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县志》求取 ⇩

概述1

大事记5

第一篇 建置103

第一章 沿革103

第二章 疆域 区划111

第三章 县城144

第一节 历代县城144

第二节 青口镇146

第四章 乡镇147

第一节 镇147

第二节 乡153

第二篇 自然环境161

第一章 地质161

第一节 地层161

第二节 构造162

第三节 水文地质163

第二章 地形164

第一节 山165

第二节 河167

第三节 海170

第四节 秦山岛174

第三章 气候 物候175

第一节 气温 气压175

第二节 地温 冻土176

第三节 日照 云量 蒸发量177

第四节 降水178

第五节 风179

第六节 雾 雷暴 霜180

第七节 相对湿度 水气压181

第八节 物候181

第四章 土壤 植被184

第一节 耕地面积184

第二节 土壤分类与分布185

第三节 主要土类特点188

第四节 土壤肥力190

第五节 植被194

第五章 自然资源196

第一节 植物196

第二节 动物199

第三节 矿产200

第四节 水资源203

第六章 自然灾害205

第一节 洪灾 涝灾 潮灾205

第二节 旱灾206

第三节 地震207

第四节 灾害性天气207

第三篇 人口211

第一章 人口规模211

第一节 人口总量211

第二节 人口分布215

第三节 人口密度218

第二章 人口变动220

第一节 机械变动220

第二节 自然变动221

第三章 人口结构223

第一节 民族构成223

第二节 性别构成224

第三节 年龄状况226

第四节 文化状况228

第五节 职业状况229

第六节 婚姻状况230

第七节 家庭状况231

第四章 人口控制232

第一节 组织机构232

第二节 晚婚 晚育233

第三节 节育 绝育233

第四篇 农业237

第一章 农业生产系变革237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与土地改革237

第二节 互助合作化239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240

第四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41

第二章 种植业242

第一节 农业区划242

第二节 耕作制度243

第三节 作物分布与产量245

第四节 作物品种250

第五节 作物种植254

第六节 作物保护262

第七节 农田基本建设266

第八节 农业科技推广269

第三章 林业270

第一节 林木面积与分布270

第二节 育苗植树271

第三节 林木保护273

第四节 茶273

第五节 果树274

第四章 畜牧业275

第一节 畜禽品种275

第二节 养殖277

第三节 疫病防治280

第五章 蚕桑业283

第一节 蚕桑分布283

第二节 栽桑283

第三节 养蚕283

第四节 黄墩蚕桑场284

第五节 服务体系284

第六章 农机农具286

第一节 农用动力286

第二节 耕整机具289

第三节 播种插秧机具291

第四节 排灌机具292

第五节 植保机具293

第六节 收割机具293

第七节 脱粒机具294

第八节 农村运输机具295

第九节 农产品加工机具296

第十节 农机具修理296

第十一节 农机管理299

第五篇 渔业305

第一章 渔业体制305

第一节 私有制渔业305

第二节 集体所有制渔业305

第三节 全民所有制渔业306

第四节 渔业经济体制改革306

第二章 渔业管理307

第一节 管理机构307

第二节 渔政308

第三节 渔船渔港监督308

第四节 渔业无线电管理308

第三章 海洋捕捞309

第一节 捕捞品种309

第二节 捕捞方式与范围312

第三节 捕捞产量314

第四章 海水养殖316

第一节 对虾316

第二节 梭鱼320

第三节 贝类321

第四节 藻类321

第五节 其他虾类322

第五章 淡水养殖323

第一节 养殖面积与产量323

第二节 育苗育种323

第三节 淡水鱼养殖324

第四节 河蟹养殖325

第六章 养殖场326

第一节 赣榆县鱼种场326

第二节 赣榆县下口水产养殖场326

第三节 赣榆县水产苗种场327

第四节 赣榆县水产养殖场327

第五节 连云港市三洋实业公司育苗场328

第六篇 水利331

第一章 历代治水纪略331

第一节 开凿运粮河331

第二节 数治玉带河与大石桥河331

第三节 四治青口河331

第四节 五浚朱稽河332

