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志》求取 ⇩

概述1

大事记史前时期5

5

5

5

三国5

两晋5

南北朝6

6

7

五代8

两宋8

9

10

10

中华民国12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89)19

行政建置35

第一章 位置境域35

第一节 地理位置35

第二节 境域35

第二章 建置沿革36

凤县建置沿革表41

第三章 行政区划45

第四章 主要村镇简介51

自然地理59

第一章 地质与矿藏59

第一节 地质59

第二节 矿藏62

第二章 地貌66

第一节 地貌类型66

第二节 重力地貌67

第三章 气候68

第一节 太阳辐射及日照68

第二节 气温69

第三节 降水72

第四节 风74

第四章 水文75

第一节 河流75

第二节 径流76

第三节 地下水77

第五章 土壤78

第一节 分布78

第二节 类型79

第三节 土壤改良与利用81

第六章 植被82

第一节 林木植被82

第二节 栽培植被83

第三节 灌丛植被83

第四节 草甸及沼生植被84

第七章 植物84

第一节 乔木、灌木84

第二节 藤本与竹类88

第三节 草本88

第八章 野生动物93

第一节 分布状况93

第二节 动物资源93

第三节 珍贵动物简介94

人口97

第一章 人口规模97

第一节 人口源流97

第二节 人口分布98

第三节 人口密度99

第二章 人口变动100

第一节 出生、死亡100

第二节 人口迁徙102

第三章 人口构成103

第一节 年龄构成103

第二节 性别构成105

第三节 民族构成106

第四节 文化构成107

第五节 职业构成108

第四章 人口管理与调查108

第一节 人口登记和管理108

第二节 人口调查109

第五章 婚姻家庭110

第一节 婚姻状况110

第二节 家庭111

第六章 计划生育112

第一节 组织机构112

第二节 节育措施112

第三节 生育政策与奖惩114

土地管理117

第一章 土地资源与开发利用117

第一节 资源调查117

第二节 资源特征118

第三节 开发利用118

第二章 土地管理122

第一节 机构122

第二节 管理122

第三节 《土地管理法》贯彻与实施124

自然灾害125

第一章 水灾125

第二章 旱灾129

第三章 地质灾害130

第一节 地震130

第二节 山体崩塌、滑波、泥石流131

第四章 其它灾害132

农业135

第一章 机构135

第二章 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经营体制136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经营形式136

