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哲学 上》求取 ⇩

绪论1

一、哲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1

(一)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

(二)哲学和阶级斗争2

二、哲学上的两条基本路线13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区别13

(二)不可知论者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18

(三)在哲学上企图超越两个基本派别是骗人的把戏24

(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发生、发展的阶级基础和认识论根源28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3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斗争中产生和发展36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6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40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4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4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47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49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始至终都是有党性的53

四、在斗争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57

辩证唯物主义65

一、物质和意识65

(一)世界的物质性65

世界统一于物质65

物质是无限可分的67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69

批判唯心主义对物质概念的攻击72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74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存在的74

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77

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80

批判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运动观84

(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87

物质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之内才能运动87

时间和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统一89

批判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90

(四)物质运动有它自身的规律性94

世界是物质的有规律的运动94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97

人们能够认识、运用规律,但是不能创造、消灭规律101

批判唯心主义否认客观规律性的反动观点106

(五)意识的社会性107

意识是人脑的产物107

社会实践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109

语言对意识发展的作用111

批判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错误观点113

(六)意识是存在的反映116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116

批判“不可知论”、“符号论”和“象形文字论”119

(七)意识的能动作用124

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124

批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抹杀意识的能动作用127

二、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科学129

(一)唯物辩证法是现实的反映;是唯一全面、彻底的发展观;是批判的、革命的129

(二)唯心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133

(三)认识史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138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51

(一)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151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54

矛盾的普遍性154

矛盾的特殊性16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65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170

(三)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175

主要矛盾决定或影响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175

主要的矛盾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179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181

(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82

矛盾着的双方既同一又斗争182

斗争是绝对的,同一是相对的187

对立面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189

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195

批判矛盾融合论197

批判矛盾“均衡论”、“诡辩论”和“折衷主义200

(五)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210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213

(一)范畴是帮助我们认识客观世界之网的网上纽结213

(二)量变和质变217

任何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217

量和质的互相转化220

发展的渐进和飞跃224

批判“庸俗进化论”和“激变论”229

(三)肯定和否定232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232

肯定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36

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238

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240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244

(四)现象和本质248

(五)形式和内容253

(六)原因和结果257

(七)个别和一般263

(八)自由和必然265

(九)偶然性和必然性271

(十)可能性和现实性276

(十一)局部和全局279

五、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是一致的287

六、实践和认识293

(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293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29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95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9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299

必须坚持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原则307

批判资产阶级、修正主义割裂认识和实践的联系的反动观点312

(二)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321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321

理性认识更深刻、更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327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332

理论来自实践,理论指导革命实践338

批判“经验论”和“唯理论”345

(三)认识是在无穷无尽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354

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无限过程354

认识是受历史条件限制的358

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360

批判所谓“终极真理”364

(四)真理369

真理的客观性和阶级性369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376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378

真理是在斗争中发展的386

批判“相对主义”389

(五)认识世界,改造世界392

认识世界的目的不仅在于说明世界,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392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394

(六)批判唯心论的“先验论”399

历史唯物主义407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407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社会科学中的伟大变革407

(二)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410

唯物主义历史观410

批判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观415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419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419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419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425

批判“唯生产力论”428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43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431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435

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439

批判“暴力论”442

三、阶级斗争、国家和社会革命449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449

依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划分为不同的阶级449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451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455

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一切459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460

批判“阶级调和论”和资产阶级“人性论”464

(二)国家471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471

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476

批判机会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反动谬论478

(三)社会革命483

社会的进步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483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487

暴力革命是孕育新社会的助产婆489

批判“改良主义”492

(四)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495

四、无产阶级革命501

(一)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501

(二)武装夺取政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最高形式508

(三)批判“和平长入社会主义”512

五、社会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518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518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522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525

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525

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存在着帝国主义、社会532

帝国主义的颠覆和侵略的威胁532

警惕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对革命的危害535

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规律和特点539

批判“阶级斗争熄灭论”544

(四)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546

(五)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550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550

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562

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568

专政与民主的关系573

限制资产阶级法权,铲除滋生资产阶级的土壤和条件577

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579

(六)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590

社会主义革命必然胜利590

革命道路是曲折的594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598

(七)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602

搞好各条战线的社会主义革命602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最好形式607

六、无产阶级政党和路线斗争612

(一)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612

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是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612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615

党的基本纲领617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619

党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621

党必须领导一切622

(二)党内两条路线斗争626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626

路线斗争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628

党是在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发展起来的631

修正主义是当前的主要危险633

坚持反潮流的马列主义原则641

(三)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643

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崇高理想643

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646

在三大革命斗争中培养接班人650

七、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656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656

(二)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662

八、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665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65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670

(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群众运动和党的群众路线677

(四)批判英雄史观682

197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哲学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四川大学哲学系七三级工农兵学员编辑组编 1976 渡口市总工会工人政治学校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