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研究》求取 ⇩

第一章 县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1

一、县域经济范畴的基本涵义1

(一)县首先是国家的一级行政管理单位4

(二)县有依法划定的行政管理地域5

(三)县有一定的经济力量5

二、县域经济的基本特点8

(一)有较大的独立性10

(二)有较强的综合性11

(三)有一定的自然区位性11

(四)县是城乡结合点12

三、县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12

(一)县域经济的地位13

(二)县域经济的作用14

第二章 县域经济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7

一、县域经济的形成17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19

(二)开放城乡市场20

(三)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1

(四)矿产资源开发21

(五)设特区,开放沿海城市22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显现22

(一)城郊型24

(二)综合发展型25

(四)种养加型26

(五)集约型26

(三)资源开发型26

三、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27

(一)县域的基本概况27

(二)农业经济发展概况28

(三)乡镇企业概况29

(四)县域之间发展的差距扩大29

四、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31

(一)生态环境的优化趋势32

(二)立体型、多层次的产业结构趋势32

(三)梯度式的城镇群落布局趋势33

(四)城乡一体化趋势33

(一)农业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37

一、县域经济的农业工业化37

第三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37

(二)农村工业化的回顾38

(三)农业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40

二、县域经济的小城镇建设43

(一)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关系43

(二)小城镇建设的特点45

(三)加快县域城镇建设进程48

三、县域市场经济发展50

(一)经营规模与市场发展51

(二)乡镇企业与市场发展51

(三)培育市场体系,搞活流通52

(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体系建设52

(一)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54

四、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54

(二)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体现在吃、穿、住、行以及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等方面55

(三)居民生活富裕化的重点在农村、在农民56

五、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步骤58

(一)根据县情确定发展战略58

(二)根据县情选择主导产业59

(三)根据县情改造传统经济61

(四)根据县情制订发展措施62

六、县域经济发展速度确定的依据64

(一)积累率65

(二)农业增长率66

(三)主导产业发展速度66

(五)对外贸易发展速度67

(四)有效需求增长速度67

第四章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69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69

(一)农业的含义与特点69

(二)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71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标志74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74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标志75

三、传统农业的改造79

(一)传统农业改造的重要意义79

(二)加快传统农业改造的基本思路81

(一)充分认识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85

四、切实抓好粮食生产85

(二)采取切实措施抓好粮食生产86

五、保护与珍惜耕地89

(一)我国耕地的基本状况与问题89

(二)保护与珍惜耕地的基本措施91

第五章 县域经济中的支柱——乡镇企业94

一、乡镇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94

(一)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94

(二)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96

(三)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97

(四)乡镇企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阵地97

二、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97

(一)合理布局,适当集中98

(二)保持灵活经营机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99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素质100

(四)广开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101

(五)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企业102

(六)因地制宜,分类指导103

(七)治理环境污染,提高综合效益104

三、乡镇企业发展的趋势与展望106

第六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08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108

(一)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11

(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14

(三)农村产业单一化114

(四)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115

(一)就地转移116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形式116

(二)异地转移119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120

(一)发展国民经济,为劳动力提供足够多的就业机会120

(二)发展农村教育122

(三)建立合理的土地转让机制122

(四)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123

(五)拓展转移渠道124

(六)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24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民工潮”的原因及特点125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是产生“民工潮”的基础125

(四)片面的错误的舆论推波助澜126

(二)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是产生“民工潮”的动力126

(三)严格的城乡分割管理体制是产生“民工潮”的条件126

第七章 农业商品生产和市场培育130

一、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必要性130

(一)商品率提高要求扩大市场131

(二)竞争要求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132

二、影响农产品市场发育的因素132

(一)地域性133

(二)季节性133

(三)周期性133

(四)加工技术落后133

(一)培育的原则134

(五)通讯设施落后134

三、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培育134

(二)要素市场的培育135

四、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实施139

(一)集贸市场139

(二)批发市场140

(三)期货市场142

(四)市场体系实施分析143

(五)农产品市场建立和完善中应注意的问题146

第八章 县城与中心城镇建设147

一、县域经济中心城镇的形成与发展147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心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基础147

(二)中心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过程151

(三)我国县域经济中心发展的启示157

二、县域经济中心城镇的功能和作用161

(一)中心城镇是县域社区的政治中心162

(二)中心城镇是县域社区经济发展的龙头162

(三)中心城镇的发展能更多地吸纳剩余劳动力163

(四)中心城镇是农村社会文明的辐射源164

(五)中心城镇的发展有利于农村计划生育164

(六)中心城镇的发展有利于节约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65

三、县域经济中心城镇的展望165

(一)中心城镇发展的现状167

(二)中心城镇发展的战略措施170

(一)资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181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181

第九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形成181

(二)资金来源渠道183

二、自身资金的积累和调剂184

(一)县属企业的资金积累184

(二)乡镇企业的资金积累186

(三)农户的资金积累187

三、县域资金的统筹与协作191

(一)资金筹集体制的变化192

(二)资金统筹的多种渠道193

(三)投资信贷是筹措资金的主要形式195

四、国家的支持与扶助196

(一)对农业的扶持197

(二)对其他项目的扶持198

五、外资的吸收和利用202

(一)国际信贷203

(二)国际投资204

(三)利用外资的原则205

(四)外债管理207

第十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化209

一、县域经济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209

二、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213

(一)交通运输的发展213

(二)通信的经济效益215

(三)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几项措施218

(一)依靠科学技术220

三、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抓紧软环境建设220

(二)振兴教育事业223

四、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226

(一)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226

(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27

(三)加强管理,依法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228

第十一章 县级政府如何领导经济工作229

一、经济规律的认识和运用229

(一)认识和运用经济规律的重要性229

(二)如何认识和运用经济规律232

二、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235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236

(二)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239

三、实现经济决策的科学化242

(一)经济决策科学化的基本条件242

(二)县域经济决策的一般程序244

(三)科学化经济决策的方法245

四、加强宏观调控248

(一)经济发展的需要249

(二)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249

(三)规范经济行为,改变社会不良风气的需要250

五、县级机构改革253

(一)县级机构改革的现状253

(二)机构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255

(三)深化县级机构改革应遵循的原则257

1995《县域经济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胡悌云主编 1995 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