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志》求取 ⇩

概述1

大事记7

第一编 建置69

第一章 位置 境域69

第一节 位置69

第二节 境域69

第二章 建置沿革70

第三章 行政区划71

第一节 明清时期区划71

第二节 民国时期区划73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行政区划80

第四节 县城96

第四章 镇区概况99

第二编 自然地理130

第一章 地质 地貌130

第一节 地质130

第二节 地貌135

第二章 河流 湖泊140

第一节 主要河流140

第二节 湖泊143

第三章 海域144

第一节 海岸 滩涂144

第二节 岛、礁、港湾144

第三节 潮汐145

第四章 气候 物候150

第一节 气温150

第二节 降水151

第三节 日照 雷电154

第四节 风155

第五节 湿度 蒸发156

第六节 雾、霜、露157

第七节 灾害性天气158

第八节 物候159

第五章 土壤 植被160

第一节 土壤类型及分布160

第二节 植被163

第六章 自然资源164

第一节 土地资源164

第二节 水资源164

第三节 生物资源167

第四节 矿产资源170

第七章 自然灾害170

第一节 水灾170

第二节 旱灾174

第三节 风灾175

第四节 霜冻177

第五节 地震178

第六节 冰雹178

第七节 病虫害179

第八节 疫病180

第三编 水利182

第一章 水利建设183

第一节 防洪防潮183

第二节 治涝193

第三节 灌溉199

第四节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213

第五节 水力发电215

第六节 水利施工216

第二章 工程管理219

第一节 组织管理220

第二节 观测运用221

第三节 养护维修223

第四节 用水制度225

第五节 综合经营226

第三章 三防工作228

第一节 组织领导229

第二节 设施与物资230

第三节 水情传递230

第四节 抗灾纪实231

第四编 农业241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242

第一节 封建的土地占有制242

第二节 土地改革245

第三节 互助合作246

第四节 人民公社249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251

第二章 生产条件253

第一节 耕地 土壤253

第二节 劳动力256

第三节 农机具257

第四节 农田基本建设260

第五节 农业投资262

第三章 农作物种植状况263

第一节 粮食作物263

第二节 经济作物268

第三节 调整种植业结构277

第四章 生产技术279

第一节 耕制改革280

第二节 良种引进和推广283

第三节 早播与密植286

第四节 肥料使用287

第五节 植物保护289

第五编 林果渔畜296

第一章 林业296

第一节 采种育苗298

第二节 山地造林301

第三节 四旁植树304

第四节 森林管护305

第五节 国营林场312

第二章 水果313

第一节 概况313

第二节 水果生产315

第三章 渔业325

第一节 生产组织326

第二节 捕捞326

第三节 水产养殖330

第四节 资源增殖与种苗繁育334

第四章 畜牧335

第一节 畜禽饲养335

第二节 饲料改良343

第三节 畜禽防疫345

第四节 专业户 饲养场349

第六编 工业352

第一章 工业概况354

第一节 工业构成354

第二节 经济效益362

第二章 经营体制364

第一节 个体和私营工业364

第二节 全民所有制工业366

第三节 市属集体工业、三大镇及街道办工业366

第四节 二轻工业367

第五节 乡镇工业369

第三章 “三来一补”企业371

