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求取 ⇩

本书的体系、结构与基本论点1

第一章导论6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6

一、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6

二、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必要性7

第二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9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9

二、按劳分配10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11

一、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11

二、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2

三、社会主义生产目的14

第四节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经济规律15

一、关于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15

二、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律:价值规律16

三、关于经济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18

第五节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20

一、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和商品性的统一20

二、指令性计划20

三、指导性计划21

四、市场调节23

五、我国的计划体制23

第六节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24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只是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创造前提24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25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26

四、对外开放28

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30

六、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建设30

第二章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分析的前提32

第一节计划和市场32

一、计划管理范围32

二、价格32

三、计划管理方法33

四、商品市场和资金市场34

五、劳务市场35

六、科学技术成果的有偿转让:技术市场35

第二节多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37

一、全民、集体、个体经济的地位37

二、资源开发的所有制和经营形式38

三、新型的经济联合体39

第三节企业地位39

一、企业的法人地位39

二、企业破产问题40

三、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41

四、企业内部关系41

五、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42

六、社会主义企业活力的性质42

第四节经济立法、经济监督和经济信息系统43

一、纯经济分析的适用性和局限性43

二、经济立法46

三、经济监督46

四、经济信息系统47

五、新旧经济体制交替时期的“过渡性症状”48

第一篇国民经济运行52

第三章国民收入的形成和分解52

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形成52

一、生产活动52

二、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53

三、按最终产品价值计算的社会总产值54

四、国民收入55

五、国民收入形成过程56

第二节国民收入的分解58

一、社会总供给58

二、社会总需求58

三、国民收入的价值构成60

第三节国民收入的价值运动:封闭条件下的情况61

一、封闭型经济的含义61

二、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价值平衡62

三、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67

四、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再分配69

五、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价值平衡71

六、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73

第四节国民收入的价值运动:开放条件下的情况75

一、开放型经济的含义75

二、开放条件下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价值平衡76

三、开放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79

四、开放条件下影响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其他项目81

第四章国民经济中的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85

第一节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的统一85

一、总量的价值平衡的局限性85

二、实物平衡概念85

三、封闭型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两种平衡实现的条件86

四、封闭型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两种平衡实现的条件90

五、净出口、净资金流出与两种平衡的实现92

六、侨汇收入和支出、出入国境者的支出、劳务进出口与两种平衡的实现95

七、总量意义上价值平衡与实物平衡的统一96

第二节价值平衡、实物平衡的自行调整97

一、价值平衡、实物平衡自行调整的含义97

二、价值平衡、实物平衡自行调整的机制98

三、价值平衡、实物平衡自行调整的局限性99

第三节财政、信贷和两种平衡之间的关系102

一、财政在价值平衡实现过程中的作用102

二、信贷在价值平衡实现过程中的作用105

三、财政、信贷与总量的实物平衡107

四、财政、信贷收支差额的累积性效应111

第四节社会主义经济中总量失衡问题的提出116

一、失衡与总量失衡116

二、财政信贷调整前的失衡与调整后的失衡116

三、社会主义经济中出现总量失衡的可能性117

四、对社会主义经济中总量失衡的认识120

第五章国民经济中的部门结构和部门间的经济联系121

第一节封闭条件下的部门结构121

一、从结构的角度看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121

二、部门的划分122

