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内幕纪实 1949-1984》求取 ⇩

译者序1

第一章 友好和合作时期(1949年~1955年)1

友好条约及其它协定(1950年2月)1

目录1

中国的联合国成员国问题4

朝鲜战争与苏联对中国的军事援助(1950年~1953年)4

苏联增加对中国的经济援助(1953年9月)5

旅顺港归还中国和苏联进一步增加援助(1954年10月)5

苏联延长把长春铁路权益移交给中国和对旅顺港共同管理的期限(1952年9月)5

原子能合作协定(1955年5月)6

第二章 分歧的开始(1956年~1959年)8

苏共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2月)8

中国在波兰匈牙利危机中的介入(1956年10月~11月)13

关于中国原子能武器的秘密协定(1957年10月)14

十二国莫斯科宣言(1957年11月)15

中东危机(1958年7月~8月)17

金门危机(1958年8月~10月)19

人民公社运动和“大跃进”运动(1958年)20

苏共二十一大(1959年1月~2月)21

彭德怀事件插曲(1959年5月~9月)22

苏联撕毁核武器协定(1959年6月)22

西藏事件(1959年8月)23

赫鲁晓夫访问美国(1959年9月)24

赫鲁晓夫访问北京(1959年9月~10月)24

达拉克事件(1959年10月)26

苏联继续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1956年~1959年)26

第三章 公开论战的开始(1960年~1962年)29

论战的开始(1960年4月~6月)31

布加勒斯特会议(1960年6月)33

苏联撤消对中国的技术援助(1960年7月~8月)36

1960年莫斯科会议(1960年11月)37

苏联、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的关系(1961年)41

苏共二十二大(1961年10月)41

提出召开新的国际会议的建议(1962年2月~4月)43

第四章 论战的加剧(1962年~1963年)44

苏联与南斯拉夫恢复友好关系(1962年5月~10月)44

古巴危机(1962年10月)45

苏联对印度的军事援助与中印战争(1962年10月~11月)45

1962年的共产党会议(1962年11月~12月)46

赫鲁晓夫的对外政策讲话(1962年12月)47

中国对外国批评的回击(1962年12月~1963年1月)50

苏联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的会谈(1963年1月~5月)52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五条建议(1963年6月)55

中国使馆官员被苏联驱逐(1963年6月)67

中苏两党莫斯科会谈(1963年7月)68

苏共对“二十五条”的答复(1963年7月)68

中国对苏联声明的评论(1963年7月)79

中国对禁止核试验协定条约的谴责(1963年7月)80

第五章 减少争论的尝试(1963年~1964年)83

中国对苏联共产党的驳斥(1963年9月~1964年2月)83

苏联建议召开世界共产党会议并建议结束论战(1963年10月~1964年2月)85

米哈依尔·苏斯洛夫关于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报告(1964年2月)86

苏中两党之间信件的交换(1964年2月~3月)89

罗马尼亚的调停尝试(1964年2月~3月)94

重新开始论战(1964年3月~4月)95

赫鲁晓夫对匈牙利的访问(1964年4月)96

中国拒绝苏联提出召开国际会议的建议(1964年5月~7月)98

苏联提出举行筹备会议的建议再次被中国拒绝(1964年7月~8月)100

论战的加剧(1964年7月~10月)103

第六章 后赫鲁晓夫时期(1964年~1966年)105

中苏关系的短暂改善(1964年10月~11月)105

对越南政策的争执(1965年1月~4月)107

十九国共产党莫斯科会议(1965年3月)109

中国恢复论战(1965年3月)110

在苏联的中国留学生的示威活动和北京的反苏示威活动(1965年3月~4月)112

中国对苏联新领导人的抨击(1965年6月~9月)113

进一步的争论(1965年10月~11月)114

苏联对新的中印危机的反应(1965年9月)114

苏联致其他各国共产党的信件(1966年2月)117

苏共二十三大(1966年3月~4月)121

中国共产党日益孤立(1965年~1966年)——北朝鲜共产党和日本共产党采取中立态度123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69年)127

在北京苏联大使馆外的游行示威(1966年8月)128

苏联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批评(1966年9月~12月)129

苏联官方第一次对毛泽东进行攻击(1966年12月)132

中国驱逐外国留学生和苏联新闻工作者、苏联驱逐中国留学生(1966年9月~12月)133

红场事件(1967年1月~2月)134

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外新的示威游行和苏中互相驱逐外交官员(1967年1月~3月)137

