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的“华人文化”族群属性、国家与华教运动》
作者 | 林开忠著 编者 |
---|---|
出版 | 华社研究中心出版 |
参考页数 | 191 |
出版时间 | 1999(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9839673424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476295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 有关族群属性(ethnicity)与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理论探讨1
第一节 研究目的2
第二节 族群认同的创造:概念、问题与理论架构3
第三节 民族国家的理论10
第四节 研究策略18
第五节 东南亚华人研究简论20
第二章 马来西亚华人移民社会31
第一节 华人移民社会的形构32
第二节 华人移民的“经济性”41
第三章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运动:历史与议题49
第一节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之发展:从方言私塾到华文学校50
第二节 国家教育政策的酝酿:从阶级冲突到族群运动61
第三节 华文教育运动与马来西亚族群政治发展75
第四章 华文独立中学的形成87
第一节 华文中学:改制或不改制的争议88
第二节 从五一三事件到新经济政策104
第三节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1970-1975112
第五章 华文教育运动与华人意识的建构117
第一节 “华侨”之建构118
第二节 华人文化与华人意识:何谓“华人”?123
第三节 “国家文化”的争论:被客体化的文化128
第四节 从迷思到历史:叶亚来与吉隆坡,林连玉与华教130
第五节 文化的寻根与一个有关“华人文化”的建构143
第六章 商人与华人文化159
第一节 薪火相传只在文化节?160
第二节 商人与华人教育161
第七章 结论171
中文参考书目179
英文参考书目187
表一:迁民出国前的职业36
表二:1911年马来联邦华人职业分布37
表三:战前华人和欧洲人锡矿产量的比较45
表四:1953年入口商的种族比例46
表五:马来亚华文学校发展与经济情况关系52
表六:星马中小学创设年代统计58
表七:华校与经济不景的关系59
表八:马来西亚华校董事会及教师公会成立年代比较71
表九:《1961年教育检讨委员会报告书》执行当局与马华公会的措举一览93
表十:全马华文中学改制前后一览96
表十一:马华公会担任华校董教一览97
表十二:马华公会中央工作委员会委员职掌主要华人社团,1949-195798
表十三: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工商总会历任马华党藉主席(P)、副主席(V)及其他职位一览100
表十四:华校董总组织情形103
表十五:霹雳州华文独立中学学生人数变化,1962-1976104
表十六:马来西亚各大学理工科学生种族比例变化111
表十七:霹雳华文独中发展基金一览114
表十八:华教节林连玉精神奖得主与获奖原因一览139
表十九:马华的精致文化一览152
表廿:第七届华团文化节节目介绍(1990)156
表廿一: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之成员与董事168
图一:华校董事部组织结构60
图二:马华公会与华人社团关系结构图101
图三:华校董、教总组织结构102
图四:华文教育运动过程中的民族、语言和文化关系124
1999《建构中的“华人文化”族群属性、国家与华教运动》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林开忠著 1999 华社研究中心出版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 1998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 1980年11月第1版
-
- 中国文化运动的性质
- 1939
-
- 中华家庭文化
-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中华古建文化
-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
- 1973 华欣文化事业中心
-
- 华丽的家族
- 1988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 华夏人名与中国文化
- 1993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
- 1996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董建华家族
- 1996 广州:广州出版社
-
- 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
- 1993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
- 1988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