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文字之交:俄苏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
作者 | 汪剑钊著 编者 |
---|---|
出版 | 桂林:漓江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234 |
出版时间 | 1999(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40723904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428693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 中俄民族心理结构、艺术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异同性1
第一节 作为民族精神的宗教问题1
第二节 文艺上的道德主义传统4
第三节 稳定的民族心理结构8
第四节 空间因素与民族性的铸造11
第五节 罪感与耻感13
第六节 极端与中庸14
第七节 体悟与启示16
第八节 “士”与“知识分子”18
第二章 俄苏文学的传入与接受23
第一节 启蒙与救亡的任务23
第二节 文学的内在要求28
第三节 作家自身的选择33
第三章 五四文学与俄罗斯文学的人道主义主题39
第一节 为人生的文学39
第二节 为艺术的文学42
第三节 唯美主义的奢侈44
第四节 文学是人学47
第四章 “拉普”与中国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55
第一节 “拉普”的出现与“无产阶级文化派”的关系55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64
第三节 “革命文学”的论争67
第四节 “左联”的意义和失误74
第五章 “新写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83
第一节 “革命的浪漫谛克”批判83
第二节 日本的渠道:藏原惟人的理论参考85
第三节 太阳社的努力87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苏联文学的楷模90
第五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传入93
第六章 中国的“青春型写作”与肖洛霍夫和尼·奥斯特洛夫斯基97
第一节 翻身道情97
第二节 青春型人格的塑造102
第三节 革命与建设中的爱情106
第四节 新演义和新武侠小说111
第七章 叙事的时代(上):契诃夫与中国的短篇小说及其戏剧113
第一节 短篇小说大师113
第二节 “小人物”形象与“文学为人生”的追求116
第三节 讽刺与幽默118
第四节 戏剧性叙事121
第八章 叙事的时代(中):屠格涅夫与中国的诗意小说125
第一节 天生的小说家125
第二节 小说家的诗意127
第三节 不多余的“多余人”129
第四节 问题小说133
第五节 女性崇拜138
第六节 散文诗魅力的传播142
第九章 叙事的时代(下):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中国的现代派小说147
第一节 思想大于语言147
第二节 分裂的人格154
第三节 燃烧的灵魂158
第四节 复调性与相对主义的时代167
第五节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75
第六节 信仰的痛苦177
第十章 人的文学:托尔斯泰与儒道墨文化的合流187
第一节 俄国的国魂187
第二节 托尔斯泰主义的影响189
第三节 契合点:儒道墨文化的精义194
第四节 反文明倾向:村社精神与宗法制198
第五节 史诗式的结构202
第六节 俄国贵族的忏悔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忏悔意识205
第十一章 政治抒情诗的终结与中国现代诗的成熟209
第一节 马雅可夫斯基与中国的政治抒情诗209
第二节 “文革”中的“地下诗歌”216
第三节 诗歌作为人类精神的触角:一个回顾225
第四节 白银时代诗歌与中国现代诗的成熟229
1999《中俄文字之交:俄苏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汪剑钊著 1999 桂林:漓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中华文化通志 中国与俄苏文化交流志
-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俄苏文学 9
- 1984
-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下
- 1997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
- 俄国文学史 中
- 1962 北京:作家出版社
-
- 十八世纪俄罗斯文学史
- 1958 北京俄语学院
-
- 作家们的作家 豪·路·博尔赫斯谈创作
- 1995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 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 1998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 俄国文学与中国
- 1991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上
- 1997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