的弹性模量E837

表3.1—8 沿块体截面破坏时的烧结普通砖砌体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和弯曲抗拉强度设计值837

3.2.1.1 墙、柱的高厚比β838

3.2.1 高厚比838

表3.1—10 砌体的线膨胀系数α838

表3.1—11 摩擦系数μ838

3.2 构造要求838

3.2.1.2 带壁柱墙的高厚比840

3.2.1.3 修正系数841

3.2.1.4 算例842

表3.2—2 受压构件的计算高度Ho847

表3.2—1 墙柱的允许高厚比[β]847

表3.2—3 T形截面特征系数848

3.2.2.3 空斗墙854

3.2.2.2 截面尺寸854

3.2.2 一般构造要求854

3.2.2.1 材料854

3.2.2.4 砌块墙855

3.2.2.5 连接措施856

3.2.2.6 圈梁857

3.2.2.7 墙体防裂措施859

表3.2—4 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860

3.3.1.1 受压构件861

3.3.1 无筋砌体861

表3.2—5 砌体房屋温度伸缩缝的最大间距861

表3.2—6 房屋的沉降缝宽度861

3.3 构件的承载力计算861

3.3.1.2 局部受压868

3.3.1.3 轴心受拉构件875

3.3.1.4 受弯构件876

3.3.1.5 受剪构件877

表3.3—1a 影响系数?(砂浆强度等级≥M5)878

表3.3—1b 影响系数?(砂浆强度等级M2.5)879

表3.3—1c 影响系数?(砂浆强度等级M1)880

表3.3—1d 影响系数?(砂浆强度等级M0.4)881

表3.3—1e 影响系数?(砂浆强度0)882

3.3.2.1 网状配筋砖砌体883

3.3.2 配筋砖砌体构件883

表3.3—2 砌体自重标准值883

表3.3—3 常用墙体自重标准值883

3.3.2.2 组合砖砌体888

表3.3—4 影响系数?n896

3.4.1.1 构造要求897

3.4.1 过梁897

表3.3—5 保护层厚度897

表3.3—6 组合砖砌体构件的稳定系数 ?com897

表3.3—7 水泥砂浆面层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897

3.4 过梁、墙梁及挑梁897

3.4.1.3 承载力计算898

3.4.1.2 荷载898

3.4.2.1 一般规定900

3.4.2 墙梁900

3.4.2.2 单跨简支墙梁901

3.4.2.3 单跨框支墙梁904

3.4.2.4 构造要求905

3.4.2.5 算例907

3.4.3.3 挑梁下砌体的局部受压承载力924

3.4.3.2 承载力计算924

表3.4—1 墙梁的一般规定924

3.4.3 挑梁924

3.4.3.1 挑梁的稳定计算924

3.5.1.1 设计的主要步骤925

3.5.1 计算原则925

3.5 砌体房屋设计925

3.5.2.2 刚性方案和刚弹性方案房屋的横墙926

3.5.2.1 计算方法的分类926

3.5.1.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926

3.5.2 内力计算方法926

3.5.2.5 刚性方案房屋的内力分析928

3.5.2.4 刚弹性方案房屋的内力分析928

3.5.2.3 弹性方案房屋的内力分析928

3.5.2.6 上柔下刚和上刚下柔的多层房屋930

3.5.2.7 算例932

表3.5—3 外墙不考虑风荷载影响时的最大高度939

表3.5—2 房屋各层的空间性能影响系数ηi939

表3.5—1 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939

3.6.1.1 刚性方案房屋940

3.6.1 多层房屋940

3.6 房屋计算实例940

3.6.1.2 上柔下刚房屋955

3.6.1.3 上刚下柔房屋962

3.6.2.2 弹性方案房屋970

3.6.2.1 刚弹性方案房屋970

3.6.2 单层房屋970

表4.1—1 碳素结构钢的表示方法973

4.1.1.2 低合金结构钢973

第四篇 钢结构973

4.1 材料973

4.1.1 钢材973

4.1.1.1 碳素结构钢973

表4.1—2 钢材的机械性能974

表4.1—4 铸造碳钢的化学成分及机械性能975

4.1.1.4 钢材的机械性能和化学成分975

4.1.1.5 承重结构钢材的选用975

4.1.1.3 钢铸件975

表4.1—3 钢材的化学成分975

表4.1—5 结构钢材选用参考976

表4.1—6a 碳素钢焊条、低合金钢焊条的性能及选用978

4.1.2.2 螺栓材料978

4.1.2 连接材料978

4.1.2.1 焊接材料978

表4.1—6b 低合金钢焊条熔敷金属分类代号979

4.2.1.1 设计方法980

4.2.1 一般规定980

表4.1—7 自动焊或半自动焊焊丝及焊剂选用980

表4.1—8 高强度螺栓性能等级、钢材及机械性能980

4.2 设计的基本规定980

表4.2—2 容许应力幅法的荷载组合981

表4.2—1 荷载及荷载效应组合981

4.2.1.2 荷载及荷载效应组合981

4.2.2.5 铆钉连接的强度设计值982

4.2.2.4 螺栓连接的强度设计值982

表4.2—3 吊车横向水平荷载的增大系数982

4.2.2 设计指标982

4.2.2.1 钢材强度设计值982

4.2.2.2 钢铸件的强度设计值982

4.2.2.3 焊缝的强度设计值982

表4.2—5 钢铸件的强度设计值983

表4.2—4 钢材的强度设计值983

4.2.2.6 强度设计值折减系数ψ983

4.2.2.7 钢材物理性能指标983

表4.2—8 铆钉连接的强度设计值984

表4.2—7 螺栓连接的强度设计值984

表4.2—6 焊缝的强度设计值984

表4.2—10 受弯构件的容许挠度985

4.2.3.2 多层框架、单层厂房的变形容许值985

表4.2—9 钢材和钢铸件的物理性能指标985

4.2.3 结构变形的容许值985

4.2.3.1 受弯构件的容许挠度985

4.2.4.1 普通钢结构构件的最小尺寸986

4.2.4 基本构件的一般规定986

表4.2—11 多层框架和单层厂房变形容许值986

4.3.1.1 受弯构件的强度计算987

4.3.1 强度和刚度987

4.2.4.2 轻型钢结构构件的最小截面尺寸…………………………………98?4.2.4.3 焊接结构的厚度……………………98?4.2.4.4 吊车梁和吊车桁架或类似结构的要求…………………………………?4.2.4.5 钢结构的隔热措施987