第五节 十治大沙河332

第二章 水利机构333

第一节 主管机构333

第二节 施工机构334

第三节 观测机构334

第四节 科研机构334

第三章 防汛防旱335

第一节 组织机构335

第二节 经费 物资336

第三节 防汛防旱纪实337

第四章 工程建设339

第一节 治水方略339

第二节 河道治理340

第三节 水库建设347

第四节 挡潮工程354

第五节 涵闸工程356

第六节 水土保持358

第七节 南水北调360

第八节 机电排灌361

第九节 井灌363

第十节 灌区建设364

第五章 工程管理367

第一节 水库管理367

第二节 河道管理367

第三节 挡潮工程管理367

第四节 灌区管理368

第五节 水费征收368

第七篇 工业371

第一章 工业经济成分371

第一节 工业生产状况371

第二节 工业体制377

第二章 电力工业378

第一节 电源378

第二节 输变电379

第三节 电力使用381

第四节 计划用电和节约用电383

第三章 煤炭工业383

第一节 煤层384

第二节 煤质384

第三节 掘进384

第四节 采煤385

第五节 安全385

第四章 机械工业385

第一节 农业机械386

第二节 工业设备386

第三节 交通设备386

第四节 标准紧固件387

第五节 铸铁件387

第六节 轴承388

第五章 机电与电子工业388

第一节 电机388

第二节 日用电器 电工器材388

第三节 电子元器件389

第六章 化学工业389

第一节 基本化学原料389

第二节 化肥 农药390

第三节 化学药品390

第四节 日用化学 合成材料391

第七章 轻工业392

第一节 造纸及纸制品392

第二节 印刷392

第三节 塑料393

第四节 皮革394

第五节 玻璃394

第六节 陶瓷394

第七节 工艺品395

第八节 烟花爆竹396

第九节 桐木396

第十节 家具396

第十一节 小农具397

第十二节 服装397

第十三节 鞋帽398

第八章 食品与饲料工业398

第一节 粮食加工398

第二节 油料加工399

第三节 肉类加工399

第四节 海产品加工399

第五节 糖果糕点400

第六节 罐头食品400

第七节 蔬菜果品加工400

第八节 曲酒 饮料酒400

第九节 调味品401

第十节 淀粉制品402

第十一节 饲料402

第九章 纺织工业402

第一节 棉纺织402

第二节 化纤纺织403

第三节 丝绸纺织403

第四节 麻纺织403

第五节 针织品403

第六节 印染404

第十章 建材工业404

第一节 砖瓦404

第二节 石料404

第三节 水泥405

第四节 水泥制品405

第五节 玻璃钢405

第六节 玻璃马赛克405

第七节 钢门钢窗405

第八节 隔热防水材料406

第九节 花岗石与大理石 板材 黄砂406

第八篇 盐业413

第一章 管理机构413

第一节 民国以前盐业管理机构413

第二节 民国时期盐业管理机构413

第三节 建国以后盐业管理机构414

第二章 盐政415

第一节 盐法415

第二节 场政417

第三节 盐税418

第四节 缉私421

第三章 盐业生产423

第一节 原盐生产423

第二节 日晒精盐生产423

第三节 产品产量424

第四节 产品质量425

第四章 储存运销427

第一节 储存427

第二节 运销428

第三节 盐价436

第五章 盐田与配套工程建设441

第一节 盐田建设与裁减441

第二节 坨地建设446

第三节 配套工程建设448

第六章 江苏省青口盐场450

第一节 概况450

第二节 原盐生产451

第三节 原盐销售452

第四节 盐田和配套工程建设454

第五节 集体企业455

第九篇 交通459

第一章 交通管理459

第一节 公路管理459

第二节 航运管理462

第三节 陆运管理463

第四节 安全监理465

第五节 汽车维修行业管理466

第二章 规费征收467

第一节 货物运输附加费征收467

第二节 车辆购置附加费征收467

第三节 民间运输管理费征收467

第四节 航道养护费征收468

第五节 养路费征收468

第三章 陆路运输469

第一节 公路 桥梁469

第二节 陆运设备475

第三节 客货运输476

第四章 水路运输481

第一节 港口 航道 渡口481

第二节 水运设备483

第三节 水路运输483

第五章 装运485

第一节 搬运业务485

第二节 搬运机具486

第三节 联合运输486

第十篇 邮电489

第一章 邮电机构489

第一节 县邮电局489

第二节 内部机构489

第三节 分支机构489