第二节 土地改革136

第三节 互助合作138

第四节 人民公社139

第五节 生产责任制140

第六节 收益分配141

第三章 种植业142

第一节 耕作制度142

第二节 粮食作物143

第三节 经济作物146

第四节 四大基地建设147

第五节 栽培技术148

第六节 肥料148

第七节 植物保护149

第四章 养殖业150

第一节 家畜150

第二节 家禽151

第三节 畜禽疫病与防治151

第四节 其它养殖152

第五章 农业机具153

第六章 农业区划154

第一节 本县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障碍因素154

第二节 农业分区154

名优特产157

第一章 药材类157

第一节 凤党157

第二节 麝香157

第三节 牛黄158

第四节 熊胆159

第五节 秦贝母159

第二章 粮果类160

第一节 安河米160

第二节 龙口梨160

第三节 红云豆161

第四节 苹果161

第五节 凤椒163

第六节 核桃163

第七节 木耳164

第八节 甜椒165

第三章 工业品类165

第一节 小麦脱粒机165

第二节 沙锅166

第四章 其他166

第一节 大鲵166

第二节 蜂蜜167

第三节 生漆167

林业170

第一章 森林资源170

第一节 森林分布170

第二节 面积、蓄积170

第三节 树种资源173

第四节 古树、稀有树174

第五节 林业区划175

第二章 林业生产178

第一节 育苗造林178

第二节 次生林抚育180

第三节 低产林改造184

第四节 封山育林185

第五节 病虫害防治185

第六节 林副产品集运186

第七节 林场187

第三章 木材经营188

第一节 经营网点188

第二节 经营体制189

第三节 木材价格189

第四节 经济效益190

第四章 森林管理190

第一节 管理机构190

第二节 山林权属190

第三节 林政管理191

第四节 护林防火193

水利水保195

第一章 机构195

第二章 灌溉工程196

第一节 蓄水引水工程196

第二节 灌溉管理198

第三章 江河治理与防洪抗旱199

第一节 江河治理199

第二节 防洪抗旱200

第四章 人畜饮水工程201

第一节 水质与水污染201

第二节 工程建设202

第三节 管理203

第五章 水土保持204

第一节 水土流失204

第二节 保持工作204

第六章 农田基本建设206

第七章 水能、水面利用207

第一节 水力发电207

第二节 水产养殖208

工业211

第一章 工业经济体制211

第一节 私营、个体工业211

第二节 乡镇工业212

第三节 县属工业213

第四节 部、省、市属工业214

第二章 工业体系215

第一节 电力工业215

第二节 矿业216

第三节 机械工业219

第四节 化工工业220

第五节 建筑材料工业220

第六节 食品工业221

第七节 造纸、皮革工业222

第八节 小五金制品223

第九节 纺织、缝纫、印染、印刷业223

第十节 木材加工业225

第十一节 其它工业225

第三章 工业企业管理226

第一节 管理机构226

第二节 私营、个体工业的管理227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管理227

第四节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管理227

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凤县活动简介228

交通、邮电第一章 交通231

第一节 古代道路231

第二节 现代道路232

第三节 运输242

第四节 车辆保养245

第五节 交通运输管理245

第二章 邮电248

第一节 机构248

第二节 邮政249

第三节 电信252

城乡建设255

第一章 机构255

第二章 县城建设255

第一节 变迁255

第二节 城垣255

第三节 城区建设256

第四节 市政建设258

第五节 城区防洪259

第三章 房产管理260

第一节 私房改造260

第二节 公房管理260

第三节 房屋普查261

第四节 建设管理261

第四章 村镇建设262

第一节 建制镇262

第二节 乡村建设263

第五章 建筑业264

第一节 机构 队伍264

第二节 建筑设计264

第三节 建筑工程265

第六章 环境保护265

第一节 环境污染265

第二节 污染治理266

商业269

第一章 私营商业269

第二章 供销商业270

第一节 机构270

第二节 管理271

第三节 经营272

第四节 扶持生产273

第三章 国营商业274

第一节 机构274

第二节 百货、纺织275

第三节 五金、交电、化工、石油275

第四节 烟酒、副食275

第五节 肉食、蔬菜276

第六节 饮食服务277

第七节 体制改革277

第四章 集市贸易278

第五章 粮食商业279

第一节 机构279

第二节 粮油征购、议购279

第三节 粮油供应283

第四节 储运286

第六章 物资管理与经销288

第一节 机构288

第二节 管理289

第三节 经销290

财政税务第一章 财政293

第一节 机构293

第二节 体制293

第三节 收支294

第四节 管理299

第二章 税务300

第一节 机构300

第二节 工商税300

第三节 征收管理308

第四节 农业税309

金融保险313

第一章 金融313

第一节 机构313

第二节 货币314

第三节 信贷316

第四节 储蓄318

第五节 债券320

第二章 保险321

经济综合管理第一章 计划管理325

第一节 机构325

第二节 管理体制325

第三节 计划内容326

第四节 生产计划管理327

第二章 统计329

第一节 机构329

第二节 农业统计329

第三节 工业统计329

第四节 商业统计329

第五节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330

第六节 劳动工资统计330

第七节 农村抽样调查统计330

第八节 国民收入统计330

第九节 统计公报和统计分析330

第三章 审计331

第一节 机构331

第二节 国家审计331

第三节 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333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333

