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及考试用书 宪法概要》求取 ⇩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1

第一节 宪法的语意1

第二节宪法的意义2

一、社会契约说的论理2

二、宪法的固有意义与近代意义2

三、宪法的实质意义与形式意义3

第三节宪法的分类4

一、近代宪法的分类4

二、宪法存在论的分类7

三、权力分立的分类8

第四节宪法的法律性质与地位9

一、宪法的法律性质9

二、宪法的特性10

三、宪法体系之层级构造11

四、宪法与法律及命令14

第五节宪法的法源16

一、宪法法源的意义16

二、宪法法源的内容16

第二章我国制宪沿革19

第一节清末的维新立宪运动19

一、颁布宪法大纲19

二、颁示十九信条20

第二节民国初年的制宪20

一、制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20

二、公布临时约法21

三、天坛宪草的拟定22

第三节袁世凯的毁宪与称帝22

一、袁世凯约法的制定23

二、袁世凯的称帝23

第四节军阀制宪24

一、曹锟宪法的制定24

二、十四年宪法草案25

第五节国民政府的制宪26

一、训政时期约法26

二、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27

第六节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28

一、制定经过28

二、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制定32

第七节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的制定33

一、宪法的修改经过33

二、四次修宪的成果35

第三章中华民国宪法之基本原理37

第一节宪法与立国精神37

一、现行宪法形成之基本认识37

二、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为立国精神38

三、民主政治与立国精神38

第二节民族主义39

一、中山先生之主张39

二、宪法之规定40

第三节民权主义40

一、中山先生之主张40

二、宪法上规定42

第四节民生主义46

一、中山先生之主张46

二、宪法之规定48

第四章宪法前言与总纲51

第一节宪法前言51

一、前言的涵义51

二、我国宪法前言的内容51

第二节国家形态52

一、国体52

二、政体55

三、宪法对国体的规定57

第三节主权59

一、主权的意义59

二、主权的学说60

三、主权的类别61

四、主权之限制与转让63

五、我国宪法之主权规定64

第四节国民65

一、国民、人民与公民的涵义65

二、国籍的意义66

三、国籍决定之原则66

四、我国国籍法的规定68

五、国籍与华侨69

第五节领土71

一、领土的意义71

二、领土的范围71

三、宪法规定领土的方式73

四、领土的变更74

第六节民族75

一、民族与种族75

二、民族平等的涵义76

三、宪法对少数民族的特殊保障77

第七节国旗78

一、国旗的意义78

二、我国国旗的历史沿革78

三、国旗的法律涵义79

第五章基本人权的概念81

第一节 人权的概念81

第二节基本人权的种类与特征81

一、基于人权保障效果的分类81

二、一般的分类83

第三节人民权利义务的入宪85

一、人民权利义务的入宪85

二、人民权利义务之规定方式86

三、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权利义务的方式87

第四节人权的主体88

一、国民88

二、法人89

三、外国人90

第五节人权与私人相互关系92

一、人权之私人效力的学说93

二、美国之国家行为理论94

三、我国宪法之规定94

第六章基本权利与平等原则97

第一节平等权的概念97

一、平等权的意义97

二、平等权的原则98

三、平等原则之立法拘束范围99

四、平等原则之列举或例示100

第二节平等权的内容100

一、男女平等100

二、宗教平等102

三、种族平等103

四、阶级平等104

五、党派平等105

第七章自由权107

第一节自由权之概念107

一、自由权的意义107

二、自由权的性质107

第二节人身自由权109

一、人身自由的概念109

二、罪刑法定主义与司法一元主义110

三、提审制度113

四、侵害人身自由责任之追究115

第三节居住与迁徙的自由115

一、居住与迁徙自由的涵意116

二、居住自由的界限116

三、迁徙自由的界限119

第四节表现自由121

一、表现自由的意义121

二、言论自由122

三、讲学自由125

四、著作自由126

五、出版自由128

第五节秘密通讯自由131

一、秘密通讯自由的意义131

二、宪法保障之涵意131

三、秘密通讯自由之限制132