4.3 受弯构件987

表4.3—1 常用荷载作用下受弯构件弯矩、挠度计算公式989

4.3.1.2 受弯构件的刚度计算989

4.3.2.1 不计算整体稳定性的受弯构件991

4.3.2 整体稳定991

4.3.2.3 整体稳定性系数?b的确定992

4.3.2.2 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计算992

4.3.2.5 ?b的近似计算993

4.3.2.4 侧向支撑993

表4.3—3 工字形截面简支梁的等效弯矩系数β b994

表4.3—2 工字形截面简支梁不需计算稳定性的最大l1/b1值994

表4.3—6 整体稳定系数?995

表4.3—5 轧制普通工字钢简支梁的?b995

表4.3—4 双轴对称工字形截面悬臂梁等效弯矩系数β b995

4.3.3.2 组合梁腹板局部稳定996

4.3.3.1 一般规定996

4.3.3 局部稳定及加劲肋设计996

4.3.3.4 支承加劲肋999

4.3.3.3 受弯构件受压翼缘的局部稳定999

表4.3—7 组合梁腹板加劲肋设置原则1000

表4.3—10 参数k3、k41002

表4.3—9 参数k1、k21002

表4.3—8 系数η1002

表4.3—13 σc/σ的界限值1003

表4.3—12 参数C1、C21003

表4.3—11 变截面简支吊车梁加劲肋设置补充规定1003

4.3.4.2 组合梁1004

4.3.4.1 型钢梁1004

4.3.4 型钢梁、组合梁设计1004

4.3.5.4 支承加劲肋1007

4.3.5.3 横向加劲肋的切角1007

表4.3—14 满足容许挠度的hmin/l值1007

4.3.5 构造要求1007

4.3.5.1 焊接梁的翼缘1007

4.3.5.2 铆接梁的翼缘1007

4.3.6.2 主梁截面选择1008

4.3.6.1 设计资料1008

4.3.6 平台主梁设计1008

4.3.6.5 梁的截面改变1009

4.3.6.4 整体稳定性验算1009

4.3.6.3 强度验算1009

4.3.6.7 翼缘和腹板连接焊缝计算1010

4.3.6.6 刚度验算1010

4.3.6.9 支座支承加劲肋设计1011

4.3.6.8 腹板局部稳定验算及加劲肋设计1011

4.4.1.1 轴心受拉和轴心受压构件强度计算1012

4.4.1 轴心受力构件1012

4.3.6.10 平台主梁图1012

4.4 轴心受力构件和拉弯、压弯构件1012

4.4.2.2 轴心受压构件的截面分类1013

4.4.2.1 整体稳定和局部稳定1013

4.4.1.2 轴心受力构件刚度(长细比)计算1013

4.4.2 实腹式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1013

表4.4—2 系数α1、α2、α3值1014

表4.4—1 轴心受压构件截面分类1014

表4.4—4 Q235钢 b类截面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1015

表4.4—3 Q235钢 a类截面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1015

表4.4—6 16Mn钢、16Mnq钢 a类截面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1016

表4.4—5 Q235钢 c类截面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1016

表4.4—7 16Mn钢、16Mnq钢 b类截面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1017

表4.4—8 16Mn钢、16Mnq钢 c类截面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1017

表4.4—9 15MnV钢、15MnVq钢 a类截面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1018

表4.4—10 15MnV钢、15MnVq钢 b类截面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1018

表4.4—11 15MnV钢、15MnVq钢 c类截面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1019

