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数学参考书》求取 ⇩

目录1

第八章 东北地区1

一、东北地区的范围和界线1

(一)范围1

(二)界线1

二、东北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图式6

(一)自然地理基本特征6

(二)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图式6

(二)气候形成的大气因素14

(一)气候特征14

三、东北气候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大气因素14

四、长白山地22

(一)地貌的形成23

(二)地貌24

五、大兴安岭的地貌和植被27

(一)地貌特征27

(二)植被概况29

六、三江平原31

(一)三江平原的自然地理条件32

(二)沼泽的分布34

(三)三江平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37

七、东北的成矿条件和矿藏分布41

(一)主要构造单位与矿产的形成41

(二)重要成矿时期52

八、松花江54

(一)水系概况54

(二)水文特征58

九、松辽水系变迁及北水南调62

(一)松辽水系的变迁62

(二)松辽运河开发的可能性与国民经济意义71

十、东北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72

(一)植物资源72

(二)动物资源77

(三)自然保护区79

十一、东北的火山84

(一)火山概况及研究简史84

(二)火山分布85

(三)主要火山群87

(四)火山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97

(一)区域界线的确定102

一、华北地区概貌102

第九章 华北地区102

(二)三个地形带103

(三)区域特征105

二、黄土高原的形成和地貌发育110

(一)黄土高原的形成110

(二)黄土高原的地貌发育123

三、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和综合治理128

(一)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环境的变迁128

(二)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134

四、太行山及其东侧的冲积扇平原带146

(一)太行山146

(二)山前冲积扇平原带155

五、华北平原和辽河平原163

(一)华北平原163

(二)辽河平原178

六、冀北山地182

(一)冀北山地的形成和地貌概况182

(二)过渡性的自然景观185

(一)山东半岛188

七、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188

(二)辽东半岛191

(三)具有海洋性色彩的暖温带自然景观192

八、黄河下游的河道、水文特征及其治理196

(一)河道及水文特征197

(二)治理成就202

(三)存在问题和今后的设想205

九、海河和滦河207

(一)海河及其治理207

(二)滦河和引滦工程216

(一)煤炭资源220

十、华北的能源220

(二)石油资源227

第十章 华中地区234

一、庐山第四纪环境演变234

(一)庐山第四纪环境分析234

(二)庐山地区环境的演变237

二、红层地貌242

(一)红层盆地的分布242

(二)红层地貌的发育244

(三)红层丘陵地貌247

(一)港湾249

三、港湾与岛屿249

(二)岛屿251

(三)海岸带的综合开发问题252

四、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253

(一)夏季普遍高温254

(二)四季变化较分明,时间分配较均匀256

(三)降水丰沛,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256

(四)华中地区水热条件虽然优越,但旱涝灾害仍然相当频繁258

(一)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变迁263

五、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变迁263

(二)下荆江河曲的形成与演变266

(三)长江城陵矶——湖口河段的演变267

(四)长江芜湖大拐河段河床的演变267

(五)长江河口的演变270

六、长江中下游主要支流273

(一)汉水273

(二)湘江276

(三)赣江278

七、钱塘江与闽江279

(一)钱塘江279

(二)闽江280

(一)长江中下游湖泊的基本情况282

八、主要湖泊282

(二)洞庭湖的形成与演变286

(三)关于古云梦大泽291

(四)鄱阳湖的成因及其历史演变295

(五)太湖300

(六)洪泽湖304

(七)巢湖307

(八)杭州西湖308

(一)红壤和黄壤的性状309

九、红壤和黄壤的改良利用309

(二)红壤的改良利用315

十、自然保护区320

(一)武夷山自然保护区320

(二)湖南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323

(三)福建屏南鸳鸯自然保护区324

(四)杨子鳄自然保护区324

(五)花坪银杉自然保护区325

十一、亚热带东部山区的开发利用326

(一)亚热带东部山区基本特点327

(二)亚热带东部山区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338

(三)开发亚热带东部山区的途径346

第十一章 华南地区356

一、中国热带问题356

(一)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前期讨论的问题356

(二)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期讨论的问题363

二、华南夏季的热带季风及天气366

(一)南海季风366

(二)华南前汛期370

(三)华南台风373

(四)华南西部的季风性质376

三、珠江三角洲378

(一)珠江三角洲地貌特征379

(二)珠江三角洲发育的水文及地质条件381

(三)珠江三角洲的发育384

(四)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利用389

四、台湾390

(一)台湾的地质构造390

(二)台湾的气候和水资源394

五、海南岛热带资源的开发401

(一)海南岛热带资源概况401

(二)热带森林的破坏及其后果404

(三)发挥海南岛优势,合理开发热带资源409

六、滇南热带性生物气候资源的潜力与开发410

(一)滇南热带性生物气候的特点410

(二)滇南引种栽培植物资源及其适应性413

(三)热带性生物气候资源潜力的开发417

七、香港和澳门421

