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县志》
作者 | 李升荣主编;毛云岑,张正锐,杨永东等副主编;屏南县地方志编纂 编者 |
---|---|
出版 | 北京:方志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883 |
出版时间 | 1999(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801224531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64575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概述1
大事记6
第一篇政区38
第一章隶属与县境38
第一节 隶属38
第二节 县境39
第二章境内区划40
第一节 清代区划40
第二节 民国时期区划41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区划42
第三章乡镇简况46
第一节 古峰镇46
第二节 屏城乡46
第三节 棠口乡46
第四节 寿山乡47
第五节 双溪镇47
第六节 岭下乡48
第七节 路下乡48
第八节 长桥乡48
第九节 甘棠乡49
第十节 熙岭乡49
第十一节 代溪乡50
第二篇自然地理53
第一章地质53
第一节 地层53
第二节 岩石54
第三节 构造55
第四节 矿藏56
第二章地貌56
第一节 类型57
第二节 山脉山峰57
第三章气候58
第一节 特征58
第二节 要素59
第四章水文65
第一节 地表水65
第二节 地下水67
第五章土壤68
第一节 母岩母质68
第二节 类型分布69
第三节 理化性状70
第六章植被71
第一节 类型71
第二节 分布72
第七章野生动物73
第一节 脊椎动物73
第二节 无脊椎动物74
第八章自然灾害75
第一节 台风暴雨75
第二节 旱灾76
第三节 雹灾77
第四节 寒害78
第五节 病虫害79
第六节 兽害79
第三篇人口81
第一章人口规模81
第一节 人口总量81
第二节 人口分布82
第二章人口变动83
第一节 自然变动83
第二节 机械变动85
第三章人口构成86
第一节 民族构成86
第二节 姓氏构成87
第三节 性别构成88
第四节 年龄构成89
第五节 文化构成90
第六节 职业构成90
第四章婚姻家庭92
第一节 婚姻状况92
第二节 家庭结构93
第五章计划生育94
第一节 机构队伍94
第二节 晚婚晚育95
第三节 节制生育95
第四节 优生优育96
第四篇经济综述98
第一章 经济体制98
第二章 经济发展100
第三章经济结构105
第一节 产业结构105
第二节 所有制结构107
第三节 全民固定资产投资结构107
第四节 商品流通结构108
第四章人民生活109
第一节 收入水平109
第二节 农户消费水平110
第五篇农业113
第一章生产条件113
第一节 耕地113
第二节 劳动力114
第三节 耕畜114
第四节 农机具115
第二章生产关系117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117
第二节 土地改革117
第三节 互助组118
第四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118
第五节 人民公社119
第六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20
第三章种植业120
第一节 粮食作物120
第二节 经济作物123
第三节 水果125
第四章农业技术127
第一节 耕作制度127
第二节 品种改良127
第三节 育苗移植128
第四节 施肥129
第五节 排灌130
第六节 植保131
第五章茶叶132
第一节 适茶区132
第二节 种植面积与产量133
第三节 茶叶品种与分布134
第四节 栽培技术135
第五节 茶叶采摘137
第六节 茶叶加工137
第六章食用菌生产139
第一节 种类与产量139
第二节 产销服务140
第七章禽畜饲养141
第一节 家畜饲养141
第二节 家禽饲养143
第三节 疫病防治144
第八章淡水养殖146
第一节 养殖方式147
第二节 养殖鱼种147
第三节 鱼病防治148
第六篇林业149
第一章森林资源149
第一节 面积蓄积量149
第二节 林种树种150
第三节 珍稀林木151
第二章山林权属151
第一节 山林改革151
第二节 林木入社152
第三节 林权调整153
第四节 林业“三定”153
第三章造林育林154
第一节 采种育苗155
第二节 植树造林156
第三节 林竹抚育157
第四章森林保护159
第一节 封山育林160
第二节 森林防火160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161
