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求取 ⇩

第一编 先秦文学19

概说19

第一章 文学艺术的起源、上古歌谣及原始神话传说19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和上古歌谣19

第二节 原始神话传说25

第二章 《诗经》36

第一节 《诗经》的产生和流传36

第二节 国风41

第三节 雅颂51

第四节 《诗经》的成就及影响59

第五节 逸诗65

第三章 屈原和楚辞70

第一节 楚辞的历史渊源70

第二节 屈原的时代和生平74

第三节 《离骚》79

第四节 《九章》、《九歌》和其它作品86

第五节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95

第六节 宋玉及其作品97

第四章 历史散文101

第一节 先秦历史散文概述101

第二节 先秦历史散文的艺术特色111

第三节 先秦历史散文的成就和影响118

第五章 诸子散文121

第一节 孔丘和《论语》121

第二节 孟轲和《孟子》130

第三节 庄周和《庄子》137

第四节 荀况和《荀子》143

第五节 韩非和《韩非子》148

第六章 秦代文学154

第一节 为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作舆论准备的著作154

第二节 秦统一后的政治和文学情况161

第二编 两汉文学185

概说185

第一章 汉代辞赋185

第一节 汉赋的兴盛和演变185

第二节 汉赋各时期的代表作家190

第二章 汉乐府204

第一节 乐府的设立与民歌的采集204

第二节 《房中歌》、《郊祀歌》与《铙歌》210

第三节 乐府民歌213

第四节 《孔雀东南飞》220

第五节 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与影响223

第三章 文人五言诗225

第一节 五言诗的形成225

第二节 东汉文人五言诗229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及其它232

第四章 司马迁和史传散文239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239

第二节 《史记》的体例和内容243

第三节 《史记》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248

第四节 班固的《汉书》及其它256

第五章 两汉散文261

第一节 西汉散文261

第二节 东汉散文267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294

概说294

第一章 “三曹”、“七子”和蔡琰294

第一节 曹操和曹丕294

第二节 曹植300

第三节 建安七子和女诗人蔡琰305

第二章 正始、太康、西晋后期诗和东晋玄言诗311

第一节 正始诗人311

第二节 太康诗人315

第三节 西晋后期诗人320

第四节 东晋玄言诗322

第三章 陶渊明326

第一节 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326

第二节 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330

第三节 陶渊明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335

第四章 南北朝的骈文、辞赋和散文341

第一节 南北朝的骈文341

第二节 南北朝的辞赋346

第三节 南北朝的散文350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356

第一节 谢灵运和山水诗356

第二节 鲍照359

第三节 谢朓和齐“永明体”新体诗361

第四节 梁、陈宫体诗和其它文人诗364

第五节 北朝诗歌366

第六节 庾信369

第六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373

第一节 南朝乐府民歌373

第二节 北朝乐府民歌379

第三节 《木兰诗》384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388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发展388

第二节 《搜神记》和志怪小说390

第三节 志人小说和《世说新语》395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401

第一节 曹丕《典论·论文》和陆机《文赋》401

第二节 沈约的声律论405

第三节 刘勰的《文心雕龙》407

第四节 钟嵘的《诗品》413

第五节 萧统《文选》和颜之推《颜氏家训》417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433

概说433

第一章 初唐诗歌433

第一节 唐初的宫廷诗人433

第二节 王绩和王梵志436

第三节 初唐四杰及刘希夷、张若虚442

第四节 陈子昂451

第二章 王孟诗派456

第一节 孟浩然457

第二节 王维462

第三节 储光羲、常建、祖咏469

第三章 高岑诗派472

第一节 高适473

第二节 岑参479

第三节 王昌龄及其他边塞诗人486

第四章 李白491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491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494