4.4.3.1 格构式轴心受压构件截面形式1020

4.4.2.3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1020

4.4.2.4 工字形和箱形截面腹板的加劲肋1020

4.4.3 格构式轴心受压构件1020

4.4.3.2 格构式轴心受压构件的强度与稳定1021

4.4.3.3 缀条和缀板的计算1022

4.4.4.2 截面塑性发展系数1023

4.4.4.1 强度及刚度的计算公式1023

4.4.4 拉弯、压弯构件1023

表4.4—12 截面塑性发展系数γx、γy1024

4.4.5.1 单向受弯的压弯构件整体稳定性1025

4.4.5 压弯构件的稳定1025

4.4.5.2 双向受弯的压弯构件整体稳定性1026

4.4.6.1 桁架弦杆及腹杆的计算长度l?1028

4.4.6 构件计算长度与容许长细比1028

4.4.5.3 压弯构件的局部稳定性1028

表4.4—13 桁架弦杆及腹杆的计算长度l01029

4.4.6.2 框架等截面柱和单层厂房阶形柱的计算长度l?1029

表4.4—14 框架等截面柱和单层厂房阶形柱的计算长度l?1030

表4.4—15 单层厂房阶形柱计算长度折减系数ψ1030

表4.4—16 有侧移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μ1031

表4.4—17 无侧移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μ1031

表4.4—18 柱上端为自由的单阶柱下段的计算长度系数μ1032

表4.4—19 柱上端可移动但不转动的单阶柱下段的计算长度系数μ1033

表4.4—20 柱上端自由的双阶柱下段的计算长度系数μ1034

表4.4—21 柱顶可移动但不转动的双阶柱下段的计算长度系数μ1038

4.4.7.3 柱截面尺寸1042

4.4.6.3 构件的容许长细比1042

4.4.7.2 横隔1042

表4.4—22 受压构件容许长细比〔λ〕1042

表4.4—23 受拉构件容许长细比〔λ〕1042

4.4.7 柱的构造要求1042

4.4.7.1 加劲肋1042

4.4.7.5 柱脚1043

4.4.7.4 柱脚锚栓1043

表4.4—24 柱截面高度参考值1046

表4.4—26 锚栓选用1047

表4.4—25 柱脚底板各区格弯矩计算1047

4.4.8.1 厂房柱设计资料1048

4.4.8 单层厂房阶形柱算例1048

4.4.8.2 柱子计算长度1049

4.4.8.4 缀条计算1050

4.4.8.3 柱子强度和稳定计算1050

4.4.8.5 柱脚计算1056

表4.5—1 疲劳计算的构件和连接分类1059

4.5.1.3 应力幅取值和疲劳验算部位1059

4.5 疲劳1059

4.5.1 一般规定1059

4.5.1.1 计算范围1059

4.5.1.2 计算方法1059

4.5.2.1 常幅疲劳计算1061

4.5.2 疲劳计算1061

表4.5—3 吊车梁和吊车桁架欠载效应的等效系数αf1062

表4.5—2 参数C、β1062

4.5.2.2 变幅疲劳计算1062

4.5.3.2 疲劳验算1063

4.5.3.1 设计资料1063

表4.5—4 循环次数n=2×106次的容许应力幅1063

4.5.3 吊车梁疲劳算例1063

4.6.1.2 对接焊缝1064

4.6.1.1 焊缝连接及焊缝的形式1064

4.6 连接1064

4.6.1 焊接连接1064

4.6.1.3 角焊缝1067

表4.6—1 焊接连接及焊缝形式1075

表4.6—3 对接焊缝的构造要求1076

表4.6—2 常用焊缝代号及标注方法1076

4.6.2.2 构造1077

4.6.2.1 形式1077

表4.6—4 斜向力焊缝强度增大系数βfθ1077

4.6.2 普通螺栓连接和铆钉连接1077

4.6.2.3 计算1078

表4.6—8 角钢上螺栓或铆钉最小容许线距1082

表4.6—7 工字钢和槽钢翼缘上螺栓或铆钉最小容许线距1082

表4.6—5 螺栓或铆钉最大、最小容许距离1082

表4.6—6 工字钢和槽钢腹板上螺栓或铆钉最小容许线距1082

表4.6—9 Q235钢 一个C级螺栓的承载力设计值1083

表4.6—10 ML2、ML3号钢 一个半圆头铆钉的承载力设计值(Ⅰ类孔)1084

4.6.3.2 连接的计算1085

4.6.3.1 连接形式与构造1085

4.6.3 高强度螺栓连接1085

表4.6—11 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μ1086

4.6.4.2 钢板的拼接1087

4.6.4.1 拼接方法和原则1087

表4.6—12 每个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P1087

4.6.4 拼接1087

4.6.5.1 牛腿与柱的焊接连接1088

4.6.5 连接算例1088

4.6.4.3 型钢的拼接1088

4.6.5.2 梁与柱的普通螺栓连接1089

4.6.5.3 工字形梁的拼接1090

4.7.1.2 钢屋架形式1091

4.7.1.1 屋盖的结构体系1091

4.7 屋盖结构1091

4.7.1 结构体系及屋架形式1091

4.7.1.3 屋架的主要尺寸1092

4.7.2.1 檩条的形式与构造1093

4.7.2 檩条、拉条和撑杆1093

4.7.2.2 拉条和撑杆1094

4.7.2.3 实腹式檩条的计算1095

4.7.3.1 屋盖支撑的要求1096

4.7.3 屋盖支撑1096

4.7.2.4 拉条的计算1096

4.7.2.5 桁架式檩条的计算1096

4.7.3.2 屋盖支撑的设置1097

4.7.3.3 支撑杆件的设计1099

4.7.4.2 与柱铰接的屋架杆件内力计算1100

4.7.4.1 屋架的荷载及荷载组合1100

4.7.3.4 支撑的连接1100

4.7.4 屋架内力分析及杆件截面设计1100

4.7.4.3 与柱刚接的屋架杆件内力计算1101

表4.7—2 屋架节点板厚度选用1102

表4.7—1 钢屋架杆件截面形式1102

表4.7—3 八节间芬克式屋架杆件长度及内力系数1103

表4.7—4 十节间芬克式屋架杆件长度及内力系数1105

表4.7—5 八节间端斜杆为上升式的梯形屋架杆件长度及内力系数1107

表4.7—6 八节间端斜杆为下降式的梯形屋架杆件长度及内力系数1108

表4.7—7 十节间端斜杆为上升式的梯形屋架杆件长度及内力系数1109

4.7.5.1 一般要求1112

4.7.4.4 屋架杆件1112

4.7.5 屋架节点设计1112

4.7.5.2 屋架各节点的构造与计算1113

4.7.6.1 设计资料1117

4.7.6 普通梯形钢屋架算例1117

4.7.6.4 内力计算1118

4.7.6.3 屋盖支撑布置1118

4.7.6.2 屋架形式及几何尺寸1118