第一节 “三来一补”的发展过程372

第二节 对外加工装配业务374

第三节 效益376

第四章 中外合资合作企业378

第一节 合资合作企业的发展过程378

第二节 各项引进379

第五章 机械制造业381

第六章 建筑材料工业389

第一节 水泥 砖瓦 石灰389

第二节 非金属矿物产品制造业392

第七章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93

第一节 电子工业393

第二节 家用电器395

第八章 食品制糖工业396

第一节 粮油加工 米面制品397

第二节 糖果 饼干 酱料399

第三节 饮料 保健食品400

第四节 肉类加工400

第五节 制糖工业401

第九章 化学医药工业402

第一节 化学肥料402

第二节 医药制品业402

第三节 电池制造业403

第四节 橡胶塑料制品业404

第五节 化妆品404

第十章 烟花炮竹 草织业404

第一节 烟花炮竹业404

第二节 草织业408

第十一章 工艺、玩具制造业409

第一节 工艺美术409

第二节 玩具制造业410

第三节 家具制造业411

第十二章 纺织、服装、皮革工业412

第一节 纺织业412

第二节 缝纫、服装业413

第三节 皮革制品业414

第十三章 其他轻工业415

第一节 造纸工业415

第二节 印刷工业415

第三节 陶瓷制造业416

第四节 火柴工业417

第五节 五金制造业418

第六节 竹器及其他418

第十四章 电力工业421

第一节 发电422

第二节 供电423

第三节 用电427

第七编 交通邮电431

第一章 古道432

第二章 公路433

第一节 公路线路433

第二节 公路养护与绿化441

第三节 公路运输443

第三章 铁路445

第一节 线路445

第二节 车站445

第四章 桥梁 渡口446

第一节 古桥梁446

第二节 公路桥梁447

第三节 铁路桥梁450

第四节 渡口451

第五章 水路452

第一节 航道453

第二节 港口454

第三节 水运456

第四节 船舶458

第五节 航道养护459

第六章 交通管理461

第一节 运输市场管理461

第二节 公路交通监理462

第三节 港航监督466

第七章 邮政468

第一节 信函 包裹468

第二节 汇兑 侨汇 报刊发行469

第三节 机要通信472

第四节 邮路472

第八章 电信474

第一节 电报474

第二节 长途电话475

第三节 市话476

第四节 农话478

第五节 会议电话480

第九章 邮电机构与管理480

第一节 机构沿革480

第二节 管理481

第八编 城乡建设483

第一章 城区建设483

第一节 城区变化483

第二节 道路 桥梁 公共汽车484

第三节 供水 排水 供气489

第四节 园林 绿化 卫生 路灯491

第五节 公共建筑493

第六节 住宅建设496

第二章 乡镇建设497

第一节 公共建筑498

第二节 住宅建设501

第三节 道路建设 环境卫生502

第四节 改水工程503

第五节 城镇建设选介504

第三章 建筑业507

第一节 建筑企业508

第二节 建筑设计509

第三节 施工管理510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512

第一节 建设用地管理512

第二节 公房管理514

第三节 私房管理517

第四节 私房改造519

第五节 商品房520

第五章 环境保护520

第一节 环境污染521

第二节 环境保护523

第九编 商业526

第一章 建国前的商业526

第一节 清代以前526

第二节 民国初期527

第三节 陈济棠主粤时期527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529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533

