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东城区同沙村志》求取 ⇩

序言1

凡例2

概述23

大事记33

第一篇自然环境79

第一章位置面积80

第一节 地理位置80

第二节 面积80

第二章山地河流81

第一节 山地81

第二节 河流82

第三章气候83

第一节 气候特征84

第二节 四季气候86

第三节 太阳总辐射量90

第四节 气温90

第五节 日照91

第六节 降水91

第七节 湿度93

第八节 蒸发量与水分盈亏94

第九节 风95

第十节 雾与灾害天气97

第四章自然资源100

第一节 土地资源101

第二节 生物资源105

第三节 矿产资源109

第四节 河沙110

第五节 地下水110

第六节 山泉水110

第七节 黑泥110

第八节 泥炭土111

第九节 水松根111

第五章自然灾害111

第一节 水灾111

第二节 旱灾118

第三节 风灾121

第四节 霜冻126

第五节 雷电127

第六节 地震128

第七节 酷热130

第八节 病虫害131

第九节 疫病131

第六章 物候132

第二篇建置 区域135

第一章 建置沿革136

第二章行政区划138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行政区划138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139

第三章人口141

第一节 人口总量141

第二节 人口变动146

第三节 人口构成149

第四章社区居民小组简介154

第一节 同沙社区简介154

第二节居民小组简介156

一、上园居民小组156

二、下园居民小组158

三、墩(等)水岭居民小组160

四、坊(仿)边居民小组162

五、黄公坑居民小组164

六、古一居民小组166

七、古二(黄屋)居民小组168

八、太初坊居民小组170

九、大桥居民小组172

十、甘屋村居民小组174

第三节 已废弃村庄175

第三篇乡村建设177

第一章机构与管理179

第一节 机构179

第二节 规划建设与管理179

第三节 土地管理与利用181

第二章 同沙中心区建设182

第三章住宅建设186

第一节 同沙水库移民村建设186

第二节 私房建设187

第三节 旧村改造188

第四节农民新村建设190

一、上园新村191

二、下园新村191

三、墩(等)水岭新村192

四、黄公坑新村192

五、坊(仿)边新村192

六、甘屋村新村193

七、大桥新村193

八、 古一新村194

九、古二(黄屋)新村194

十、太初坊新村194

第四章道路 桥梁 公共汽车195

第一节 公路195

第二节 街道199

第三节 桥梁201

第四节 公共汽车203

第五章供水 排水 供电 供气204

第一节 供水204

第二节 排水205

第三节 供电205

第四节 供气207

第六章园林绿化 道路照明207

第一节 园林绿化207

第二节 道路照明210

第七章环境卫生211

第一节 机构211

第二节 卫生设施211

第三节 卫生管理212

第四节 社区环境治理214

第八章整治旧村215

第一节 机构215

第二节 旧村整治215

第四篇政治221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同沙地方组织222

第一节 同沙党支部的建立与发展222

第二节 党支部主要活动223

第三节 同沙非公有制企业联合党支部230

第四节 同沙党支部换届选举231

第五节 党支部内设工作部门234

第六节 党风廉政建设制度235

第二章地方行政机构240

第一节 行政机构240

第二节 同沙基层政权换届选举245

第三章群众团体250

第一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沙支部委员会250

第二节 同沙妇代会252

第三节 农民协会258

第四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同沙大队259

第五节 同沙工人联合会260

第六节 红卫兵红小兵261

第七节 同沙社区调解委员会262

第八节 同沙社区科普领导小组262

第九节 同沙社区市民学校指导小组263

第十节 同沙社区婚育学校263

第十一节 同沙社区计划生育协会265

第十二节 同沙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265

第四章民政266

第一节 民政机构266