4.7.6.5 杆件的截面选择1119

4.7.6.6 节点设计1121

4.8.2.1 形式及应用1129

4.8.2 钢屋架1129

4.8 轻型钢结构1129

4.8.1 一般规定1129

4.8.1.1 轻型钢结构的特点及适用1129

范围1129

4.8.1.2 设计指标及一般规定1129

4.8.2.2 轻型钢屋架计算1131

4.8.2.3 节点构造和计算1132

表4.8—1 常用屋面材料和结构形式1133

4.8.3.3 支撑布置1134

4.8.3.2 屋架形式及几何尺寸1134

4.8.3 18m三铰拱轻型钢屋架设计1134

4.8.3.1 设计资料1134

4.8.3.5 内力计算1135

4.8.3.4 荷载及组合1135

4.8.3.6 杆件截面选择1136

4.8.3.7 节点设计1138

4.8.3.8 18m三铰拱屋架图1142

表4.9—1 热轧等肢角钢规格及截面特性1144

4.9.1 角钢1144

4.9 钢材规格及截面特性1144

表4.9—2 热轧不等肢角钢规格及截面特性1149

表4.9—3 等肢角钢组合截面特性1152

表4.9—4 不等肢角钢组合截面特性1154

表4.9—5 热轧普通槽钢规格及截面特性1157

4.9.2 槽钢1157

表4.9—6 热轧轻型槽钢规格及截面特性1159

表4.9—7 普通低合金钢热轧轻型槽钢规格及截面特性1161

表4.9—8 热轧普通工字钢规格及截面特性1162

4.9.3 工字钢1162

表4.9—9 普通低合金钢热轧轻型工字钢规格及截面特性1164

表4.9—10 薄壁管材截面特性1165

4.9.4 薄壁管材及扁钢1165

表4.9—11 热轧扁钢的规格、重量1167

5.1.1.2 木材的主要特性1169

5.1.1.1 承重结构用材1169

第五篇 木结构1169

5.1 木材1169

5.1.1 承重结构的木材1169

5.1.2.2 木材的材质标准1170

5.1.2.1 材质等级1170

5.1.2 承重结构材质等级及材质标准1170

表5.1—2 承重结构板材材质标准1171

表5.1—1 承重结构方木材质标准1171

5.1.2.3 木材的含水率1171

表5.1—3 承重结构原木材质标准1171

5.2.2.3 其它规定1172

5.1.2.4 直接使用湿材制作木结构的措施1172

5.2.2.2 结构安全等级1172

5.2 设计的基本规定1172

5.2.1 木结构适用条件1172

5.2.1.1 适用范围1172

5.2.1.2 使用规定1172

5.2.2 设计方法1172

5.2.2.1 两种极限状态1172

5.2.3.5 受压构件计算长度l?和容许长细比〔λ〕1173

5.2.3.4 受弯构件的挠度容许值〔w〕1173

5.2.3 木材的计算指标1173

5.2.3.1 木材强度设计值及弹性模量1173

5.2.3.2 新利用树种木材的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1173

5.2.3.3 木材斜纹承压强度设计值fcα1173

表5.2—1 常用树种木材的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N/mm2)1174

表5.2—4 受弯构件的容许挠度值[w]1175

表5.2—3 新利用树种木材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N/mm2)1175

表5.2—2 木材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的调整系数1175

5.3.1.2 轴心受压构件1176

5.3.1.1 轴心受拉构件1176

表5.2—5 受压构件容许长细比1176

5.3 木结构构件计算1176

5.3.1 计算公式1176

5.3.1.5 拉弯、压弯构件1177

5.3.1.4 双向受弯构件1177

5.3.1.3 单向受弯构件1177

表5.3—1 考虑轴心力和横向弯矩共同作用的折减系数?m1178

表5.3—3 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二)1179

表5.3—2 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一)1179

5.3.2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1180

5.3.2.2 稳定系数?1180

5.3.2.1 构件的长细比λ1180

5.3.3.3 双向受弯构件计算1181

5.3.3.2 轴心受压构件计算1181

5.3.3 算例1181

5.3.3.1 轴心受拉构件计算1181

5.3.3.4 压弯构件计算1183

5.4.1.3 齿连接计算1184

5.4.1.2 齿连接的构造规定1184

5.4 木结构连接的计算1184

5.4.1 齿连接1184

5.4.1.1 齿连接形式1184

5.4.1.4 齿连接中的保险螺栓1185

5.4.2.1 连接形式1186

5.4.2 螺栓连接和钉连接1186

表5.4—1 弓形截面面积及弦长1186

表5.4—2 齿连接的强度降低系数ψv1186

表5.4—3 一个保险螺栓承载能力设计值(kN)1186

5.4.2.2 连接的构造规定1187

表5.4—4 螺栓连接和钉连接木构件的最小厚度1188

5.4.2.3 螺栓连接和钉连接的计算1188

5.4.3.1 圆钢拉杆、拉力螺栓及垫板1189

5.4.3 钢拉杆、拉力螺栓及角焊缝1189

表5.4—5 螺栓排列最小间距1189

表5.4—6 钉排列的最小间距1189

表5.4—7 螺栓或钉连接承载力的计算系数kv1189

表5.4—8 木材斜纹承压降低系数ψα值1189

5.4.3.2 角焊缝1190

5.4.4.1 齿连接1191

5.4.4 算例1191

表5.4—9 拉力螺栓承载力设计值及垫板尺寸1191

5.4.4.2 螺栓连接1192

5.5.1.1 屋面构造1193

5.5.1 构造要求1193

5.5 屋面木基层和吊顶1193

表5.5—1 常用屋面构件尺寸参考1194

5.5.1.2 设计要求1194

表5.5—2 木基层构件计算公式1195

5.5.2.1 一般规定1195

5.5.2 屋面构件1195

5.5.3.2 吊顶计算1196

5.5.2.2 木基层构件计算公式1196

5.5.3.1 吊顶构造1196

5.5.3 吊顶1196

5.5.4.1 原木简支檩条1197

5.5.4 常用简支檩条选用表1197

表5.5—3 原木檩条的木材强度等级换算系数1199

5.5.4.2 方木简支檩条1199

表5.5—4 简支原木檩条容许线荷载1200

表5.5—6 正放简支方木檩条容许线荷载1201

表5.5—5 方木檩条的木材强度等级换算系数1201

表5.5—8 斜放简支方木檩条容许线荷载(二)1202

