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真菌学》求取 ⇩

第一篇 基础篇1

第一章 概论1

一、昆虫与真菌的关系2

(一)致病3

(二)寄生4

(三)腐生7

(四)共生7

(五)携播8

(六)噬菌9

(七)竞争10

(八)捕食11

二、虫生真菌与昆虫真菌病12

(一)虫生真菌在真菌分类系统中的分布12

(二)虫生真菌的地理分布13

(三)虫生真菌的寄主范围15

三、昆虫共生真菌17

(一)外共生17

(二)内共生22

四、昆虫真菌学及以菌治虫的发展历史23

(一)菌丝及其变态30

第二章 形态学30

一、营养体30

(二)双型现象34

(三)变形体和组织体34

二、菌落特征36

三、产孢方式与产孢结构37

(一)有性生殖及有性孢子37

(二)无性生殖及无性孢子41

(二)有性生殖53

(一)无性生殖53

一、真菌生殖53

第三章 生物学和生理学53

(三)准性生殖55

二、生活史56

(一)生活史的类型56

(二)无性过程中的核动态64

三、生长发育的营养要求66

(一)碳源67

(二)氮源68

(三)矿物质69

(一)温度71

四、环境因子对生长发育的影响71

(二)湿度73

(三)氢离子浓度74

(四)光照75

第四章 毒素76

一、虫生真菌毒素的发现与种类76

(一)毒素的发现76

(二)白僵菌的毒素78

(三)绿僵菌的毒素81

(四)其他虫生真菌的毒素85

二、毒素的分离、应用与合成88

(一)毒素的分离方法88

(二)破坏素的提纯89

(三)毒素的应用91

(四)毒素的人工合成92

第五章 致病病理学93

一、虫生真菌的致病和寄主昆虫的抗病93

(一)虫生真菌的致病过程93

(二)昆虫抗真菌病的体系95

二、入侵寄主的机制99

(一)孢子的附着100

(二)孢子的萌发101

(三)穿透寄主体壁103

(四)在寄主血腔内发育104

三、罹病昆虫的病理变化107

(一)组织病理变化107

(二)生理病理变化108

(三)超微结构变化110

第六章 流行病学112

一、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112

二、病原的传播和延续115

(一)传播扩散116

(二)延续宿存117

三、流行病的时空动态119

(一)昆虫疾病的空间动态119

(二)昆虫疾病的时间动态121

(三)流行病的系统分析125

四、昆虫真菌流行病的类型127

(一)虫草流行型128

(二)虫霉流行型128

(三)球孢白僵菌流行型129

(四)座壳孢流行型129

(六)机会病原流行型130

(五)被毛孢流行型130

五、流行病对寄主昆虫的控制131

(一)控制力的表现方面131

(二)种群密度与流行133

(三)昆虫的生态型与流行133

(四)遗传性与流行病134

(五)流行病与其他天敌的配合135

六、流行病的诱发调整136

(二)流行病的诱发调整137

(一)真菌病原的引入定殖137

第七章 遗传学原理和育种实践141

一、真菌的遗传体制141

(一)基因重组143

(二)异核现象和准性生殖147

二、虫生真菌的育种156

(一)诱变育种156

(二)杂交育种(Ⅰ)——准性生殖杂交159

(三)杂交育种(Ⅱ)——原生质体融合161

第八章 鞭毛菌亚门172

一、含虫生种的属检索172

第二篇 分类篇172

二、雕蚀菌属173

(一)属的特征173

(二)分种检索174

三、其他属180

(一)链壶菌属180

(二)蝇壶菌属182

(三)腔壶菌属183

(四)链枝菌属183

(五)线囊霉属184

(七)拟丝囊霉属186

(六)库奇霉属186

(八)艾特金霉属187

第九章 接合菌亚门189

一、接合菌纲189

(一)毛霉目中的虫生真菌190

(二)虫霉目的鉴定特征191

(三)虫霉目的分类系统193

(四)虫霉目的分属检索194

(五)虫霉目各属及其代表种的特征198

二、毛菌纲221

一、概述224

第十章 子囊菌亚门224

二、蜂的重要病原——球囊霉属225

三、虫草属228

(一)虫草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作用228

(二)虫草无性型的确定与培养231

(三)分类236

(四)重要种的特征238

四、虫壳及其他虫生子囊菌252

(一)虫壳属252

(二)亚肉座菌属253

(三)多腔菌属254

(四)丛赤壳属255

(五)柄赤壳属256

第十一章 担子菌亚门257

一、概述257

二、隔担耳属259

(一)属的特征260

(二)如何鉴定隔担耳263

三、拟锈菌属268

第十二章 半知菌亚门271

一、概述271

二、含虫生种的属的检索274

三、腔孢纲282

四、丝孢纲286

(一)无孢目286

(二)其他各目289

第三篇 应用篇362

第十三章 虫生真菌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的应用策略362

一、虫生真菌在害虫防治中应用策略的变迁362

二、虫生真菌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的地位366

(一)虫生真菌作为IPM系统的组分366

(二)虫生真菌在IPM中应用策略的生态学基础371

三、虫生真菌在IPM中的应用方式375

(一)真菌杀虫剂376

(二)引种定殖379

(三)接种式放菌382

(四)环境调控383

第十四章 防治农业害虫387

一、白僵菌的应用387

(一)球孢白僵菌387

(二)布氏白僵菌(卵孢白僵菌)390

二、金龟子绿僵菌的应用392

三、莱氏野村菌的应用393

四、其他半知菌的应用394

五、虫霉的应用396

六、虫生真菌与其他治理手段的配合398

(一)与化学农药的配合398

(二)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配合402