第四节 林政管理162
第五节 以法治林163
第六节 改灶节柴163
第五章木材采运与林副产品163
第一节 木材采伐164
第二节 木材集运166
第三节 林副产品166
第六章机构168
第一节 行政机构168
第二节 事业机构168
第三节 企业机构171
第四节 司法机构171
第七篇水利水电172
第一章水力资源172
第一节 分布173
第二节 水能173
第二章水利建设174
第一节 引水工程174
第二节 蓄水工程175
第三节 防洪工程178
第四节 提水工程179
第五节 饮水工程179
第六节 水土保持181
第三章水电建设183
第一节 电站183
第二节 电网187
第三节 初级农村电气化188
第四章管理190
第一节 管理机构190
第二节 水利管理190
第三节 水电管理191
第四节 技术管理192
第五节 安全管理192
第八篇工业196
第一章所有制196
第一节 私营个体企业196
第二节 公私合营企业196
第三节 国营企业197
第四节 集体企业197
第五节 联营企业198
第二章行业199
第一节 冶金199
第二节 机械201
第三节 化工202
第四节 电器电子205
第五节 食品205
第六节 造纸印刷207
第七节 建材陶瓷209
第八节 木竹加工211
第九节 纺织缝纫213
第十节 工艺美术214
第十一节 其它215
第三章管理217
第一节 计划管理217
第二节 生产管理218
第三节 劳动管理218
第四节 质量管理219
第五节 供销管理219
第六节 财务管理219
第七节 管理机构220
第九篇交通222
第一章道路桥渡222
第一节 古道222
第二节 公路224
第三节 桥梁渡口231
第二章运输235
第一节 客运235
第二节 货运237
第三节 搬运装卸239
第三章管理240
第一节 机构240
第二节 公路管理241
第三节 运政管理242
第四节 交通监理244
第五节 规费征收246
第十篇邮电248
第一章机构248
第一节 邮政代办所(局)248
第二节 邮电局249
第二章邮政250
第一节 邮路250
第二节 设备253
第三节 业务253
第三章电信256
第一节 电报256
第二节 电话257
第四章管理260
第一节 生产劳动管理260
第二节 技术质量管理261
第三节 财务管理261
第十一篇商业263
第一章商业体制263
第一节 私营个体商业263
第二节 合作商业264
第三节 国营商业265
第二章商品购销265
第一节 百货265
第二节 五交化267
第三节 食品副食品267
第四节 石油270
第五节 机电271
第六节 建材272
第三章对外贸易272
第一节 出口商品272
第二节 基地建设273
第四章饮食服务273
第一节 饮食业273
第二节 服务业274
第五章管理275
第一节 机构275
第二节 计划管理276
第三节 储运管理277
第四节 财务管理278
第十二篇供销合作280
第一章机构体制280
第一节 机构网点280
第二节 经营体制283
第二章商品销售284
第一节 生产资料销售284
第二节 生活资料销售287
第三章商品收购289
第一节 农副产品收购289
第二节 废旧物资收购293
第四章经营管理293
第一节 计划管理293
第二节 储运管理294
第三节 物价管理295
第四节 财务管理295
第十三篇粮油购销297
第一章粮油征购297
第一节 公粮征收297
第二节 粮食定购298
第三节 粮食议购议销300
第四节 油脂油料收购301
第二章粮油供应302
第一节 城镇粮油供应302
第二节 农村粮油供应304
第三章储运加工307
第一节 仓储307
第二节 调运308
第三节 加工310
第四章管理313
第一节 管理机构313
第二节 财务管理314
第三节 价格管理314
第四节 票证管理315
第十四篇工商行政物价计量管理316
第一章工商行政管理316
第一节 市场管理317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320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322
第四节 商标广告管理323
第二章物价管理325
第一节 物价演变325
第二节 差价 比价329
第三节 监督检查333
第三章标准计量管理334
第一节 度量衡演变334
第二节 计量管理336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337
第四章机构338
第一节 工商行政管理机构338
第二节 物价管理机构339
第三节 计量管理机构339
第十五篇财政税务340
第一章体制340
第一节 财政体制340
第二节 税收体制342
第二章财政收入344
第一节 预算内收入345
第二节 预算外收入347
第三节 上级补助收入350