苏联谴责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1967年2月~5月)141

“斯维尔克号”事件和对苏联驻北京使馆的攻击(1967年6月~8月)144

庆祝十月革命五十周年纪念日(1967年11月)145

中国对苏联及其追随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反应(1968年8月)146

苏联的“有限主权论”和林彪元帅的回击(1968年11月~1969年4月)147

第八章 边界争端与武装冲突(1960年~1969年)150

中国提出边界问题(1963年)152

中亚边界的紧张局势(1963年)153

边界谈判与在边界问题上的进一步争吵(1964年~1966年)154

文化革命期间发生的事件(1966年~1968年)156

达曼斯基岛(珍宝岛)战斗(1969年3月)158

苏联提出边界谈判的建议(1969年3月~4月)162

第九章 争论与双边关系的发展(1970年~1976年)164

勃列日涅夫在列宁诞辰一百周年庆祝会上的讲话与中国的反应(1970年4月~7月)165

两国互换大使(1970年9月~10月)168

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四大上的报告(1971年3月)169

恢复争论(1970年12月~1971年7月)170

林彪方面的情况(1971年~1973年8月)172

争论的加剧(1971年后期~1974年初期)175

互相驱逐外交官(1974年1月)178

中国内部情况的发展(1973年~1976年)180

勃列日涅夫的苏共二十五大报告(1976年2月)183

中苏经济关系(1970年~1976年)184

第十章 关于美国方面的情况(1969年~1982年)186

美国对中国限制的放松(1969年~1971年3月)187

乒乓球外交(1971年4月)188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权利的承认和台湾的被驱逐(1971年10月)189

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上海联合公报》(1972年2月)191

基辛格使团抵达北京(1973年2月~11月)193

福特总统访华(1975年12月)195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苏联的反应(1978年12月)196

中美经济和军事协定(1979年6月~1981年)203

台湾因素(1979年~1982年8月)207

第十一章 后毛泽东时期的中苏关系(1976年~1982年)212

毛泽东逝世后中国内部情况的发展(1976年9月~1977年7月)213

苏联的主动和争论的重新开始(1976年10月~1977年4月)214

中国的调解行动和反苏攻击的恢复(1977年7月~11月)219

中国的“三个世界”理论(1977年~1978年)221

苏联呼吁召开最高级会议(1978年2月)224

整个国际紧张局势的发展(1978年8月~1979年9月)226

中国内部政策的放宽(1978年~1981年)227

中国思想意识形态立场的变化(1979年5月~1980年3月)230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1980年4月)232

两国关系的稳定(1981年2月~1982年3月)235

中苏经济方面的关系(1978年~1982年)237

第十二章 边界争端(1969年~1982年)238

相持不下的谈判(1969年~1974年8月)238

对互不侵犯条约的进一步交换(1974年10月~12月)243

中亚边界的紧张(1974年3月~1976年2月)245

恢复边界谈判(1975年2月~1977年2月)247

关于远东河流的谈判(1970年~1977年)248

中苏边界事件(1977年~1980年)250

会谈被国际事件的发展所打断(1978年5月~1980年1月)253

中国在边界争端问题上的主动性(1981年6月)255

苏联的友好表示(1981年9月~1982年3月)256

中蒙关系和蒙古坚持支持苏联(1969年~1984年)258

第十三章 国际上的继续竞争(1970年~1984年)261

印度—巴基斯坦战争及其后果(1971年~1972年7月)262

与日本的关系(1972年~1983年)266

印度支那的冲突(1975年~1984年)271

苏联在阿富汗的介入(1978年~1984年)275

与东欧国家的关系(1969年~1984年)280

与西欧国家的关系(1969年~1984年)285

第十四章 后勃列日涅夫时期(1982年~1984年)291

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的讲话(1982年3月)292

改善关系的障碍(1982年5月~9月)294

副部长级会谈(1982年10月)296

勃列日涅夫逝世和中苏恢复争论(1982年~1983年1月)297

中苏第二轮会谈(1983年3月)299

进一步的双方接触(1983年7月~9月)300

中苏第三轮会谈和进一步的争论(1983年10月)302

安德罗波夫的逝世与中苏关系的后果(1984年2月)305

中苏第四轮谈判(1984年3月)306

里根总统访华(1984年4月)307

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推迟访华(1984年5月)309

中苏经济关系(1982年~1984年)310

1984年9月以后中苏两国关系的改善——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访问北京与贸易合作协定的签订311

(1984年12月)311

1995《中苏关系内幕纪实 1949-1984》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英)琼斯,(英)凯维尔著;郭学德等译 1995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