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 第2版》求取 ⇩

绪论 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1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

二、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2

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10

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12

五、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3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15

第一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7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17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能量基础22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22

二、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25

三、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26

四、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循环和转化27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29

一、分层结构29

二、渗透结构30

三、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30

第四节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32

一、对流层的物质交换32

二、水圈的物质交换32

三、岩石圈的物质交换33

四、有机界与其他地圈的物质交换34

一、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发展过程35

第五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35

二、新生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趋势36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37

四、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37

参考文献38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39

第一节 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40

一、地域分异的定义40

二、地域分异因素40

三、地域分异的尺度41

第二节 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43

一、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热力分带性43

二、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44

三、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46

四、自然地带学说48

第三节 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58

一、海陆分异59

二、海陆起伏分异60

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61

四、陆地干湿度分带性61

五、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63

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64

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67

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68

二、垂直带谱74

第四节 垂直带性分异74

一、垂直带性分异概说74

第五节 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79

一、三维地带性(three-dimentional zonation)79

二、高原地带性分异81

第六节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83

一、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84

二、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84

三、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87

四、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88

第七节 地域分异实例研究90

一、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90

参考文献91

二、非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91

三、地表结构91

第三章 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93

第一节 自然区划研究的发展94

第二节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98

一、区划原则98

二、自然区划的方法101

三、区划原则和方法的关系103

第三节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106

一、地带性区划单位107

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113

三、综合性区划单位118

第四节 景观(自然地理区)126

一、景观概念与景观特征126

二、景观同一性问题128

第五节 山地自然区划研究131

一、非地带性单位的类型131

二、山地高原完整性与自然带或地带连续性132

三、山地自然区的划分133

四、山地自然区划实例134

第六节 自然区划单位的类型研究137

第七节 自然区划调查和报告编写方法140

一、室内准备阶段140

二、野外考察阶段143

三、室内总结阶段144

四、自然区划报告提纲举例145

参考文献149

第四章 土地与土地单位151

第一节 土地的科学概念与土地科学151

一、土地概念源于实践151

二、土地的科学概念152

三、土地科学的产生和发展155

四、土地科学的研究内容158

第二节 土地单位的界定159

一、土地单位界定的重要性159

二、土地单位系列160

三、土地单位界定的方法论问题164

第三节 基本土地单位之一:地块166

一、地块的定义和性质166

二、地块的鉴别167

三、地块的内部结构和界线性质171

第四节 基本土地单位之二:地段174

一、地段的定义和性质174

二、地段的界线与鉴别175

三、地段鉴别的复杂性177

第五节 基本土地单位之三:地方179

一、地方的定义179

二、地方的复杂性180

三、山区土地分级的特殊问题182

参考文献185

第五章 土地分类与土地结构186

第一节 土地分类186

一、土地分类的方法论186

二、地块的分类189

三、地段的分类193

四、地方的分类196

第二节 土地类型调查制图198

一、土地类型调查制图的程序198

二、综合剖面法200

三、地形图专门内容的判读201

四、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206

第三节 土地结构207

一、土地结构的概念207

二、土地要素的组成结构208

三、土地演替结构209

四、土地空间组合结构210

五、土地类型系列制图与土地单位内部结构214

六、土地结构研究的应用218

参考文献221

第一节 土地评价方法论222

一、土地评价的对象、原则和方法222

第六章 土地评价222

二、土地评价因子225

第二节 土地潜力评价229

一、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等级系统229

二、中国土地潜力评价案例233

第三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239

一、FAO的土地评价纲要239

二、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244

第四节 土地质量指标248

一、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与国际进展248

二、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的意义与应用领域255

第五节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257

一、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与方法257

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与方法的进一步讨论264

三、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案例268

第六节 城市土地评价272

一、城市用地评价272

二、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276

参考文献280

第七章 土地变化282

第一节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282

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内容282

二、研究案例: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289

第二节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研究296

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296

二、研究案例: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301

第三节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309

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309

二、研究案例:蓟运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地表水质的影响316

第四节 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到土地变化科学320

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综合动向320

二、一体化地球系统科学与土地变化科学324

参考文献328

第八章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29

第一节 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329

第二节 环境决定论、或然论与协调论330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331

二、或然论336

三、协调论与和谐论337

一、人类对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影响339

第三节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339

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馈355

三、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问题356

参考文献359

第九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361

第一节 为农业服务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362

一、综合自然区划的农业应用362

二、土地类型研究的农业应用363

第二节 城市和工程建设中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364

一、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364

三、农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研究364

二、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366

第三节 为旅游业服务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367

第四节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368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综合研究369

一、自然保护区的概念、特征与功能369

二、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与功能分区370

三、自然保护区的本底调查与评价370

第六节 区域开发研究371

一、区域开发的三个主要方面371

二、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和方法372

三、国土整治与区域规划375

参考文献377

1993《综合自然地理学 第2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伍光和,蔡运龙编著 199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