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昆剧志》求取 ⇩

第一章 团体机构37

第一节班社与剧团37

明清家乐班37

洪福班37

保和班38

大章班38

大雅班38

全福班38

瀛凤班39

昆弋小蕊芝班39

鸿秀班39

阳春社39

新乐府40

仙霓社40

上海青年京昆剧团41

上海昆剧团42

第二节 教育和研究机构43

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43

上海市戏曲学校昆剧演员班44

上海市戏曲学校研究室44

上海昆剧团艺术室45

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部45

赓春曲社46

第三节 曲社46

平声曲社47

啸社47

粟社47

昆剧保存社48

同声曲社48

嘘社48

润鸿曲社48

上银社49

海关曲社49

上海昆曲研习社49

俭德会49

银联社49

上海京昆之友社50

上海市昆剧联谊会50

长宁区业余昆曲学校50

松江曲社51

浦南曲社51

青浦曲社51

【附】上海近现代昆曲曲社一览表52

第二章 剧目59

第一节传统剧目60

杂剧60

南戏和传奇63

新排本戏、灯彩戏及其他98

时剧104

武戏107

第二节 创作、整理改编、移植剧目110

创作剧目110

整理改编剧目115

移植剧目124

【附】传统剧目演出表128

第三章 表演140

第一节家门142

第二节  特技145

第三节 表演述例147

传统折子戏表演的发展147

第四章 导演158

第一节排演传统158

排演者158

排演方法158

科介提示159

场记和艺术值班160

艺术档案160

连、响排和彩排160

总体构思160

导演艺术160

落地排练160

对词坐唱160

案头工作160

导演制度160

第二节 新剧目的导演制度和导演艺术160

表演处理161

空间要求161

锣鼓设计162

第三节 导演艺术述例162

《琼花》162

《蔡文姬》163

《钗头凤》163

《长生殿》164

《血手记》165

《新蝴蝶梦》166

第五章 音乐167

第一节俞派唱念艺术168

用腔技巧168

习曲要解170

第二节 改编、创作剧目的唱腔音乐改革170

曲牌联套的灵活运用170

传统唱腔的改造171

发展伴唱173

扩大干唱174

革新板式174

新板式的创建175

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181

50年代至60年代中叶181

明中叶至清末(1522~1911)181

第三节 乐队建制181

民国年间(1912~1949)181

第四节 气氛音乐182

宴乐182

喜乐183

舞乐183

哀乐183

神乐183

军乐183

第五节 堂名183

堂名组织183

【附】昆剧场面图一184

堂名音乐184

堂名演出与师承184

昆剧场面图二185

昆剧场面图三185

第六节 唱腔例说185

[出队子](《玉簪记·茶叙》)185

[好姐姐](《占花魁·受吐》)186

[山坡羊](《渔家乐·藏舟》)186

[滚绣球](《蔡文姬·辨诬》)186

[十二红](《西厢记·佳期》)187

[脱布衫·小梁州](《长生殿·哭像》)187

[集贤宾](《血手记·嫁祸》)188

[小桃红](《玉簪记·秋江》)188

[新水令](《单刀会·刀会》)189

[叨叨令](《金锁记·斩娥》)189

[渔灯儿](《水浒记·活捉》)189

第六章 舞台美术200

第一节 服饰妆扮200

衣箱200

妆扮201

头饰201

髯口202

服装行头202

盔帽203

扇子204

砌末道具204

第二节 舞台装置205

桌围、椅帔205

舞台布景205

灯彩205

灯光205

音响效果206

第三节 舞美述例207

《十五贯》207

《墙头马上》207

《蔡文姬》208

《琼岛红花》和《琼花》208

《钗头凤》209

《唐太宗》209

《牡丹亭》209

《潘金莲》210

《血手记》211

《晴雯》211

第七章 演出场所212

青浦城隍庙戏楼212

朱家角城隍庙戏楼212

丹桂(桐记)茶园213

天仙茶园213

三雅园213

七宝镇南城隍庙戏楼213

张园214

徐园214

笑舞台214

长江剧场215

兰心大戏院215

天蟾舞台215

东方书场216

游乐场所216

【附】上海昆剧演出场所一览表217

上海郊县古戏台(楼)一览表222

清代上海会馆戏楼一览表229

第一节曲谱与曲调232

《南曲九宫正始》232

第八章 出版物232

《六也曲谱》233

《昆曲大全》233

《集成曲谱》233

《吴梅昆曲选谱》233

《与众曲谱》234

《粟庐曲谱》234

《振飞曲谱》234

《昆剧曲调》234

《戏曲》235

《玉华堂日记》235

第二节期刊与研究专著235

《二十世纪大舞台》235

《顾曲麈谈》236

《昆剧观摩演出纪念文集》236

《戏曲笔谈》237

《昆剧表演一得》237

《我演昆丑》237

《洪昇年谱》237

《昆剧演出史稿》238

《中国戏曲史钩沉》239

《王骥德〈曲律〉研究》239

《丑中美》240

《〈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240

《昆剧生涯六十年》240

《俞振飞艺术论集》240

《从尼姑庵走上红地毯》241

《古剧结构原理》241

《观剧札记》241

《我——一个孤单的女小生》242

《郑传鉴及其表演艺术》242

《〈申报〉昆剧资料选编》242

【附】上海及寓沪近代杂剧作家著作发表或出版情况简表243

上海及寓沪近代传奇作家著作发表或出版情况简表247

九皇会254

请老郎神254

三仙汤254

四六班254

第一节 演出习俗254

第九章 演出习俗及其他254

老生开场255

三跳255

开锣戏与轴子戏255

闹台255

破台255

五伦戏256

五毒戏256

