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心理学》求取 ⇩

第一章审判心理学之内容1

一、前言1

二、审判心理学之价值3

三、审羊心理学之功用4

四、审判心理学之对象6

五、审判心理学之范围7

六、审判心理学与法学之关系8

七、审判心理学之性质10

八、审判心理学之发展11

九、结语13

第二章诉讼行为之特征15

第一节刑事诉讼行为之构造15

一、前言15

二、行为之要索16

三、诉讼行为之特征18

四、诉讼行为之主体19

五、角色19

六、环境21

七、情况22

八、结语23

第二节刑事诉讼行为之能力25

一、前言25

二、诉讼能力之内容26

三、审判官之诉讼能力27

四、 当事人之诉讼能力28

五、第三人之诉讼能力30

六、诉讼能力欠缺之原因33

七、诉讼能力之欠缺及其影响34

八、结语35

第三节刑事诉讼行为之意思与表示37

一、前言37

二、诉讼意思之分类38

三、诉讼意思之形成过程39

四、 诉讼意思之表示过程40

五、意思之欠缺41

六、言语表示之错误41

七、结语44

第四节刑事诉讼行为与情报45

一、前言45

二、情报源46

三、情报之分类48

四、情报之媒体49

五、被告之行为与犯罪情报50

六、情报之蒐集53

七、情报之判断54

八、情报之测量55

九、结语58

第五节刑事诉讼行为与传达59

一、前言59

二、传达之分类60

三、传达之要素62

四、传达之途径63

五、传达之阻碍64

六、传达之效果65

七、诉讼关系人之传达66

八、结语68

第六节刑事诉讼行为与交互作用69

一、前言69

二、交互作用之种类70

三、交互作用之要素71

四、交互作用之途径72

五、交互作用与人际关系73

六、团体内之交互作用75

七、刑事诉讼之交互行为76

八、结语77

第七节刑事评讼行为与情绪反应78

一、前言78

二、刑事诉讼行为与情绪79

三、各种强烈情绪之特征80

四、情绪与体内变化82

五、情绪与体外变化83

六、情绪与运动反应85

七、情绪与发声反应85

八、生理变化之测量86

九、结语87

第八节 总结88

第三章陈述89

第一节陈述之基础89

一、前言89

二、陈述之要件90

三、陈述之意思92

四、陈述之内容93

五、陈述之方式95

六、结语96

第二节言词陈述之特征97

一、前言97

二、陈述之欲望98

三、陈述之习惯100

四、陈述之态度100

五、陈述所受之暗示101

六、陈述之障碍102

七、结语103

第三节陈述人类型104

一、前言104

二、不安之陈述人105

三、轻率之陈述人107

四、 饶舌之陈述人108

五、幻想之陈述人109

六、执拗之陈述人110

七、敏感之陈述人111

八、冷淡之陈述人112

九、结语114

第四节书面陈述115

一、前言115

二、书面陈述之证据上意义117

三、书写之日期118

四、书写之环境119

五、书写者之精神状态120

六、书写位置121

七、结语122

第五节陈述错误之原因123

一、前言123

二、错觉124

三、追想错误125

四、自我暗示126

五、言词陈述之错误127

六、书面陈述之错误128

七、描绘之错误129

八、结语130

第六节陈述与情报之传达131

一、前言131

二、情报传达之基本模式131

三、影响情报传达正确之因素133

四、结语134

第四章讯问137

第一节讯问之基础137

一、前言137

二、讯问之基本观念138

三、讯问之种类139

四、讯问之方法141

五、讯问之技巧143

六、讯问之用语144

七、讯问之态度146

八、讯问之时机147

九讯问之处所148

十、结语149

第二节心理学讯问法150

一、前言150

二、联想反应讯问法151

三、复诵讯问法153

四、 催眠讯问法154

五、精神分析讯问法155

六、麻醉分析讯问法156

七、自由接谈讯问法157

八、仪器侦测讯问法158

九、结语160

第三节对于特别性格者之讯问161

一、前言161

二、对于妇女之讯问162

三、对于儿童之讯问164

四、对于老人之讯问165

五、对于精神耗弱者之讯问166

六、对于瘖哑人之讯问167

七、对于盲人之讯问168

八、对于垂死者之讯问170

九、结语171

第四节讯问与情报之蒐集172

一、前言173

二、讯问与刺激反应之关系174

三、情报之供给175

四、 情报之隐藏176

五、冗长之陈述与情报177

六、反覆讯问与情报178

七、 情报之瞭解178

八、情报之误解179

九、结语180

第五章诘问183

一、前言183

二、诘问之种类184

三、诘问之前提要件186

四、诘问之目的190

五、诘问之方法192

六、对于特殊证人之诘问194

七、诘问之滥用197

八、诘问之禁止198

九、结语200

第六章对质203

一、前言203

二、对质之种类204

三、对质之命令与请求207

四、对质者之个人差异208

五、对质者之自己矛盾陈述211

六、对质与自动制御213

七、对质与辨认214

八、对质之处所214

九、结语216

第七章擧证217

第一节擧证行为之性质217

一、前言217

二、擧证与自由心证218