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501

第五章 杜甫505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505

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507

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514

第六章 元白诗派和新乐府运动522

第一节 新乐府运动522

第二节 白居易524

第三节 元稹、张籍、王建和其他新乐府诗人531

第七章 中唐诗歌538

第一节 元结和顾况538

第二节 刘长卿和韦应物542

第三节 韩愈、孟郊及其他诗人546

第四节 刘禹锡、柳宗元、李贺551

第八章 晚唐诗歌557

第一节 杜牧、李商隐557

第二节 曹邺、于濆、聂夷中等561

第三节 皮日休、杜荀鹤、韦庄等565

第九章 韩愈、柳宗元和古文运动571

第一节 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571

第二节 韩愈的古文理论及其作品574

第三节 柳宗元的古文理论及其作品580

第十章 唐五代词586

第一节 词的起源、名称和特点586

第二节 从民间词到文人词589

第三节 温庭筠和晚唐、西蜀词人594

第四节 李煜和南唐词人599

第十一章 唐代传奇604

第一节 唐代传奇的产生和发展604

第二节 唐代传奇的思想艺术606

第三节 唐代传奇的影响616

第十二章 俗讲与变文619

第一节 敦煌写卷的发现619

第二节 俗讲621

第三节 变文625

第十三章 唐代诗论631

第一节 诗论形式的多样化631

第二节 现实主义诗论633

第三节 诗味说637

第四节 诗境说639

第五编 宋和辽金文学664

概说664

第一章 北宋的诗664

第一节 宋初诗风和西崑派664

第二节 梅尧臣、苏舜钦669

第三节 欧阳修、王安石672

第四节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678

第二章 北宋的散文686

第一节 宋代古文运动的兴起686

第二节 欧阳修、曾巩690

第三节 王安石、苏洵、苏辙和苏门诸学士696

第三章 北宋的词706

第一节 晏殊、欧阳修、柳永、张先、晏几道706

第二节 范仲淹、王安石717

第三节 苏轼的词721

第四节 秦观、贺铸、周邦彦727

第四章 苏轼735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和思想735

第二节 苏轼的散文738

第三节 苏轼的诗744

第四节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751

第五章 南宋的诗753

第一节 陈与义及南渡初诗人753

第二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758

第三节 永嘉“四灵”及江湖诗人763

第四节 文天祥和南宋遗民诗766

第六章 陆游772

第一节 陆游的生平772

第二节 陆游的创作道路775

第三节 陆游作品的思想内容778

第四节 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784

第七章 南宋的词790

第一节 李清照790

第二节 张元干、张孝祥及其他爱国词人794

第三节 陈亮、刘过等辛派词人800

第四节 姜夔、吴文英等格律派词人804

第八章 辛弃疾811

第一节 辛弃疾的生平811

第二节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813

第三节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816

第九章 南宋的散文821

第一节 散文的复兴和发展821

第二节 奏疏和政论文826

第三节 游记、随笔和语录体散文834

第十章 宋代文学批评842

第一节 欧阳修的文学观点843

第二节 苏轼的文学观点845

第三节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847

第四节 张戒和他的《岁寒堂诗话》849

第五节 严羽和他的《沧浪诗话》851

第六节 理学家朱熹的文学观点853

第七节 北宋词论855

第八节 南宋词论857

第十一章 宋代话本863

第一节 话本的产生863

第二节 小说家的话本866

第三节 讲史家的话本871

第四节 话本的影响873

第十二章 辽金文学874

第一节 辽代的诗文874

第二节 金代的诗人和词人878

第三节 元好问888

第四节 金代的院本和诸宫调895

第六编 元代文学921

概说921

第一章 关汉卿921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道路921

第二节 关汉卿的悲剧与颂剧924

第三节 关汉卿的喜剧930

第四节 关汉卿的成就和地位935

第二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938

第一节 王实甫和《西厢记》的创作938

第二节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940

第三节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和影响943

第三章 白朴和马致远948

第一节 白朴及其杂剧948

第二节 马致远及其杂剧954

第四章 元杂剧的其他作家作品963

第一节 爱情戏和家庭戏963

第二节 公案戏与水浒戏972

第三节 少数民族生活戏和历史戏979

第五章 元代散曲985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和体裁985

第二节 前期散曲作家988

第三节 后期散曲作家991

第六章 元代诗词文998

第一节 元代诗词文概况998

第二节 刘因、萨都剌、王冕等作家999

第七章 南戏1008

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和发展1008

第二节 《拜月亭》和其它南戏1011

第三节 高明的《琵琶记》1018

第七编 明代文学1038

概说1038

第一章 《三国演义》1038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产生及其作者1038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1040