表5.5—7 斜放简支方木檩条容许线荷载(一)1202

表5.5—9 斜放简支方木檩条容许线荷载(三)1203

5.6.2.2 屋架的高跨比1204

5.6.2.1 屋架间距1204

5.6 屋架1204

5.6.1 屋架形式1204

5.6.1.1 常见形式1204

5.6.1.2 钢木屋架1204

5.6.2 一般规定1204

5.6.2.7 内力计算1205

5.6.2.6 荷载及荷载组合1205

5.6.2.3 起拱1205

5.6.2.4 屋架节间的划分1205

5.6.2.5 屋架自重的估算1205

表5.6—1 屋架中央高度h与跨度l的最小比值1206

5.6.2.10 杆件的最小截面1206

5.6.2.8 压杆的计算长度1206

5.6.2.9 上弦截面计算1206

表5.6—2 四节间豪式屋架杆长系数及内力系数1207

表5.6—3 六节间豪式屋架杆长系数及内力系数1208

5.6.3.2 三角形豪式木屋架1209

5.6.2.11 节点设计1209

5.6.3.1 适用范围1209

5.6.3 木屋架1209

5.6.3.3 梯形豪式木屋架1211

5.6.4.2 豪式钢木屋架的节点1212

5.6.4.1 形式选择及下弦设计1212

5.6.4 钢木屋架1212

5.6.4.3 芬克式和混合式钢木屋架1215

5.7.1.3 上弦横向支撑的布置1216

5.7.1.2 不设支撑的房屋1216

5.7 支撑和锚固1216

5.7.1 屋盖支撑1216

5.7.1.1 支撑选择及构造1216

5.7.1.5 上弦横向支撑加设垂直支撑的布置1217

5.7.1.4 垂直支撑的布置1217

5.7.2.1 檩条与上弦的锚固1218

5.7.2 锚固1218

5.7.1.6 增设垂直支撑的部位1218

5.7.1.7 柱间支撑1218

5.7.1.8 天窗支撑的设置1218

5.8.1.1 构造措施1219

5.8.1 防腐、防虫1219

5.7.2.2 桁架支座与墙柱的锚固1219

5.7.2.3 桁架节点处的锚固1219

5.8 木结构的防护1219

5.8.1.3 木材防腐、防虫药剂及处理方法1220

5.8.1.2 药剂处理1220

表5.8—1 木材常用的防腐防虫药剂1221

5.8.2.1 构造措施1222

5.8.2 防火1222

表5.8—2 防腐防虫药剂及其处理方法选用1222

5.9.1.2 屋架简图1223

5.9.1.1 设计资料1223

5.8.2.2 防火涂料1223

表5.8—3 防火涂料选择和使用要求1223

5.9 屋架设计实例1223

5.9.1 三角形豪式原木屋架设计1223

5.9.1.3 屋面木基层1224

5.9.1.4 吊顶1226

5.9.1.5 屋架设计1227

5.9.2.4 屋面木基层1235

5.9.2.3 屋架支撑布置1235

5.9.2 三角形豪式钢木屋架设计1235

5.9.2.1 设计资料1235

5.9.2.2 屋架简图1235

5.9.2.5 屋架设计1237

7.2.1.6 人工填土1242

6.1.2.2 地震作用计算1244

第六篇 抗震设计1244

6.1 基本原则1244

6.1.1 一般要求1244

6.1.1.1 适用范围1244

6.1.1.2 抗震的概念设计1244

6.1.2 各类建筑的抗震设计1244

6.1.2.1 建筑分类1244

6.1.2.5 设防烈度的确定1245

6.1.2.3 构造措施1245

6.1.2.4 基本烈度1245

表6.1—1 地震烈度1246

表6.1—2 一些主要城市的基本烈度1247

6.1.3.4 地基抗震验算1248

6.1.3 场地和地基1248

6.1.3.1 建筑场地选择1248

6.1.3.2 场地土类型1248

6.1.3.3 场地类别1248

6.1.3.5 地基抗震措施1249

表6.1—5 土的类型划分1250

表6.1—3 各类地段的划分1250

表6.1—4 场地土的类型划分1250

表6.1—10 抗液化措施1251

表6.1—6 建筑场地类别划分1251

表6.1—7 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ζs1251

表6.1—8 液化土特征深度1251

表6.1—9 液化等级1251

6.1.4.4 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1252

6.1.4 地震作用计算1252

6.1.4.1 计算原则1252

6.1.4.2 重力荷载代表值1252

6.1.4.3 地震影响系数α1252

表6.1—14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δn1254

6.1.4.5 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1254

表6.1—11 组合值系数1254

表6.1—12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1254

表6.1—13 特征周期值Tg1254

6.1.5.2 截面抗震验算1255

表6.1—15 竖向地震作用系数1255

6.1.5 抗震承载力验算1255

6.1.5.1 基本组合1255

6.1.6.2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弹塑性位移1256

表6.1—16 地震作用分项系数1256

表6.1—17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1256

6.1.6 抗震变形验算1256

6.1.6.1 层间弹性位移1256

表6.1—19 罕遇地震作用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1259

表6.1—18 层间弹性位移角限值[θ e]1259

6.2.1.2 结构体系1260

表6.1—20 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ηp1260

表6.1—21 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1260

6.2 多层砌体房屋1260

6.2.1 一般规定1260

6.2.1.1 适用范围1260

6.2.1.3 尺寸限值1261

6.2.2.1 水平地震作用1262

表6.2—1 砌体房屋总高度(m)和层数限值1262

表6.2—2 房屋最大高宽比1262

表6.2—3 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m)1262

表6.2—4 抗震横墙最大间距(m)1262

6.2.2 抗震计算1262

6.2.2.2 楼层地震剪力的分配1263