第一节 机构333

第二节 企业登记334

第三节 个体工商管理334

第四节 经济合同监督和商标管理335

第五节 市场管理336

第五章 物价管理336

第一节 机构336

第二节 计划价格337

第三节 自由价格341

第四节 物价大检查、成本调查342

第六章 标准计量管理343

第一节 机构343

第二节 计量沿革344

第三节 计量管理345

党派群团347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347

第一节 组织机构与活动347

第二节 组织建设349

第三节 党代表大会350

第四节 党的重大活动351

第五节 宣传教育353

第六节 统一战线356

第七节 纪律检查356

第八节 精神文明建设357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359

第一节 组织沿革359

第二节 活动纪实359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及青年党凤县党部筹备处360

第四节 特务组织361

第三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凤县委员会362

第一节 机构363

第二节 政治协商会议363

第三节 政协专业委员会364

第四章 群众团体365

第一节 工人组织365

第二节 农民组织366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367

第四节 妇女组织369

第五节 工商组织370

政权373

第一章 明、清及民国政权机构373

第一节 县衙县署373

第二节 里甲 保甲373

第三节 民国时期民意机构及选举374

第二章 凤县人民代表大会378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379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379

第三节 人大常务委员会381

第三章 凤县人民政府及基层行政机构383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383

第二节 乡镇人民政府386

第三节 档案387

第四节 信访387

第四章 法院388

第一节 机构388

第二节 起诉389

第三节 诉费389

第四节 审判390

第五节 刑罚391

第六节 案件复查391

第五章 检察391

第一节 机构391

第二节 刑事检察392

第三节 法纪检察392

第四节 经济检察392

第五节 监所检察393

第六节 案件复查与信访393

公安司法395

第一章 公安395

第一节 机构395

第二节 社会治安工作395

第三节 治安管理398

第四节 户籍管理398

第五节 重大保卫工作399

第二章 司法399

第一节 机构399

第二节 法制宣传399

第三节 人民调解400

第四节 公证401

第五节 律师事务401

民政、劳动人事第一章 民政403

第一节 机构403

第二节 社会救济403

第三节 优待抚恤404

第四节 救灾405

第五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406

第六节 婚姻登记406

第七节 其它工作406

第二章 劳动人事407

第一节 机构407

第二节 劳动就业407

第三节 劳动工资408

第四节 劳动保护410

第五节 人事管理410

第六节 退职退休和离职休养414

科学技术417

第一章 机构417

第一节 管理机构417

第二节 科协417

第三节 科研及推广机构419

第二章 科技队伍420

第一节 人才420

第二节 职称421

第三节 待遇421

第三章 科技普及与引进推广422

第一节 科技普及422

第二节 引进与推广425

第四章 科研成果426

第一节 科研项目及获奖状况426

第二节 科技成果简介429

教育431

第一章 机构431

第二章 民国前教育431

第一节 儒学署、书院431

第二节 义学、私塾432

第三节 学堂432

第三章 初等教育432

第一节 学前教育432

第二节 小学教育433

第四章 中等教育435

第一节 普通中学435

第二节 职业教育436

第五章 学制、课程437

第一节 学制437

第二节 课程设置438

第六章 成人教育439

第一节 扫盲教育439

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440

第七章 教师442

第一节 教师队伍442

第二节 社会地位及生活待遇442

第三节 培训443

第八章 教育经费、勤工俭学444

第一节 教育经费444

第二节 勤工俭学445

卫生体育447

第一章 卫生447

第一节 机构447

第二节 医疗事业448

第三节 防疫450

第四节 卫生保健453

第五节 药物455

第六节 业务培训459

第二章 体育460

第一节 机构460

第二节 设施460

第三节 群众体育461

第四节 学校体育462

第五节 体育竞赛463

文化465

第一章 机构与设施465

第一节 机构465

第二节 主要设施466

第二章 群众文化467

第一节 活动概况467

第二节 戏曲468

第三节 社火469

第四节 民歌471

第五节 传说、故事472

第六节 民间工艺472

第三章 文艺创作473

第一节 创作活动473

第二节 报刊474

第四章 图书发行475

第一节 机构475

第二节 发行475

第五章 广播476

第一节 机构476

