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地区地理志》求取 ⇩

第一章 位置、面积、政区和人口1

第一节 位置和面积1

第二节 行政区划演变1

一、历史沿革1

二、陕甘宁边区的行政区划2

三、建国后行政区划的变化3

第三节 人口和民族4

一、人口数量和民族构成4

二、人口的发展6

三、人口分布和密度7

四、城镇人口7

第二章 地质与矿产资源9

第一节 地质构造9

一、地层系统9

二、构造特征14

第二节 主要矿产资源18

一、煤和油页岩18

二、石油和天然气19

第三章 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貌23

第一节 地貌大势23

第二节 地貌发育过程及其特征23

一、沟间地地貌及其发育过程23

二、沟壑地貌及其发育过程26

三、黄土地貌发展过程的基本趋势29

四、现代黄土地貌的演变特点30

第三节 地貌类型31

一、地貌分类的依据31

二、主要地貌类型31

一、黄土高原沟壑区34

第四节 地貌分区34

三、黄龙山子午岭土石山区36

二、黄土丘陵沟壑区36

第四章 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38

第一节 主要气候要素分析38

一、热量状况38

二、水分条件48

三、气压与风56

第二节 灾害性天气及其防御措施60

一、干旱60

二、冻害62

三、冰雹64

四、干热风66

五、雨涝67

一、区划指标72

第三节 气候分区72

二、气候区特征74

第五章 河流与地下水77

第一节 流域大势及其一般特征77

第二节 主要河流与特征78

一、洛河78

二、延河82

三、汾川河84

四、仕望河85

五、清涧河86

第三节 径流特征及其变化规律86

一、径流总量86

二、径流变化87

四、洪水89

三、结冰期89

五、泥沙91

第四节 河流的开发与综合利用92

一、拦蓄与灌溉92

二、建站发电,解决动力与照明95

第五节 地下水96

一、地下水类型96

二、含水岩组及其特点98

三、水化学特征100

四、地下水分区100

五、地下水资源评价101

一、水平分布103

二、地域分布103

第一节 土壤分布的一般规律103

第六章 以黄土性土为主的土壤103

三、微域分布104

第二节 主要土壤类型形成过程及其特征105

一、黑垆土105

二、黄绵土110

三、胶泥土113

四、淤沙土113

五、北方水稻土114

六、盐碱土114

七、灰褐色森林土115

八、褐土116

第三节 土壤肥力与培肥116

一、土壤肥力概况116

二、土壤培肥问题117

三、绵沙土的改良与利用119

二、胶泥土的改良与利用119

第四节 低产土壤的改良与利用119

一、沙板地的改良与利用119

第七章 森林和森林灌丛草原植被121

第一节 植被分布与植被特征121

一、过渡性的植被景色121

二、植被特征121

第二节 主要植被类型122

一、暖温带落叶阔叶林122

二、暖温带针叶林125

三、暖温带灌丛群落126

第三节 植被的演替130

一、植被的历史130

二、植被演替的趋向131

一、黄河沿岸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132

第四节 植被分区132

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落叶阔叶林区133

三、白于山南坡森林灌丛草原区133

第八章 野生动物137

第一节 鸟类137

一、鸟类的种类和分布137

二、食虫鸟类142

三、食谷鸟类143

第二节 兽类143

一、兽类的种类和分布143

二、兽类区系145

第三节 狩猎动物资源145

一、种类和分布145

二、狩猎动物资源利用现状149

第九章 土地类型与自然条件分区154

第一节 土地类型154

一、土地类型的分类154

二、土地类型的特征160

三、土地类型质量的鉴定164

第二节 自然条件分区168

一、分区的依据168

二、分区系统169

三、自然区的特征及其改造与利用的途径169

第十章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175

第一节 水土流失及其原因175

一、严重的水土流失175

二、水土流失的原因176

一、土壤侵蚀方式178

第二节 水土流失的特点178

二、水土流失的地面过程182

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土流失量183

第三节 水土流失类型区184

一、划分水土流失类型区的目的和依据184

二、水土流失类型区特征185

第四节 主要水土保持措施及效益189

一、水平梯田190

二、打坝淤地190

三、水平埝地191

四、引洪漫地191

五、造林种草192

第五节 关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192

一、必须正确贯彻“因地制宜”的生产建设方针192

三、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先进机具,不断加快治理速度193

二、认真搞好规划,积极开展流域综合治理193

五、加强水土保持的科学研究工作194

四、发动群众,把季节性突击治理和专业队常年治理结合起来194

第十一章 地方病与地理环境196

第一节 地方病的危害与发病情况196

一、三大地方病对人的危害196

二、三大地方病的发病情况196

第二节 地方病流行历史198

一、克山病198

二、大骨节病198

三、地方性甲状腺肿198

第三节 克山病和大骨节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99

一、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分布与自然地带的关系199

二、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分布、病情与地理环境诸因素的关系199

一、克山病的水土病因204

第四节 克山病、大骨节病水土病因分析204

二、大骨节病的水土病因206

第五节 地方病的防治206

一、克山病的防治207

二、大骨节病的防治208

三、地方性甲状腺肿的防治209

第十二章 发展中的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211

第一节 农业211

一、农业战线上的成就211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212

第二节 工业215

一、工业发展的现状215

二、主要工业部门215

三、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219

一、交通运输业的概况220

二、主要公路干线、通车里程及客、货运输情况220

第三节 交通运输业220

三、修建中的铁路线和民航运输225

第十三章 多种经营227

第一节 多种经营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227

一、发展的现状22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228

第二节 主要经济作物与山林土特产229

一、油菜229

二、棉花229

三、甜菜229

四、烟叶229

五、麻类229

八、核桃230

九、板栗230

六、苹果230

七、红枣230

十、杏仁231

十一、橡籽231

十二、花椒231

十三、蚕茧231

十四、漆树231

十五、木瓜232

十六、中药材232

第三节 主要养殖业、编织业和狩猎业234

一、养殖业234

二、编织业235

二、多种经营发展区的特征236

一、划分多种经营综合发展区的依据236

三、狩猎业236

第四节 多种经营综合发展区与发展多种经营的措施236

三、发展多种经营的措施238

第十四章 主要城镇和名胜古迹239

第一节 主要城镇239

一、延安市239

二、瓦窑堡241

三、志丹242

四、吴旗镇242

五、洛川243

六、宜川243

九、黄陵244

十、安塞244

八、延长244

七、延川244

十一、富县245

十二、黄龙245

十三、甘泉245

十四、宜君246

第二节 名胜古迹246

一、轩辕黄帝陵246

二、壶口瀑布247

三、九龙泉247

四、宝塔247

五、石泓寺和悬钟247

六、万佛洞247

七、美水泉248

编后记249

1983《陕西省延安地区地理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延安地区地理志》编写组编 1983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