第二章 建国后的商业534

第一节 国营商业534

第二节 供销社商业538

第三节 合作商业539

第四节 私营商业及个体商业541

第三章 生产资料购销544

第一节 煤炭 建材544

第二节 石油 化工原料546

第三节 金属材料 机电设备548

第四节 肥料 农药 农具 耕牛549

第四章 生活日用品购销552

第一节 百货 纺织品552

第二节 五金交电化工555

第三节 日用杂品 副食品556

第四节 农村的生活日用品559

第五章 农副产品购销561

第一节 国营商业的农副产品购销561

第二节 供销社农副产品购销566

第六章 饮食服务业569

第一节 饮食业570

第二节 旅馆、照相业571

第七章 经营管理572

第一节 商品购销管理572

第二节 计划管理576

第三节 资金管理577

第四节 物价管理579

第五节 承包经营581

第八章 城乡集市贸易582

第一节 历史上的农村集市582

第二节 市场建设583

第三节 主要市场583

第九章 旅游586

第一节 旅游业发展概况及机构设置586

第二节 旅游业务587

第十编 粮油购销591

第一章 机构沿革592

第一节 建国前机构592

第二节 建国后机构592

第二章 粮食征收593

第一节 民田粮食田赋征收593

第二节 沙田粮食田赋征收596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的粮食征收598

第三章 粮食统购599

第一节 粮食“三定”599

第二节 粮食统购“一定一年”600

第三节 粮食统购“一定三年”和“一定五年”601

第四节 粮食包干和粮食合同定购603

第四章 粮油统销605

第一节 非农业人口粮食计划供应606

第二节 非农业人口食油计划供应608

第三节 其他种类的粮油统销609

第五章 粮食贸易614

第一节 谷米市场与贸易方式614

第二节 粮油议购议销616

第六章 粮食储藏调运618

第一节 粮食仓储618

第二节 粮食调运623

第七章 粮油加工624

第一节 粮食加工624

第二节 食油加工626

第三节 饲料加工及供应627

第十一编 对外贸易631

第一章 对外贸易的发展632

第一节 建国前的对外贸易632

第二节 建国后的对外贸易632

第二章 出口商品637

第一节 商品结构637

第二节 市场结构644

第三节 出口商品基地645

第四节 名特优商品646

第三章 对外贸易管理653

第一节 商品管理653

第二节 财务、外汇管理655

第三节 配额和许可证制度656

第四节 贸易方式657

第四章 口岸监督658

第一节 口岸分布658

第二节 口岸监督662

第十二编 财税666

第一章 财政667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667

第二节 财政收入671

第三节 财政支出673

第四节 财务管理679

第五节 审计监督681

第六节 债券682

第二章 税收684

第一节 农业税684

第二节 工商各税691

第三节 征收管理706

第四节 缉私710

第五节 促产培税711

第十三编 金融712

第一章 机构713

第一节 民国时期金融机构713

第二节 建国后金融机构717

第二章 货币720

第一节 货币种类720

第二节 货币流通723

第三节 货币管理724

第三章 存款727

第一节 企事业、机关单位财政存款727

第二节 个人储蓄存款727

第三节 外币存款731

第四章 信贷733

第一节 工业信贷733

第二节 商业信贷736

第三节 农业信贷738

第五章 基本建设资金管理748

第一节 基本建设存款与贷款748

第二节 基本建设拨款与监督749

第六章 国际金融749

第一节 外贸外汇贷款749

第二节 外币收兑752

第三节 侨汇753

第四节 外汇结算及管理753

第七章 保险 信托756

第一节 保险756

第二节 信托758

第八章 金库 债券758

第一节 金库758

第二节 债券758

第十四编 经济管理761

第一章 计划管理762

第一节 计划工作762

第二节 计划编制与实施765

第二章 统计工作770

第一节 统计制度771

第二节 统计调查772

第三章 物价管理776

第一节 价格演变776

第二节 比价 差价788

第三节 价格补贴和奖售政策793

第四节 物价管理与检查监督795

第五节 价格改革800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804

第一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804

第二节 经济合同、商标、广告管理807

第三节 私营和个体经济管理809

第四节 市场建设管理815

第五章 计量管理819

第一节 计量演变819

第二节 计量标准与计量检定820

第三节 计量器具生产与监督管理820

第四节 工业企业计量定级、升级821

第十五编 党派群团822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822

第一节 建国前的东莞党组织822

