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求取 ⇩

绪论1

第一章 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5

第一节 农业生产分析5

一、农业生产的实质与特点5

二、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与农业生态系统6

三、农业(作物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等部门的关系7

四、农业生产与生态平衡9

第二节 农作物的生活条件与高产稳产11

一、农作物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性或不可代替性定律11

二、农作物高产稳产是全部生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2

三、首先改善“限制因子”,增产效果最大15

四、对作物生活条件的适应、调节与改造15

第三节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16

一、用地与养地的概念16

二、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的途径16

三、用地与养地的关系20

四、养地的方法和措施23

五、建立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农业技术体系——耕作制度,保证农业高产稳产24

第二章 作物布局26

第一节 作物布局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26

一、作物布局的含义26

二、作物布局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26

三、作物布局与农业生产布局的关系27

第二节 作物布局和作物的生态适应性28

一、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28

二、作物对光的适应性30

三、作物对水分、土壤肥力的适应性30

四、作物分布的地带性和地域性32

第三节 作物布局的原则、内容和方法34

一、作物布局的原则34

二、我国南方作物布局的特点和内容35

三、作物布局的步骤38

四、作物布局的方法38

第三章 复种47

第一节 复种的发展及其意义47

一、复种的概念47

二、复种在我国和世界的发展47

三、复种在作物生产中的意义48

第二节 复种增产的原因49

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49

二、解决或缓和作物争地、争劳、争肥的矛盾51

第三节 复种的条件和技术51

一、复种的条件51

二、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54

第四节 南方地区的主要复种方式与特点56

一、南方地区复种次数的分布56

二、主要复种方式及特点58

第四章 间、混、套作62

第一节 发展间、混、套作的意义62

一、间、混、套作的概念62

二、间、混、套作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62

三、间、混、套作在世界的发展63

第二节 间、混作64

一、间、混作的增产效应和计算方法64

二、间、混作增(减)产原因分析65

三、间作增产技术原理68

四、南方地区作物间(混)作的类型、方式及特点71

第三节 套作75

一、套作的效应及增产原因75

二、套作增产的技术要求76

三、南方地区主要套作类型、方式及增产技术77

第五章 轮作制81

第一节 轮作的概念和作用81

一、轮作与连作的概念81

二、轮作的发展82

三、轮作的经济效益83

四、轮作增产的原因84

第二节 作物茬口特性与轮作组成88

一、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88

二、各类作物及休闲的茬口特性89

三、轮作中作物品种轮换的意义93

四、轮作的周期、组成和轮换顺序94

第三节 复种轮作的类型、模式与适应条件95

一、复种轮作的分类与模式95

二、稻田复种轮作的特点与适应条件96

三、旱地复种轮作的特点与适应条件98

四、饲料轮作99

五、水生作物轮作100

第四节 连作的运用100

一、连作的利弊100

二、作物对连作反应的差异性100

三、作物耐连作特性的运用102

第五节 轮作制的设计与实施102

一、轮作制设计的内容和要求102

二、轮作制设计的程序和方法103

三、轮作制设计方案的实施103

第六章 土壤耕作制105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105

一、土壤耕作与气候、作物、土壤的关系105

二、土壤耕作的任务106

三、土壤耕性与耕作质量108

第二节 土壤耕作措施及其作用110

一、土壤的基本耕作110

二、表土耕作措施和作用115

第三节 土壤耕作制117

一、制定土壤耕作制的原则和依据117

二、水田土壤耕作制118

三、旱地土壤耕作制123

第四节 少耕与免耕124

一、少耕、免耕的概念及原理125

二、少耕、免耕的应用条件和效果126

三、少耕、免耕的优点和存在问题126

四、我国的少耕和免耕127

第七章 施肥制133

第一节 农田养分循环与平衡133

一、农田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生产、输出与残留量133

二、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134

三、养分平衡138

第二节 施肥制的发展139

一、耕作制度的演变与施肥制的发展139

二、现代有关施肥制的一些理论140

第三节 施肥制的制定145

一、制定施肥制的原则145

二、制定施肥制的程序148

三、肥料用量的估算148

四、施肥制的编制与示例149

五、肥料建设151

第四节 南方地区主要复种方式与轮作的施肥制简介152

一、肥—稻—稻的施肥制152

二、麦—稻—稻和油—稻—稻的施肥制153

三、麦—玉两熟和麦—玉—薯(苕)套作三熟的施肥制155

四、麦—棉套作两熟的施肥制155

五、稻—蔗轮作的施肥制156

第八章 农田杂草防除158

第一节 农田杂草的危害158

一、农田杂草的危害158

二、农田杂草防除的分类159

第二节 农田杂草的一般特性160

一、结实与种子传播160

二、种子成熟与种子寿命161

三、无性繁殖161

四、种子休眠与发芽162

五、杂草幼苗的生育特点164

六、农田杂草的群体生态164

第三节 农田杂草的防除164

一、防止杂草侵入农田165

二、合理轮作165

三、土壤耕作167

四、生物防除167

第四节 化学除草168

一、除草剂的类别168

二、化学除草的基本原理169

三、主要大田作物化学除草技术176

第九章 耕作制度的演进和改革180

第一节 耕作制度的形成与演进180

一、耕作制度的形成及其条件180

二、耕作制度的类型180

三、耕作制度的演进规律183

第二节 建国以来我国耕作制度的改革185

一、建国以来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简况185

二、建国以来我国改革耕作制度的基本经验190

第十章 我国各地的耕作制度193

第一节 我国农业的分区193

一、东北区193

二、内蒙及长城沿线区193

三、黄淮海区193

四、黄土高原区194

五、长江中下游区194

六、西南区194

七、华南区194

八、甘新区196

九、青藏区197

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地区耕作制度198

一、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结构198

二、稻区耕作制度198

三、棉区耕作制度200

四、丘陵山区旱地耕作制度201

第三节 西南地区耕作制度202

一、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结构202

二、各种不同类型的耕作制度203

第四节 华南地区耕作制度206

一、农业生产条件与农业结构206

二、耕作制度类型、特点与改革方向207

第五节 青藏高原耕作制度211

一、农业概况211

二、各地区的耕作制度212

三、耕作制度改革的经验214

第六节 北方地区耕作制度215

一、农业生产条件215

二、耕作制度类型216

三、改制经验与途径218

1984《耕作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浙江农业大学编 1984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耕作学(1963 PDF版)
耕作学
1963 北京:农业出版社
耕作学(1981 PDF版)
耕作学
1981
耕作制度(1982 PDF版)
耕作制度
1982
耕作机械化(1980.11 PDF版)
耕作机械化
1980.11
耕作学与作物栽培学讲义(1956 PDF版)
耕作学与作物栽培学讲义
1956
普通耕作学( PDF版)
普通耕作学
耕作学原理(1981 PDF版)
耕作学原理
1981 北京:农业出版社
耕作改制的科学技术(1979 PDF版)
耕作改制的科学技术
1979 北京:农业出版社
耕作学(1994 PDF版)
耕作学
1994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耕作机械化(1980 PDF版)
耕作机械化
1980 北京:农业出版社
普通耕作学(1954 PDF版)
普通耕作学
1954 湖南农学院
学习肇源耕作法(1953 PDF版)
学习肇源耕作法
1953 东北人民出版社
耕作和轮作(1958 PDF版)
耕作和轮作
1958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耕作学  西北本(1986 PDF版)
耕作学 西北本
1986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土壤耕作(1958 PDF版)
土壤耕作
1958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