第三章财政支出351
第一节 预算内支出352
第二节 预算外支出355
第三节 上解支出357
第四章赋税358
第一节 农业税358
第二节 工商各税362
第五章财税管理366
第一节 管理机构366
第二节 行政事业费管理368
第三节 企业财务管理369
第四节 乡镇财务管理371
第五节 农业财务管理373
第六节 赋税征收管理374
第七节 审计监督376
第十六篇金融378
第一章金融机构378
第一节 当铺378
第二节 银行379
第三节 信用合作社380
第四节 保险公司381
第二章货币381
第一节 种类381
第二节 流通383
第三节 货币管理384
第三章金融业务385
第一节 存款386
第二节 借贷389
第三节 结算393
第四节 外汇393
第五节 代理业务393
第四章保险业务395
第一节 承保395
第二节 理赔396
第十七篇城乡建设397
第一章县城建设397
第一节 旧县城建设397
第二节 新县城建设402
第二章乡村建设410
第一节 集镇建设410
第二节 农房建筑415
第三章建筑业415
第一节 建筑队伍415
第二节 建筑设计416
第三节 技术设备417
第四章环境保护418
第一节 环境污染419
第二节 污染治理420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420
第五章管理421
第一节 管理机构421
第二节 规划管理422
第三节 用地管理423
第四节 房产管理424
第十八篇政党425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屏南地方组织425
第一节 组织沿革425
第二节 代表大会433
第三节 主要活动435
第四节 组织工作440
第五节 宣传教育442
第六节 纪律检查444
第七节 统战工作446
第八节 信访工作447
第二章中国国民党屏南地方组织448
第一节 组织沿革448
第二节 主要活动450
第十九篇人大 政府 政协452
第一章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452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452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453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457
第二章县署 县府460
第一节 县署460
第二节 县公署县政府463
第三节 县苏维埃政权466
第四节 县军事管制委员会466
第五节 县人民政府467
第三章政协480
第一节 政协内部机构设置480
第二节 历届委员会会议481
第三节 主要活动484
第二十篇军事487
第一章武装 设施487
第一节 驻军487
第二节 地方武装488
第三节 军事机构490
第四节 军事设施492
第二章兵役493
第一节 征兵制493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494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494
第四节 预备役登记495
第三章民兵496
第一节 组织建设496
第二节 政治教育496
第三节 军事训练497
第四节 代表大会498
第五节 主要活动498
第四章 重要兵事500
第二十一篇群众团体502
第一章农民组织502
第一节 农会502
第二节 贫农团502
第三节 农民协会503
第四节 贫下中农协会503
第二章职工组织504
第一节 职工工会504
第二节 县总工会504
第三章青少年组织507
第一节 童子军507
第二节 儿童团少年先锋队507
第三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508
第四章妇女组织511
第一节 妇女会511
第二节 妇女联合会512
第五章工商业组织516
第一节 商会同业公会516
第二节 工商业联合会516
第三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518
第六章其他组织518
第一节 青年救国会抗日后援分会518
第二节 抗美援朝分会519
第三节 中苏友好协会519
第四节 台属联谊会519
第五节 残疾人联合会519
第六节 退离休教育工作者协会520
第二十二篇公安司法521
第一章公安521
第一节 机构521
第二节 剿匪镇反522
第三节 治安管理524
第四节 刑事侦查527
第五节 监管改造528
第六节 消防529
第七节 交通管理529
第二章检察530
第一节 机构530
第二节 刑事检察531
第三节 林业检察532
第四节 经济检察532