三、举证之种类219

四、 主张与证据220

五、擧证者之责任221

六、擧证与法庭斗争222

七、擧证与诉讼行为223

八、擧证之方式224

九、结语225

第二节擧证之准备226

一、前言226

二、擧证之方针227

三、证据之发见228

四、证据之选择229

五、证据之整理231

六、擧证计划之设计232

七、结语233

第三节擧证之过程234

一、前言234

二、证据之公开235

三、擧证之次序236

四、擧证之追加238

五、擧证之原则239

六、擧证之技术240

七、结语241

第四节擧证与辩论242

一、前言242

二、证据辩论之参与人243

三、证据辩论之对象244

四、辩论与反证245

五、证据辩论所受之制约246

六、结语247

第五节擧证之效果248

一、前言248

二、最佳证据提出之效果249

三、多数证据提出之效果250

四、证据先提出之效果251

五、反证提出之效果252

六、反对发问之效果253

七、证据辩论之效果254

八、结语255

第八章言词辩论257

一、前言257

二、辩论之方式258

三、辩论之原则259

四、辩论人应备之条件260

五、辩论人之类型261

六、法庭上之辩论人263

七、辩论之准备266

八、辩论之禁忌267

九、结语268

第九章证人与证言271

第一节证言之构造271

一、前言271

二、证言之种类272

三、证言之根据274

四、证言之内容274

五、证言与讯问276

六、证言陈述之前提要件277

七、 证言之要素278

八、结语279

第二节证言与知觉280

一、前言280

二、知觉能力281

三、知觉之前提要件282

四、知觉与感情284

五、知觉之方法285

六、知觉之选择性287

七、知觉之补充性287

八、辨别阈288

九、结语289

第三节证言与记忆290

一、前言290

二、记忆能力291

三、记忆之前提要件292

四、记忆与感情293

五、记忆之方法294

六、再生停顿之原因295

七、结语296

第四节证言与陈述297

一、前言297

二、陈述能力298

三、陈述之前提要件299

四、陈述与感情300

五、陈述之方法302

六、作证之动机与陈述303

七、 拒绝作证之动机304

八、证人之陈述态度305

九、结语306

第五节证言与个人差异307

一、前言307

二、气质308

三、体型310

四、精神状态312

五、智能314

六、学识315

七、职业316

八、性别317

九、年龄318

十、结语319

第六节证言与集团影响320

一、前言320

二、家庭321

三、邻里323

四、工作场所324

五、学校325

六、政党325

七、宗教集会326

八、不法组织326

九、结语327

第七节证言与暗示329

一、前言329

二、闲谈330

三、讨论331

四、旁听332

五、宣传333

六、舆论333

七、流言334

八、结语335

第八节特殊证人之陈述336

一、前言336

二、被害人337

三、警察339

四、医师340

五、教师340

六、观护人341

七、少年342

八、结语343

第九节多数证人之陈述344

一、前言344

二、有集团意识之多数证人346

三、无集团意识之多数证人347

四、共同被害人348

五、共同被告349

六、结语350

第十节证人之辨认351

一、前言351

二、人物之辨认352

三、尸体之辨认354

四、语音之辨认355

五、处所之辨认356

六、车辆之辨认357

七、物件之辨认358

八、结语359

第十一节证言之正确性360

一、前言360

二、关于时日之证言361

三、关于距离之证言364

四、关于速度之证言365

五、关于数量之证言366

六、关于颜色之证言367

七、关于声音之证言368

八、关于陈述内容之证言370

九、关于气味之证言370

十、关于人体之证言371

十一、结语373

第十二节证言之真实性374

一、前言374

二、证言之准备376

三、证言之矛盾377

四、证言之修改378

五、证言之错误379

六、证人之坚持380

七、证人之夸大381

八、证人之隐瞒382

九、证人之偏颇383

十、结语384

第十三节伪证385

一、前言385

二、证人之分类386

三、伪证之动机387

四、虚伪陈述之范围389

五、虚伪陈述之发见389

六、伪证之自白390

七、具结之功用391

八、结语392

第十四节 总结393

第十章鉴定人与鉴定397

一、前言397

二、鉴定人之类型398

三、鉴定之意愿399

四、鉴定人之能力401

五、心理鉴定402

六、身体之检验403

七、尸体之检验405

八、文书鉴定406

九、鉴定人与诉讼关系人407

十、鉴定错误409

十一、结语412

第十一章告发人与告发413

一、前言413

二、告发之种类414

三、匿名密告415

四、假告密416

五、谎报417

六、犯人之告发418

七、悬赏广告与告发419

八、告发之奖励421

九、结语422

第十二章告诉人与告诉423

一、前言423

二、告诉人之类型424

三、告诉之动机425

四、告诉之错误426

五、告诉之撤回429

六、告诉之舍弃430

