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通论 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作者 | 杨国荣著 编者 |
---|---|
出版 |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
参考页数 | 247 |
出版时间 | 1990(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42601350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436061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引言1
第一章王学的兴起1
第一节王学形成的历史前提1
一 天理的困窘1
二 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折射4
第二节理学的演变与王学的产生9
一 朱熹:正统理学的系统化及其理论缺陷的凸出9
二 陆九渊对朱学的诘难与陆学之弊15
三 理学从宋末到明初的演变与王学的崛起18
第二章王学:王阳明的思辨体系28
第一节心(良知)的内在结构及其逻辑展开28
一 心(良知)的双重规定28
二 良知准则论37
三 志知之辨43
四 当行则行以求自慊——自觉原则与自愿原则的统一47
五 “成己”与“无我52
第二节致良知:先天良知与致知过程之辨57
一 从本然之知到明觉之知57
二 致知“未有止62
三 知行合一——致知过程的展开66
四 致知过程与成圣(德性培养)过程的融合72
第三章致良知说的分化78
第一节从先天本体到现成良知78
一 王畿论现成良知78
二 泰州学派:率见在(现成)之知87
第二节先天本体的超验化与归寂以致知93
一 良知“非现成可得”93
二 归寂以致知96
第三节本体与工夫的动态统一102
一 良知呈露(展开)于日履103
二 由工夫而得本体与循本体而更进于知108
三 致知必在通物情114
四 躬行与经世的结合——工夫表现为一个历史过程118
第四章志(意)知之辨的演进125
第一节“造命却由我”与“意为心之主宰”——泰州学派的唯意志论倾向125
一 造命却由我126
二 意为心之主宰131
第二节志道与顺乎无内外之则——黄绾与胡直以普遍之道反对惟意而出”、“自恣轻外”136
一 黄绾以“志道”否定“惟意而出”136
二 胡直以顺乎无内外之则反对“自恣轻外”139
第三节“意蕴于心”与“知藏于意”——刘宗周论意知关系143
一 “意为心之所存”144
二 “知藏于意”148
第五章从良知说到童心说——王学向异端思想的演变153
第一节 童心说:天理的剔除与个体性原则的突出154
第二节 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159
第三节 性情不可以一律求165
第六章王学的归宿——黄宗羲对王学的改造与王学的终结171
第一节 从以心为体到心为气之灵处172
第二节工夫与本体关系的再思考177
一 无工夫则无真本体177
二 学道与事功非两途184
三 明自然之理:致知工夫的拓展187
第三节从心体的历史展开到学脉的历史展开190
一 学术之途“不得不殊”190
二 学术演变内含学脉193
三 学脉展开为一个由迹而入理,由偏而大成的过程196
四 得其宗旨、明其学脉的学术史方法197
第四节 个体与整体之辨:启蒙思想的前奏202
第七章历史的余响:王学与中国近代哲学208
第一节 从心物一体到“体用不二”、“翕辟成变”209
第二节个性与直觉:良知说的二重影响216
一 从自主自愿到伸张个性216
二 梁漱溟:良知即直觉222
第三节王学与中国近代的唯意志论思潮226
一 以心力改造天地226
二 梁漱溟:意欲高于理智233
第四节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的余波237
一 从知与致的合一到性修不二238
二 贺麟的知行合一新论241
后记246
1990《王学通论 从王阳明到熊十力》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杨国荣著 1990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陆王心学初探
- 1982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王阳明全集
- 1936
-
- 王阳明全集
- 1936 国学整理社
-
- 从雷锋到王杰
- 1966 北京:北京出版社
-
- 王阳明故居
- 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
- 王阳明年谱
- 1933 力行要览编辑社
-
- 王学圣地话王学 贵阳王阳明文化
-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 王阳明尺牍
- 1921
-
- 儒学与二十一世纪 纪念孔子诞辰25四十五周年暨国际儒学讨论会会议文集
- 1995 北京:华夏出版社
-
- 从佛陀到阿育王
- 1991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 王阳明全集
- 1996 北京:红旗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