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国家民事诉讼法要论》
作者 | 王锡三编 编者 |
---|---|
出版 | 西南政法院法律系;诉讼法教研室 |
参考页数 | 386 |
出版时间 | 1986(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无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35631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编通论1
第一章德日民事诉讼法的变革及其结构1
第一节 德国民事讼诉法的变革1
第二节 德国事民诉讼法的结构8
第三节 日本民事诉讼法的变革8
第四节 日本民事诉讼法的结构11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12
第一节 概论12
第二节 当事人本人诉讼原则与代理诉讼原则12
第三节当事人双方审理原则与一方审理原则14
一 概念14
二 两原则的优点和缺点14
第四节直接审理原则与间接审理原则15
一 直接审理原则的概念15
二 间接审理原则的概念15
三 日本民事诉讼法承认这两个原则的范围15
第五节言词原则与书面原则16
一 两原则的概念16
二两原则的优点和缺点16
三 日本民事诉讼法承认这两个原则的范围18
第六节自由顺序原则与法定顺序原则21
一两原则的概念21
二 法定顺序原则的种类21
三 法定顺序原则的缺点22
四自由顺序原则的进行与限制22
第七节自由心证原则与法定证据原则23
自由心证原则23
二 法定证据原则24
三 两原则的优点和缺点24
第八节公开原则与秘密原则25
一 两原则的概念25
二公开原则的适用范围25
第九节辩论原则26
一 概念26
二 辩论原则的范围26
三 辩论原则的限制27
第十节处分原则与职权原则29
两原则的概念29
二 处分原则的分类29
第三章民事诉讼总则31
第一节 概论31
第二节诉讼主体31
一 当事人能力31
二 诉讼能力32
第三节主参加33
一 关于主参加一语的使用33
二 主参加的性质34
第四节 诉讼代理36
第五节 担保物的返还37
第六节 诉讼救助的效力38
第七节 期日、期间39
第四章诉讼程序41
第一节 近代的诉讼制度41
第二节 诉讼程序的种类44
第三节准备程序46
概论46
二 应该进行准备程序的情况47
三 准备程序的笔录应该记载的事项48
四 准备程序的实施48
五 当事人在准备程序的缺席50
六 受命审判官的权限51
七 对受命审判官的裁判及处分的不服声明52
八 准备程序的终结53
九 准备程序终结后的程序53
十 准备程序的效果53
第四节言词辩论55
一 概论55
二 言词辩论的概念56
三 言词辩论的种类56
四 言词辩论的进行58
五 言词辩论的一体性59
六 言词辩论的懈怠60
七 言词辩论的笔录61
第五节 言词辩论的例外63
第六节 当事人的讯问一一作为证据方法63
第七节 撤销诉讼上的自认65
第八节 当事人为不知的陈述65
第九节 一造辩论判决65
第十节 既判力68
第十一节 在诉讼系属中诉讼标的法律关系的移转71
第五章上诉程序72
第一节上诉概念及性质72
一 上诉的概念72
二 上诉的性质72
第二节上诉制度73
一 上诉制度的目的73
二 上诉的限制73
第三节上诉的种类74
一 控诉74
二 上告74
三 抗告74
第四节上诉的要件74
一 概念74
二 要件75
第五节上诉的效力76
移审的效力76
二 停止确定力的效力76
第六节上告、控诉、抗告的区别76
一上告与控诉的区别76
二 控诉与抗告的区别77
三 上告与抗告的区别77
第七节控诉78
一 控诉的概念78
二 控诉的要件78
三 提起控诉的方式82
四 提起控诉的效力83
五 控诉的撤回84
六 附带控诉84
七 附带控诉的审判85
第八节上告89
一 概念89
二 控告与控诉不同90
三 上告法院90
四 上告审理90
五 上告的提起94
六 提起上告的效力95
七 上告的理由95
第九节抗告98
一 抗告的概念及目的98
二 抗告的种类99
三 抗告法院99
四 当事人100
五 抗告对象100
六 抗告的提起101
七 审理程序102
八 再抗告程序103
第十节特别上诉103
一 概论103
二 特别上告104
三 特别抗告104
第十一节再审105
一 再审的概念105
二 再审之诉的概念及其性质105
三 再审事由105
