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求取 ⇩

绪论1

上编7

第一章战后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总格局7

第一节两极与两极体制下的世界7

一、雅尔塔体制及影响7

二、两大阵营的对峙8

第二节多极化世界格局的出现14

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5

二、中苏关系破裂和社会主义阵营解体16

三、美法矛盾和帝国主义的分化17

四、三个世界20

五、美苏从争霸到缓和20

六、西欧联合趋势和独立自主倾向加强24

七、日本迅速崛起24

第三节雅尔塔体制的彻底崩溃25

一、东欧的离心倾向和剧变26

二、德国的统一28

三、海湾战争29

四、苏联解体,两极世界格局正式结束31

五、新旧格局交替转型的时代34

第二章战后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总格局38

第一节三足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38

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沿革38

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41

三、三大经济区域的鼎立之势45

第二节新技术革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48

一、新技术革命概况48

二、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52

三、高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问题55

第三节本世纪末世界经济面临的新问题57

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发展不平衡,竞争日趋激烈57

二、关于乌拉圭回合谈判59

第三章和平与发展面临新挑战62

第一节和平面临新挑战62

一、战后东西方冷战曾经严重危害世界和平63

二、战后总体和平的维持65

三、和平面临的新问题68

第二节南北关系的由来、现状及趋势74

一、什么是南北关系75

二、发展中国家为改变南北关系的状况所作的努力及南北关系的现状76

三、问题与前景79

第三节全球性的问题与挑战82

一、环境危机83

二、人口爆炸84

三、爱滋病的威胁85

第四章国际组织在当代国际事务中的作用88

第一节国际组织的形成及其作用88

一、国际组织的形成及其地位88

二、国际组织的发展及其分类90

三、国际组织在当今国际事务中的作用93

第二节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94

一、联合国的成立与宗旨94

二、联合国的组织机构98

三、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104

第三节集团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107

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08

二、不结盟运动110

三、七十七国集团112

四、美洲国家组织112

五、非洲统一组织113

六、阿拉伯国家联盟114

七、东南亚国家联盟114

下编119

第一章胜利与悲剧——战后苏联的历程及其终结119

第一节伟大的成就和潜伏的隐患119

一、走向超级大国119

二、强国背后的危机及其根源121

第二节几度改革和最终走向124

一、赫鲁晓夫改革的尝试124

二、勃烈日涅夫的十八年128

三、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的短暂执政130

四、戈尔巴乔夫执政六年的苏联走向131

第三节大国沙文主义的轨迹——苏联外交战略的演变133

一、斯大林的“积极防御”外交战略133

二、赫鲁晓夫的“三和”外交战略135

三、勃烈日涅夫的“进攻战略”137

四、80年代以来苏联的外交战略139

第四节政权易主 联盟解体141

一、分崩离析141

二、“独联体”前景难测142

第二章一个万花筒的世界——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及其剧变144

第一节复杂的政治状况145

一、东欧各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145

二、战后持续不断的政治事件147

三、战后东欧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改革150

第二节畸型的经济模式152

一、战后初期的经济状况和经济体制152

二、东欧各国经济建设的成就155

三、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东欧经济发展中的困顿157

四、改革进程中的三次浪潮与三种模式158

第三节多重的外交政策160

一、前南斯拉夫的不结盟外交161

二、渐趋走出孤立的阿尔巴尼亚外交162

三、东欧6国的对外关系163

第四节剧变后的状况166

一、东欧政治大地震166

二、剧变后的政治状况167

三、剧变后的社会经济状况168

四、剧变后东欧国家的外交走势169

第三章光荣与梦想——美国的兴盛及其相对衰落172

第一节美利坚的分权政治172

一、分权与制衡173

二、总统独揽行政大权175

三、议会制度176

四、司法机构177

第二节从世界债主到债台高筑178

一、超级大国衰落的足迹178

二、纵然近黄昏,毕竟有夕阳180

第三节退色的“美国世纪”蓝图——美国外交战略方针的演变186

一、从罗斯福的世界主义到杜鲁门的遏制战略187

二、尼克松——福特的大国均势战略192

三、卡特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战略194

四、里根的新遏制战略195

五、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196

六、克林顿的外交战略和政策197

第四章昨天、今天与明天 西欧的复兴与自强199

第一节五光十色的政治制度199

一、西欧国家政治制度的类型199

二、西欧国家的文官制度202

三、西欧的“福利国家”与社会民主党203

四、西欧政治一体化206

第二节复兴与联合的发展道路209

一、西欧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209

二、欧洲共同体的成立与发展211

三、欧洲共同体经济一体化的实施213

第三节又即又离的外交政策215

一、战后西欧对外战略的演变216

二、西欧同美国的关系218

三、西欧同前苏联的关系220

四、西欧同第三世界的关系221

五、西欧同我国的关系223

第四节欧洲统一的理想与现实223

一、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224

二、欧洲面临的抉择225

第五章“菊花与刀”——日本的重建与腾飞228

第一节从天皇制到虚君议会制228

一、日本政治制度的演变228

二、日本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230

第二节恢复、飞跃及发展趋势234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234

二、日本经济的腾飞235

三、日本经济的发展趋势238

第三节走向政治大国241

一、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及途径241

二、日本的对外关系245

第六章历经磨难 曲折前进——发展中国家的艰辛历程254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概况254

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255

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特征258

三、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和作用261

第二节矛盾交织的东南亚和南亚263

一、东南亚各国和东盟的发展263

二、南亚各国和南亚区域合作的出现268

第三节中东问题与海湾战争271

一、中东问题的核心是阿以冲突272

二、阿拉伯国家的内部矛盾和海湾战争274

第四节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277

一、国际环境暂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277

二、国内矛盾激化,政局动荡,社会问题严重280

三、解决问题的出路和前瞻281

第七章屹立在东方的社会主义中国——中国的外交战略与对外关系283

第一节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283

一、不可动摇的原则283

二、丰富的基本内容284

三、鲜明的特点288

第二节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289

一、崭新外交 安边卫国290

二、睦邻友好 反对两霸291

三、广交朋友 反对霸权293

四、独立自主 开创新局面295

第三节国际社会中的中国299

一、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99

二、合理的主张 切实的行动300

第四节中国与国际新秩序302

一、国际格局与新秩序303

二、迥然不同的新秩序观303

三、长期而又艰巨的斗争307

后记309

1993《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倪稼民,莫家柱主编 1993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987.05 PDF版)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987.05 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988 PDF版)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988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994 PDF版)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994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996 PDF版)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996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1987 PDF版)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
1987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988 PDF版)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988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997 PDF版)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997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991 PDF版)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991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989 PDF版)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989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1989.02 PDF版)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
1989.02 成都市: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988 PDF版)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988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988 PDF版)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988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992 PDF版)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992 北京:时事出版社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989 PDF版)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989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997 PDF版)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997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