6.2.2.3 墙体侧移刚度K1264

6.2.2.4 抗震承载力验算1269

表6.2—5 墙的相对侧移刚度K?(1≤ρ≤4)1270

表6.2—10 芯柱影响系数1271

表6.2—6 墙的相对侧移刚度K?(ρ<1)1271

表6.2—7 c1值1271

表6.2—8 c2值1271

表6.2—9 砌体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ζ?1271

6.2.3.1 多层烧结普通砖房屋1272

6.2.3 构造措施1272

6.2.3.2 多层砌块房屋1275

表6.2—13 圈梁配筋要求1276

表6.2—11 砖房构造柱设置要求1276

表6.2—12 砖房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要求1276

6.2.4.1 重力荷载代表值1277

表6.2—14 混凝土小砌块房屋芯柱设置要求1277

表6.2—15 混凝土中砌块房屋芯柱设置部位1277

表6.2—16 砌块房屋拉结钢筋网片的设置部位1277

6.2.4 算例1277

6.2.4.3 抗震承载力验算1279

6.2.4.2 水平地震作用1279

6.3.1.1 结构布置1283

6.3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1283

6.3.1 一般规定1283

6.3.1.4 楼、屋盖1284

6.3.1.2 抗震等级1284

6.3.1.3 抗震墙的加强部位1284

6.3.1.5 抗震墙及砌体填充墙1285

6.3.1.7 防震缝1286

6.3.1.6 基础1286

表6.3—3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1287

表6.3—1 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m)1287

表6.3—2 高宽比(?)的限值1287

6.3.2.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1288

表6.3—4 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1288

表6.3—5 突出部分尺寸B′、L′的限值1288

6.3.2 抗震计算1288

6.3.2.1 计算简图1288

6.3.2.3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应用1290

6.3.2.4 抗震墙结构及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计算简介1304

6.3.2.5 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1308

6.3.3.1 材料及截面尺寸1318

表6.3—6 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1318

6.3.3 构造措施1318

6.3.3.2 钢筋的锚固和接头1319

6.3.3.3 框架1320

6.3.3.4 抗震墙1323

6.3.3.5 砌体填充墙1324

表6.3—12 框架柱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1325

表6.3—7 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1325

表6.3—8 附加锚固长度△la1325

表6.3—9 框架梁的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1325

表6.3—10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1325

表6.3—11 框架梁箍筋配筋率ρsv的最小值1325

表6.3—16 抗震墙端部暗柱、端柱构造配筋要求1326

表6.3—13 框架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1326

表6.3—14 加密区H1范围的箍筋最小体积配筋百分率(%)1326

表6.3—15 抗震墙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1326

6.3.4.1 计算数据1327

6.3.4 算例1327

6.3.4.2 侧移刚度1328

6.3.4.5 层间弹性位移1330

6.3.4.3 自振周期T11330

6.3.4.4 水平地震作用1330

6.4.1.4 构造柱1332

6.4 底层框架和多层内框架砖房1332

6.4.1 构造措施1332

6.4.1.1 层数1332

6.4.1.2 抗震墙1332

6.4.1.3 抗震等级1332

6.4.2.1 底层框架砖房的抗震计算1333

6.4.1.5 楼、屋盖及圈梁1333

表6.4—1 总高度(m)和层数限值1333

表6.4—2 抗震墙的最大间距1333

6.4.2 抗震计算1333

6.4.2.2 多层内框架砖房的抗震计算1339

6.4.3.1 底层框架砖房算例1340

表6.4—3 天然地基抗压刚度系数cz参考值1340

表6.4—4 计算系数ζ1、ζ21340

6.4.3 算例1340

6.4.3.2 多层内框架砖房算例1348

6.5.1.1 一般规定1364

6.5 单层工业厂房1364

6.5.1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1364

6.5.1.2 横向计算1365

6.5.1.3 单跨或等高多跨厂房的纵向计算1368

6.5.1.4 两跨不等高厂房的纵向计算1373

6.5.1.5 构造措施1378

6.5.1.6 算例1381

表6.5—2 空间工作影响系数ζ21415

表6.5—1 效应调整系数ζ11415

表6.5—6 围护墙影响系数ψ31416

表6.5—3 吊车桥架引起的内力增大系数ζ31416

表6.5—4 柱列自振周期影响系数ψ?1416

表6.5—5 厂房自振周期修正系数ψ?1416

表6.5—9 有檩屋盖的支撑布置1417

表6.5—7 中柱列柱间支撑影响系数ψ41417

表6.5—8 调整系数m1417

6.5.2.1 一般规定1418

表6.5—10 无檩屋盖的支撑布置1418

表6.5—11 柱加密区的最小箍筋直径1418

表6.5—12 支撑交叉斜杆的最大长细比1418

6.5.2 单层砖柱厂房1418

6.5.2.2 计算要点1419

6.5.2.3 构造措施1420

6.5.3.1 一般规定1421

表6.5—13 木屋盖的支撑布置1421

6.5.3 单层钢结构厂房1421

6.5.3.2 计算要点1422

6.6.1.1 适用范围1423