第二节 救灾266

第三节 五保户、困难户救济267

第四节扶贫270

一、扶持革命老区270

二、扶持贫困地区270

第五节社会福利271

一、养老金272

二、生活福利金272

三、农村合作医疗与基本医疗保险273

四、农民基本养老保险275

五、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76

六、烈军属优待与抚恤276

七、退休干部补助277

第六节 拥军优属277

第七节 殡葬改革278

第八节 革命老区村基本情况279

第五章社会治安280

第一节 治安机构与队伍280

第二节 群防群治283

第三节 见义勇为事例289

第四节 同沙外来人员居住中心290

第六章安全生产290

第一节 消防队伍290

第二节 消防设施291

第三节 消防工作291

第四节 消防案例292

第七章村(居)务管理293

第一节 管理机构293

第二节 财务管理294

第三节 财务监督管理制度296

第八章历次政治运动303

第一节 抗美援朝运动303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运动304

第三节 清匪反霸 减租退押运动304

第四节 土地改革运动305

第五节 三反 五反运动306

第六节 三大改造运动306

第七节 农村整党运动306

第八节 反右倾整风运动307

第九节 大跃进运动307

第十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310

第十一节 大鸣大放运动312

第十二节 三反整风运动313

第十三节 政治思想教育运动313

第十四节 农村整风整社运动313

第十五节 四清运动314

第十六节 打击投机倒把和封建迷信运动315

第十七节 五反整风运动315

第十八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315

第十九节 文化大革命运动316

第二十节 一打三反运动316

第二十一节 批林批孔运动317

第二十二节 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317

第二十三节 揭批四人帮运动318

第二十四节 落实政策 拨乱反正318

第五篇军事321

第一章军事设施322

第一节 大桥村炮楼322

第二节 古村炮楼322

第二章武装队伍323

第一节 大革命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同沙农民自卫队323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东莞抗日民兵第八中队323

第三节 同沙抗日常备队324

第四节 黄沙武工队325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兵组织326

第三章武装斗争活动330

第一节 大革命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装斗争活动330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武装斗争活动331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武装斗争活动340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民兵维持社会治安347

第四章主要战事348

第一节抗日战争时期战事348

一、黄公坑战斗348

二、新锡边战斗349

第二节解放战争时期战事350

一、古村突围350

二、飞鹅伏击战351

三、袭击篁村反动联防队352

第五章 侵华日军在同沙的暴行352

第六章 革命老区评划353

第六篇经济综述357

第一章经济条件360

第一节 自然条件360

第二节 人文条件360

第三节 经济优势361

第二章 经济发展362

第三章 经济结构364

第四章 基本建设投资365

第五章 经济收益367

第六章 人民生活371

第七篇农业379

第一章经济制度改革383

第一节 清匪反霸减租退押387

第二节土地改革运动388

一、土地改革前同沙的基本情况388

二、土地改革运动开展393

第三节、农业合作化410

一、互助组410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411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412