第二节 建国后的东莞党组织832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852

第一节 组织演变852

第二节 主要活动854

第三章 民主党派856

第一节 中国民主同盟856

第二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857

第四章 群众团体857

第一节 工人团体857

第二节 农民团体861

第三节 工商业者团体865

第四节 妇女团体867

第五节 青少年团体871

第十六编 政权 政协876

第一章 建国前政权机构876

第一节 古代县衙876

第二节 民国县政府878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代议机构881

第四节 解放区的民主政权882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884

第一节 各届人民代表会议884

第二节 选举885

第三节 各届人民代表大会887

第四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891

第三章 县(市)人民政府893

第一节 领导人员设置893

第二节 县(市)人民政府机构设置895

第三节 基层政权设置905

第四节 档案 信访906

第五节 接待 外事909

第四章 人民政协912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912

第二节 机构设置与主要活动914

第十七编 公安司法917

第一章 公安917

第一节 机构沿革917

第二节 安全保卫918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919

第四节 治安管理920

第五节 看守、劳改、劳动教养922

第二章 检察923

第一节 机构923

第二节 刑事检察924

第三节 经济检察925

第四节 法纪检察926

第五节 监所检察926

第六节 控告和申诉926

第三章 审判927

第一节 机构927

第二节 审判制度928

第三节 刑事审判929

第四节 民事审判931

第五节 经济审判932

第六节 信访接待933

第七节 审判监督933

第四章 司法行政934

第一节 机构934

第二节 基层调解935

第三节 律师937

第四节 公证938

第五节 法制宣传939

第十八编 人事 劳动 民政941

第一章 人事制度941

第一节 干部来源941

第二节 干部状况942

第三节 干部管理943

第二章 劳动工资944

第一节 工资944

第二节 津贴(补贴)947

第三节 奖金(奖励工资)948

第三章 劳动就业949

第一节 就业安置949

第二节 招工制度953

第三节 劳务市场954

第四节 待业人员管理955

第四章 劳动管理956

第一节 社会劳动力管理956

第二节 职工管理957

第三节 职工培训958

第四节 劳动保护959

第五章 劳保福利962

第一节 劳动保险制度962

第二节 劳动保险待遇966

第三节 待业保险968

第四节 职工福利969

第六章 拥军优属970

第一节 拥军支前970

第二节 革命烈士褒扬971

第三节 优待 抚恤972

第四节 革命老根据地建设975

第七章 复退军人安置976

第一节 复员军人安置976

第二节 退伍军人安置976

第三节 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977

第四节 军地两用人才的开发使用977

第八章 救灾救济978

第一节 自然灾害救济978

第二节 社会救济980

第九章 社会福利986

第一节 老人福利986

第二节 残疾人安置988

第三节 麻风病人的收治与安置988

第四节 收容遣送989

第十章 婚葬管理991

第一节 国内婚姻登记991

第二节 涉外婚姻登记992

第三节 殡葬改革992

第十九编 军事995

第一章 武装995

第一节 各时期驻军995

第二节 民国政府地方武装1002

第三节 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1004

第二章 兵役制度1007

第一节 募兵制和征兵制1007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1009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1009

第四节 预备役制1010

第五节 人民武装部1011

第三章 民兵1013

第一节 组织概况1013

第二节 装备与兵种1015

第三节 哨所的设置与执勤1015

第四节 训练1016

第四章 抗日战争前重要兵事活动1017

第一节 清代1017

第二节 民国初期1021

第三节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022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斗争1025