第五节 法纪检察533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533
第七节 监所检察534
第三章审判535
第一节 机构535
第二节 刑事审判536
第三节 民事审判537
第四节 经济审判537
第五节 林业审判538
第六节 行政审判538
第七节 申诉再审538
第四章司法行政539
第一节 机构539
第二节 法制宣传539
第三节 人民调解540
第四节 公证工作541
第五节 律师事务542
第二十三篇民政543
第一章优抚543
第一节 优待544
第二节 抚恤547
第三节 烈士褒扬548
第二章安置548
第一节 军人安置548
第二节 移民安置550
第三章救济 社会福利551
第一节 救济551
第二节 社会福利554
第四章扶持556
第一节 扶持老区556
第二节 农村扶贫558
第五章其他民政事务561
第一节 少数民族事务561
第二节 婚姻登记562
第三节 地名管理563
第四节 殡葬改革563
第二十四篇劳动人事565
第一章职工队伍565
第一节 工人565
第二节 干部567
第二章工人管理569
第一节 劳力调配569
第二节 转正定级570
第三节 补习培训570
第四节 奖励惩罚571
第五节 退休退职571
第三章干部管理572
第一节 考核任免572
第二节 培训进修572
第三节 精简下放573
第四节 奖励惩罚573
第五节 职称评聘574
第六节 离休退休574
第四章工资劳保福利575
第一节 工资待遇575
第二节 劳动保护577
第三节 福利待遇578
第五章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80
第一节 机构设施580
第二节 劳动安置580
第三节 就业安置580
第六章 管理机构581
第二十五篇华侨582
第一章 出 国582
第二章侨居地583
第一节 分布583
第二节 从业583
第三节 社团活动584
第四节 集资办学585
第五节 反殖反帝斗争585
第三章支持家乡革命与建设586
第一节 支援正义斗争586
第二节 兴办公益事业和企业586
第三节 侨汇588
第四章侨乡589
第一节 侨乡分布589
第二节 侨乡建设589
第三节 归侨590
第五章侨务工作592
第一节 机构592
第二节 落实政策593
第三节 安置济困594
第四节 联谊接待594
第二十六篇教育596
第一章私塾儒学书院596
第一节 私塾596
第二节 儒学596
第三节 书院596
第二章幼儿教育597
第一节 园(班)设置597
第二节 学制课程598
第三节 教育教学598
第三章小学教育599
第一节 学校设置599
第二节 学制课程601
第三节 教育教学601
第四章中学教育604
第一节 学校设置604
第二节 学制课程605
第三节 教育教学606
第五章中等专业职业教育609
第一节 师范学校609
第二节 卫生学校610
第三节 工业学校610
第四节 农业学校611
第五节 中专技术学校611
第六节 文艺班612
第七节 职业中学612
第六章成人教育612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612
第二节 干部职工教育614
第三节 广播电视教育615
第四节 成人自学考试615
第七章教师队伍616
第一节 结构616
第二节 待遇617
第三节 培训618
第八章教学研究619
第一节 教研组织619
第二节 教研活动620
第三节 教研成果620
第九章经费设施621
第一节 经费621
第二节 设施622
第三节 勤工俭学623
第十章管理机构624
第一节 教育局624
第二节 学 区625
第二十七篇科技626
第一章机构队伍626
第一节 机构626
第二节 队伍629
第二章科研与应用631
第一节 农业科研631
第二节 林业科研633
第三节 工业科研634
第四节 水利电力科研635
第五节 基建科研636
第六节 医药卫生科研636
第七节 其它科技636
第三章科学普及637
第一节 科普宣传637
第二节 科技交流637
第三节 技术培训638
第四节 科技支农638
第四章科研管理639
第一节 计划管理639
第二节 成果管理639
第三节 经费管理641
第二十八篇文化642
第一章群众文化642
第一节 文化馆(站)642
第二节 娱乐场所643
第三节 文化活动644
第二章文学艺术645
第一节 文学创作645
第二节 美术书法摄影646
第三节 音乐舞蹈647
第四节 民间文学648
第五节 民间艺术649
第三章戏曲 曲艺651
第一节 戏 曲651
第二节 曲艺653
第四章广播电影电视653
第一节 广播653
第二节 电影654
第三节 电视录像656
第五章图书档案657
第一节 图书馆657
第二节 图书发行657
第三节 档案658
第六章书刊通讯659
第一节 书刊659