四 再审之诉的要件105
五 再审程序107
第二编专论108
第六章诉权108
第一节 概论108
第二节 诉权的学说在诉讼法学上的意义109
第三节 诉权学说的产生110
第四节 诉权在民事诉讼法体系构造中的性格110
第五节诉权学说的变革112
一 私法的诉权说113
二 公法的诉权说113
第六节诉权的概念及种类116
一 诉权的概念116
二 诉权的种类116
第七节诉权的内容119
第八节 诉权的主体120
第九节诉权的移转120
一 诉权移转的要件120
二 没有法律关系的继承时,诉权的转移121
第十节诉权的消灭121
一 诉权保护要件有缺陷时121
二 实体上的要件有缺陷时122
三丧失保护的利益时122
第十一节诉权的权利保护要件122
概念122
二 种类123
三 诉权保护要件的调查126
四 权利保护要件的事项127
五 各种诉讼的权利保护要件127
第七章诉讼法律关系137
第一节概论137
一 诉讼法律关系说137
二 诉讼法律状态说138
三 新的诉讼法律关系说141
第二节 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143
第三节 诉讼法律关系的种类144
第四节 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145
第五节 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145
第六节诉讼法律关系的学说147
一 一面关系说147
二 二面关系说148
三 三面关系说148
第七节诉讼法律关系的发生149
一 概论149
二 起诉的方法150
第八节诉讼法律关系的变更157
一 概论157
二 诉讼上承担的概念158
三 诉讼法律关系的当然继承159
四 关于诉讼承担的争议及裁判161
五 由诉讼代理人代理诉讼时的承担162
六 上述原则的准用163
七 数人都主张承担时163
第九节诉讼法律关系的消灭163
一 撤回起诉164
二 和解164
三 判决确定164
第八章正当当事人165
第一节 概论165
第二节正当当事人的概念和性质166
一 概念166
二 性质166
第三节正当的原告及正当的被告167
一 决定的标准167
二 正当的原告167
三 正当的被告169
第四节正当当事人在诉讼上的地位172
一正当当事人与诉讼当事人当事人能力诉讼能力的区别172
二 为诉讼的权能与权利的保护要件的关系175
第五节正当当事人与职权调查176
一 职权调查176
二 诉讼实施权存在的时期177
第六节诉讼实施权有争执的裁判177
一裁判的方式177
二 关于诉讼实施权存在的举证责任177
第七节正当当事人的效果178
一 为本案裁判178
二 判决对诉讼标的主体的效力178
第八节 非正当当事人在诉讼法上的效果178
第九节 诉讼实施权的丧失180
第九章参加诉讼182
第一节 诉讼参加的概念及其种类182
第二节从参加183
一 概念183
二 要件184
三 参加的程序187
四 从参加的裁判190
五 从参加的消灭190
六 从参加的继承191
七 从参加人的地位191
八 判决对从参加人的效力196
第三节诉讼告知201
一 概念201
二 时期201
三 有诉讼告知权人201
四 告知的方式201
五 告知的要件及效力202
六 驳回告知及异议203
七 诉讼告知与诉讼费用203
第四节主参加合并诉讼204
一 概念204
二 学说205
三 要件210
四 当事人在主参加合并诉讼中的地位214
五 主参加合并诉讼的诉讼程序219
六 主参加合并诉讼的裁判222
第五节参加的共同诉讼223
一 概念223
二 要件224
三 参加的共同诉讼人的地位225
四 参加的共同诉讼的程序226
五 对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异议226
第十章反诉228
第一节概论228
一 立法例228
二 立法理由228
第二节 反诉的沿革229
第三节反诉的概念和性质230
一 概念230
二 性质231
三 对反诉能否再提起反诉231
第四节反诉的要件233
一 须本诉系属于法院233
二 须与本诉的诉讼程序属同种类234
三 须本诉的诉讼程序不禁止提起反诉235
四 除本诉法院外,须无专属管辖235
五 反诉请求与本诉的请求或防御方法有法律上的牵连关系235
第五节反诉的提起237
一 通常的反诉的提起237
二 预备的反诉的提起238
三 反诉的诉讼要件有欠缺与补正239
四 反诉的诉讼程序240