三、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按部门分解123

四、关于三次产业的划分126

第二节开放条件下的部门结构128

一、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128

二、开放条件下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按部门分解129

三、开放条件下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平衡公式的另一种表述132

第三节部门间的经济联系133

一、投入,产出,消耗系数133

二、直接消耗,间接消耗133

三、最终产品的部门结构134

四、部门间的实物平衡137

五、部门内部的经济联系138

六、包括中间产品在内的“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140

七、部门结构和就业142

第四节社会主义部门结构的协调144

一、讨论的出发点144

二、两大部类概念及其与部门结构分析的统一145

三、为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所要求的部门结构调整153

四、对最优部门结构的理解156

五、社会主义部门结构协调的基本原则159

第五节社会主义经济中结构性失衡问题的提出161

一、结构性失衡的含义161

二、部门结构关系的自行调整及其局限性162

三、财政、信贷与部门结构的调整163

四、对社会主义经济中结构性失衡的认识165

第二篇企业经济活动167

第六章企业的成本和收益167

第一节企业的成本167

一、企业成本的定义167

二、成本中的固定部分和非固定部分168

三、平均成本169

四、边际成本170

五、企业的投入171

六、企业的内部经济与不经济172

第二节企业的收益174

一、企业收益的定义174

二、企业利润175

三、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176

四、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177

五、目标利润和目标收益178

六、目标利润率和实际利润率179

七、利润率的其他形式180

第三节企业经营中的价格问题181

一、价格的构成181

二、非限制性市场与企业价格的决定182

三、限制性市场与企业价格的决定183

四、计划价格偏低和偏高的后果184

五、计划价格与市场上自然形成的价格之间的关系185

第四节企业之间在成本和收益方面的相互影响188

一、企业之间在成本方面的相互影响188

二、企业之间在收益方面的相互影响190

三、企业的外部经济与不经济192

第七章企业的生产决策和存货调整194

第一节企业的生产决策194

一、企业生产决策的含义194

二、机会成本194

三、生产要素替代195

四、企业的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和内含型扩大再生产196

五、技术创新类型197

六、企业计划的平衡198

第二节企业生产经营条件的不确定性200

一、企业内部条件的不确定性200

二、企业外部条件的不确定性201

三、不确定环境中企业生产决策的原则202

第三节企业存货调整203

一、企业存货概念203

二、目标存货水平与实际存货水平203

三、企业存货的经常调整205

四、价格预期对企业存货调整的作用206

五、供给不足和限制性市场条件下的企业存货调整208

第四节企业存货调整与市场商品可供量变动之间的关系209

一、市场商品可供量概念209

二、市场商品可供量的总量与结构210

三、从企业存货调整看经济中的总量失衡问题211

四、从企业存货调整看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213

第八章企业的资金筹集和资金运用214

第一节企业资金的循环和周转214

一、企业资金概念214

二、企业资金循环215

三、企业资金各种形态的并存216

四、企业资金周转216

五、固定资金周转217

六、流动资金周转218

第二节企业的资金筹集219

一、企业资金筹集的含义219

二、企业资金来源219

三、企业资金筹集的代价220

四、企业资金筹集决策221

五、企业的国外资金来源222

六、租赁:企业资金筹集的另一种形式223

第三节企业的资金运用224

一、企业资金运用的分类224

二、企业投资的有效性225

三、企业资金的时间价值226

四、投资回收期概念226

五、投资的风险性227

第四节企业资金由货币形态向实物形态的转化228

一、从国民经济的角度看企业资金的来源228

二、国民经济中资金筹集的限额230

三、从总量上看企业资金由货币形态向实物形态的转化231

四、企业自筹资金的转化问题233

五、从结构上看企业资金由货币形态向实物形态的转化234

六、企业资金形态的转化与国民经济中的失衡的关系235

第三篇个人经济行为238

第九章个人作为消费者238

第一节个人可支配收入238

一、个人收入238

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确定238

三、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分解239

第二节个人消费支出241

一、个人消费动机的假定241

二、影响个人消费支出的货币因素242

三、影响个人消费支出的商品因素243

四、个人消费支出的去向244

五、个人消费结构的变化246

六、个人消费水平的不可逆性247

第三节个人消费品存量调整248

一、个人消费品存量248

二、个人消费品存量调整的目的249

三、个人消费品存量调整的不规则性250

四、个人消费品存量调整与市场消费品可供量252

五、市场消费品可供量的结构252

第四节个人现金持有额调整255

一、个人现金持有额255

二、个人现金持有额调整的目的255

三、个人现金持有额调整的不规则性256

四、个人现金持有额调整与国民经济中现金流通之间的关系257

五、个人现金特有额调整与总量失衡之间的关系260

第十章个人作为投资者263

第一节个人的投资行为263

一、个人投资行为的含义263

二、个人的间接生产经营活动和直接生产经营活动264

三、个人直接生产经营的成本266

四、个人直接生产经营的收益267

五、个人生产经营净收入的分解267

六、个人生产经营净收入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269

第二节个人资产形式的选择270

一、个人资产形式选择的含义270

二、个人资产形式选择过程中经济因素的作用271

三、个人资产形式选择过程中非经济因素的作用273

四、个人资产形式选择的不规则性273

第三节个人资产形式的调节机制274

一、个人资产形式的自行调节274

二、个人资产形式的政府调节275

第四节个人资产形式调整对国民经济运行和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277

一、个人资产形式调整的含义277

二、个人资产形式调整和消费品市场的变动277

三、个人资产形式调整和生产资料市场的变动278

四、个人资产形式调整和社会的资金供给280

五、个人资产形式调整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282

六、个人资产形式调整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283

第四篇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协调285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经济调节手段体系285