第二节 通讯报道660
第七章管理660
第一节 管理机构660
第二节 文化市场管理661
第八章文物661
第一节 古文化遗址661
第二节 古建筑662
第三节 革命纪念地664
第四节 馆藏文物665
第五节 文物管理666
第二十九篇医药卫生667
第一章机构667
第一节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667
第二节 乡镇卫生院670
第三节 村卫生所670
第四节 私人诊所670
第五节 医疗室671
第二章卫生671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671
第二节 公共卫生672
第三章防疫保健674
第一节 疾病防治674
第二节 妇幼保健678
第四章医疗680
第一节 中医青草医680
第二节 西 医680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682
第五章药材药械682
第一节 药材资源682
第二节 药材种植684
第三节 药材收购684
第四节 药材加工炮制685
第五节 药品药械购销686
第六章管理687
第一节 医疗制度管理687
第二节 医政管理688
第三节 药政管理689
第三十篇体育690
第一章 传统体育690
第二章群众体育693
第一节 农民体育693
第二节 职工体育693
第三节 老年人体育694
第三章学校体育695
第一节 幼儿体育695
第二节 小学体育695
第三节 中学体育696
第四节 少年业余体育学校697
第四章体育竞赛与体育人才697
第一节 体育竞赛697
第二节 体育人才702
第五章机构设施703
第一节 机构703
第二节 设施703
第三十一篇旅游704
第一章风景名胜704
第一节 鸳鸯溪风景名胜区704
第二节 仙山牧场风景区708
第三节 九仙山风景区709
第四节 其他景点709
第二章革命纪念地714
第一节 革命烈士陵园714
第二节 岩后红军洞714
第三节 棠口和双溪新四军驻地旧址714
第四节 上楼战斗纪念地715
第三章景区开发与管理715
第一节 资源开发715
第二节 景区保护716
第三节 旅游宣传717
第四节 旅游服务717
第三十二篇宗教720
第一章佛教720
第一节 源流720
第二节 组织活动经费723
第二章道教726
第一节 源流726
第二节 宫观727
第三章基督教728
第一节 传播728
第二节 活动 经费731
第三十三篇风俗733
第一章生产习俗733
第一节 农事733
第二节 习艺734
第三节 饲养734
第四节 商贸735
第五节 建房狩猎735
第二章生活习俗736
第一节 服饰736
第二节 饮食737
第三节 居住739
第四节 行旅740
第三章礼仪习俗741
第一节 婚嫁741
第二节 生育743
第三节 寿庆743
第四节 丧葬744
第五节 交际745
第四章 节岁习俗746
第五章 民间信仰748
第六章良风美德749
第一节 传统美德749
第二节 时代新风751
第七章迷信陋习752
第一节 迷信752
第二节 陋 习753
第三十四篇方言756
第一章语音756
第一节 声韵调756
第二节 连读音变757
第三节 文白异读761
第四节 同音字表764
第二章 分类词表780
第三章语法举例787
第一节 词语配搭787
第二节 语法例句788
第四章标音举例790
第一节 谚语790
第二节 俗语格言791
第三节 民歌792
第四节 故事792
第三十五篇人物795
第一章 人物传795
第二章 人物表830
附录853
一、旧志序选853
二、重要文献辑录856
三、诗文选辑859
限外辑要863
资助《屏南县志》出版的单位和个人名单869
本志编纂始末876
《屏南县志》编审机构人员名单878
1999《屏南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升荣主编;毛云岑,张正锐,杨永东等副主编;屏南县地方志编纂 1999 北京:方志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屏南县地名录
- 1982
-
- 石屏县志 14
- 1938
-
- 石屏县志 13
- 1938
-
- 石屏县志 11
- 1938
-
- 石屏县志 12
- 1938
-
- 石屏县志 10
- 1938
-
- 石屏县志 9
- 1938
-
- 石屏县志 8
- 1938
-
- 石屏县志 7
- 1938
-
- 石屏县志 6
- 1938
-
- 石屏县志 5
- 1938
-
- 石屏县志 4
- 1938
-
- 石屏县志 3
- 1938
-
- 石屏县志 1
- 1938
-
- 石屏县志 2
- 1938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