鬼戏及神戏256

独脚戏256

反串戏256

令戏256

场上换衣257

拂尘257

场面兼检场257

昆剧后台旧例257

向座椅礼拜257

歇夏与封箱257

净角不唱开锣戏257

值戏码257

喜神257

抱台脚257

私期258

公期258

同期258

网巾259

风花雪月、琴棋书画259

书、见、惊259

第二节 行话、谚语及口诀259

放空259

上三门259

三醉、三访259

老汉和臭脚花面259

拍先259

爷台259

彩串259

出期259

三赋、三法场260

一紫二判260

两件半红衣裳260

三刺、三杀260

七红八黑三和尚260

油葫芦260

十二花神260

衣西翡蝴260

九娘三扁担260

三双拖鞋皮260

三副野鸡毛260

其他谚语261

戏联选粹261

合棚叫261

第三节 剧团管理261

卖戏261

马前261

七难五忌261

十三记大锣261

共和班262

头、二、三档262

演出收入262

台戏262

王欣甫嗜曲丢官263

第四节 轶闻263

西施庙中秋曲会263

专业职称评定和聘用制263

俞振飞三进山城264

周凤林接济张勋264

“传”字辈大闹嘉善264

第一节 纪念演出265

第十章 重大演出活动265

俞振飞演剧生活60年纪念大会265

昆剧传习所60周年纪念活动265

汤显祖逝世370周年纪念演出266

昆剧观摩演出267

第二节重要会演、巡演、展演及汇报演出267

上海市戏曲学校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267

上海昆剧团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268

上海昆剧团巡演武汉、西安、北京268

上海昆剧精英展览演出269

《挡马》参加1985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270

上海、四川艺术交流演出271

应文化部约请上海昆剧团晋京汇报演出272

上海昆剧团、上海市戏曲学校参加全国昆剧抢救继承剧目汇报演出274

第三节 出国及赴港、澳、台地区演出274

上海青年京剧团赴港演出274

上海昆剧团参加香港第八届亚洲艺术节 演出275

上海昆剧团赴英国、瑞典、丹麦演出276

上海昆剧团首次访美演出276

上海昆剧团首次访日演出278

中国昆剧艺术团赴香港演出279

上海昆剧团第二次访日演出280

上海昆剧团首次赴台湾演出280

上海昆剧团赴新加坡演出281

上海昆剧团第二次赴台湾演出282

【附】上海昆剧出国及赴港、澳、台地区演出表284

沈采286

徐霖286

沈龄286

陈继儒286

第一节  传记286

第十一章 人物传记286

王翠翘287

王月287

徐迎庆287

范文若287

王玉峰287

陆君赐288

朱寄林288

周稚廉288

黄之隽289

姜鸿儒289

张照289

周书290

黄图珌290

曹锡黼290

瞿松涛291

夏秉衡291

徐鄂291

俞粟庐291

廖景文291

王松292

张八292

邱阿增292

黄式权293

谈雅芳293

王欣甫293

周钊泉293

葛子香293

孙玉声294

姜善珍294

沈月泉294

沈斌泉295

周凤林295

陆寿卿295

小桂林296

沈锡卿296

丁兰荪296

陈凤鸣297

李翥冈297

王小三297

殷桂深297

金阿庆297

邱炳之298

邱炳泉298

邱梓琴298

邱凤翔298

小金虎299

小金宝299

尤顺庆299

施桂林299

孙咏雩299

徐云标300

许彩金300

陈蝶仙300

穆藕初300

徐金虎301

吴义生301

吴梅301

周凤文302

邹铨302

陆巧生302

尤彩云302

徐凌云302

殷震贤303

葛缉甫303

谢绳祖303

管际安303

陈少岩303

周紫垣303

张某良304

沈盘生304

苏雪安304

项馨吾304

姚雏304

周玑璋305

黄蔓耘305

赵景深305

俞振飞306

许伯遒307

朱尧文307

沈传芷308

袁安圃308

王传淞308

邵传镛309

顾传琳309

秦瘦鸥309

马传菁310

徐传溱310

朱传茗310

赵传珺310

刘传蘅311

姚传湄311

顾传玠312

薛传钢312

郑传鉴313

蒋耕荪313

华传萍314

施传镇314

顾传澜314

汪传钤315

张传芳315

周传沧316

华传浩316

杨村彬317

章荑荪317

周传瑛317

方传芸318

言慧珠319

陆兼之319

陈古虞319

郑拾风320

徐扶明320

王传蕖321

倪传钺321

顾文芍321

樊伯炎321

沈竹如321

第二节 录321

陈从周322

殷菊侬322

蒋星煜322

刘?万322

陆萼庭323

龚伯安323

甘纹轩323

李进323

叶惠农323

薛正康324

陈多324

李蔷华324

李平324

辛清华324

顾兆琪325

顾铁华325

刘异龙325

唐葆祥325

蔡正仁326

方洋326

岳美缇326

王芝泉327

张洵澎327

梁谷音327

华文漪327

顾兆琳328

张铭荣328

计镇华328

李小平329

方家骥329

张静娴329

陈同申329

叶长海329

沈斌330

第三节 表330

上海昆剧团历任领导干部表330

上海昆剧团副高级艺术人员表332

参与昆剧改革的各界人员表334

《李笠翁曲话》338

后记339

拍作(桌)台和“凿石头”358

1998《上海昆剧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方家骥,朱建明主编;《上海文化艺术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昆剧 1998 文化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