第一节给定经济体制前提下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285

一、社会主义社会中企业、个人、政府之间的经济关系285

二、企业、个人、政府之间货币收入流转的正常进行287

第二节宏—微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与总量失衡的现实性288

一、微观经济对宏观经济的多方面的影响288

二、总量失衡的一种表现:经济停滞288

三、总量失衡的另一种表现:通货膨胀290

四、宏—微观经济的不协调与经济停滞291

五、宏—微观经济的不协调与通货膨胀292

第三节宏—微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与结构性失衡的现实性293

一、结构性失衡现实性问题的提出293

二、某些关键性产品的供给过剩与经济停滞294

三、某些关键性产品的供给不足与通货膨胀296

四、总量失衡与结构性失衡并发的现实性296

五、总量失衡与结构性失衡并发的表现297

第四节政府的经济调节在协调宏—微观经济方面的作用299

一、政府的经济调节的意义299

二、政府的价格调节与宏—微观经济的协调299

三、政府的财政调节与宏—微观经济的协调301

四、政府的金融调节与宏—微观经济的协调304

五、政府的汇率调节与宏—微观经济的协调306

第五节政府各种经济调节手段的配合使用310

一、需求调节和供给调节的比较310

二、价格调节、财政调节、金融调节的比较312

三、“双松”、“双紧”和“松紧配合”314

四、再论“松紧配合”的实用性316

五、对社会主义经济调节手段体系的理解317

第十二章不断调整中的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资金市场之间的关系319

第一节社会经济的自我调理功能和二元机制的作用319

一、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性319

二、社会经济的自我调理功能321

三、市场机制作用的再认识322

四、政府调节作用的再认识323

五、二元机制的含义325

六、二元机制的作用的局限性326

第二节微观经济单位的活力和微观经济活动的自发性327

一、微观经济单位活力的源泉327

二、自负盈亏的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328

三、微观经济活动的自发性329

第三节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资金市场的相互制约关系331

一、微观经济活动的自发性在三个市场上的表现331

二、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332

三、商品市场和资金市场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334

四、关于企业自筹投资的意愿和消费者爱好的满足问题336

第四节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三个市场之间关系的调整337

一、对货币数量问题的进一步表述337

二、市场供不应求条件下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控制338

三、市场供大于求条件下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控制341

四、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控制与三个市场的协调341

五、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控制这一调节手段的性质344

六、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控制在社会主义经济调节手段体系中的地位345

七、关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控制问题的进一步探讨347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经济中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趋向351

