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十大原理新观》求取 ⇩

总论1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实践、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8

一、在哲学基本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对以前哲学的继承和重大变革8

(1)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一般提法8

(2)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特征9

(3)在实践基础上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才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11

(4)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哲学流派的根本标志15

二、物质观17

(1)几种不同的物质观17

(2)物质的科学定义及其三种基本形态19

(3)存在不是世界的本质20

(4)二元论和多元论哲学是荒谬的21

(5)物质观是世界观的基本前提23

三、实践观25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枢纽25

(2)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它对物质与意识的双向决定作用25

(3)实践的本原论意义27

(4)实践的认识论意义29

(5)实践的主体意义31

(6)实践的三种哲学类型32

四、意识观34

(1)形成意识的物质三要素34

(2)意识的能动性36

(3)意识内在的矛盾系统38

(4)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中间环节和条件39

五、物质、实践、意识三者统一的总过程42

(1)世界是有差别的物质统一体42

(2)在实践基础上,物质到意识的飞跃44

(3)在实践的过程中,意识到物质的飞跃45

(4)物质、实践、意识转变的总过程46

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47

(1)它是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中心线索47

(2)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形色色资产阶级哲学的根本区别48

(3)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48

(4)唯物而能动的思想路线49

第二章唯物辩证法的矛盾一元化原理51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51

(1)同唯心主义相反,它认为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运动的反映52

(2)同形而上学相反,辩证法强调世界的普遍联系及其联系的系统性53

(3)同形而上学相反,辩证法认为物质永恒运动的总趋势是前进和发展54

(4)同形而上学相反,辩证法强调事物运动过程中内因的主要作用55

(5)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56

二、对立统一规律的五大特性57

(1)矛盾两个方面的斗争性和统一性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中心内容57

(2)普遍性矛盾和特殊性矛盾是矛盾的两大基本类别61

(3)矛盾的转化问题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归宿和活的灵魂69

(4)和谐与激化是矛盾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存在状态71

(5)对抗与非对抗是斗争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73

三、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76

(1)辩证思维的两条基本原则77

(2)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及其他79

第三章唯物史观关于自然环境、劳动生产、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83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83

(1)人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84

(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结构的实质内容85

(3)社会的复杂结构87

(4)结论: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自然环境、劳动生产、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89

二、劳动生产的观点是唯物史观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90

(1)劳动是人类的发展由自然历史过程向社会历史过程转变的决定性力量90

(2)劳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生产实践的三个发展阶段和三种类型93

(3)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使它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原动力94

(4)生产关系是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力量97

(5)劳动生产还是社会意识的重要源泉98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运动99

(1)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力量,不管生产关系适应与否,它总是要发展的99

(2)某种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在发挥殆尽之前是不会消失的100

(3)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量度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101

(4)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和经济基础的单一性102

(5)上层建筑对于生产力的直接反作用和间接反作用103

(6)关于教育、体育、卫生的社会归属问题104

(7)社会经济形态的历史更迭顺序问题105

四、阶级斗争学说是唯物史观的一条重要原理107

(1)阶级产生根源的唯一性和阶级斗争形式的多样性107

(2)国家政权的本质特征及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两重性作用108

(3)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与国家消亡的道路109

(4)无产阶级的人权观111

(5)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新特点115

五、人类社会各方面群众的“合力”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116

(1)社会历史的变动状况取决于该时代各方面群众的“合力”117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力119

(3)个人的历史作用和社会价值120

第四章西方的科学技术自动化与剩余价值学说122

一、技术商品与技术资本122

(1)技术商品的二重性122

(2)科学技术转变为观念形态的资本124

二、科学技术自动化对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127

(1)机器人是机器,而不是人127

(2)技术自动化对商品的绝对价值量和相对价值量的影响128

(3)技术自动化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129

(4)剩余价值的生产从技术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的转移趋势131

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深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33

(1)资本“社会化”加剧了西方发达社会的两极分化133

(2)经济管理的社会化,造成了食利阶层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134

(3)资本管理手段的计划化,使经济危机变形了136

(4)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导致权力的集中垄断和社会危机的加深137

(5)国家垄断资本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表现为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的斗争139

(6)国家垄断资本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还表现为世界南北斗争的加剧139

第五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机制及其腐朽性原理141

一、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不容歪曲141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内部的发展机制144

(1)社会化大生产内在的巨大膨胀力,不管生产关系适应与否,使它都是要向前发展的144

(2)资本的国家垄断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稍微宽松的社会环境147

(3)垄断与竞争并存是帝国主义经济的实质特征,是西方经济发展的另一动因149

(4)发达的西方国家对世界落后地区的掠夺,是这些国家发达的雄厚物质基础,又是这些国家寄生性和腐朽性的经济根源151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腐朽性151