第二节 广播宣传476

第三节 广播事业477

第四节 无线电管理478

第六章 电影 电视479

第一节 电影479

第二节 电视479

文物485

第一章 古文化遗址485

第一节 村落遗址485

第二节 城垣遗址486

第三节 关寨遗址487

第四节 庙宇遗址487

第五节 古栈道遗址488

第六节 古建筑及名人旧居488

第二章 石刻与古墓葬489

第一节 石窟、造像489

第二节 摩崖石刻489

第三节 石塔490

第四节 碑碣490

第五节 石雕491

第六节 古墓葬492

第三章 馆藏文物492

第一节 化石492

第二节 石器492

第三节 陶器493

第四节 铜器493

第五节 铁器495

第六节 货币496

第七节 玉器497

第八节 瓷器497

第九节 其它497

第四章 革命文物498

第一节 孙文密令498

第二节 红军标语498

第三节 烈士墓葬498

第五章 文物保护499

第一节 普查499

第二节 保护499

艺文501

第一章 诗歌501

第二章 散文525

第三章 艺文存稿目录531

军事537

第一章 机构537

第一节 古代及民国时期537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537

第二章 兵役538

第一节 兵役制度538

第二节 兵员征集539

第三章 武装541

第一节 地方武装541

第二节 驻军543

第三节 民兵543

第四章 战事记略545

第一节 战事545

第二节 兵变及起义546

第三节 农民反暴斗争548

第四节 匪患与剿匪550

第五节 红二十五军过境551

第六节 红七十四师在凤县的活动551

第七节 红二方面军在凤县的活动552

第八节 三五九旅过境552

第九节 秦岭战役553

第十节 黑山阻击战556

第十一节 凤县解放556

风俗 宗教第一章 节日557

第一节 传统节日557

第二节 现代节日559

第二章 风俗习惯560

第一节 生辰560

第二节 婚嫁561

第三节 丧葬563

第三章 生活习俗564

第一节 衣着564

第二节 装饰565

第三节 饮食565

第四节 居住566

第四章 生产习俗566

第一节 驾牛566

第二节 伏犁567

第三节 换活路567

第四节 火火烟567

第五节 打锣鼓草567

第五章 信仰民俗567

第一节 庙会、祭祀567

第二节 祈雨569

第六章 宗教570

第一节 佛教570

第二节 道教570

第三节 伊斯兰教573

第四节 基督教574

方言576

第一章 语音576

第一节 凤县方言的声韵调系统576

第二节 凤县方言与各次方言语音的比较578

第三节 凤县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的对比581

第四节 文白异读584

第五节 连续变调584

第二章 词汇586

第一节 凤县方言词汇586

第二节 瓦房坝、张家窑方言词汇592

第三章 语法595

第一节 凤县方言构词特点595

第二节 凤县方言语法与瓦房坝、张家窑方言语法的比较596

第三节 凤县方言语法例句597

第四章 谚语599

第一节 气象方面599

第二节 节气方面599

第三节 农业生产方面600

第四节 林业生产方面600

第五节 畜牧业方面600

第六节 卫生方面601

“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记略第一章 “四清”运动603

第一节 面上“社教”603

第二节 点上“社教”604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605

第一节 重大事件和主要活动605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及平反冤、假、错案610

人物611

第一章 传略611

第二章 人物表636

一、建国后模范人物表636

二、历史人物表639

三、当代人物表641

四、历代军事人物表642

五、当代科技人物表642

第三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647

附录651

清道光《凤县志》(手抄本)序陈韶651

清同治《凤县志》(郭抄本)序田澍651

清光绪《凤县志》(木刻本)序朱子春652

民国16年《凤县志》(增补稿)序曹仁杰652

民国17年《凤县志》(增补稿)序陈贤景653

山南西道新修驿路记唐 刘禹锡653

遗时相书宋 安丙654

贾大司马修栈道记清 党崇雅654

历年受苦的凤县村农民国 杨松年655

陕南五县农村调查(凤县部分)民国 西北大学经济系陕南经济调查团657

双石铺经济调查报告民国 《陕行汇刊》668

凤县人民政府令(1950年12月17日)672

凤县人民委员会通告(1959年7月6日)672

胡耀邦1965年2月20日在凤县公社党委书记以上干部会议上的讲话673

凤县人民自立更生修建山区架子车路675

凤县在召唤(通讯)新华社记者 洪岩677

路易·艾黎重回凤县访灾区景险峰 白拴堂678

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向秦岭灭火英雄排学习的决定680

他们在烈火中永生云献科 梁文林681

凤县解放回忆录陈光尘683

编后记686

1994《凤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凤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4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