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求取 ⇩

序郭述申1

绪论1

第一编根据地的创建与统一(1927年7月~1930年6月)19

第一章黄麻起义 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创立19

第一节黄麻起义前的准备和斗争19

一、革命低潮中持续发展的黄麻农民运动19

二、中共湖北省委对鄂东起义的部署和黄麻地区的“九月暴动”22

三、中共黄麻区特委的成立和黄麻起义计划的制定25

第二节黄麻起义的胜利29

一、农民起义武装对黄安县城的攻占29

二、黄安县农民政府的成立31

三、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的诞生33

第三节以木兰山为中心的游击战争35

一、黄安县城的保卫战35

二、革命军在木兰山等地的转战38

三、黄麻地区人民的艰难斗争43

第四节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创立45

一、第七军重返黄麻地区的战斗46

二、柴山保地区的开辟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的成立48

三、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初步形成53

第二章商南起义 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创立57

第一节商南起义的决策与部署57

一、中共河南省委将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重点向东南边界地区的转移57

二、中共豫东南特委的成立和党的六大精神的贯彻60

三、商南起义的长期准备和中共商(城)罗(田)麻(城)特别区委的成立63

第二节商南起义的胜利70

一、民团起义和农民暴动相配合70

二、红三十二师和商城县临时办事处的成立73

第三节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创立75

一、红三十二师游击战争的展开75

二、中共信阳中心县委对商城党和红军的指示77

三、以南溪、吴家店为中心的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初步形成79

第三章六霍起义 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创立82

第一节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六大决议在皖西的贯彻83

一、中共安徽省临委对皖西起义的部署83

二、革命统一战线在皖西的持续87

三、农民运动的兴起和农民武装的组建89

第二节六霍起义的胜利94

一、六霍起义的开始和中共六安中心县委的成立94

二、六霍起义的全面爆发96

三、红三十三师的成立和游击队的发展99

第三节 请水寨起义和工农革命军潜山独立师的成立103

第四节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07

一、七邻湾会议的决议107

二、红三十三师游击战争的开展和霍山县苏维埃政府及六安、潜山县革命委员会的成立109

三、工农革命军第三十五师的成立及战斗113

四、以六霍为中心的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14

第四章三省夙愿的实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117

第一节 三省党组织对实现大别山工农武装割据的构想117

第二节鄂豫边、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与统一123

一、三次反“会剿”的胜利和根据地的扩大123

二、商城县城的解放和县苏维埃政府的成立131

三、杨山煤矿工人起义和商固、商光边革命斗争的发展134

四、对错杀“二徐一戴”问题的正确解决138

五、中共鄂豫边特委和鄂豫边革命委员会的成立145

第三节以大别山脉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统一149

一、鄂豫皖边区党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的成立149

二、红一军的组成151

三、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召开和边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152

第四节黄广地区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153

一、蕲(春)黄(梅)广(济)地区的革命斗争153

二、红十五军的成立与北上157

第二编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1930年6月——1932年6月)163

第五章革命斗争更大规模的发展 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163

第一节根据地局面的进一步打开163

一、根据地统一时的政治形势163

二、红一军进攻作战的胜利164

三、根据地的初步巩固和扩大169

第二节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鄂豫皖根据地的执行与停止171

一、“立三路线”的贯彻171

二、“立三路线”的危害174

三、“立三路线”被纠正180

第三节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182

一、反“围剿”前的形势182

二、七里坪紧急会议的召开和反“围剿”的开展183

三、红四军的组成和进攻作战的胜利188

四、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扩大会议的决议193

第四节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196

一、反“围剿”的开展和根据地的进一步巩固196

二、根据地的进一步发展199

第六章“王明路线”在鄂豫皖边区的贯彻根据地在曲折中发展203

第一节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省委及皖西北特委的成立204

一、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的成立及其第一次扩大会议的决议204

二、鄂豫皖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和鄂豫皖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208

三、中共鄂豫皖省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和省委的成立210

四、中共皖西北特委的成立及其扩大会议的决议212

第二节红四军主力的南下作战215

一、红四军行动方针的严重分歧215

二、红四军主力南下作战的胜利217

三、红四军同张国焘“左”倾军事行动方针的斗争221

第三节鄂豫皖根据地的肃反运动225

一、肃反运动的由来225

二、肃反运动的准备与开展229

三、肃反运动的严重危害237

第四节敌人第三次“围剿”计划被打破和根据地极盛局面的形成242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政治形势和国民党的“围剿”计划242