第三节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1043

第四节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1049

第二章 《水浒传》1053

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1053

第二节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1055

第三节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1063

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1068

第三章 《西游记》1071

第一节 《西游记》的故事来源及其作者1071

第二节 孙悟空形象和《西游记》的思想内容1075

第三节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1084

第四章 明代中叶后的其它长篇小说1088

第一节 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1088

第二节 《封神演义》和其它神魔小说1094

第五章 世情长篇小说《金瓶梅》1098

第一节 《金瓶梅》的成书与作者1098

第二节 《金瓶梅》的版本、改写、评点1100

第三节 《金瓶梅》的思想内容1104

第四节 《金瓶梅》在艺术上的突破1108

第六章 明代戏剧1114

第一节 明初的宫廷杂剧1114

第二节 昆腔的创兴和《浣纱记》1117

第三节 徐渭和明中叶以后的杂剧1121

第四节 沈璟和吴江派1125

第七章 汤显祖1128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1128

第二节 《牡丹亭》的主题和人物1130

第三节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1134

第四节 汤显祖的其它剧作1136

第五节 《玉簪记》、《娇红记》及其它1138

第八章 明代散曲1142

第一节 冯惟敏和康海、王九思1143

第二节 王磐、陈铎和金銮1147

第三节 施绍莘和昆腔创兴后诸家1150

第九章 冯梦龙和明代话本小说1153

第一节 冯梦龙及其“三言”1154

第二节 凌濛初及其“二拍”1167

第十章 明代诗文1172

第一节 宋濂、刘基、高启1172

第二节 唐宋派与归有光1178

第三节 明末的爱国文社和作家1182

第十一章 明代的文学理论批评1185

第一节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论1185

第二节 李贽的小说戏曲理论1189

第三节 袁宏道的文学理论1192

第四节 容与堂刊本《忠义水浒传》评点1195

第五节 徐渭、王骥德的戏曲批评1198

第六节 冯梦龙的小说理论与民歌理论1201

第十二章 明代民间歌谣1204

第一节 民歌创作的繁荣1204

第二节 民间歌谣的思想内容1207

第三节 民间歌谣的艺术特色1213

第八编 清代文学1229

概说1229

第一章 《聊斋志异》和文言短篇小说1229

第一节 蒲松龄的生平1229

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1232

第三节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1239

第四节 其它文言短篇小说1241

第二章 《儒林外史》1243

第一节 吴敬梓的创作道路1243

第二节 儒林命运的历史反思1246

第三节 近代现实主义的曙光1251

第三章 《红楼梦》1258

第一节 《红楼梦》的作者1258

第二节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1261

第三节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1271

第四章 《镜花缘》及其它小说1282

第一节 《镜花缘》1282

第二节 其它小说1285

第五章 清初戏曲1290

第一节 李玉和苏州派戏曲作家1291

第二节 吴伟业、尤侗、陆世廉和其他戏曲家1297

第三节 李渔和他的戏曲理论1299

第六章 洪升和《长生殿》1305

第一节 洪升的生平和创作1305

第二节 李杨故事的发展和《长生殿》的创作1308

第三节 《长生殿》的主题与人物形象1310

第四节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1317

第七章 孔尚任和《桃花扇》1320

第一节 孔尚任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1320

第二节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1323

第三节 《桃花扇》的人物形象1326

第四节 《桃花扇》的艺术1331

第八章 清代的诗1335

第一节 清初诗坛1336

第二节 清中叶的诗歌1343

第三节 晚清的诗歌1348

第九章 清代的词1362

第一节 清初的词1362

第二节 清中叶的词1370

第三节 晚清的词1372

第四节 清末的词1375

第十章 清代的散文1378

第一节 清初散文1378

第二节 清中叶散文1384

第三节 晚清散文1392

第十一章 清代文学批评1396

第一节 金人瑞的小说理论1398

第二节 方苞、刘大櫆、姚鼐的古文理论1401

第三节 叶燮和《原诗》1404

第四节 袁枚的论诗主张1406

第五节 王国维和《人间词话》1409

第十二章 清代的民歌和说唱文学1414

第一节 清代的民歌1414

第二节 清代的说唱文学1419

第三节 《再生缘》1424

第十三章 晚清的小说和戏剧1433

第一节 晚清的谴责小说1433

第二节 晚清的戏剧1450

后记1456

1989《中国文学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金启华等主编 1989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文学史(1982 PDF版)
中国文学史
1982 庄严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1974.10 PDF版)
中国文学史
1974.10 岩波書店
中国文学史  中(1996.3 PDF版)
中国文学史 中
1996.3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  中( PDF版)
中国文学史 中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中国文学史(1934 PDF版)
中国文学史
1934
中国文学史(1996 PDF版)
中国文学史
1996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1958 PDF版)
中国文学史
1958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1991 PDF版)
中国文学史
1991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  中(1959 PDF版)
中国文学史 中
1959 北京:中华书局
中国文学史(1987 PDF版)
中国文学史
1987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1959 PDF版)
中国文学史
1959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  中(1996 PDF版)
中国文学史 中
1996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1962 PDF版)
中国文学史
1962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1982 PDF版)
中国文学史
1982 庄严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1982 PDF版)
中国文学史
1982 庄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