第六节信仰宗教自由134

一、信仰宗教自由之概念134

二、政教分离之形成135

三、宗教法之制定136

四、法律对宗教之规范137

第七节集会游行自由139

一、集会游行与宪法139

二、集会游行自由的意义140

三、集会游行的种类140

四、集会游行的保障141

五、集会游行的限制方式143

第八节结社自由145

一、结社自由的概念145

二、结社自由的限制147

三、我国实体法上对结社自由的限制147

四、集会与结社的区别148

第九节财产权149

一、财产权的概念149

二、财产权的保障150

三、私有财产的限制151

第八章社会权153

第一节社会权的概念153

一、社会权的意义153

二、社会权与自由权153

第二节生存权154

一、生存权的概念154

二、生存权的保障规定154

三、生存权与死刑155

四、生存权与安乐死155

五、环境权156

第三节工作权157

一、工作权的概念157

二、工作权的保障规定159

三、工作权之限制160

第四节国民教育权160

一、国民受教育的概念160

二、教育权的性质161

三、我国宪法对国民受教育之规定162

第九章受益权163

第一节受益权的概念163

一、受益权的意义163

二、受益权与自由权之不同163

三、受益权之种类163

第二节行政上受益权164

一、行政上受益权的意义164

二、行政上受益权之作用与入宪理由164

三、请愿权165

四、诉愿权166

第三节司法上受益权169

一、司法上受益权的概念169

二、司法上受益权之种类171

第四节国家赔偿请求权177

一、国家赔偿责任之意义177

二、现行有关赔偿法之特别法178

三、国家赔偿法之内容180

第十章参政权183

第一节参政权的概念183

一、参政权的意义183

二、参政权的种类183

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之性质185

四、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之政治上作用186

第二节选举权的概念186

一、选举权的性质186

二、选举的方法188

第三节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之资格191

一、选举权之资格要件191

二、被选举权之资格要件192

第四节国民代表制194

一、多数代表制194

二、少数代表制195

三、地域代表制与职业代表制197

四、比例代表制197

第五节选举区制200

一、小选举区制200

二、中大选举区(复数选举区)202

第六节小选举区与比例代表并行制203

一、德国的两票并用制204

二、日本的两票并立制205

三、二票制的优缺点207

四、我国中央民意代表采复数选举区与比例代表的一票制208

第七节中央与地方选举期间的改革211

一、选举之频度211

二、选举频度之改革212

第八节选举罢免机关213

一、选务机关213

二、监察机关214

第九节竞选活动214

一、公开竞选214

二、选举活动之规定215

第十节罢免权216

一、罢免案之提出216

二、提议人与连署217

三、罢免投票217

第十一节选举及罢免舞弊之禁止217

一、宪法规定218

二、选罢法与刑法规定218

第十二节创制权与复决权218

一、创制权218

二、复决权219

三、我国创制复决两权之行使221

第十三节公民投票221

一、公民投票之概念221

二、公民投票之种类222

第十一章人民基本权利之保障与限制225

第一节人民基本权利之保障225

一、宪法保障人民基本权利之主义225

二、基本权利保障的具体规定226

三、我国宪法保障其他自由权利227

第二节人民基本权利之限制227

一、人民基本权利限制之理论228

二、人民基本权利限制的种类229

三、人民基本权利与法律之保留230

四、限制基本权利之比例原则232

第十二章人民之基本义务235

第一节 基本义务之概念235

第二节人民义务的种类235

一、纳税之义务235

二、服兵役之义务236

三、受国民教育之义务237

第十三章国民大会239

第一节权力分立之理论239

一、权力分立之意义239

二、孟德斯鸠的权力分立论239

三、五权分立论241

第二节国民大会之制度与性质242

一、中央政治制度242

二、国民大会之性质242

第三节国民大会之组织244

一、国民大会代表244

二、国民大会之机构249

第四节国民大会之职权250

一、职权内容250

二、国民大会自定行使职权之程序252

三、国民大会之集会253

四、国民大会之开议与议决254

第五节国民大会与中央政府间之关系255

一、与总统之关系255

二、与五院之关系256

第十四章总统259

第一节中央政府体制原理259

一、总统制原理259

二、议会内阁制261

三、混合制原理264

第二节总统的地位、选举与罢免268

一、总统的地位与性质268