二、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的成立及其他反“围剿”的准备243

三、四大战役的胜利246

四、根据地的迅猛发展257

第七章根据地周边地区工作的开展 周边地区对根据地的支援262

第一节党对根据地周边地区的领导262

一、根据地周边地区党的领导机构的建立262

二、根据地党组织对周边地区的领导方法267

第二节周边地区工农运动为紧密配合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而开展271

一、对根据地初期向外扩展的配合271

二、对根据地反“围剿”的支援276

三、以青年学生为先锋的广大群众抗日、反蒋运动的兴起283

第三节周边地区游击战争的开展291

一、游击武装的组建原则和战略目标291

二、对根据地红军进攻作战和反“围剿”的支援292

三、同根据地三年游击战争相配合303

第四节周边地区士兵运动的开展308

一、士兵工作的方针和力量的组织308

二、开展对白军士兵的教育争取工作312

三、兵变的不断发生314

第五节秘密交通站的建立和交通网的形成及其贡献317

一、交通站的类型和人员的选择317

二、交通站的生存与工作的开展320

三、交通战线上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324

第八章土地革命的开展 根据地面貌的变化326

第一节 鄂豫皖边区的封建土地制度326

第二节 鄂豫皖根据地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331

第三节 区域性土地政策、法规的制定335

第四节 鄂豫皖根据地土地革命的逐步开展342

第五节 土地革命后鄂豫皖根据地面貌的根本性变化347

第九章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革命武装和群众团体不断发展351

第一节中共地方组织的建设351

一、县以上各级党委的建设352

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358

三、党的思想建设362

四、党的作风建设364

第二节工农红军等人民武装的建设369

一、创建人民武装的探索369

二、以工农红军为主体的三结合武装力量的壮大372

三、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377

第三节共青团等群众团体的建设382

一、各群众团体的性质、任务和组织法382

二、各群众团体的组建与壮大387

三、各群众团体的政治思想教育394

第十章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开展 工农民主专政的实现399

第一节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及其组织原则399

一、充分的民主性400

二、广泛的代表性401

三、工农专政的历史必然性403

第二节苏维埃政权的创建与波浪式的发展404

一、苏维埃政权在武装起义风暴中创建405

二、多数地方由临时政权组织向正式政权组织过渡408

三、苏维埃政权在曲折中建立与重建410

第三节 苏维埃立法工作的进行和司法制度的建立412

第四节苏维埃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实施417

一、苏维埃代表大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418

二、工农监察委员会的监督418

三、党的监督420

第十一章工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苏维埃财政和金融的创建422

第一节 敌人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中的鄂豫皖根据地经济状况422

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425

一、农业生产必要条件方面困难问题的解决426

二、苏维埃经济政策上的扶持427

三、春耕夏收、秋收秋耕运动的开展429

第三节工业、交通、邮电的恢复和发展432

一、军事工业的创办和民用工业的恢复432

二、交通建设的开展436

三、赤色邮电的开办438

第四节商业贸易的恢复和发展439

一、国营、集体商业的创办和私营商业的恢复439

二、苏维埃区域内的商业经营441

三、根据地对外贸易的开展442

第五节根据地财政和金融事业的建设444

一、税收政策的制定444

二、苏维埃银行的成立和货币的发行446

三、根据地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449

第十二章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的创办453

第一节 文教卫发展规划的制订和领导机构的建立453

第二节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创办与发展456

一、办学形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456

二、教师、教材、经费问题的解决460

三、教育事业的成就463

第三节根据地文化事业的创办与发展466

一、新闻出版事业的创办466

二、群众文化运动的兴起471

三、文艺创作的繁荣476

第四节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481