6.5.3.3 构造措施1423

表6.5—14 柱的最大长细比λ1423

表6.5—15 板材最大宽厚比1423

6.6 单层空旷房屋1423

6.6.1 一般规定1423

6.6.2.2 大厅的横向计算1424

6.6.1.2 防震缝1424

6.6.1.3 大厅1424

6.6.2 计算要点1424

6.6.2.1 计算原则1424

6.6.2.3 大厅的纵向计算1428

6.6.3.2 立柱1429

表6.6—1 砖排架地震作用调整系数ζ1429

6.6.3 构造措施1429

6.6.3.1 屋盖1429

6.6.3.5 山墙1430

6.6.3.3 舞台口的横墙1430

6.6.3.4 圈梁1430

6.6.4.1 计算数据1431

6.6.4 算例1431

6.6.4.2 横向计算1432

6.6.4.3 纵向计算1434

6.7.1.2 构造措施1436

6.7 土、木、石结构房屋1436

6.7.1 村镇生土房屋1436

6.7.1.1 适用范围1436

6.7.2.2 构造措施1437

6.7.2 村镇木结构房屋1437

6.7.2.1 适用范围1437

6.7.3.1 适用范围1438

6.7.3 石结构房屋1438

表6.7—2 多层石房的抗震横墙间距(m)1439

6.7.3.2 构造措施1439

6.7.3.3 抗震验算1439

表6.7—1 多层石房总高度H(m)和层数限值1439

7.1.2.2 计算范围1440

第七篇 地基与基础1440

7.1 基本规定1440

7.1.1 适用范围1440

7.1.1.1 地基条件1440

7.1.1.2 荷载性质1440

7.1.1.3 环境要求1440

7.1.1.4 计算依据1440

7.1.2 设计要点1440

7.1.2.1 安全等级1440

表7.1—2 可不作地基变形计算的二级建筑物范围1441

7.1.2.3 荷载组合1441

表7.1—1 建筑物安全等级1441

7.2.2 土的工程特性1442

7.2 地基土的工程特性1442

7.2.1 地基土的分类1442

7.2.1.1 岩石1442

7.2.1.2 碎石土1442

7.2.1.3 砂土1442

7.2.1.4 粉土1442

7.2.1.5 粘性土1442

7.2.2.1 土的三相比例指标1442

表7.2—1 岩石坚固性的划分1442

表7.2—2 砂土的密实度1443

7.2.2.3 粘性土的塑性指数Ip和液性指数Il1443

7.2.2.2 砂土的密实度1443

7.2.3.1 以荷载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1444

7.2.2.4 土的渗透性1444

7.2.3 地基土(岩)承载力1444

表7.2—3 土的渗透系数k参考值1444

7.2.3.3 地基土承载力设计值f1445

7.2.3.2 以物理力学指标,标准贯入,轻便触探或野外鉴别等方法确定地基土承载力标准值fk1445

表7.2—4 岩石承载力标准值fk1448

表7.2—7 粘性土承载力基本值fo1449

表7.2—6 粉土承载力基本值fo1449

表7.2—5 碎石土承载力标准值fk1449

表7.2—12a 粘性土承载力标准值fk(一)1450

表7.2—11 砂土承载力标准值fk1450

表7.2—8 沿海地区淤泥和淤泥质土承载力基本值fo1450

表7.2—9 红粘土承载力基本值f?1450

表7.2—10 素填土承载力基本值fo1450

表7.2—15 承载力系数1451

表7.2—14 承载力修正系数ηb、ηd1451

表7.2—12b 粘性土承载力标准值fk(二)1451

表7.2—13 素填土承载力标准值fk1451

7.3.1.5 其他措施1452

7.3.1.4 对相邻建筑的处理1452

7.3 基础埋置深度1452

7.3.1 一般规定1452

7.3.1.1 确定基础埋深的条件1452

7.3.1.2 基础的最小埋深1452

7.3.1.3 基础与地下水的关系1452

7.3.2.1 基础的埋深1453

7.3.2 冻土地基的基础1453

7.3.2.2 构造措施1454

表7.3—1 地基土的冻胀性分类1455

7.4.1.1 基础底面的压力1456

7.4.1 地基的承载力1456

表7.3—2 采暖对冻深的影响系数ψt1456

7.4 地基计算1456

7.4.1.2 地基的承载力计算1457

7.4.1.3 地基应力的计算1458

7.4.1.4 算例1461

表7.4—2 竖向附加应力系数αp1464

表7.4—1 地基压力扩散角θ1464

表7.4—3 角点竖向附加应力系数α1465

表7.4—3a 角点的平均竖向附加应力系数?1466

表7.4—4 竖向附加应力系数α1、α21468

表7.4—5 竖向附加应力系数αo与平均附加应力系数?o1470

表7.4—7 坚向附加应力系数αb1471

表7.4—6 竖向附加应力系数α10、α201471

7.4.2.1 地基的压缩性1472

7.4.2 地基的变形1472

表7.4—8 竖向附加应力系数αs1472

7.4.2.2 地基变形计算1473

7.4.2.3 算例1476

表7.4—9 μ、β的经验值1480

表7.4—12 经验系数ψs1481

表7.4—11 △z值1481

表7.4—10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1481

7.5.1.3 基础宽度B1482

7.5.1.2 构造规定1482

7.5 常用基础1482

7.5.1 墙下条形基础1482

7.5.1.1 型式1482

7.4.1.6 算例1483

7.5.1.5 截面承载力计算1483

7.5.1.4 内力设计值1483

7.5.2.1 构造规定1484

7.5.2 柱下单独基础1484

7.5.2.2 计算基础底面尺寸1485

7.5.2.3 基础高度h1486

7.5.2.4 底板受力钢筋As1487

7.5.2.5 算例1488

7.5.3.2 基础的宽度B1491

7.5.3.1 构造规定1491

7.5.3 柱下条形基础1491

7.5.3.3 内力设计值1492

7.5.3.4 交叉条形基础1493

7.5.3.5 算例1496

7.5.4.2 基础底面宽度B1503

7.5.4.1 一般规定1503

7.5.4 刚性基础1503

7.6.1.1 桩的分类1504

7.6.1 桩的分类及适用范围1504

7.5.4.3 地基承载力计算1504

表7.5—1 系数ω值1504

表7.5—2 刚性基础台阶宽高比的允许值1504

7.6 桩基础1504

7.6.1.2 钢筋混凝土桩简介1506

7.6.1.3 桩基的适用范围1514

表7.6—1 钢板桩1515

表7.6—2 轻量薄片式钢板桩……………151?表7.6—3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1516

