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创作美学》求取 ⇩

导语1

第一编 本质论2

第一章 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新诗创作的本质特征2

1—1 关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命题2

1—2 从艺术分类上辨识诗歌掌握世界的方式4

第二章 诗歌掌握世界方式的活动规律——几种方式的剖视7

2—1 心灵之歌——直接展示心灵7

2—1A 人的“内心生活”7

2—1B “情绪的直写”9

2—1C 侧重诗人主观自我的抒发10

2—1D 区别开客体真实与主体真实10

2—2 意象之流——谱写交响的情感音乐12

2—2A 新诗要运用音乐的造型手段13

2—2B 由音乐衍化为同态对应的意象之流14

2—2C 意象之流的内在结构17

2—3 “诗性”之形——从混沌中创造出秩序21

2—3A 作为诗歌信息载体的语言22

2—3B 新诗语言的审美特性24

2—3C 新诗音乐美的形式要素29

2—4 个性之躯——以诗人个性生命之光照亮生活33

2—4A 具备独创的艺术个性33

2—4B 诗人“自我”的人格34

2—4C 通过“自我”显现当代意识的反光35

第二编 主体论39

第一章 诗的主体精神——诗创作的精髓和灵魂39

1—1 诗人主体意识的确认39

1—2 研究主体意识结构的重要性40

第二章 诗人主体意识的审美创造结构——掌握主体意识的内在机制41

2—1 内驱力——诗人精神现象学42

2—1A 缺乏性动机43

2—1B 丰富性动机46

2—2 内省力——诗人的意识结构48

2—2A 哲学意识49

2—2B 生命意识51

2—2C 宇宙意识53

2—2D 超越意识55

2—3 内视力——诗人的美感结构57

2—3A 审美感觉57

2—3B 审美直觉62

2—3C 审美情感65

2—3D 变态心理71

2—3E 潜意识心理82

2—4 思维力——诗人的艺术想象力87

2—4A 想象的心理形式87

2—4B 诗人想象的特点92

2—4C 诗人想象的规律95

2—4D 想象力的培养100

2—5 人格力——诗人的个性结构103

2—5A 先天因素103

2—5B 后天因素106

第三章 塑造自由的审美个性——创造力的充分发挥115

3—1 了解自己的“敏感圈”116

3—2 认清自己的才能基型117

3—3 培养自己的整合力118

第三编 创作论121

第一章 创作的过程——由诗人到诗篇的工艺流程121

1—1 创造精神的张扬121

1—2 创作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122

1—2A 进入最佳临战心境122

1—2B 激发灵感思维124

1—2C 充分发挥想象力127

1—2D 精心锤炼语言133

1—2E 反复修改诗篇135

第二章 抒情的规律——新诗抒情方式举隅137

2—1 意境的构成因素137

2—2 抒情方式的类别138

2—2A 直抒式139

2—2B 曲抒式142

2—2C 合抒式145

2—2D 综合式147

第三章 结构的类型——新诗结构方式举隅148

3—1 新诗结构的实质——内在逻辑“构架”149

3—2 新诗结构类型——几种常见模式150

3—2A 块状结构151

3—2B 线状结构151

3—2C 平面结构152

3—2D 双层结构155

3—2E 多层结构156

第四编 审美论160

第一章 让感官透过层层迷雾——新诗审美的否证性命题160

1—1 感知画面并非审美的目的161

1—2 诗作的魅力并不是分居八方的164

1—3 诠释与诗美无缘166

1—4 生命的整体震颤与统一直观167

第二章 洞开缪斯之门——诗的审美是如何发生的?169

2—1 生成于主客体运转的诗美建构170

2—1A 具有诗的图式的心灵171

2—1B 储有足够信息的诗作172

2—1C 审美把握中的不同组合173

2—1D 审美选择时的多元容包173

2—1E 审美图式的逐层完成174

2—2 诗的审美的过程描述175

2—2A 心理期待:进入诗的氛围175

2—2B 魅力探寻:生命的形式177

2—2C 审美完成:自我实现179

2—3 诗的审美的文化学分析181

2—3A 具体性182

2—3B 隐性183

第三章 寻找精神的家园——诗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184

3—1 诗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构成185

3—1A 幽静的心境185

3—1B 生命的体验187

3—1C 创造性想象的富有189

3—1D 诗的形式理解力190

3—2 诗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193