第四节人民公社 生产大队414

第五节 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416

第六节 农村股份合作制418

第二章种植业419

第一节粮食作物422

一、水稻423

二、小麦429

三、玉米429

四、九尾粟430

五、番薯430

六、其他杂粮杂豆432

第二节经济作物433

一、花生433

二、甘蔗436

三、木薯438

四、油菜440

五、芝麻441

六、马铃薯441

七、豆类442

八、黄(红)麻443

九、蔬菜445

十、土烟448

十一、花卉448

十二、木薯蚕449

十三、棉花449

十四、蓖麻449

十五、青饲料450

第三节 土特产450

第三章肥料积制与施用451

第一节 积制土杂肥451

第二节 施用化学肥料453

第四章 农药推广使用454

第五章农业机具455

第一节 耕作机具456

第二节 插秧机具456

第三节 排灌机具457

第四节 除虫机具457

第五节 收割脱粒机具458

第六节 农用运输机具458

第七节 农产品加工机具459

第六章耕作制度改革460

第一节 改变播插期460

第二节 疏植改合理密植461

第三节 深灌改合理排灌462

第四节 间种 套种 轮种462

第五节 两熟改三熟(多熟)464

第七章农田基本建设466

第一节 开荒扩地466

第二节 改良土壤467

第三节 旱地改水田468

第四节 平整土地469

第八章推广农业新技术469

第一节 培育壮秧469

第二节 学习朝汕种田经验470

第三节 试验包秧头肥和蘸秧头肥470

第四节 推广抛秧技术471

第五节 化学除草471

第九章 耕地利用472

第十章 基本农田保护区473

第十一章 专业户 个体户475

第十二章 立体生态农业477

第十三章林果业478

第一节 林业478

第二节 水果481

第十四章禽畜业486

第一节 生猪487

第二节 耕牛491

第三节 三鸟493

第四节 养羊495

第五节 养狗495

第六节 放养蜜蜂496

第十五章渔业496

第一节 鱼塘面积496

第二节 淡水养鱼497

附:同沙鳗鱼场简介500

第十六章水利501

第一节 水利设施501

第二节 三防工作507

第三节 水利工具509

第八篇工业511

第一章机构522

第一节 同沙对外加工办公室522

第二节 同沙企业工会523

第三节 安全消防巡查办公室524

第四节 同沙劳动服务站526

第二章工业所有制530

第一节 集体企业530

第二节 民营企业531

第三节 三来一补企业535

第四节 三资企业537

第三章主要工业门类539

第一节 淀粉业539

第二节 制糖业539

第三节 榨油业540

第四节 烟花炮竹业541

第五节 机械修配业542

第六节 印刷业542

第七节 针织业543

第八节 制衣业543

第九节 皮革制品业543

第十节 制鞋业544

第十一节 工艺品制造业544

第十二节 电子制造业545

第十三节 家具业545

第十四节 采石业546

第四章厂房 工业区建设547

第一节 厂房建设547

第二节 工业园区建设548

第九篇交通 邮电551

第一章交通552

第一节 道路552

第二节 交通工具554

第三节 运输业务558

第四节 交通安全管理559

第二章邮电561

第一节邮电设施562

一、同沙邮电所562

二、程控电话室562

三、程控电话亭562

四、磁卡电话563

第二节通讯工具563

一、固定电话563

二、移动电话564

三、无线寻呼机565

第十篇商业 金融 财税567

第一章商业568

第一节 集市贸易573

第二节 商业街 铺位建设574

第三节 市场建设581

第四节 行业经营585

第二章金融 财税587

第一节 金融机构587

第二节 货币流通587

第三节 税收592

第十一篇文化教育卫生体育595

第一章文化596

第一节 领导机构596

第二节文化设施596

一、文化室597

二、同沙露天影剧场598

三、同沙文化广场598

四、卡拉0K歌舞厅599

五、老人活动中心599

六、投影室599

七、图书室 购书店 借书店600

第三节 业余文化队伍603

第四节 群众文化活动603

第五节广播 电视607

一、广播607

二、电视608

第六节名胜古迹609

一、古庙宇609

二、古墓葬612

三、古桥梁614

四、古董遗址614

五、名人石刻616

六、古树名木616

第二章教育617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教育617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618

第三节 幼儿教育624

第四节 学前教育625

第五节 小学教育626

第六节 小学附设初中班629

第七节成人教育630

一、扫除文盲630

二、科普教育631

第八节 教师队伍632

第九节 教学改革634

第十节 教育投资635

第十一节 奖学金636

第十二节 校舍建设636

第三章医疗卫生638

第一节 医疗机构642

第二节 妇幼保健643

第三节 医药店644

第四节 民间医生简介645

第四章体育646

第一节 体育设施646

第二节 体育队伍647

第三节 体育活动649

第十二篇人物653

第一章革命烈士654

第一节 革命烈士英名表654

第二节 革命烈士传655

第二章人物简介656

第一节 古代人物简介656

第二节 当代人物简介657

第三章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名录669

第一节 先进集体名录669

第二节 先进个人名录678

第三节 捐助同沙公益事业芳名679

第十三篇社会681

第一章计划生育682

第一节 机构686

第二节 计划生育措施689

第三节 人口控制693

第二章姓氏695

第一节 姓氏迁入与源流695

第二节 男性姓氏分布706

第三章风俗习惯710

第一节 生活习俗710

第二节 喜庆习俗714

第三节 丧葬风俗719

第四节 节令风俗720

第五节陋习728

一、迷信活动728

二、鸦片种植与吸毒733

三、赌博736

四、卖淫嫖娼737

五、宗族械斗737

六、纳妾买婢童养媳740

第六节 方言 称谓740

第四章民间歌谣759

第一节 童谣759

第二节 顺口溜760

第三节 老人歌761

第五章谚语762

第一节 生活谚语762

第二节 气象谚语765

第六章 歇后语766

第七章民间传说769

第一节 血染古董769

第二节 黄公山菩萨772

第三节 黄公山的传说773

第四节 飞鹅龙的传说774

第五节 麒麟岭的传说775

第六节 七姐妹山的传说775

第七节 大桥村的传说776

编后记777

《东莞市东城区同沙村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