(1)列宁论帝国主义腐朽性的表现152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腐朽性随着它的经济技术迅猛发展日益加深155

(3)腐朽是本质,发达是外象160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垂死性161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最后阶段161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质162

第六章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基本理论和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实践165

一、马、恩关于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基本原理166

(1)社会主义的实现是自然历史过程和发挥人民群众革命能动过程的统一166

(2)无产阶级政党的坚强领导是革命成功的决定性关键167

(3)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前提168

(4)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是实现社会主义转变的一般规律168

(5)巩固的工农联盟是顺利实现革命转变的深厚群众基础169

(6)开展思想文化批判是革命的先导170

二、落后国家革命首先胜利的历史必然性170

(1)马、恩认为某些落后国家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71

(2)革命中心由发达国家向落后地区的转移,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曲折性的普遍表现172

(3)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落后国家能够首先取得革命的胜利174

(4)十月革命成功的基本经验176

(5)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178

三、两种社会制度共处时代的国际斗争180

(1)两种社会制度国际斗争今后发展的四个阶段180

(2)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是两种制度之间国际斗争的重要形式183

(3)独立自主、和平、开放的外交原则185

第七章社会主义的普遍本质和民族特色相结台的原理187

一、马、恩的设想和社会主义实践187

(1)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187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集中到一点就是无产阶级专政189

(3)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是全社会直接占有产品的计划生产和按劳分配190

(4)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192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193

(1)社会主义制度的普遍本质193

(2)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立各具特点的社会主义模式194

(3)反对教条主义与右倾机会主义195

(4)中国当前社会主义的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特点197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要原则199

(1)先革命,后建设,不断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普遍规律199

(2)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必然199

(3)坚持以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长期的工作重心200

(4)建立适合国情的政治经济体制是件大事201

(5)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转换问题201

(6)速度和效益同时并重,积累和消费综合平衡202

(7)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第三产业要先行203

(8)科技兴实业,教育出人才203

(9)国内经济大循环与国际经济大循环204

(10)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后,国家政权的三大任务和两手抓的方针204

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及其发展规律206

一、三位一体的本质构成206

(1)生产的社会化发展206

(2)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208

(3)商品市场经济209

(4)社会化生产、公有制和商品市场经济的三位一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211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211

(1)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由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决定的211

(2)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尽量增加国民收入,不断改善群众生活213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价值规律216

(1)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作用的特点216

(2)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作用的表现218

(3)价值规律转化为平均利润率规律221

(4)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消级作用及其防范223

四、按比例平衡发展国民经济规律225

(1)按比例分配劳动是一切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25

(2)社会主义实行宏观计划体制的必要性及计划经济模式的多样性226

(3)计划调控下的市场运行机制是商品经济现代发展的必然产物229

(4)国有股份制是国有企业理想的产权形式233

五、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规律234

(1)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234

(2)社会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量度235

(3)按劳分配的局限性237

六、诸经济规律的相互影响238

(1)社会主义基本经经济规律起主导作用238

(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也要受到其他经济规律尤其是价值规律的重大影响239

(3)价值规律同国民经济按比例平衡发展规律之间,相互贯通,相互渗透240

(4)四大经济规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各有侧重241

七、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243

第九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形式246

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246

(1)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和统一246

(2)商品货币交换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对立和统一249

(3)商品市场经济是两类矛盾的交错点253

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254

(1)宏观经济的综合计划平衡同微观经营活动中的市场调节之间的矛盾254

(2)国家、集体、个人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利益关系255

(3)社会生产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256

(4)商品经济滋生着的货币拜物教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257

(5)社会公有制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之间的矛盾258

(6)它还表现为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258

三、马、恩的论证260

四、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262

五、基本矛盾对全社会的影响及其转化264

(1)基本矛盾制约着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264

(2)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基本矛盾的转化265

(3)商品经济不是被废除的,而是自行消失的267

第十章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若干阶段和向共产主义转变的原理269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变动和改革的社会270

(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270

(2)矛盾运动的不平衡性形成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曲折性271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若干发展阶段272

(1)新民主主义阶段272

(2)过渡时期274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75

(4)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起飞阶段276

(5)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277

(6)成熟完善的社会主义阶段278

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279

(1)共产主义大同世界是人类发展史上最美好的社会279

(2)坚定信念,自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280

1993.11《马克思主义十大原理新观》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凤显著 1993.11 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马克思主义原理(198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88 武汉:武汉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1986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86 上海:学林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198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8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198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88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1995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95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89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新编(199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新编
1997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新编(198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新编
1988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198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88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1995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95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199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93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90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1995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95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199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
1991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