第一节 抗战爆发,东莞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奋起抗日1025

第二节 第三大队建立大岭山抗日根据地1028

第三节 在敌伪顽夹击中坚持大岭山根据地1029

第四节 深入敌后消灭瓦解敌伪军1031

第五节 粉碎日伪军“扫荡”,巩固发展根据地1034

第六节 广九铁路以东及水乡的抗日游击战争1036

第七节 抗战胜利与受降斗争1040

第六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斗争1042

第一节 反对内战,东纵胜利北撤1042

第二节 恢复武装斗争1043

第三节 粉碎“清剿”1044

第四节 扩展新区,全面推进1046

第五节 配合南下大军,解放东莞全境1048

第二十编 教育1055

第一章 旧式教育1056

第一节 儒学署和学宫1056

第二节 社学、义学1056

第三节 书院1057

第四节 私塾1057

第二章 普通教育1058

第一节 学前教育1058

第二节 小学教育1061

第三节 中学教育1070

第四节 中学管理1079

第三章 专业、职业教育1084

第一节 专业教育1084

第二节 职业教育1087

第四章 成人教育1088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1088

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1089

第五章 教学工作1090

第一节 课堂教学1090

第二节 政治思想教育1091

第三节 体育保健工作1092

第四节 教学研究1094

第五节 勤工俭学1095

第六章 教师1096

第一节 教师任用1096

第二节 教师待遇1097

第三节 师资培训1099

第七章 教育经费及校舍建设1101

第一节 教育经费1101

第二节 校舍建设1104

第二十一编 科技1105

第一章 科技组织1105

第一节 管理机构1105

第二节 科研机构1106

第三节 群众科技组织1107

第四节 科技队伍1108

第二章 科技普及1110

第一节 学术交流、协作1110

第二节 科普教育1111

第三节 科技咨询1112

第三章 科技研究与推广1112

第一节 农业技术推广1112

第二节 科研项目选介1115

第三节 科研成果1117

第二十二编 文化1122

第一章 文学艺术1122

第一节 文学创作1122

第二节 美术1124

第三节 书法、纂刻、摄影1125

第四节 文艺演出1128

第五节 民间文学1129

第二章 戏曲 曲艺 电影1132

第一节 戏剧1132

第二节 曲艺1134

第三节 电影1136

第三章 群众文化1138

第一节 图书藏阅、发行1138

第二节 展览1139

第三节 文化馆、站、团体1141

第四章 报刊 广播 电视1142

第一节 报刊1142

第二节 广播1145

第三节 电视1147

第五章 文物胜迹1148

第一节 古遗址1148

第二节 古墓葬1154

第三节 古建筑1159

第四节 雕刻1169

第五节 名人故里故居1173

第六节 中外交往文物1174

第七节 近代重大事件史迹1176

第六章 革命遗址、纪念碑亭1180

第一节 革命遗址1180

第二节 纪念性建筑物1182

第三节 烈士纪念碑亭1187

附 明清以来邑人著作书目1191

第二十三编 体育1219

第一章 学校体育1220

第一节 建国前的学校体育1220

第二节 建国后的学校体育1221

第二章 群众体育1225

第一节 民间传统体育1225

第二节 职工体育1228

第三节 农民体育1229

第三章 竞技体育1229

第一节 游泳1229

第二节 举重1232

第三节 球类与田径1234

第四节 国防体育1236

第四章 体育组织1237

第一节 行政机构及体育协会1237

第二节 体育学校1238

第五章 体育设施与体育经费1240

第一节 水上运动设施1240

第二节 陆上运动设施1241

第三节 体育经费1242

第六章 重大比赛及竞赛成绩1243

第一节 县(市)运动会1243

第二节 承办重大比赛1244

第三节 竞赛成绩1244

第二十四编 卫生1260

第一章 医疗1261

第一节 中医1261

第二节 西医1262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1265

第四节 护理1266

第五节 医疗队伍与设备1266

第六节 卫生医序机构1270

第二章 卫生保健1278

第一节 防疫1278

第二节 公共卫生1283

第三节 妇幼保健1287

第四节 医疗保健制度1289

第三章 药政1294

第一节 药品1294

第二节 制药1296

第三节 药政管理1296

第四节 药品经营1298

第四章 医学教育与科研1298

第一节 医学教育1298

第二节 科研1301

第三节 医学团体1302

第二十五编 社会1304

第一章 人口1304

第一节 人口发展1304

第二节 人口分布1307

第三节 人口构成1311

第四节 姓氏1319

第二章 计划生育1326

第一节 概况1326

第二节 节育技术1327

第三节 政策措施1329

第四节 具体工作1330

第五节 优生优育1332

第三章 人民生活1333

第一节 农民生活1333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1338

第三节 职工生活1339

第四章 民俗1340

第一节 生活风俗1340

第二节 节令风俗1342

第三节 婚嫁喜庆风俗1345

第四节 丧葬风俗1347

第五节 称谓习俗1348

第六节 陋习1349

第五章 宗教1351

第一节 道教 佛教1351

第二节 基督教 天主教1352

第三节 教会经办的学校和医院1353

第六章 华侨、港澳台同胞1354

第一节 概况1355

第二节 华侨的分布及团体1355

第三节 归侨、侨眷1356

第四节 华侨、港澳台同胞的贡献1356

第五节 侨务工作1359

第七章 方言1360

第一节 粤方言1361

第二节 客方言1373

第三节 粤、客方言词汇举例1380

第二十六编 人物1398

第一章 人物传1398

第二章 烈士英名录1520

附录1587

一、历代编修的县志1587

二、现存县志简介1588

三、《东莞县志》序言选载1590

四、东莞明伦堂1594

五、古八景1596

六、东莞改革开放十四年社会经济发展综述1600

七、《东莞市志》编纂始末1606

1995《东莞市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东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5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