第二章 邮政490

第一节 邮政业务490

第二节 邮路493

第三节 邮政水平493

第四节 邮政设备494

第三章 电信495

第一节 电报495

第二节 电话496

第三节 电信通信水平498

第十一篇 城建环保503

第一章 城乡建设503

第一节 县城建设503

第二节 建制镇建设504

第三节 乡村集镇建设507

第四节 公共事业507

第五节 房产管理510

第六节 城乡规划511

第二章 建筑业512

第一节 建筑企业512

第二节 施工设备与技术514

第三节 建筑业管理515

第三章 环境保护515

第一节 污染源及危害515

第二节 污染防治518

第十二篇 商业523

第一章 商业机构523

第一节 管理机构523

第二节 私营商业524

第三节 公私合营商业524

第四节 集体商业524

第五节 国营商业525

第二章 商业网点525

第一节 纯商业网点525

第二节 饮食服务业网点533

第三章 商品购销537

第一节 商品收购537

第二节 商品销售541

第四章 集市贸易547

第一节 民间集市547

第二节 专业市场548

第三节 庙会 物资交流会549

第十三篇 财政税务555

第一章 财税体制555

第一节 财政体制555

第二节 税务体制557

第二章 财政收支559

第一节 财政收入559

第二节 财政支出565

第三章 税收572

第一节 农业税572

第二节 契税582

第三节 工商税583

第十四篇 金融597

第一章 金融机构597

第一节 当铺597

第二节 钱庄597

第三节 银楼597

第四节 银行598

第五节 信用合作社599

第二章 货币599

第一节 铜钱 银两 银元599

第二节 民国时期货币600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600

第三章 存款601

第一节 对公存款601

第二节 储蓄存款601

第四章 放款602

第一节 典押602

第二节 民间借贷603

第三节 工商业贷款603

第四节 农业贷款604

第五节 基本建设拨款与贷款605

第六节 外贸外事贷款605

第七节 社队(乡镇)企业贷款605

第五章 债务代理606

第一节 公债606

第二节 国库券606

第六章 保险608

第一节 保险公司608

第二节 保险业务608

第七章 金融管理609

第一节 现金管理609

第二节 金银管理610

第十五篇 经济管理613

第一章 计划管理613

第一节 管理机构613

第二节 国民经济计划613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616

第二章 统计616

第一节 管理机构616

第二节 社会统计617

第三节 统计调查617

第四节 统计教育618

第五节 统计监督618

第三章 审计619

第一节 管理机构619

第二节 国家审计619

第三节 社会审计620

第四节 内部审计620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621

第一节 管理机构621

第二节 企业登记621

第三节 商标管理622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622

第五节 市场管理624

第六节 个体工商户管理624

第五章 税务管理627

第一节 管理体制627

第二节 税务登记627

第三节 护税协税628

第四节 征税对象管理629

第五节 税收检查631

第六章 物价管理631

第一节 管理机构631

第二节 市场物价632

第三节 物价调整639

第四节 物价监督检查645

第七章 标准计量管理647

第一节 管理机构647

第二节 计量管理647

第三节 标准管理648

第八章 矿产资源管理648

第一节 管理机构648

第二节 管理职能和措施649

第九章 土地资源管理650

第一节 管理机构650

第二节 建设用地管理650

第三节 地政地籍管理651

第四节 土地监察651

第五节 土地复垦开发与拆迁652

第十六篇 政务655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655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655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656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659

