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程》求取 ⇩

导论哲学——时代精神的精华2

第一节哲学是智慧之学2

一、哲学的内涵2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5

三、哲学派别分歧的根源及唯物论、辩证法思想的历史演变8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1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必然性1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划时代意义15

第三节新时代更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19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说19

二、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自觉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20

第一编唯物主义本体论23

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23

第一节哲学物质观的演变和物质范畴23

一、哲学物质观的演变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23

二、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28

第二节运动观29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9

二、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31

三、运动形式和运动规律34

第三节时空观36

一、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36

二、时间、空间的辩证特性39

第四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42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42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43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45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论46

第一节意识的起源46

一、意识起源问题上的错误观念46

二、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48

第二节意识的本质52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52

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55

第三节意识与思维模拟56

一、现代科学技术为研究意识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证据56

二、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57

三、意识同“机器思维”的本质区别58

第四节意识的能动作用60

一、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60

二、尊重客观规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62

第二编唯物主义辩证法64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64

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64

一、联系及其普遍性、客观性64

二、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66

三、事物联系和系统68

第二节世界的永恒发展71

一、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71

二、事物发展的过程性73

三、事物发展的普遍性74

第三节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76

一、规律的客观性76

二、规律的类型和层次77

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78

第四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81

第一节对立统一规律81

一、辩证矛盾及其属性81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84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90

第二节质量互变规律100

一、质、量、度100

二、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及辩证关系104

三、量变与质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106

第三节否定之否定规律110

一、辩证否定110

二、否定之否定115

第五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20

第一节原因和结果120

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120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21

三、因果关系原理的意义123

第二节必然性和偶然性124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124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24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原理的意义126

第三节可能性和现实性127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127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29

三、可能性与现实性关系原理的意义130

第四节内容和形式131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131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31

三、内容与形式关系原理的意义133

第五节现象和本质135

一、现象和本质的含义135

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136

三、现象与本质关系原理的意义138

第三编唯物辩证的认识论139

第六章认识的唯物论139

第一节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139

一、唯物主义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139

二、唯心主义的“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140

三、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实践意义141

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141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141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42

第三节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制约144

一、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144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45

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47

第七章认识的辩证法148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148

一、由实践到认识148

二、由认识到实践151

三、认识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152

第二节辩证思维方法153

一、归纳和演绎的方法153

二、分析和综合的方法155

三、抽象和具体的方法156

四、历史和逻辑的方法158

第三节现代科学思维方法159

一、系统方法159

二、控制方法160

三、信息方法161

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162

第八章真理论164

第一节客观真理164

一、真理的客观性164

二、真理和谬误167

第二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171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71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172

第三节实践在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中的作用174

一、真理的标准174

二、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76

三、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177

第四编唯物辩证的历史观179

第九章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179

第一节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180

一、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180

二、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的划时代革命182

第二节人类社会的产生185

一、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185

二、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力量187

第三节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189

一、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189

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95

第四节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类活动的自觉性197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197

二、社会历史的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200

第十章社会的经济结构202

第一节生产力202

一、生产力的含义202

二、生产力的基本要素203

三、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205

第二节生产关系210

一、生产关系的含义210

二、生产关系的构成211

三、生产关系的类型213

第十一章社会政治结构216

第一节上层建筑216

一、政治上层建筑216

二、思想上层建筑217

三、上层建筑两部分间的关系218

第二节阶级220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220

二、阶级分析方法222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结构224

第三节国家227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227

二、国家的职能229

三、国家的类型和形式231

四、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232

第十二章社会意识结构235

第一节社会意识的构成235

一、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235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237

三、属于意识形态的意识形式和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意识形式240

第二节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形式240

一、政治法律思想240

二、道德241

三、艺术242

四、宗教243

五、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关系244

第三节社会意识的特点和功能246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46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47

三、社会意识的功能248

第四节社会意识理论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50

一、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250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51

第十三章社会发展动力论253

第一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53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253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56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57

第二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59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259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61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62

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263

第三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65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新特点265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266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68

第四节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72

一、阶级斗争及其历史作用27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275

第十四章社会历史主体论277

第一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77

一、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历史观的对立277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278

三、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社会条件280

第二节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282

一、历史发展中的个人作用282

二、杰出人物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283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286

第三节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88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288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就是群众路线289

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意义290

第十五章人类解放与社会发展前景292

第一节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293

一、人的本质293

二、人的价值297

第二节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301

一、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301

二、个人的全面发展304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个人自由307

第三节人的解放与社会发展前景310

一、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异化”310

二、人的解放及其历史发展313

三、社会发展前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315

后记318

1997《哲学教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延斌,王全权主编;刘希泉,沈钻,周春红等副主编;徐少锦主审 1997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