七、告诉之滥用431

八、诬告432

九、不告诉之心理434

十、结语436

第十三章自诉人与自诉439

一、前言439

二、自诉人之潜意识440

三、自诉人之意图441

四、撤回自诉之动机442

五、反诉之目的443

六、和解之心理444

七、自诉代理人之心理445

八、好诉妄想446

九、结语448

第十四章刑事被告与其诉讼行为449

第一节刑事被告之心理特征449

一、前言449

二、知觉450

三、回忆452

四、思考454

五、幻想455

六、结语456

第二节刑事被告之法庭心理457

一、前言457

二、被告所受之待遇与其心理458

三、被告在侦查庭之心理461

四、被告在公判庭之心理462

五、被告在法庭上之态度463

六、辩护人对被告心理之影响467

七、被告反证成功时之心理468

八、被告反证失败时之心理469

九、结语470

第三节单独刑事被告之诉讼行为472

一、前言472

二、刑事被告之主要诉讼行为474

三、诉讼行为与动机475

四、诉讼行为与防御计划476

五、诉讼行为与掩盖477

六、诉讼行为与社会压力479

七、诉讼行为与适应480

八、诉讼行为与挫折481

九、结语481

第四节共同刑事被告之诉讼行为483

一、前言483

二、共同被告之关系484

三、共同被告与辩护人486

四、共同被告之角色487

五、共同被告之共同防御488

六、共同被告之单独防御489

七、结语490

第五节刑事被告之陈述492

一、前言492

二、被告陈述之变化493

三、被告陈述之矛盾494

四、被告否认之心理495

五、被告承认之心理498

六、被告翻供之心理500

七、结语502

第六节刑事被告不利于己之陈述503

一、前言503

二、自白心理505

三、自认心理507

四、自首心理508

五、谎报自己犯罪之心理510

六、指认共犯之心理511

七、承认共犯关系之心理514

八、替罪供认之心理516

九、顶替受审与代替入狱之心理518

十、结语519

第七节刑事被告之有罪反应521

一、前言521

二、拒绝陈述522

三、谎言525

四、精神变化527

五、拒捕行为530

六、挫折攻击行为530

七、补偿行为532

八、逃逸行为534

九、结语535

第八节刑事被告之假装反应537

一、前言537

二、装伤539

三、装急病540

四、装精神病542

五、装痴呆543

六、装失忆544

七、装瘖哑或失语544

八、装盲或色盲546

九、装自杀547

十、结语546

第九节 总结549

第十五章辩护人与刑事案件之辩护553

一、前言553

二、辩护人之地位554

三、能力555

四、防御计划557

五、辩护与利益冲突559

六、诉讼行为560

七、态度562

八、辩护人与诉讼关系人563

九、辩护人与审判官566

十、共同辩护567

十一、结语568

第十六章检察官与其诉讼行为571

第一节检察官之职业心理571

一、前言571

二、性格572

三、能力573

四、态度574

五、意识构造575

六、认知系统577

七、人际关系578

八、情绪反应579

九、结语580

第二节侦查行为581

一、前言581

二、侦查计划582

三、侦查过程583

四、侦查之指挥584

五、侦查之方法585

六、科学侦查586

七、侦查讯问587

八、犯罪侦查与诉讼关系人589

九、结语591

第三节提起公诉行为592

一、前言592

二、公诉之提起与情报之评价593

三、公诉之提起与犯罪嫌疑594

四、检察官与上官之命令595

五、公诉之提起与告发人596

六、公诉之提起与舆论597

七、提起公诉之动机598

八、不起诉处分之动机599

九、结语600

第四节实行公诉行为601

一、前言601

二、起诉要旨之陈述602

三、擧证活动603

四、公诉之撤回604

五、论告605

六、检察官与被告606

七、检察官与审判官607

八、结语608

第五节 总结609

第十七章审判官与刑事审判611

第一节审判官之心理条件611

一、前言611

二、仁爱612

三、自制613

四、谦虚614

五、 精细615

六、勤勉616

七、忠诚616

八、勇气617

九、牺牲618

十、缄默619

十一、反省619

十二、结语620

第二节审判官之人格构成621

一、前言621

二、类型622

三、人格层623

四、家庭环境625

五、学校教育626

六、宗教信仰626

七、社会思潮627

八、结语628

第三节审判官之威信629

一、前言629

二、能力630

三、学识631

四、知识经验632

五、道德633

六、操守633

七、独立审判634

八、年龄635

九、性别636

十、结语637

第四节审理638

一、前言638

二、审理之形式639

三、审理之公开640

四、审理与法庭之仪式641

五、共同讨论642

六、诉讼指挥643

七、审判官与被告644

八、审判官与自诉人645

九、结语646

第五节审理中之讯问647

一、前言647

二、对被告之讯问649

三、对证人之讯问650

四、 对鉴定人之讯问651

五、审判官与少年被告及其家长652

六、审判官与证人654

七、审判官与鉴定人655

八、结语656