第四节 县乡人民代表换届选举660

第五节 乡(镇)人大常设机构661

第二章 县级政府661

第一节 历代县衙661

第二节 民国政府668

第三节 抗日民主政府670

第四节 日伪县政府670

第五节 县人民政府671

第三章 基层政权676

第一节 历代乡官676

第二节 民国基层政权676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层政权676

第四章 人民政协677

第一节 全体委员会议677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678

第三节 政协委员的产生和组成679

第五章 议会680

第一节 参事会 议事会680

第二节 参议会680

第六章 侨务外事681

第一节 侨务681

第二节 外事682

第十七篇 党派社团685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685

第一节 组建与发展685

第二节 代表会议和代表大会688

第三节 县委工作机构695

第四节 基层党组织696

第五节 纪律检查698

第六节 统一战线698

第七节 信访工作700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702

第一节 组织702

第二节 活动703

第三章 社会团体704

第一节 职工团体704

第二节 农民团体705

第三节 妇女团体706

第四节 青少年团体709

第五节 工商团体716

第六节 科学技术协会716

第七节 侨联717

第八节 徐福研究会717

第九节 社会公团718

第十八篇 民政721

第一章 优抚 安置721

第一节 拥军 支前721

第二节 优属723

第三节 抚恤724

第四节 烈士褒扬725

第五节 安置726

第二章 社会福利727

第一节 “五保”供养727

第二节 “四残”安置727

第三节 收容遣送728

第三章 社会救济729

第一节 灾害救济729

第二节 困难救济730

第三节 农村扶贫731

第四章 移民731

第一节 移民安置731

第二节 移民政策落实732

第五章 婚姻管理与殡葬管理733

第一节 婚姻管理733

第二节 殡葬管理733

第六章 地名管理734

第一节 地名普查734

第二节 地名标准化734

第十九篇 人事劳动737

第一章 人事737

第一节 管理机构737

第二节 人员编制737

第三节 干部管理738

第四节 离休 退休 退职743

第五节 工资 福利744

第二章 劳动746

第一节 管理机构746

第二节 劳动就业746

第三节 工资 奖金749

第四节 劳动保护和保险752

第五节 劳动争议仲裁754

第二十篇 治安司法757

第一章 治安757

第一节 治安机构757

第二节 治安管理758

第三节 内部保卫764

第四节 监所 预审765

第五节 户籍管理767

第六节 外事管理768

第七节 消防768

第二章 检察771

第一节 检察机构771

第二节 刑事检察771

第三节 经济检察773

第四节 法纪检察773

第五节 控告申诉检察773

第六节 监所检察773

第三章 审判774

第一节 审判机构774

第二节 刑事审判776

第三节 民事审判776

第四节 经济审判777

第五节 行政审判778

第六节 执行779

第七节 审判监督779

第四章 司法行政779

第一节 法制宣传779

第二节 律师780

第三节 公证781

第四节 基层调解781

第二十一篇 军事785

第一章 驻军与地方武装785

第一节 驻军785

第二节 地方武装787

第二章 兵役793

第一节 清及以前历代兵役793

第二节 民国初期和国民党政权兵役793

第三节 解放区兵役793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794

第三章 民兵796

第一节 组织796

第二节 训练798

第三节 主要活动799

第四章 兵事802

第一节 周至清历代兵事802

第二节 民国前期兵事804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兵事806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兵事813