第一节资源配置中的价格问题351

一、资源配置的含义351

二、资源配置的机制351

三、资源配置价格概念353

四、资源配置中价格问题的两条研究途径354

五、资源配置价格与价值之间的间接关系357

第二节资源配置的合理化358

一、资源配置合理化的含义358

二、资源配置与内部经济变动之间的关系359

三、资源配置与外部经济变动之间的关系360

四、资源配置与社会边际收益361

五、资源配置价格与市场对资源投入的调节363

六、资源配置价格与政府对资源投入的调节364

第三节资源配置中的补偿问题365

一、资源投入个别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的不一致365

二、补偿的非自发性366

三、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367

四、两种补偿方式的兼用368

五、资源配置中的直接补偿的负担370

六、资源配置中的间接补偿的负担371

第四节资源合理配置与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化372

一、给定的经济体制前提下资源配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72

二、劳动力流动和人力资源配置374

三、两种用工制度的比较376

四、对经济体制改革与资源配置合理化之间关系的认识378

五、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379

六、工资攀比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索380

七、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协调是一个长期趋势387

第五篇社会规范与个人行为的协调390

第十四章利益、动力和行为准则390

第一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390

一、国家利益390

二、集体利益390

三、个人利益391

四、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392

第二节利益与动力的关系394

一、关于动力来自物质利益的假设394

二、从动力来自物质利益的假设出发考察社会主义经济运行问题394

三、动力来自物质利益的假设的局限性395

四、从更广泛的角度考察利益与动力之间的关系396

五、动力递减问题397

六、动力并非全部来自利益的假设398

第三节行为准则的探讨400

一、行为准则的含义400

二、行为准则的规范性质401

三、社会规范问题的提出402

四、个人经济行为评价标准403

五、个人经济行为评价标准的检验404

第十五章收入分配和收入调节406

第一节给定经济体制前提下个人收入的差距406

一、个人收入的来源和性质406

二、个人劳动收入的差距407

三、个人资产收入的差距408

四、个人的福利性收入的差距409

第二节给定经济体制前提下对个人收入的调节410

一、收入调节的含义410

二、国家、集体和社会团体收入调节的比较412

三、收入调节的必要性413

四、收入调节的限度414

五、国家调节个人收入的其他方式415

第三节关于非按劳分配收入的进一步考察418

一、非按劳分配收入的性质418

二、对非正常的个人资产收入的调节419

三、正常的与非正常的个人资产收入之间的界限421

四、个人劳动收入中非按劳分配因素带来的部分追加收入423

第十六章经济学中的伦理原则426

第一节收入分配的合理性问题426

一、按劳分配中的平等权利和不平等权利426

二、现实经济中收入分配合理性问题的探讨427

三、非正常的个人资产收入数额限度的确定430

第二节社会安定、平等、效率430

一、收入分配合理性问题的引伸430

二、平等与平均主义的原则区别432

三、用历史的观点来理解社会主义社会中“平等与效率的关系”433

四、关于“社会不安定不一定来自社会不平等”的假设434

五、关于“经济效率不一定来自收入分配差距”的假设436

第三节社会主义经济中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437

一、经济学的规范研究437

二、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是非善恶问题437

三、以“劳动者的最大利益”作为尺度438

四、经济效率与经济中的“是非善恶”440

第六篇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443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综合体系443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443

一、经济发展目标443

二、社会发展目标445

三、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446

四、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的矛盾447

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层次448

一、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不同层次448

二、目标层次与目标综合性之间的关系449

三、目标层次与目标的现实性450

第三节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未来社会经济远景的设想451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451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452

三、进入发达阶段以后453

四、未来的社会经济远景的设想454

五、社会成员的认识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变化456

第十八章目标的动态相对平衡性和发展战略的选择458

第一节目标的动态相对平衡性458

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458

二、发展战略研究中的平衡方法458

三、动态相对平衡概念458

四、不平衡的界限460

五、经济变动的社会承受力的探讨461

第二节“供给略大于需求”的经济与“需求略大于供给”的经济的比较465

一、供求动态相对平衡的两种表现465

二、“供给略大于需求”的经济的主要特征465

三、“需求略大于供给”的经济的主要特征466

四、“需求略大于供给”的经济的现实性467

五、学会在“需求略大于供给”的环境中发展社会主义经济469

第三节封闭的二元经济结构与开放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比较471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含义471

二、封闭的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471

三、开放的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472

四、开放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措施473

第四节基本内向型经济与基本外向型经济的比较477

一、基本内向型开放经济477

二、基本外向型开放经济478

三、基本内向型开放经济与基本外向型开放经济之间的选择479

四、以基本内向型为主的开放经济的设想479

五、某些地区和某些部门的基本外向型开放经济的设想480

六、经济特区的发展战略481

第五节早熟消费与滞后消费的比较482

一、消费与生产的同步问题482

二、消费的滞后483

三、消费的早熟483

四、消费滞后与消费早熟的利弊484

五、消费的适度滞后的探讨485

六、对消费的引导和对消费支出增长率的控制486

第六节经济增长与投资的合理性489

一、经济增长与投资的关系489

二、投资的合理性491

三、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就业问题494

四、长期货币回笼渠道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498

五、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500

第七节外汇平衡与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平衡的关系503

一、外汇平衡与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平衡之间的矛盾503

二、从增加供给着手来解决这一矛盾507

三、“出口带动增长”问题的探讨512

四、合理外汇储备的调整515

第十九章衡量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程度的标志518

第一节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518

一、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最高层次:对人的研究518

二、人不是为了生产,生产是为了人518

三、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人519

四、宏观生产目的和微观生产目的的一致性519

五、人支配物还是物支配人520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的进一步认识520

一、人民群众参加民主管理的深刻意义520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521

三、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和新价值观念的确立521

第三节对人的关心和培养的检验523

一、生活质量概念523

二、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条件523

三、对生活质量状况的衡量的不同研究途径524

四、社会主义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探讨525

五、名义的生活质量和实际的生活质量526

第四节社会的评价标准526

一、从关心人和培养人的角度来考察社会的评价标准526

二、社会评价标准体系527

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进一步认识528

第二十章经济学的使命——代结束语531

第一节经济学是社会启蒙的科学和社会设计的科学531

一、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531

二、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层次531

三、经济学是社会启蒙的科学532

四、经济学是社会设计的科学532

五、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关系533

第二节经济学的方法533

一、经济学方法与经济理论的关系533

二、根据所研究的课题采取不同的方法534

三、经济学研究的精密化和非精密化535

第三节经济学的生命在于创新536

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536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将依靠集体的智慧不断丰富和发展537

三、经济学的争鸣和繁荣538

四、经济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539

后记541

1996《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厉以宁著 1996 北京:商务印书馆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学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976 PDF版)
学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976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950年10月第1版 PDF版)
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950年10月第1版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1994 PDF版)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
1994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989 PDF版)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989
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部分(1983 PDF版)
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部分
1983 辽宁财经学院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985 PDF版)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985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部分(1989 PDF版)
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部分
1989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989 PDF版)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989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985 PDF版)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985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编(1994 PDF版)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编
1994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985 PDF版)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985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1988 PDF版)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
1988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985 PDF版)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985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987 PDF版)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987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989 PDF版)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989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