7.6.2.2 单桩竖向承载力1517

7.6.2.1 单桩竖向受力机制1517

表7.6—4 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数据1517

7.6.2 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1517

7.6.2.4 桩的负摩阻力1520

7.6.2.3 单桩的容许抗拔力1520

表7.6—5 预制桩桩端土(岩)承载力标准值qp1521

表7.6—8 地下水位以下钻、挖、冲孔灌注桩标准端承载力参考值qp1522

表7.6—7 地下水位以上钻、挖、冲孔灌注桩标准端承载力参考值qp1522

表7.6—6 沉管灌注桩标准端承载力参考值q?1522

表7.6—10 预制桩桩周土摩阻力标准值qs1523

表7.6—9 预制桩、沉管桩、冲、钻、挖孔桩桩端基岩标准承载力参考值qp1523

表7.6—13 系数β11524

表7.6—12 地下水位以上钻、挖、冲孔灌注桩标准摩阻力参考值qs1524

表7.6—11 沉管灌注桩标准摩阻力参考值q?1524

7.6.3.1 群桩的承载力1525

7.6.3 群桩承载力及沉降计算1525

表7.6—14 系数α b1525

表7.6—15 触探杆长度校正系数1525

表7.6—16 湿陷性土桩侧平均负摩阻力1525

表7.6—17 土的负摩阻力1525

7.6.3.2 群桩中的单桩承载力1527

7.6.3.3 桩基的沉降计算1528

表7.6—18 矩形基础中心沉降系数δ11531

7.6.3.4 几个经验数据1531

7.6.4.2 单桩水平承载力1532

7.6.4.1 受力概况1532

表7.6—19 圆形基础中心压力系数α2和沉降系数δ21532

7.6.4 水平力作用下桩的计算1532

表7.6—20 桩顶(身)最大弯矩系数vm和桩顶水平位移系数vx1535

表7.6—21 基桩的计算长度lo1536

表7.6—22 地基土的m值1536

表7.6—23 综合系数β1536

7.6.5 承台1537

7.6.5.1 承台构造要求1537

7.6.5.2 板式承台计算1538

表7.6—24 承台梁1543

表7.6—25a 柱下桩基础(一)1544

表7.6—25b 柱下桩基础(二)1545

表7.6—25c 柱下桩基础(三)1546

7.6.6.3 桩的基本尺寸及布置1547

7.6.5.3 墙下条形承台1547

7.6.6 桩基础的设计与施工1547

7.6.6.1 桩基的设计步骤1547

7.6.6.2 桩基选型1547

7.6.6.4 桩的构造1548

7.6.6.5 预制桩的施工1555

7.6.6.6 灌注桩的施工1559

表7.6—28 预制桩的基本尺寸1560

表7.6—27 桩的最小中心距1560

表7.6—29 吊环钢筋1560

表7.6—26 桩的长径比1560

表7.6—31 预制桩允许偏差值1561

表7.6—32 锤重与桩重的合理比值1561

表7.6—30 硫磺胶泥接桩常用的停歇时间1561

表7.6—35 疲劳破坏的数据1562

表7.6—34 某工程土质对锤击应力的影响1562

表7.6—36 系数n值1562

表7.6—33 桩锤的选型1562

表7.6—40 土的弹性变形值c?1563

表7.6—39 桩帽受压的弹性变形值c21563

表7.6—41 效率系数K1563

表7.6—38 桩受压的弹性变形值c11563

表7.6—37 恢复系数ε1563

表7.6—42 某工程压桩阻力随停留时间增长的统计1564

表7.6—43 打(沉)桩时常遇问题的防止与处理方法1564

表7.6—44 灌注桩施工容许偏差1565

表7.6—45 灌注桩施工中常遇问题的防止与处理方法1565

7.6.7 爆扩桩、嵌岩桩、锚杆设计施工要点1566

7.6.7.1 爆扩桩1566

7.6.7.2 嵌岩桩1568

7.6.7.3 锚杆1570

表7.6—47 扩大头支承处土的承载力标准值qd1571

表7.6—48 爆扩桩地基土的抗剪承载力标准值τ11571

表7.6—46 土质影响系数K11571

表7.6—53 砂浆与岩石的粘结强度设计值f1572

7.6.8 钢桩1572

表7.6—52 端阻力分布修正系数ζp1572

7.6.8.1 钢桩的适用范围1572

7.6.8.2 钢管桩1572

表7.6—51 嵌固力分布修正系数ζ?1572

表7.6—50 地基承载力分项系数γr1572

表7.6—49 嵌岩桩计算系数1572

7.6.9 静载试桩与动测1573

7.6.9.1 单桩竖向静荷载试验1573

7.6.8.3 H型钢桩1573

7.6.9.2 水平试桩1575

7.6.9.3 桩的动测1577

表7.6—54 极差(X3-X1)与均值(μr)1578

表7.6—55 ta——分布的双侧临界值1578

表7.6—56 锤击贯入法测定单桩承载力1579

7.6.10 算例1579

附录(一) 筏形基础的近似计算1595

附录(二) 箱形基础的近似计算1603

主要参考文献1634

编后记1635

1994《建筑结构设计手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载赋等编著 1994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建筑结构快速设计手册(1998 PDF版)
建筑结构快速设计手册
1998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结构设计( PDF版)
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手册  挡土墙(1973 PDF版)
建筑结构设计手册 挡土墙
1973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结构动力分析  增订版(1989 PDF版)
结构动力分析 增订版
1989 天佑出版社
简明建筑结构设计手册(1980 PDF版)
简明建筑结构设计手册
1980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实用建筑结构设计手册(1998 PDF版)
实用建筑结构设计手册
1998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建筑结构设计手册(1996 PDF版)
建筑结构设计手册
1996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结构荷载设计手册(1997 PDF版)
建筑结构荷载设计手册
1997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框架轻板建筑结构设计手册(1986 PDF版)
框架轻板建筑结构设计手册
1986 北京:知识出版社
建筑结构设计手册  第2篇(1963 PDF版)
建筑结构设计手册 第2篇
1963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建筑钢结构设计手册  上(1995 PDF版)
建筑钢结构设计手册 上
1995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建筑钢结构设计手册  下(1995 PDF版)
建筑钢结构设计手册 下
1995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建筑结构设计(1983 PDF版)
建筑结构设计
1983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结构与构件设计(1996 PDF版)
建筑结构与构件设计
1996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建筑结构构造设计手册(1995 PDF版)
建筑结构构造设计手册
1995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