第六节在本诉撤回时反诉是否合法241
一 反诉不适法说241
二 反诉适法说241
三 折衷说242
第十一章举证责任的分配244
第一节 概论244
第二节主张责任244
一 概念244
二 主张责任与举证责任的关系245
三 主张责任的分配246
第三节举证责任247
一 概念247
二 性质248
第四节举证责任概念的沿革249
一 概念249
二 学说250
三 主观的举证责任与客观的举证责任的关系251
四 举证责任的职能251
第五节举证责任法的领域252
一 学说252
二 立法例253
第六节举证责任分配的学说253
一 概论253
二 沿革254
第七节现代举证责任分配的学说256
一 概论256
二 学说257
第八节举证责任分配的概念和分配的原则260
一 概念260
二 分配的原则261
第九节举证责任的转换265
一 概论265
二 转换的条件266
第十节举证责任的免除267
一 概论267
二 裁判上的自认267
三 拟判自认271
四 显著事实272
第十二章裁判275
第一节裁判的概念和性质275
一 概念275
二 性质275
第二节 裁判的种类276
第三节判决的概念和种类278
一 概念278
二 判决的种类279
第四节附随终局判决的裁判287
一 假执行的宣告287
二 诉讼费用的裁判290
第五节 判决的形式293
第六节 判决的成立294
第七节 判决的宣告及送达295
第八节判决的更正296
一 概念296
二 要件296
三 程序297
四 效果297
第九节 判决的无效与非判决298
第十节判决的效力300
一 判决的确定力300
二 判决的执行力309
三 判决的形成力309
第十一节 判决附随的效力311
第十二节裁定及命令312
一 概念312
二 裁定与命令的区别312
三 裁定命令的形式312
四 裁定命令的告知313
五 裁定命令的更正及补充313
六 裁定命令的拘束力314
七 裁定命令的效力314
第十三章诉讼行为315
第一节概论315
一 诉讼行为一语的使用315
二关于诉讼行为的学说316
第二节诉讼行为的定义和性质319
一 诉讼行为的定义319
二 诉讼行为的性质321
第三节诉讼行为的成立要件324
一 概念324
二 种类324
第四节诉讼行为的用语、地点、时间325
一 诉讼行为的用语325
二 诉讼行为的地点325
三 诉讼行为的时间326
第五节诉讼行为的种类331
一 当事人的诉讼行为332
二 法院的诉讼行为373
1986《资产阶级国家民事诉讼法要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锡三编 1986 西南政法院法律系;诉讼法教研室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
- 1997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 民事诉讼法要义
- 昌明书屋
-
- 民事诉讼法通论
- 1999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 民事诉讼法通论
- 1982 北京:法律出版社
-
- 民事诉讼法概论
- 1986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
- 民事诉讼法新论
- 1993 北京:法律出版社
-
- 民事诉讼法概要
- 1986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 民事诉讼法学概要
- 1985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 中国民事诉讼法要论
- 1991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 民事诉讼法释论
- 1982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
- 二十世纪国际公法
- 1917 上海:中华书局
-
- 黑热病防治
- 1948 行政院新闻局
-
- 民事诉讼法要论
- 1997 正中书局
-
- 民事诉讼法纲要
- 1993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 年关六赋
- 1991 北京:作家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