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机理与应用研究》求取 ⇩

目录1

1 光敏核不育水稻研究利用的主要进展1

1.1 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的发现与鉴定3

1.1.1 农垦58S的发现3

1.1.2 石明松的早期研究4

1.1.3 农垦58S的鉴定与命名5

1.2 农垦58S育性转换特性的研究7

1.2.1 农垦58S具有明显的随光周期变化而表现的育性转换特性7

1.2.2 农垦58S光敏核不育性具有稳定的遗传特性16

1.2.3 农垦58S光敏核不育性的生理生化特征21

1.3.1 在水稻育种中的两种利用途径24

1.3 光敏核不育水稻利用的研究24

1.3.2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27

1.3.3 两系杂交稻育种研究进展38

2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温生态43

2.1 育性转换的光照条件45

2.1.1 育性转换的光周期敏感期45

2.1.2 光照长度在育性转换中的作用47

2.1.3 诱导育性转换的临界光强与曙暮光作用49

2.1.4 光期、暗期及光质的作用52

2.2 育性转换中温度的作用54

2.2.1 温度的影响54

2.2.2 温度敏感期57

2.2.3 温度因素分析59

2.3 诱导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60

2.4 两个光周期反应的阶段发育理论探讨66

2.4.1 两个性质不同的光周期反应66

2.4.2 两个光周期反应的遗传基础67

2.4.3 诱导两个光周期反应的光温条件比较69

2.4.4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生长发育阶段71

2.4.5 两个光周期反应的理论假设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73

2.5 光敏核不育水稻品系光温生态类型与适应性探讨74

2.5.1 第一光温反应鉴定74

2.5.2 第二光温反应鉴定76

2.5.3 生态适应性分析78

2.5.4 对现有不育系的初步认识79

2.5.5 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特性鉴定的进一步思考80

2.5.6 人工鉴定中的几个问题81

2.5.7 现有不育系在我国主要稻区的表现83

3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生理生化基础89

3.1 光敏核不育水稻花粉败育特征91

3.1.1 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花药的形态特征91

3.1.2 光敏核不育水稻花药和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特征93

3.1.3 农垦58S花药发育的超微结构94

3.2 植物激素与光敏雄性不育95

3.2.1 内源激素与光敏核不育水稻花粉败育的关系96

3.2.2 外源激素与育性表达111

3.2.3 多胺与农垦58S育性转变的关系114

3.3.1 蛋白质与植物的开花及育性变化116

3.3 蛋白质、酶活性与育性基因表达116

3.3.2 酶活性与育性变化125

3.3.3 游离氨基酸与花粉败育138

3.4 植物光敏色素与育性转换141

3.4.1 光形态建成与光敏色素141

3.4.2 光敏色素的提纯和性质143

3.4.3 光敏色素与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转换150

3.5 能量代谢及同化产物运转与花粉育性155

3.5.1 能量代谢与花粉育性155

3.5.2 同化产物的运转、分配与花粉育性163

3.5.3 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调控机理的探讨173

4 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基础181

4.1 水稻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研究概述183

4.1.1 水稻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研究进展183

4.1.2 水稻光敏核不育性与其它性状的连锁关系研究188

4.1.3 农垦58S及其转育的核不育系之间的基因等位性研究189

4.1.4 光敏核不育水稻组织培养及其再生植株的遗传特性研究191

4.2 水稻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行为192

4.2.1 光敏核不育系与常规品种杂交F1的育性表现192

4.2.2 F2及回交一代的育性分离198

4.2.3 F3及以后世代的育性分离212

4.3 水稻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分析217

4.3.1 控制光敏核不育性及其育性恢复的主基因217

4.3.2 存在两个不同位点主基因的遗传证据225

4.3.3 光敏核不育性与株高和生育期的遗传连锁关系231

4.4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之间的遗传关系235

4.4.1 农垦58S及其转育的光敏核不育系之间的遗传关系235

4.4.2 农垦58S及其转育的光敏核不育系与温敏核不育系之间的遗传关系244

4.4.3 农垦58S及其转育的温敏核不育系与其他来源的温敏核不育系之间的遗传关系250

5 光敏核不育基因的染色体定位253

5.1 水稻基因染色体定位研究概况255

5.1.1 水稻连锁群255

5.1.2 水稻基因染色体定位的常用方法257

5.1.3 最新水稻连锁图260

5.2 利用三体分析法对光敏核不育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275

5.2.1 利用三体分析法对水稻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的基本原理275

5.2.2 利用初级三体分析法对光敏核不育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的理论分析277

5.2.3 利用初级三体分析法对光敏核不育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研究的几个问题285