(一)香港的地质地貌421

(二)香港地区的气候425

(三)香港的海洋水文428

(四)澳门430

(一)东沙群岛432

八、南海诸岛432

(二)西沙群岛433

(三)南沙群岛437

(四)中沙群岛439

第十二章 西南地区449

一、地势高差悬殊、变化急剧449

(一)地势变化特征449

(二)形成原因449

二、岩溶地貌广布、类型繁多457

(一)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的因素457

(二)岩溶地貌类型及其分布459

(三)岩溶地貌区463

三、我国位置最东与最南的现代冰川472

(一)第四纪冰川广泛存在472

(二)贡嘎山与玉龙山现代冰川472

四、丰富的矿藏资源476

(一)成矿规律476

(二)矿产资源概况477

五、大气环流与地方性气候的形成482

(一)主要环流系统的影响482

(二)西南低涡的影响487

六、长江上游及其主要支流492

(一)长江上游发育史492

(二)两大峡谷的形成496

(三)长江上游主要支流498

七、植被土壤垂直带分布普遍505

(一)秦岭太白山506

(二)大巴山508

(三)神农架509

(四)贡嘎山东坡511

(五)峨眉山514

(六)梵净山516

(七)玉龙山517

(八)碧罗雪山519

(九)高黎贡山520

八、秦巴山地521

(一)过渡带的特点521

(二)区内中、北亚热带的分界问题527

九、四川盆地530

(一)典型的季风中亚热带大型盆地530

(二)紫色土及其改造利用535

十、贵州高原539

(一)多阴雨的气候539

(二)典型的黄壤分布区547

十一、云南高原549

(一)谷坝镶嵌的层状高原549

(二)干湿季分明的气候553

(三)亚热带干性常绿阔叶林红壤景观559

第十三章 内蒙古地区566

一、内蒙古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与保护566

(一)地质时期自然环境的演变566

(二)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演变573

(三)自然环境的保护577

二、内蒙古高原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582

(一)地貌特征583

(二)形成过程589

三、阴山山地地貌及其地理意义593

(一)山地的形成593

(二)地貌分区595

(三)地理意义599

(一)矿藏特征600

四、内蒙古地区矿藏的优势600

(二)主要矿产601

(三)优势与潜力608

五、内蒙古草原的牧业气候609

(一)光能与牧业609

(二)温度与牧业611

(三)降水与牧业613

(四)牧业灾害天气615

六、内蒙古草场资源及其合理利用618

(一)草场资源的特点618

(二)草场的利用方式624

(三)草场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26

(四)合理利用草场630

七、河套平原的土壤盐渍化与治理途径633

(一)土壤盐渍化的发展与危害633

(二)土壤积盐特点635

(三)盐渍土形成的原因637

(四)盐渍土的治理639

八、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化因素及其恢复过程641

(一)土地沙漠化的发展概况642

(二)土地沙漠化的形成因素643

(三)土地沙漠化的恢复过程648

第十四章 西北地区652

一、西北地区考察简史652

(一)19世纪中叶以前653

(二)19世纪中叶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57

二、自然地理特征659

(一)中纬度内陆位置659

(二)高山与大盆地相间分布660

(三)地质构造塑造了大地貌轮廓662

(四)气候最干旱,大陆性最强664

(五)“山地水库”与盆地绿洲667

(六)温带荒漠植被与土壤669

三、几条主要山脉671

(一)阿尔泰山山地672

(二)准噶尔西部山地675

(三)天山山地677

四、温带干旱荒漠气候684

(一)温带干旱荒漠气候的形成684

(二)气温687

(三)降水690

(四)风692

(五)气候条件的农业评价693

(六)气候变迁问题694

五、内流水系696

(一)河流696

(二)现代冰川703

(三)湖泊705

六、主要沙漠和戈壁708

(一)沙漠的形成709

(二)主要沙漠简介710

(三)戈壁714

(一)地质基础与地貌形成716

七、塔里木盆地716

(二)气候条件与水资源718

(三)地域差异与开发利用720

八、准噶尔盆地723

(一)地质基础与地貌形成723

(二)气候条件与水资源725

(三)地域差异与开发利用727

九、河西走廊729

(一)地质基础与地貌特征729

(二)气候条件与水资源731

(三)地域差异与开发利用734

第十五章 青藏地区739

一、青藏地区考察简史739

(一)国外有关青藏地区的考察与著述739

(二)我国有关青藏地区的考察与著述740

二、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貌发育744

(一)青藏高原的形成744

(二)青藏高原的地貌发育749

三、青藏高原季风752

(一)何谓“青藏高原季风”752

(二)青藏高原季风对东亚环流及气候的影响753

(三)青藏高原季风对高原本身天气与气候的影响755

四、冰川冻土757

(一)冰川757

(二)冻土761

五、河流、湖泊和沼泽764

(一)主要河流764

(二)水文特征770

(三)湖泊沼泽771

(一)地热资源777

六、自然资源777

(二)矿藏资源779

(三)太阳能资源782

(四)水力资源784

(五)草场资源787

(六)森林资源791

七、喜马拉雅山和藏南谷地795

(一)概貌795

(二)地貌特征796

(三)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显著798

(一)柴达木盆地的范围和面积803

八、柴达木盆地803

(二)盆地的形成和矿藏804

(三)盆地的地貌结构806

(四)寒冷干旱的气候807

(五)主要河流808

(六)荒漠景观810

九、藏北高原812

(一)藏北高原的范围812

(二)宽旷的藏北台原812

(三)高寒多变的气候813

(四)最高的内流流域816

(五)高寒荒漠817

十、横断山脉821

(一)横断山脉名称的由来821

(二)横断山脉的范围822

(三)横断山脉的形成824

(四)岭谷相间的地貌特征825

(五)复杂多变的亚热带气候826

(六)横断山区湖泊的形成827

(七)植被垂直分带明显827

(八)丰富的自然资源829

1988《中国自然地理数学参考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聂树人等编著 1988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