3—2A 文化背景的沉浸193

3—2B 大自然的净化与体悟195

3—2C 别一种生活的开拓196

3—2D 诗美本身的磨砺197

第四章 生命在这里体验——诗的审美例析199

4—1 牛汉:《华南虎》199

4—1A 显示超越性氛围202

4—1B 生命在扭曲中奔发202

4—1C 灵魂的升华204

4—2 北岛:《和弦》204

4—2A 整体的眼光206

4—2B 情调的体味206

4—2C 还乡的冲动208

4—3 唐亚平:《黑色睡裙》208

4—3A 灵魂的沙漠210

4—3B 生命的诱惑210

4—3C 令人震惊的经验210

第五编 发展论213

第一章 多元建构中的诗美选择——新诗审美发展描述213

1—1 旧诗与新诗的审美分野213

1—2 写实品格215

1—2A 速写和即影216

1—2B 杂糅的纯净217

1—2C 别一世界的画轴219

1—3 哲理品格221

1—3A 感兴——人生海洋的拾零222

1—3B 感——进入心灵的思辨223

1—4 抒情品格226

1—4A 一泄无余的倾吐227

1—4B 用意象收敛情感230

1—4C 用理性传递出形式化情感231

1—5 象征品格233

1—5A 演化——由陌生走向普泛234

1—5B 想象转换的不同指向236

1—6 综合品格238

1—6A 艾青——典型形态的诗美理想238

1—6B 七月诗派——以写实为基础的开拓240

1—6C 九叶诗人——以象征为基础的博纳241

1—7 总论:诗美的发展轨迹243

第二章 涅槃后的再生——新时期诗歌的审美新变247

2—1 时代氛围:重铸缪斯的契机248

2—1A 人的解放带来的审美觉醒248

2—1B 科学变革拓宽了心理空间249

2—1C 开放时代的审美浪潮251

2—2 新诗潮诗歌的审美特征252

2—2A 思辨:哲学意识的强化252

2—2B 心理时空:意象的世界256

2—2C 诗歌语言的开放性260

2—3 蜂涌又起的诗美探索263

2—3A 野性的出没264

2—3B 荒诞之圈265

2—3C 平俗的呼唤266

第三章 面向未来的诗美创造——并结束语267

3—1 新诗本体:“我”是谁?267

3—2 诗美的多元取向272

3—3 新的缪斯变奏曲274

1991《新诗创作美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冯中一等著 1991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文学创作美学(1991 PDF版)
文学创作美学
1991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论新现实主义美术创作( PDF版)
论新现实主义美术创作
大东书局
谈诗歌创作(1957 PDF版)
谈诗歌创作
1957 新文艺出版社
新时期河北诗歌创作论(1990 PDF版)
新时期河北诗歌创作论
1990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新诗创作论(1990 PDF版)
新诗创作论
1990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谈诗和诗歌创作(1978 PDF版)
谈诗和诗歌创作
1978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诗歌创作学习(1976 PDF版)
诗歌创作学习
1976 山东师范学院
新诗创作讲话(1989 PDF版)
新诗创作讲话
1989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诗歌创作漫谈(1983 PDF版)
诗歌创作漫谈
1983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新诗的创作与鉴赏(1982 PDF版)
新诗的创作与鉴赏
1982 重庆:重庆出版社
新诗创作艺术谈(1982 PDF版)
新诗创作艺术谈
1982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论诗歌的创作(1981 PDF版)
论诗歌的创作
1981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文艺创作美学纲要(1986 PDF版)
文艺创作美学纲要
1986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集合观解剖图稿(1994 PDF版)
集合观解剖图稿
1994 中华医学院三一出版中心
新世纪文学创作丛书  鲜花诗篇  诗歌(1996 PDF版)
新世纪文学创作丛书 鲜花诗篇 诗歌
1996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