二、总统、副总统之选举268

三、总统、副总统之罢免271

四、总统、副总统之任期271

第三节总统之职权272

一、国家元首之职权273

二、总统在行政方面之职权276

三、总统在立法方面之职权280

四、总统在司法方面之赦免权281

五、总统在考试方面之职权283

第四节总统、副总统之责任与兼职285

一、总统、副总统之责任285

二、总统、副总统之兼职问题286

第五节总统与中央各机关之关系288

一、与国民大会及共同关系288

二、与五院之关系288

第十五章行政院291

第一节行政院之性质与组织291

一、行政院之性质291

二、行政院之组织292

第二节行政院之职权与责任296

一、行政院之职权296

二、行政院之责任299

三、行政院之连带责任300

第三节行政院与其他各机关之关系301

一、共同关系301

二、与其他各院之关系301

第十六章立法院305

第一节立法机关之性质305

一、立法机关的本质305

二、立法院之性质306

第二节立法院之组织308

一、立法委员308

二、立法院院长、副院长309

三、立法院委员会310

四、幕僚机构311

第三节立法委员之特权311

一、免责特权311

二、免诉特权314

三、立法委员之待遇314

第四节立法院之职权315

一、立法权315

二、财政权317

三、议决国家重要事项权317

四、质询权318

五、对元首与行政院之制衡权319

六、人事同意权319

七、解决中央与地方权限争议权319

八、提出宪法修正案之权319

九、受理人民请愿权320

十、调阅文件权320

十一、立法院之自律权320

第五节立法院之会议321

一、会期321

二、会议321

三、列席人员323

第六节立法院与其他各机关之关系323

一、共同关系323

二、与其他各院之关系324

第十七章司法院327

第一节司法院之性质与地位327

一、最高司法机关327

二、拥有司法权327

三、司法之独立328

第二节司法院之组织329

一、司法院院长、副院长329

二、幕僚机构330

三、大法官会议330

四、法院之审级331

五、各级法院332

六、行政法院334

七、公务员惩戒委员会335

第三节司法院之职权336

一、司法解释336

二、司法审判344

三、审查省自治法346

四、法律提案权346

第四节法官346

一、法官之种类346

二、法官之独立与地位之保障348

第五节司法院与其他各机关之关系350

一、共同关系350

二、与其他各院之关系350

第十八章考试院353

第一节考试院之性质与地位353

一、考试之意义353

二、考试院之渊源353

三、考试院之独立354

四、考试院之地位355

第二节考试院之组织356

一、考试院院长、副院长356

二、考试委员356

三、幕僚机构357

四、考试院会议357

五、隶属机关357

第三节考试院之职权358

一、考试权358

二、铨叙任用权359

三、提案权360

第四节考试权之独立360

一、独立之意义360

二、独立行使职权之理由361

三、公职候选人之考试问题361

第五节考试院与其他各机关之关系363

一、共同关系363

二、与监察院364

第十九章监察院365

第一节监察院之性质与地位365

一、监察之意义365

二、监察权之渊源365

三、监察权之功能365

四、监察权之独立366

五、监察院之地位367

第二节监察院之组织368

一、监察委员368

二、监察院院长、副院长370

三、监察院会议371

四、监察院委员会372

五、秘书长及幕僚单位372

六、隶属机关:审计部373

第三节监察院之职权374

一、监察院职权之内容374

二、弹劾案、纠举案、纠正案三者之异同378

第四节监察院与其他各机关之关系379

一、与其他机关之个别关系380

二、共同关系380

第二十章中央与地方之制度381

第一节中央与地方权限之划分381

一、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之制度381

二、我国宪法及其增修条文规定之划分383

三、五权性质之均权制387

第二节宪法上中央与地方之关系387

一、组织系统与职权关系388

二、自治监督关系388

三、财政关系390

第三节省制390

一、省之性质391

二、省之地位391

三、省县地方制度392

第四节县制393

一、县之性质与重要性393

二、县(市)自治法规394

第五节县(市)之组织与职权395

一、县(市)议会395

二、县(市)政府395

第六节直辖市之组织与职权396

一、市议会396

二、市政府397

三、市议会与市政府之关系397

第七节蒙藏自治制度398

一、蒙古自治制度398

二、西藏自治制度398

第二十一章基本国策399

第一节基本国策概说399

一、意义399

二、基本国策之效力399

三、基本国策之入宪理由400

第二节国防400

一、国防之目的400

二、国防与国防军事401

三、国防组织401