一、医疗队伍的建设和药品问题的解决481

二、红军和地方各级医疗机构的建立485

三、卫生防病工作的开展488

第三编根据地的坚持和保卫 (1932年6月——1934年11月)495

第十三章根据地斗争的严重挫折 中央分局率红军主力战略转移495

第一节 第四次反“围剿”前的形势495

第二节中央分局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方针500

一、“偏师”说的提出500

二、主力红军西进作战和南下围攻麻城的错误决策503

第三节反“围剿”的开展507

一、皖西北地区军民的战斗507

二、鄂东北、豫东南地区军民的战斗510

三、主力红军在皖西北、鄂豫边区的转战514

第四节鄂豫皖中央分局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实行外线作战和战略转移518

第十四章省委对根据地领导的逐步加强反“清剿”斗争的节节胜利522

第一节 中央分局率红军主力转移后鄂豫皖根据地的危急局面和坚持斗争的条件522

第二节根据地军民的外线作战与内线坚持527

一、中共鄂皖工委、红二十七军的成立和东线转战527

二、根据地军民在内线的英勇斗争533

第三节中共鄂豫皖省委独立坚持根据地斗争思想的逐步确立537

一、省委第一次扩大会的决议537

二、最高军事干部会议和红二十五军的重建及各独立师、游击师的组编539

三、省委临时紧急会议和道区的调整及红二十八军的组建541

第四节根据地形势的初步好转545

一、敌人大规模划区“清剿”被打破545

二、根据地的巩固、恢复与建设554

第十五章“左”倾冒险主义危害的继续根据地斗争再度受挫560

第一节 错误指令的执行和七里坪战役的失败560

第二节第五次反“围剿”初期的失利566

一、敌人第五次“围剿”的部署和省委战略指导思想的错误566

二、鄂东北、皖西北中心区保卫战的失败569

三、鄂东北内线分兵活动造成的严重损失574

第三节 内部错误“肃反”的继续及其严重恶果576

第四节 省委对皖西北道委的正确指示和皖西北地区形势的继续好转583

第十六章省委斗争方针的转变 红二十五军长征588

第一节 省委新的斗争方针的确立588

第二节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继续593

一、红二十五军、地方武装在鄂东北地区游击战争和群众工作的开展593

二、红二十八军、地方武装在皖西北地区游击战争和群众工作的开展599

第三节根据地的恢复与开辟607

一、省委的决策607

二、鄂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恢复与开辟613

三、皖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恢复621

第四节省委奉命率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627

一、战略转移问题的酝酿与中央的最后决定627

二、省委率红二十五军由皖西北向鄂东北疾进629

三、花山寨会议的决策和省委率红二十五军长征631

第四编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游击根据地的开辟(1934年11月——1937年7月)637

第十七章革命力量的重建反“清剿”斗争的初步胜利637

第一节 红二十五军转移后鄂豫皖边区的严峻形势637

第二节根据地反“清剿”斗争的开展641

一、鄂东北地区的反“清剿”斗争641

二、皖西北地区的反“清剿”斗争643

第三节红二十八军的重建和敌人又两次“清剿”的失败646

一、红二十八军重建前后皖西北地区反敌三个月“清剿”的斗争646

二、鄂东北地区军民反敌三个月“清剿”的斗争651

三、红二十八军往返平汉铁路的战斗和敌人两个月“清剿”被粉碎654

第四节舒(城)霍(山)潜(山)太(湖)游击根据地的创建与扩大658

第十八章游击战争的广泛展开 游击根据地的扩大663

第一节反“清剿”斗争的继续进行663

一、红二十八军重返大别山后在皖西和皖鄂边区的游击作战663

二、鄂东北军民反敌“三位一体清剿”和“秋冬攻势”的斗争670

第二节金刚台为中心的一块老根据地的坚持675

第三节反敌新的“清剿”的胜利678

一、敌人新的“清剿”的部署678

二、敌后游击战争的逐步开展679

三、老根据地的坚持和新的游击根据地的扩大685

第十九章便衣队运动的蓬勃发展 新的游击根据地的普遍建立694

第一节便衣队星罗棋布局面的形成694

一、便衣队的大发展694

二、便衣队活动区域的不断扩大696

第二节便衣队党政军一体化组织作用的发挥699

一、党委职责的履行700

二、苏维埃政府职能的行使704

三、武装小分队的战斗707

四、新的游击根据地由一块块到连片的开辟709

第三节便衣队与广大群众鱼水关系的建立711

一、便衣队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利益711

二、广大群众真心实意地拥护便衣队713

第二十章反秘密“清剿”的顽强战斗 党的抗日统一战线纲领在边区的实现716

第一节 反敌春季秘密“清剿”的胜利716

第二节 反敌三个月秘密“清剿”的殊死战斗719

第三节 岳西停战谈判的成功728

第四节 七里坪集中整训和新四军第四支队的成立733

后记740

1998《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忠贞主编;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 1998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