5.3 利用标记基因分析法对光敏核不育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292

5.3.1 概念292

5.3.2 原理和基本要求294

5.3.3 分析步骤297

5.3.4 农垦58S光敏核不育基因染色体定位研究的初步结果314

6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333

6.1 农垦58S与农垦58在DNA水平上的差异335

6.2 双向电泳揭示的光敏核不育性特异表达基因的一些336

特征336

6.2.1 特异蛋白质出现的时期和部位337

6.2.2 特异蛋白质的种类339

6.3 育性特异表达基因分子克隆的一些尝试341

6.3.2 长日特异表达的mRNA342

6.3.1 cDNA文库342

6.3.3 短日特异表达的mRNA344

6.3.4 短日特异表达cDNA的分子克隆初探345

6.4 以RFLP图谱为基础的分子克隆346

6.4.1 RFLP连锁图347

6.4.2 水稻的RFLP图谱348

6.4.3 以RFLP标记进行水稻基因定位360

6.4.4 大片段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和基因分离与克隆362

7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选育及两系品种间杂交粳稻育种365

7.1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选育367

7.1.1 选育标准367

7.1.2 选育方法369

7.1.3 不育品系的特性鉴定375

7.1.4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选育的主要成效383

7.2 优良恢复系的选育389

7.2.1 恢复系应具备的条件390

7.2.2 选育方法391

7.3 组合选配393

7.3.1 选育目标393

7.3.2 选配原则393

7.3.3 选育途径与方法394

7.3.4 两系粳杂组合选育的成效396

7.3.5 问题与对策401

8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及两系法品种间杂交籼稻育种403

8.1.1 利用农垦58S及其衍生系杂交转育405

8.1 籼型核不育系选育效果研究405

8.1.2 非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来源的核不育资源的发掘423

8.2 籼型不育系选育与鉴定427

8.2.1 籼型不育系的技术指标427

8.2.2 籼型不育系的选育方法430

8.2.3 籼型不育系的鉴定435

8.2.4 一批初步育成的籼型不育系440

8.3 两系品种间杂交籼稻新组合选育441

8.3.1 新组合选育目标441

8.3.2 新组合选育途径和方法442

8.3.3 新组合初步利用效果445

9 水稻广亲和系选育及两系亚种间杂交稻育种447

9.1.1 亚洲栽培稻类型的分化和杂交亲和性449

9.1 水稻广亲和性的发现及研究进展449

9.1.2 广亲和性基因的发现及研究进展455

9.2 水稻广亲和性遗传458

9.2.1 水稻广亲和性遗传解释458

9.2.2 水稻广亲和性遗传461

9.3 水稻广亲和系选育465

9.3.1 水稻广亲和资源的筛选465

9.3.2 水稻广亲和系选育473

9.4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选育483

9.4.1 水稻亚种间的杂种优势483

9.4.2 亚种间杂交稻的选育技术487

9.4.3 选育强优势亚种间杂交组合的技术难点与对策489

10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和原种生产技术499

10.1 主要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501

10.1.1 粳、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501

10.1.2 粳、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稳定不育期506

10.1.3 粳、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稳定可育期510

10.2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技术513

10.2.1 选用优良的核不育系513

10.2.2 适期播种516

10.2.3 合理密植523

10.2.4 防杂保纯526

10.3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原种生产526

10.3.1 核不育系原种的标准526

10.3.2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的原种生产程序527

10.3.3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原种生产531

11 光敏核不育两系杂交稻制种技术533

11.1 两系杂交组合亲本的基本特性535

11.1.1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生育特性和对几个主要不育系的简评535

11.1.2 几个主要恢复系的基本特性542

11.2 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对光、温的反应543

11.2.1 自然条件下对光、温的反应543

11.2.2 温度对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的影响549

11.3 两系杂交稻制种高产的基本要素550

11.3.1 两系杂交稻制种现状550

11.3.2 两系杂交稻制种的特点及要注意的两个问题551

11.4.1 培育壮秧552

11.4 建立“双强”的群体结构552

11.4.2 合理使用多效唑培育壮秧553

11.4.3 强化父本培育554

11.4.4 插植规格556

11.4.5 抓好田间管理556

11.5 提高异交结实率558

11.5.1 花期协调控制561

11.5.2 喷施920+增效剂562

11.5.3 抓好花时调节564

11.6 防杂保纯措施565

11.6.1 两系杂交稻种子混杂的类型565

11.6.2 防杂保纯综合措施565

12 两系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567

12.1 两系杂交水稻大田生产示范概况569

12.2 现有两系杂交水稻组合571

12.2.1 当前可供生产应用的主要组合的特性571

12.2.2 生产应用上需注意的几个问题576

12.3 两系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578

12.3.1 两系粳型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578

12.3.2 两系籼型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586

12.4 两系亚种杂交组合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策略588

12.4.1 亚种杂交组合的观察和试种表现589

12.4.2 亚种杂交组合的主要生物学特性590

12.4.3 外源物质对亚种组合性状的影响592

12.4.4 亚种杂交水稻的栽培策略593

主要参考文献595

1995《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机理与应用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泽炳主编 1995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