第六节审理中之证据调查657

一、前言657

二、证据调查之方法658

三、合议庭之证据调查659

四、证据调查之顺序660

五、证据声请之处理661

六、异议之处理662

七、证据调查之瑕疵664

八、结语665

第七节证据之判断665

一、前言666

二、关连性之判断667

三、合法性之判断668

四、任意性之判断669

五、信用性之判断670

六、综合判断671

七、证据判断之个人差异672

八、证据判断之错误674

九、结语675

第八节自由心证679

一、前言679

二、证明力之判断677

三、心证与潜意识679

四、心证与证据之性质680

五、心证形成之过程681

六、心证之形成与确率683

七、多数证言与心证684

八、鉴定结果与心证685

九、影响心证之因素686

十、结语687

第九节事实之认定688

一、前言688

二、假定之方法689

三、假定与推理690

四、假定与心证691

五、被告无辜之假定692

六、疑罪之解决方法693

七、推定693

八、事实误认之原因695

九、结语696

第十节法律之适用697

一、前言697

二、法律与裁判698

三、法律与传达699

四、法律与解释700

五、法律与推理701

六、法律适用过程702

七、起诉法条与法律之适用703

八、法律适用之错误704

九、结语706

第十一节量刑705

一、前言705

二、量刑之心理历程706

三、影响量刑之各种因素708

四、量刑失当之原因712

五、改正量刑失当之方法714

六、量刑与判决习惯715

七、量刑之豫测717

八、结语718

第十二节评议720

一、前言720

二、评议之召开721

三、评议与发言之次序722

四、评议之讨论723

五、评议之表决724

六、评议与事实之认定725

七、评议与自由心证726

八、评议与量刑727

九、结语728

第十三节判决729

一、前言729

二、判决之基准730

三、判决之公式731

四、判决与审判官之个性732

五、判决与审判官之习惯733

六、判决与良心734

七、影响判决之因素735

八、判决之豫测736

九、结语737

第十四节 总结739

第十八章刑事诉讼程序741

一、前言741

二、诉讼关系742

三、诉讼角色743

四、诉讼行为744

五、诉讼法规744

六、诉讼阶段746

七、诉讼系统747

八、诉讼进行749

九、结语750

1988《审判心理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蔡墩铬著 1988 水牛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审判(1999 PDF版)
审判
1999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审判(1995 PDF版)
审判
1995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审计心理学(1992 PDF版)
审计心理学
1992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审判心理学(1989 PDF版)
审判心理学
1989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刑事审判心理学(1989 PDF版)
刑事审判心理学
1989 北京:群众出版社
审判学概论(1989 PDF版)
审判学概论
1989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审讯心理学(1990 PDF版)
审讯心理学
1990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审判(1982 PDF版)
审判
1982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刑事审判学(1992 PDF版)
刑事审判学
1992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审判(1981 PDF版)
审判
1981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审判(1984 PDF版)
审判
1984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审美心理学(1991 PDF版)
审美心理学
1991 北京:人民出版社
医学审美心理学(1997 PDF版)
医学审美心理学
1997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摄影审美心理学(1987 PDF版)
摄影审美心理学
1987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问题(1985 PDF版)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1985 北京市:群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