四、军队国家化401

五、文武分治402

第三节外交403

一、外交之意义403

二、外交之基本国策404

第四节国民经济405

一、国民经济之意义405

二、国民经济基本原则405

三、其他国民经济政策406

第五节社会安全407

一、社会安全之意义407

二、社会安全政策408

第六节教育文化411

一、教育文化之意义411

二、教育文化之宗旨411

三、教育机会均等412

四、教育文化之监督413

五、教育文化之均衡发展413

六、确定教育文化经费413

七、教育文化工作者之保障414

八、办理教育文化之奖励415

九、肯定多元文化及发展原住民文化415

第七节边疆地区416

一、边疆地区入宪理由416

二、边疆政策416

第二十二章宪法之施行及修改419

第一节宪法之施行419

一、宪法之施行日期419

二、宪法施行之程序420

第二节宪法之修改421

一、宪法修改之意义与原因421

二、宪法修改之作用422

三、我国宪法之修宪程序423

四、宪法增修条文之修改方式424

五、宪法修改之界限427

第二十三章宪法变迁与宪法保障429

第一节宪法变迁429

一、宪法变迁之意义与原因429

二、变迁之界限430

第二节宪法保障431

一、意义431

二、宪法保障之方法431

第二十四章两岸关系437

第一节两岸关系的发展437

一、两岸分裂分治的史实437

二、中共的和战与一国两制438

三、「一个分治的中国」说帖439

第二节国家统一纲领442

一、前言与目标443

二、原则443

三、进程443

附录一中华民国宪法445

附录二民国八十六年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464

附录三中国国民党修宪策划小组通过之宪法增修条文草案470

索引475

一、人名(中文)475

二、人名(外文)477

一、名词(中文)478

一、名词(外文)486

1999《大学及考试用书 宪法概要》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谢瑞智著 1999 文笙书局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大专学校教材  各种考试用书  货币学概要(1980 PDF版)
大专学校教材 各种考试用书 货币学概要
1980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宪法讲义 试用本(1983 PDF版)
宪法讲义 试用本
1983
2006年司法考试辅导用书配套测试解题  法理学·法制史·宪法( PDF版)
2006年司法考试辅导用书配套测试解题 法理学·法制史·宪法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年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定用书  法理学·宪法( PDF版)
2001年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定用书 法理学·宪法
北京:法律出版社
民法概要及刑法概要精粹(1991 PDF版)
民法概要及刑法概要精粹
1991
宪法审判制度概要(1998 PDF版)
宪法审判制度概要
1998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宪法概要(1989 PDF版)
宪法概要
1989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宪法讲义  试用本(1983 PDF版)
宪法讲义 试用本
1983 北京:法律出版社
宪法学概论(1982 PDF版)
宪法学概论
1982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专学校教材各种考试用书  经济学概要(1979 PDF版)
大专学校教材各种考试用书 经济学概要
1979 三民书局
自学考试用书  大学语文(1985 PDF版)
自学考试用书 大学语文
1985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宪法学概论(1985 PDF版)
宪法学概论
1985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写作考试概要(1989 PDF版)
写作考试概要
1989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大学用书  宪法论(1975 PDF版)
大学用书 宪法论
1975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大学用书  市场学概要(1979 PDF版)
大学用书 市场学概要
1979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