第二十二篇 教育817

第一章 教育行政817

第一节 管理机构817

第二节 学校管理体制818

第二章 科举制教育819

第一节 县学819

第二节 书院819

第三节 书塾820

第三章 学校教育820

第一节 幼儿教育820

第二节 小学教育824

第三节 普通中学教育828

第四节 中等师范教育830

第五节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831

第六节 高等教育834

第四章 成人教育835

第一节 农民教育835

第二节 职工教育836

第三节 干部业余教育839

第四节 成人自学考试839

第五章 教师840

第一节 教师队伍840

第二节 教师进修840

第三节 教师待遇842

第六章 教育经费843

第一节 经费843

第二节 教育设施846

第二十三篇 科学技术第一章 科研机构与科技成果849

第一节 科研与科技推广机构849

第二节 科技网络850

第三节 科研成果851

第二章 科技队伍854

第一节 技术力量854

第二节 职称评定855

第三章 科学普及856

第一节 科技团体856

第二节 科普活动857

第四章 农村能源利用858

第一节 沼气利用858

第二节 其它能源利用860

第五章 气象测报与水文观测861

第一节 气象测报861

第二节 水文观测863

第六章 地震测防863

第一节 地震测报863

第二节 防震抗震864

第二十四篇 文化867

第一章 文学艺术867

第一节 诗文867

第二节 书画868

第三节 剧本创作869

第四节 音乐舞蹈870

第五节 金石雕刻 摄影873

第六节 盆景874

第二章 社会文化875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875

第二节 文化馆 文化站876

第三节 公共娱乐场所877

第四节 图书发行880

第五节 电影放映881

第六节 图书馆 档案馆884

第七节 文化市场管理887

第三章 文艺表演团体887

第一节 清末民初京剧科班887

第二节 抗日剧团888

第三节 赣榆县京剧团890

第四节 青口柳琴剧团892

第五节 民间小戏 曲艺892

第六节 赣榆县戏曲学校893

第七节 县直机关业余剧团894

第四章 广播 电视 报刊894

第一节 有线广播 电台894

第二节 电视及音像管理896

第三节 报刊896

第五章 文物897

第一节 博物馆897

第二节 出土文物897

第六章 古迹900

第一节 古遗址与古墓葬900

第二节 古建筑 古井 古树902

第三节 徐福祠904

第七章 革命故址及纪念建筑物904

第一节 革命故址904

第二节 烈士纪念碑与纪念馆905

第三节 抗日山烈士陵园906

第二十五篇 卫生909

第一章 医疗机构与队伍909

第一节 医疗机构909

第二节 医技队伍912

第二章 卫生 保健913

第一节 爱国卫生913

第二节 妇女保健914

第三节 儿童保健915

第三章 医疗业务915

第一节 医疗设备915

第二节 医疗技术916

第三节 疾病防治917

第四章 医疗制度920

第一节 公费医疗920

第二节 劳保医疗921

第三节 合作医疗921

第五章 医政 药政922

第一节 医政922

第二节 药政922

第二十六篇 体育925

第一章 社会体育925

第一节 传统体育925

第二节 农村体育928

第三节 职工体育929

第四节 老年人体育929

第二章 学校体育930

第一节 幼儿体育930

第二节 小学体育930

第三节 中学体育931

第三章 体育队伍与体育竞赛933

第一节 运动员933

第二节 裁判员 教练员933

第三节 竞赛934

第四章 场地与经费936

第一节 县体育场936

第二节 体育设施936

第三节 经费936

第二十七篇 社会生活第一章 人民生活939

第一节 农民生活939

第二节 职工生活943

第二章 民俗945

第一节 岁时习俗945

第二节 生产习俗947

第三节 生活习俗949

第四节 礼仪习俗951

第五节 信奉习俗955

第三章 宗教信仰957

第一节 佛教958

第二节 道教959

第三节 基督教959

第四节 天主教960

第五节 伊斯兰教960

第四章 帮会与道会门961

第一节 青帮961

第二节 道会门961

第二十八篇 方言967

第一章 方言特点967

第一节 语音特点967

第二节 词汇特点967

第三节 语法特点968

第二章 语音系统971

第一节 声韵调971

第二节 儿化韵972

第三节 连读变调972

第三章 同音字汇973

第四章 方言词汇983

第二十九篇 人物1007

第一章 人物传1007

第二章 名人简介1059

第一节 革命烈士简介1059

第二节 古名人简介1062

第三章 人物表1071

第一节 革命烈士表1071

第二节 先进人物表1160

第三节 贡举表1167

赣榆县志附录1191

一、赣榆县建县年代与县名来历研究1191

二、徐福研究1207

三、赣榆县碑文选1212

四、赣榆县古诗文选1224

五、《赣榆县志》编纂纪略1243

1997《赣榆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赣榆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1997 北京:中华书局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