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丛书 湖北英山方言志》求取 ⇩

第一章导言1

1.1 地理概况1

1.2 历史沿革和人口情况2

1.3方言归属和境内方言差异3

1.3.1 方言归属3

1.3.2 境内方言的差异4

1.4 英山县境内方言差异示意图13

第二章语音14

2.1音标符号14

2.1.1 辅音14

2.1.2 元音15

2.1.3 声调符号16

2.2国际音标与汉语拼音方案对照表16

2.2.1 声母对照表16

2.2.2 韵母对照表17

2.3语音分析18

2.3.1 声母18

2.3.2 韵母19

2.3.3 声调20

2.4 声韵调配合表22

2.5语音的组合变化56

2.5.1 连读音变56

2.5.2 轻声58

2.5.3 同化60

2.5.4 合音60

2.5.5 儿化61

2.6方音的历史演变65

2.6.1 声母65

2.6.2 韵母73

2.6.3 声调88

2.6.4 文白异读90

第三章同音字表92

第四章英山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的比较124

4.1 声母的比较124

4.2 韵母的比较127

4.3 声调的比较135

第五章词汇136

5.1 词义的缩小136

5.2 词义的扩大137

5.3 词义的转移139

5.4 词义对换140

5.5 古词遗留140

5.6分类词表146

5.6.0凡例146

5.6.1 天文147

5.6.2 地理148

5.6.3 时令、时间148

5.6.4 农业150

5.6.5 商业151

5.6.6 交通、邮电152

5.6.7 动物152

5.6.8 植物155

5.6.9 房舍156

5.6.10 衣料、服饰157

5.6.11 器具158

5.6.12 饮食、食品160

5.6.13 交际161

5.6.14 红白大事163

5.6.15 迷信165

5.6.16 身体165

5.6.17 疾病166

5.6.18 人品、职业167

5.6.19 亲属、人称168

5.6.20 教育、文化170

5.6.21 动作171

5.6.22 动词175

5.6.23 名词178

5.6.24 位置179

5.6.25 代词179

5.6.26 副词、介词180

5.6.27 量词182

5.6.28 形容词182

5.6.29 词的比喻义188

5.6.30 词的借代义189

第六章语法特点190

6.1词的构成190

6.1.1 一些特殊的构词格式190

6.1.2 词缀193

6.1.3 一些特殊的构词成分194

6.1.4 词的合成196

6.1.5 儿韵的语法作用197

6.2词类198

6.2.1 代词198

6.2.2 副词199

6.2.3 助词201

6.2.4 介词203

6.2.5 方位词204

6.2.6 语气词204

6.3句子的基本结构207

6.3.1 词序颠倒207

6.3.2 附加状语208

6.3.3 名词作状语208

6.3.4 双宾语位置次序颠倒208

6.3.5 宾语位置变化208

6.3.6 处置句209

6.3.7 比较句209

6.3.8 “要……不……”式210

6.3.9 “动词+不赢的动词”式210

6.3.10 “X得?式要+X?得了”式210

6.3.11 “动词+不倒+哪个(哪里)+得是”式211

6.3.12 程度补语“不过”211

6.3.13 使动句211

6.3.14 状语后置211

第七章标音举例212

7.1 谚语212

7.2 谜语233

7.3 歇后语243

1989《地方史志丛书 湖北英山方言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淑梅 1989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科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