(三)与天敌昆虫的配合402

(四)与栽培措施的配合403

第十五章 防治森林害虫405

一、森林生态系的特点及害虫综合治理405

(一)森林生态系的特点405

(二)森林害虫的综合治理406

二、蛀干及干材害虫防治407

(一)绿僵菌的应用409

(二)白僵菌的应用411

三、地下越冬害虫的防治413

(一)粉拟青霉的生物学特性和毒力413

(二)菌剂作用下幼虫数量的变动及影响因子416

(三)防治方法和注意事项418

四、食叶及枝梢害虫的防治419

(一)防治时机和条件420

(二)以诱发真菌病扩散流行为目的的防治421

(三)地面放菌方法422

(四)飞机放菌424

第十六章 防治经济作物害虫426

一、被毛孢的应用426

二、座壳孢的应用429

三、绿僵菌的应用432

四、白僵菌的应用435

五、轮枝孢的应用437

六、拟青霉的应用438

七、虫霉的应用440

八、其他真菌的应用441

第十七章 防治卫生害虫442

一、半知菌的应用443

(一)棒孢蚊霉443

(二)金龟子绿僵菌445

(三)球孢白僵菌446

(四)柱孢弯颈霉446

二、鞭毛菌的应用447

(一)雕蚀菌447

(二)链壶菌449

三、虫霉(接合菌)的应用451

(三)其他鞭毛菌451

(一)堪萨斯噬虫霉453

(二)堆集噬虫霉453

(三)乳突巴科霉453

(四)弯孢虫疫霉454

(五)库蚊虫霉454

第十八章 对非目标无脊椎动物的安全性455

一、虫生真菌的寄主范围及寄主专化性455

二、对蜜蜂及其他传粉昆虫的影响457

三、对家蚕的影响458

(一)家蚕的真菌病及其防治459

(二)家蚕白僵病的发生与应用白僵菌防治害虫的关系462

四、对天敌节肢动物的影响464

第十九章 对人和脊椎动物的安全性469

一、人和脊椎动物的真菌病469

(一)真菌毒素病469

(二)真菌变态反应470

(三)真菌感染472

二、虫生真菌引起的人体重要真菌病473

(一)虫霉病473

(二)白僵菌病476

三、真菌杀虫剂的注册对安全性测试的要求477

(三)抗真菌药物477

(一)一级测试478

(二)二级测试479

(三)三级测试479

四、几种主要虫生真菌的安全性测试480

(一)球孢白僵菌481

(二)金龟子绿僵菌485

(三)粉拟青霉486

五、生产中孢子粉尘的防护487

一、大量生产489

第二十章 真菌杀虫剂的大量生产489

(一)液体发酵491

(二)固体发酵498

(三)双相发酵502

二、采收、贮藏及质量检验504

(一)采收504

(二)贮藏505

(三)质量检验506

三、真菌杀虫剂的制剂507

(一)制剂的标准及适用性510

(二)剂型511

四、真菌杀虫型的注册514

(二)有效成分的生物学特性515

(一)产品化学515

(三)毒理学资料516

(四)残留或生态资料516

第二十一章 虫生真菌的综合开发利用519

一、虫生真菌与昆虫疾病519

二、虫生真菌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523

三、虫生真菌与杂草生物防治524

四、虫生真菌与药物资源开发526

一、标本采集及识别532

(一)采集前的准备532

第四篇 技术篇532

第二十二章 标本的采集、识别、处理和保存532

(二)采集方法534

二、标本处理及保存538

(一)标本处理539

(二)致病性试验541

(三)标本及菌种的鉴定542

(四)标本及菌种的保存542

(一)分离样品的采集和运送545

一、菌种的分离545

第二十三章 菌种的分离、培养及保藏545

(二)样品的处理546

(三)分离操作546

(四)单菌丝和单孢子分离547

(五)细菌的排除方法548

二、培养550

(一)培养的营养料550

(二)培养的环境条件551

(三)培养方法552

(四)培养基553

三、菌种保藏554

(一)传代培养保藏法555

(二)低温保藏法556

(三)液体石蜡保藏法556

(四)沙管保藏法557

(五)土壤保藏法557

(六)冷冻干燥保藏法557

(七)液氮保藏法558

(八)蒸馏水保藏法558

一、光学显微镜观察560

(一)制片与观察560

第二十四章 光学及电子显微镜技术560

(二)石蜡切片565

(三)显微摄影565

二、电子显微镜的研究方法569

(一)透射电镜样品制备570

(二)扫描电镜样品制备570

第二十五章 生化技术572

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572

(一)基本设备和试剂573

(二)操作程序574

二、血清学技术575

(一)抗原的制备576

(二)抗血清的制备576

(三)血清学鉴定方法578

第二十六章 原生质体技术582

一、原生质体的形成及再生582

(一)培养基的制备582

(二)酶的制备583

(三)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的实验程序584

(一)培养基及助融剂的制备586

(二)原生质体融合586

二、原生质体融合586

(三)融合产物的检定588

三、原生质体诱变590

(一)培养基的制备590

(二)诱变处理590

(三)突变株的筛选590

第二十七章 生物测定592

一、生测试验设计593

二、生测试验步骤595

(一)菌液制备595

(二)供试昆虫596

(三)接种597

(四)观察和记载598

三、数据处理599

(一)剂量—死亡率测定599

(二)时间—死亡率测定606

参考文献608

附录 中国虫生真菌名录656

SUBJECT INDEX675

FUNGAL INDEX684

INSECT INDEX703

715

1996《昆虫真菌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蒲蛰龙,李增智主编 1996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