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研究》求取 ⇩

绪论1

一、理论发展决定于现实的要求——发展理论的必要性与选择性1

二、“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理论对实践的巨大作用6

三、普遍性原理与国家特点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0

四、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正确理论是战胜错误理论的思想武器14

五、批判、包容、吸收、取代——“相灭相生”思想发展规律的体现18

第一章马列主义关于民主革命的理论及其与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关系27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7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主革命的基本理论27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不断革命论与中国革命两步走思想33

二、列宁的俄国民主革命模式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37

(一)列宁的俄国民主革命模式37

(二)列宁论中国革命41

(三)列宁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45

三、斯大林的中国革命理论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49

(一)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49

(二)斯大林的“中国革命三阶段”论与中国革命53

第二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成熟60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60

(一)中国革命目标与步骤的探讨60

(二)联合战线思想的确立及认识限度66

(三)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思想的逐渐明确72

(四)对农民问题重要性的认识77

(五)新的民主革命基本公式的提出80

(六)革命“非资本主义前途”的讨论88

二、苏维埃革命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94

(一)苏维埃政权口号的提出94

(二)中共六大对中国革命的分析97

(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00

(四)对中国革命性质问题认识的深化与出现的谬误105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113

(一)对苏维埃时期革命教训的总结和新的正确路线的确立113

(二)“三大法宝”122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建立124

第三章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和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128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128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级斗争理论128

(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134

(三)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对阶级斗争学说的理解和运用136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39

(一)工人阶级140

(二)农民阶级144

(三)城市小资产阶级148

(四)资产阶级151

(五)地主阶级157

(六)其他社会阶层161

三、社会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对中国革命的决定作用162

(一)阶级结构、阶级关系与社会性质、社会矛盾162

(二)社会性质与革命性质、革命运动164

(三)阶级关系和中国共产党的阶级路线166

第四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规律、路线、纲领和基本政策169

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规律169

(一)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169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175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77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表述177

(二)关于无产阶级的领导178

(三)关于革命的对象、任务和动力180

(四)总路线和具体路线、政策的关系182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和基本政策184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184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政策191

第五章中国新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196

一、武装斗争——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196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要革命斗争形式的演变196

(二)共产党人对武装斗争的论述及认识的深化201

(三)中国武装斗争的主要形式和特点204

(四)主要斗争形式和非主要斗争形式的关系206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208

(一)中国的“城市中心论”208

(二)“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确立213

(三)毛泽东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论述218

(四)从农村到城市的战略转移223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建军思想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226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建军思想226

(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230

四、武装斗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历史地位243

(一)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共产党的最佳选择243

(二)用正义战争消灭非正义战争——中国共产党人的战争目的论250

第六章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255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255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的提出255

(二)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施政纲领260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内容的若干方面264

(一)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历史必然性264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思想268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272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277

(五)新民主主义与工业化282

(六)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及历史阶段性问题286

(七)“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与向社会主义过渡292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向过渡时期理论的转变304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304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终结313

后记317

1998《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桧林主编 1998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